一种整体式两级防洪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3869发布日期:2019-05-21 21:38阅读:6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整体式两级防洪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洪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河湖堤岸整治工程的整体式两级防洪墙。



背景技术: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防洪墙多采用重力式结构或空箱式结构,建筑材料以浆砌块石居多。由于地基处理技术水平较低,在坚实及中等坚实地基上采用重力式或半重力式结构或在软弱地基上采用空箱式结构几乎成为一种固定模式,但由于浆砌块石结构的强度刚度不足,其挡土高度受到一定的局限性。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我国修建了一批各种型式的防洪挡土构筑物,例如悬臂式、扶壁式、连拱式、空箱式、板桩式、锚杆式、加筋式或组合式等结构,总的趋势是向轻型、薄壁结构发展,建筑材料一般为钢筋砼。现在的防洪墙也大多为这些结构型式,较为常见的结构型式为直立式防洪墙或者分离式两级防洪墙。其中,直立式防洪墙的结构较为简单,施工成本较低,但是景观效果不好,难以满足人们对生态景观的要求;分离式两级防洪墙高低错落,生态景观性较好,但是整体性较差,一级墙与二级墙之间的变形难以协调一致。

为此,申请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找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传统的防洪墙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整体刚度大、结构安全性高、生态景观性好的适用于河湖堤岸整治工程的整体式两级防洪墙。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整体式两级防洪墙,包括打设在河湖堤岸处的桩基础、设置在所述桩基础的顶端上且与所述桩基础固定连接的底板以及构筑在所述底板上的防洪墙身,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洪墙身包括一级墙身、二级墙身以及若干二级墙身支撑立柱,所述一级墙身构筑在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所述底板的临水侧位置处,所述一级墙身的顶面高程与地面高程基本齐平,所述若干二级墙身支撑立柱沿河湖堤岸线的延伸方向均匀间隔竖直固定构筑在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所述底板的远水侧位置处,所述二级墙身构筑在所述若干二级墙身支撑立柱的顶端上且其底面高程低于地面高程而其顶面高程高于地面高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底板上位于所述一级墙身与二级墙身之间回填有土体,所述土体的顶面高程与一级墙身的顶面高程基本齐平,所述土体的顶面上和/或所述二级墙身的后侧地面上种植有灌木草皮,在所述一级墙身的墙后种植悬挂植物。

由于采用了如上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二级墙身通过若干二级墙身支撑立柱与底板固定连接,使得防洪墙的整体性更好,结构安全性更高;

2、一级墙身与二级墙身在水平面上处于不同位置,在竖平面上处于不同高程,错落有致;

3、在一级墙身与二级墙身之间、二级墙身之后种植灌木草皮,一级墙身后可种植悬挂植物,生态景观性好;

4、本实用新型的防洪墙适用于河湖堤岸整治工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图中给出的是一种整体式两级防洪墙,包括打设在河湖堤岸处的桩基础100、设置在桩基础100的顶端上且与桩基础100固定连接的底板200以及构筑在底板200上的防洪墙身300。

防洪墙身300包括一级墙身310、二级墙身320以及若干二级墙身支撑立柱330,一级墙身310构筑在底板200上且位于底板200的临水侧位置处,一级墙身310的顶面高程311与地面高程10基本齐平,若干二级墙身支撑立柱330沿河湖堤岸线的延伸方向均匀间隔竖直固定构筑在底板200上且位于底板200的远水侧位置处,即位于一级墙身310的后方,二级墙身320构筑在若干二级墙身支撑立柱330的顶端上且其底面高程321低于地面高程10而其顶面高程322高于地面高程10。

在底板200上位于一级墙身310与二级墙身320之间回填有土体400,土体400的顶面高程410与一级墙身310的顶面高程311基本齐平,在土体400的顶面上和/或二级墙身320的后侧地面上种植有灌木草皮,在一级墙身310的墙后种植悬挂植物,这样使得防洪墙的生态景观性更好。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