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农田灌溉的渠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34419发布日期:2019-08-03 15:45阅读:540来源:国知局
用于农田灌溉的渠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灌溉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农田灌溉的渠道结构。



背景技术:

渠道,通常指水渠、沟渠,是水流的通道,在河、湖或水库周围开挖的排灌水道。农田灌溉常利用江河之水,通过地面上所开之“沟”,即渠道,引入农田。

授权公告号为CN20387853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自带基础式U型渠道,包括渠道本体,该渠道本体由U型槽构成,U型槽底部两侧以及中部分别间隔设置着固定脚,渠道本体的底部设置着渠道基础,渠道本体的底面为平面,渠道基础的宽度与渠道本体底面宽度相同,渠道基础的顶面中部以及两侧分别对应设置着U形槽套入孔,所说的固定脚分别配合插入在所说的U形槽套入孔内,渠道基础的底部两侧分别设置着基础固定脚,基础固定脚沿着渠道基础的长度方向布置。

在使用现有技术中的渠道将河道中的水进行引入农田中,对农田进行灌溉,长期使用后,由于河道内的水有杂质,渠道中容易积累淤泥,长久有会阻碍渠道通水,影响渠道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农田灌溉的渠道结构,其具有方便清理淤泥的优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农田灌溉的渠道结构,包括U形的基土层、铺设在基土层内侧的砂垫层以及铺设在砂垫层上方的水渠,所述水渠的内侧设有用于清除淤泥的清理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施工时,将农田旁的土层挖开并夯实,形成基土层,在基土层的内侧铺砂垫层,最后将水渠安装在砂垫层上;将河道内的水引入水渠后,长期使用后,淤泥沉淀在水渠底部,利用清理机构将水渠内的淤泥清除去,减少淤泥堆积在水渠底部,影响水渠通水。

进一步地,所述水渠包括若干个相互插接的水渠本体,所述水渠本体的两端且沿其周向分别设有连接板和搭接板,所述连接板和搭接板的截面均呈L型,所述连接板的长板与水渠本体的端面连接、短板向水渠本体的外侧壁延伸,所述搭接板的长板与水渠本体的端面连接、短板朝向水渠本体的内侧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水渠时,将水渠本体的连接板与水渠本体的搭接板首尾相插,从而可以将水渠本体连成一体,方便工人安装,也可以减少河水从相连水渠本体之间漏走。

进一步地,所述水渠本体包括两相对设置的渠翼以及与两渠翼底部连接的渠底;

所述清理机构包括设置在渠底底部的淤泥盒,所述淤泥盒的顶壁上设有若干个连接板,所述连接板沿渠翼的高度方向设置且延伸至渠翼的顶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长期使用水渠后,淤泥沉淀在淤泥盒底部,当需要清除淤泥时,操作人员可以利用连接板将淤泥盒从水渠本体提出,将淤泥盒内的淤泥清除,再将淤泥盒放回水渠本体内,以此可以将水渠内的淤泥清除,减少淤泥对水渠的影响。

进一步地,所述淤泥盒的底部均布有若干个沥水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清理淤泥时,利用沥水孔,可以将多余的水漏掉,减少淤泥盒内重量,减轻操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进一步地,两所述渠翼的顶壁上设有金属栅格板,所述连接板远离淤泥盒的一端与金属栅格板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清理淤泥时,利用金属栅格板,方便操作人员将淤泥盒提出;当下雨时,金属栅格板可以将较大的杂质阻拦在水渠上方,减少水渠内留有更多的淤泥。

进一步地,所述渠翼的顶壁向外侧壁一侧弯折有渠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水渠本体时,将渠檐固定在基土层上,从而可以更加方便固定安装水渠本体。

进一步地,两所述渠檐的顶壁上且沿渠檐长度方向均设有长槽,所述金属栅格板的两侧均设有设置在长槽内的凸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凸边与长槽凹凸配合,有利于方便固定金属栅格板。

进一步地,所述砂垫层的厚度为100mm-200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砂垫层,当雨天时,雨水从水渠本体与基土层之间的缝隙流下,雨水可以沿着砂垫层漏下,有利于减少雨水对水渠本体底部土层的冲刷,进而减少发生水渠高低不平的情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工人利用连接板从而可以将淤泥盒取出,继而可以将水渠中的淤泥进行清除,从而可以减少淤泥沉淀在水渠底部,进而减少影响水渠通水;

2、利用连接板与搭接板相互插接,从而可以将水渠连成一体,方便工人安装水渠;

3、利用金属栅格板,有利于方便工人将淤泥盒取出。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体现实施例中水渠本体、固定板和搭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体现实施例中清理机构和金属栅格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土层;2、砂垫层;3、水渠;30、水渠本体;31、固定板;32、搭接板;33、渠翼;34、渠底;36、长槽;37、渠檐;4、清理机构;40、淤泥盒;41、连接板;42、金属栅格板;43、凸板;44、沥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参照图1,一种用于农田灌溉的渠道结构,其包括U形的基土层1、铺设在基土层1内侧的砂垫层2以及铺设在砂垫层2上方的水渠3,水渠3的内侧设有用于清除淤泥的清理机构4;砂垫层2的厚度为100mm-200mm;在施工时,先将农田旁的土地进行挖开并夯实形成基土层1,将砂垫层2铺在基土层1的底部,将水渠3固定在砂垫层2内,最后将基土层1填充在水渠3的外侧壁上,从而将水渠3固定;当需要清理淤泥时,利用清理机构4将水渠3内的淤泥进行清除,以此可以减少淤泥对水渠3内的水的阻挡。

参照图2,水渠3包括若干个相互插接的水渠本体30,为了固定安装水渠本体30,所以在水渠本体30的两端且沿其周向分别设置固定板31和搭接板32,固定板31和搭接板32的截面均呈L型,固定板31的长板与水渠本体30的端面连接、短板向水渠本体30的外侧壁延伸,搭接板32的长板与水渠本体30的端面连接、短板朝向水渠本体30的内侧壁;利用水渠本体30的固定板31与水渠本体30的搭接板32插接,从而可以将水渠本体30首尾相接连城一片,减少河水从水渠本体30之间漏走。

参照图2,水渠本体30包括两相对设置的渠翼33以及与两渠翼33底部连接的渠底34,渠翼33的顶壁向外侧壁一侧弯折有渠檐37;在安装水渠本体30时,将渠檐37固定在基本层上,将渠翼33与基土层1接触,渠底34固定在砂垫层2上,从而可以固定安装水渠本体30。

参照图3,清理机构4包括设置在渠底34(参考图2)底部的淤泥盒40,淤泥盒40的底部均布有若干个沥水孔44;淤泥盒40的顶壁上设有若干个连接板41,连接板41沿渠翼33的高度方向设置且延伸至渠翼33的顶部;

参照图3,两渠翼33的顶壁上设有金属栅格板42,连接板41远离淤泥盒40的一端与金属栅格板42连接;两渠檐37的顶壁上且沿渠檐37长度方向均设有长槽36,金属栅格板42的两侧均设有设置在长槽36内的凸板43;需要清理淤泥时,操作人员将金属栅格板42、连接板41和淤泥盒40从水渠本体30上取出,再将淤泥盒40内的淤泥清除,有利于减少水渠本体30内的淤泥,减少淤泥对河水流动的影响;金属栅格板42也可以将水渠本体30外部的较大杂质阻挡在外,减少水渠本体30中的淤泥的产生。

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铺设水渠3时,在农田旁挖开土地并夯实形成基土层1,将砂垫层2铺在基土层1的底部,最后将水渠3固定在基土层1内,需要清理淤泥时,利用清理机构4将淤泥清除,以此可以减少淤泥对河水流通的影响。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