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铁车站的管线改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42514发布日期:2019-06-29 00:38阅读:9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铁车站的管线改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铁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铁车站的管线改迁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如火如荼。为了吸引客流,地铁车站一般会设置在主城区内,而主城区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线给地铁建设带来了巨大困难,同时地铁的施工也对管线有着很大的影响;市政管线种类繁多,有电信管、燃气管、电力管以及大直径的污水管、雨水管等,地铁与这些市政管线共同使用着城市地下空间,管线的处理得当与否往往影响着工程进展、施工费用和风险。

但是,对于周边环境复杂,建筑较多、场地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只能临时改迁至附属上方,待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将管线回迁至车站主体上方进行恢复。这种方法的弊端一方面会影响工程进度、增加施工费用和风险,另一方面影响管线的正常使用,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因此,有必要发明一种能够一次性将管线永久改迁到位的改迁结构,来减小对工期的影响,降低施工风险,保证管线的安全与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铁车站的管线改迁结构,能够实现在地铁施工中一次性将管线改迁到位,提高了地铁施工的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按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地铁车站的管线改迁结构,包括地下车站,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地下车站的车站出入口;位于所述车站出入口两侧的围桩结构,所述围桩结构包括有短围护桩和长围护桩;设置在所述短围护桩上的早强混凝土垫层;放置于所述早强混凝土垫层的迁后管线,所述迁后管线直接穿过所述车站出入口的上方,所述迁后管线位于所述地下车站的侧边,避免了对所述地下车站的位置影响。

进一步的,还包括位于所述长围护桩上的冠梁结构,所述冠梁结构以所述长围护桩的顶端为支撑点,并分别位于所述车站出入口的两侧。

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冠梁结构的混凝土支撑,所述混凝土支撑和所述迁后管线平行并连接两条冠梁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短围护桩为直径800毫米的钻孔灌注桩,混凝土强度水下等级为C35,抗渗等级大于P8;

所述短围护桩紧贴所述车站出入口两侧的侧墙各设一根,并沿所述迁后管线的方向距离所述车站出入口两侧的侧墙5米再各设一根。

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支撑的截面为600毫米x800毫米,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所述混凝土支撑距离所述迁后管线的水平距离超过0.5米。

进一步的,所述长围护桩直径为800毫米的钻孔灌注桩,中心距为1000毫米,混凝土强度水下等级为C35;所述长围护桩设置有若干根并紧贴所述车站出入口两侧的侧墙。

进一步的,所述早强混凝土垫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厚度为200毫米,宽度为所述迁后管线直径的2倍,长度沿所述迁后管线方向超出所述短围护桩最外侧1米,所述早强混凝土垫层和所述迁后管线的中心线对齐。

进一步的,所述的冠梁结构的截面为1000毫米x800毫米,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所述冠梁结构分为两根分布于两排所述长围护桩的顶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铁车站的管线改迁结构,利用该改迁结构可以直接将需要改迁的管线直接放置于地下车站的侧边并远离地下车站一定的距离,地下车站旁的围桩结构兼做减沉桩,可一次性永久迁改管线,缩短施工工期,节省二次回迁费用,施工简便,结构可靠,整体性好,承载力高,减小管线迁改后的变形,同时大大减少了地铁的施工周期,提高了地铁建设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地铁车站的管线改迁结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地铁车站的管线改迁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地铁车站的管线改迁结构的部件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中:

1-地下车站;2-迁前管线;3-短围护桩;4-早强混凝土垫层;5-迁后管线;6-混凝土支撑;7-冠梁结构;8-长围护桩;9-车站出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铁车站的管线改迁结构,包括地下车站1,还包括:连接于地下车站1的车站出入口9;位于车站出入口9两侧的围桩结构,所述围桩结构包括有短围护桩3和长围护桩8;设置在短围护桩3上的早强混凝土垫层4;放置于早强混凝土垫层4的迁后管线5,迁后管线5直接穿过车站出入口9的上方,迁后管线5位于地下车站1的侧边,避免了对地下车站1的位置影响。在施工的过程中,管线在改迁之前,迁前管线2位于地下车站1的中心位置,因此,在地铁施工工程中必须将改迁之前的管线迁离到一边,以便地铁车站的建设。

优选地,还包括位于长围护桩8上的冠梁结构7,冠梁结构7以长围护桩8的顶端为支撑点,并分别位于车站出入口9的两侧。其中,冠梁结构7的目的是承担在车站出入口9上方的压力,避免使得迁后管线5承受较大的压力。

优选地,还包括连接于冠梁结构7的混凝土支撑6,混凝土支撑6和迁后管线5平行并连接两条冠梁结构7。通过若干跟连接于冠梁结构7两边的混凝土支撑6,进一步提高了整个改迁结构的稳定性,大大增强了改迁后管线5的安全性。进一步的,混凝土支撑6的截面为600毫米x800毫米,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混凝土支撑6距离迁后管线5的水平距离超过0.5米。

优选地,如图3所示,短围护桩3为直径800毫米的钻孔灌注桩,混凝土强度水下等级为C35,抗渗等级大于P8;短围护桩3紧贴车站出入口9两侧的侧墙各设一根,并沿迁后管线5的方向距离车站出入口9两侧的侧墙5米再各设一根。进一步的,长围护桩8直径为800毫米的钻孔灌注桩,中心距为1000毫米,混凝土强度水下等级为C35;长围护桩8设置有若干根并紧贴车站出入口9两侧的侧墙。

优选地,早强混凝土垫层4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厚度为200毫米,宽度为迁后管线5直径的2倍,长度沿迁后管线5方向超出短围护桩3最外侧1米,早强混凝土垫层4和迁后管线5的中心线对齐。在改迁后的管线结构中,整个迁后管线5的重力首先施加在早强混凝土垫层4上,然后利用支撑早强混凝土垫层4的短围护桩3承受迁后管线5的最终重力。

优选地,冠梁结构7的截面为1000毫米x800毫米,混凝土强度等级C30,冠梁结构7分为两根分布于两排长围护桩8的顶端。

在对迁前管线2进行改迁的过程中,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S1:迁前管线2探查与测量。根据综合地下管线资料,探明管线类型、管线材质、管线平面位置以及高程等,并用超声波探测仪对迁前管线2进行测量,检核坐标点及高程数据。

S2:制定详细改迁方案,确定迁前管线2迁改后的平面位置坐标与高程,迁后管线5位于车站附属结构的具体位置。

S3:短围护桩3施工,改迁设计方案经权属单位同意后,按照改迁后管线5的坐标及高程,定位放样,先施工短围护桩3。

S4:早强混凝土垫层4施工,放坡开槽施工早强混凝土垫层4,垫层底标高为短围护桩3顶标高。

S5:其他结构的附属施工和管线改迁,并对改迁后的管线进行压力测试。

本实施例所述地铁车站的管线改迁结构的其它结构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