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边坡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4183发布日期:2019-05-21 21:40阅读:534来源:国知局
阶梯式边坡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边坡支护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阶梯式边坡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边坡是工程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自然地质环境,随着大型重点工程项目的日益增多,使得边坡支护在工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对于阶梯式山地边坡支护工艺通常将阶梯平台上下的边坡分开分别采用支护桩进行支护,即先对阶梯平台以上部分边坡进行支护,然后再对阶梯平台以下部分边坡进行支护。

现有技术中,可参考的专利申请号为CN107165174A的专利文件,其公开了一种椅式门架支护结构,包括支护桩以及连接梁,支护桩包括前支护桩和后支护桩,前支护桩的下端嵌于靠近边坡底的岩土层,前支护桩的上端延伸到位于边坡底上方的阶梯平台,后支护桩一端嵌于靠近边坡顶的岩土层,后支护桩的上端延伸至边坡顶,连接梁一端连接前支护桩桩顶,另一端连接后支护桩中部。

该对比文件通过在相邻支护桩之间设置连接梁并对连接梁进行固定以提高支护的稳定性,而如果碰到边坡的土质较为疏松时,该种支护结构仍然难以保证支撑的稳定性,故而如何对阶梯型边坡进行进一步支撑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阶梯式边坡支护结构,其通过在前支护桩与后支护桩上分别固定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在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之间设有固定套,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靠近固定套的一端开设有相反方向的螺纹,固定套分别与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的一端螺纹连接,这样转动固定套,使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处于拉紧状态,以对前支护桩与后支护桩进行稳定支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阶梯式边坡支护结构,包括前支护桩和后支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护桩与后支护桩之间的顶部分别设有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所述前支撑杆与后支撑杆之间均设有固定套,所述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均倾斜并且两者同轴设置,所述固定套位于两者之间,所述前支撑杆与后支撑杆靠近固定套的一端均开设有螺纹,并且两者的螺纹方向相反,所述固定套的两端分别与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螺纹连接,所述前支护桩的顶部与后支护桩的中部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阶梯式边坡进行支护时,先对前支护桩和后支护桩进行浇筑,在浇筑完成之后,而后安装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并将固定套拧紧来实现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的拉紧,并与连接梁配合形成三角形结构,这样当边坡产生下压的力时,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与连接梁配合共同对后支护桩起到支撑的作用,这样支撑强度更加,支撑更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支护桩与后支护桩的顶部分别固设有前冠梁和后冠梁,所述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分别于前冠梁和后冠梁进行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分别在前支护桩与后支护桩上浇筑前冠梁和后冠梁,使多个前支撑状与后支护桩分别连接在一起,保证了前支护桩与后支护桩支撑的稳定性,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分别与前冠梁与后冠梁进行铰接,这样前冠梁与后冠梁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对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冠梁对应前支撑杆的位置处固设有两个连接板,所述前支撑杆插设在连个连接板之间,所述两个连接板之间螺纹连接有对两者进行固定的紧固螺栓,所述前支撑杆铰接在紧固螺栓上,紧固螺栓上尾部螺纹连接有螺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前支撑杆铰接在紧固螺栓上,在前支撑杆安装好之后转动螺母能够对前支撑杆进行固定,从而保证前支撑杆支撑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支撑杆包括上杆体和下杆体,所述下杆体的内部开设有沿其轴向方向设置的滑移槽,所述上杆体滑移连接在滑移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上杆体和下杆体,在将上杆体放入到固定套之前,可以先将上杆体滑入到下杆体内一部分,当固定套放到前支撑杆与后支撑杆之间时,再将上杆体拉出从而进行固定,这样固定套的安装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杆体的顶部固设有与其同轴设置的限位套,上杆体的直径与限位套内部的直径相同并小于滑移槽的直径,上杆体的底部固设有与其同轴设置的圆形的挡片,挡片的直径与滑移槽的直径相同并且挡片与限位套相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下杆体的上部设置限位套,并且下杆体的底部设置挡片从而防止上杆体从下杆体内滑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套的下方固设有与其同轴设置的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与下杆体的外环面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限位套的下部固接连接环以螺纹连接在下杆体的外环面上,将连接环拧下可以将上杆体拿出,将连接环拧上能够对上杆体进行固定,从而比较方便地实现上杆体和下杆体的拆卸与安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移槽内设有减振弹簧,所述减振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滑移槽的底部和挡片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减振弹簧始终处于压缩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滑移槽内设置减振弹簧从而抵住上杆体上的挡片,当边坡发生下压时,减振弹簧能够对上杆体起到一个减振的作用,保证了上杆体支撑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梁的上部螺栓连接有竖直设置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部与下杆体的上部螺栓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撑柱对下杆体进行支撑,进一步保证了下支撑柱支撑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前支护桩与后支护桩上分别设置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并通过固定套对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上方向不同的螺纹进行螺纹连接,并配合连接梁以对前支撑桩和后支护桩进行稳定固定;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前支护桩与后支护桩上设置前冠梁与后冠梁来对前支护桩与后支护桩进行进一步固定,并且前支撑杆与后支撑杆分别与前冠梁与后冠梁铰接来方便地实现固定套的安装;

3.本实用新型通过紧固螺栓与前支撑杆的下端进行铰接,并通过螺母以对与固定套配合好的前支持杆进行固定,进一步保证了前支撑杆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实施例的固定组件爆炸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的前支撑杆爆炸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的前支撑杆剖视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的凸显前支撑杆连接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中:1、前支护桩;11、前冠梁;111、连接板;112、紧固螺栓;12、连接梁;121、支撑柱;122、法兰盘;2、后支护桩;21、后冠梁;3、固定组件;31、前支撑杆;311、上杆体;3111、挡片;312、下杆体;3121、滑移槽;3122、限位套;3123、连接环;3124、减振弹簧;32、后支撑杆;33、固定套;331、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一种阶梯式边坡支护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前支护桩1、后支护桩2和固定组件3。前支护桩1与后支护桩2均有多个并均沿边坡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前支护桩1的顶部固设有水平设置的前冠梁11,后支护桩2的顶部固设有水平设置的后冠梁21。这样前冠梁11与后冠梁21分别使多个前支护桩1与后支护桩2连接在一起,保证了前支护桩1与后支护桩2支撑的稳定性。

如图2和图3所示,固定组件3(参考图1)包括前支撑杆31、后支撑杆32和固定套33。前支撑杆31和后支撑杆32均倾斜设置并且两者处于同一直线方向上,前支撑杆31和后支撑杆32位于前支护桩1(参考图1)与后支护桩2(参考图1)之间。结合图5,前冠梁11对应前支撑杆31的位置处固设有两个竖直设置的连接板111,前支撑杆31的一端插设在两个连接板111之间,两个连接板111之间螺纹连接有对两者进行固定的紧固螺栓112,前支撑杆31铰接在紧固螺栓112上,紧固螺栓112上尾部螺纹连接有螺母。

固定套33位于前支撑杆31与后支撑杆32之间,前支撑杆31与后支撑杆32靠近固定套33的一端均开设有螺纹,并且两者的螺纹方向相反,固定套33的两端分别与前支撑杆31和后支撑杆32螺纹连接,固定套33的外侧固设有把手331,前支护桩1的顶部与后支护桩2的中部之间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连接梁12。

在对阶梯式边坡进行支护时,先对前支护桩1和后支护桩2进行浇筑,在浇筑完成之后,而后安装前支撑杆31和后支撑杆32,并将21固定套33拧紧来实现前支撑杆31和后支撑杆32的拉紧,从而与连接梁12配合形成三角形结构,这样当边坡产生下压的力时,前支撑杆31和后支撑杆32与连接梁12配合共同对后支护桩2起到支撑的作用,这样支撑强度更大,支撑更稳定。

前支撑杆31和后支撑杆32分别与前冠梁11与后冠梁21进行铰接,这样前冠梁11与后冠梁21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对齐。在前支撑杆31安装好之后转动螺母能够对前支撑杆31进行固定,从而保证前支撑杆31支撑的稳定性。

前支撑杆31与后支撑杆32结构相同,现在就前支撑杆31进行说明:

如图4和图5所示,前支撑杆31(参考图2)包括上杆体311和下杆体312,下杆体312的内部开设有沿其轴向方向设置的滑移槽3121,上杆体311滑移连接在滑移槽3121内。所述下杆体312的顶部固设有与其同轴设置的限位套3122,限位套3122的下方固设有与其同轴设置的连接环3123,所述连接环3123与下杆体312的外环面螺纹连接。上杆体311的直径与限位套3122内部的直径相同并小于滑移槽3121的直径,上杆体311的底部固设有与其同轴设置的圆形的挡片3111,挡片3111的直径与滑移槽3121的直径相同并且挡片3111与限位套3122相贴。

通过设置上杆体311和下杆体312,在将上杆体311放入到固定套33之前,可以先将上杆体311滑入到下杆体312内一部分,当固定套33放到前支撑杆31与后支撑杆32之间时,在将上杆体311拉出从而进行固定,这样固定套33的安装更加方便。通过在下杆体312的上部设置限位套3122,并且下杆体312的底部设置挡片3111从而防止上杆体311从下杆体312内滑出。

通过在限位套3122的下部固接连接环3123以螺纹连接在下杆体312的外环面上,将连接环3123拧下可以将上杆体311拿出,将连接环3123拧上能够对上杆体311进行固定,从而比较方便地实现上杆体311和下杆体312的拆卸与安装。

滑移槽3121内设有减振弹簧3124,减振弹簧3124的两端分别滑移槽3121的底部和挡片3111的底部固定连接,减震弹簧始终处于压缩状态。通过在滑移槽3121内设置减振弹簧3124从而抵住上杆体311上的挡片3111,当边坡发生下压时,减振弹簧3124能够对上杆体311起到一个减振的作用,保证了上杆体311支撑的稳定性。

连接梁12(参考图1)的上部设有两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柱121,支撑柱121的底部固设有法兰盘122,法兰盘122与连接梁12的上部螺栓连接两个支撑柱121的顶部分别与后支撑杆32的上部和前支撑杆31下部固设有螺栓连接,位于靠近前冠梁11(参考图1)的支撑柱121与前支撑杆31上的下杆体312螺栓连接。这样通过支撑柱121对后支撑杆32和前支撑杆31进行支撑,进一步保证了后支撑杆32和前支撑杆31支撑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