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杆防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12570发布日期:2019-09-06 20:33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锚杆防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防水领域,具体来说涉及锚杆防水装置。



背景技术:

抗浮锚杆,是建筑工程地下结构抗浮措施的一种。抗浮锚杆可以抵抗其上建筑物向上移位,与地下水位高低及变化情况有关。但由于抗浮锚杆的锚筋需要穿过防水底板后与地下基层进行锚固,且按一定间距在地下基层平面上呈网格状大量分布,这就破坏了防水底板的完整性,大大提高了防水底板发生渗漏的几率。抗浮锚杆的防水一直是防水施工中的薄弱环节,大多是采用遇水膨胀止水条等构件进行锚杆根部的防水,但是遇水膨胀止水条等构件不能与锚杆完全咬合,且在外力扰动后极度容易破坏,从而漏水就从这微小的缝隙开始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锚杆防水装置,解决抗浮锚杆根部防水涂料不严密导致渗水的问题,达到有效封堵防水底板与抗浮锚杆之间的漏水的目的。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提供锚杆防水装置,包括:用于固定抗浮锚杆下端的混凝土垫层;防水层,所述防水层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下凹槽防水层、中间防水层以及上凹槽防水层,所述下凹槽防水层包括下凹槽以及灌注于所述下凹槽内的第一防水涂料,所述下凹槽形成于所述混凝土垫层顶部并位于所述混凝土垫层与抗浮锚杆的交接处,所述上凹槽防水层包括上凹槽以及灌注于所述上凹槽内的第二防水涂料,所述上凹槽环绕所述抗浮锚杆并设于所述中间防水层的上方;止水板,固定于抗浮锚杆并位于所述上凹槽防水层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锚杆防水装置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锚杆防水装置优势在于刚柔结合,采用多个防水层与止水板共同作用,在抗浮锚杆根部设置三个防水层,首先采用上下凹槽灌注防水涂料保证防水涂料的饱满与密实、中间涂刷或铺设防水材料,这三个防水层作为本装置的第一道防水装置,其次在抗浮锚杆上部设置止水板后,水从缝隙沿着抗浮锚杆渗透时碰见所述止水板即无法再往里渗,所述止水板起到了切断水渗透路径的作用,同时所述止水板有一定宽度,也延长了水的渗透路径,同样可以起到防水作用。

本实用新型锚杆防水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混凝土垫层设于地下土层中。这样可以将抗浮锚杆更好地固设于地下土层内。

本实用新型锚杆防水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防水涂料灌注涂刷后与地下土层齐平。这样方便所述中间防水层的铺设。

本实用新型锚杆防水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抗浮锚杆上包裹有自粘防水卷材,所述自粘防水卷材位于所述下凹槽防水层与所述止水板之间。这样可以进一步防止毛细水接触抗浮锚杆。

本实用新型锚杆防水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下凹槽防水层与所述中间防水层之间涂刷有冷底子油。冷底子油能很快渗入基层孔隙中,待溶剂挥发后,便与下凹槽防水层牢固结合,冷底子油可封闭下凹槽防水层毛细孔隙,使下凹槽防水层形成防水能力,以便中间防水层的铺贴,使下凹槽防水层表面变为憎水性,为粘结同类防水材料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实用新型锚杆防水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中间防水层包括多组自下而上交替设置的附加层与涂料层。中间层使用交替设置涂料层与附加层不仅起到防水的作用也起到隔离与密封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锚杆防水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附加层为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所述涂料层为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与空气接触后长期不固化,始终保持黏稠胶质的特性,自愈能力强、碰触即粘、难以剥离,在零下20℃仍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解决了防水层的窜水难题,还解决了防水卷材和防水涂料复合使用时的相容性问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保证了其与其他有有机物的粘结,既有防水功能,又有密封功能。

本实用新型锚杆防水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上凹槽由防水卷材以一定距离围绕抗浮锚杆弯曲形成的圆管形成。取材方便且形成的上凹槽具有很好的防水性,不会向上凹槽四周渗水。

本实用新型锚杆防水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抗浮锚杆的上端形成有弯折段,所述止水板水平位于所述弯折段与所述上凹槽防水层之间。可以能阻挡毛细水沿抗浮锚杆上升造成渗水隐患,止水效果好,提高抗渗漏性。

本实用新型锚杆防水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止水板上开设有穿孔,所述抗浮锚杆无缝焊接于所述穿孔中。通过所述止水板与抗浮锚杆的无缝焊接,彻底避免了毛细水沿抗浮锚杆通过止水板与抗浮锚杆之间的间隙而发生渗透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锚杆防水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锚杆防水装置防水层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与部件的对应关系如下:

混凝土垫层1;下凹槽防水层21;中间防水层22;上凹槽防水层23;止水板3;抗浮锚杆4;弯折段41;自粘防水卷材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显示了本实用新型锚杆防水装置的主视图。参阅图2显示了本实用新型锚杆防水装置防水层的局下凹槽防水层21部放大图,结合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锚杆防水装置包括:用于固定抗浮锚杆4下端的混凝土垫层1;防水层,所述防水层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下凹槽防水层21、中间防水层22以及上凹槽防水层23,所述下凹槽防水层21包括下凹槽(图未示)以及灌注于所述下凹槽内的第一防水涂料,所述下凹槽形成于所述混凝土垫层1顶部并位于所述混凝土垫层1与抗浮锚杆4的交接处,所述上凹槽防水层23包括上凹槽(图未示)以及灌注于所述上凹槽内的第二防水涂料,所述上凹槽(图未示)环绕所述抗浮锚杆4并设于所述中间防水层22的上方;止水板3,固定于抗浮锚杆4并位于所述上凹槽防水层23的上方。本实用新型锚杆防水装置优势在于刚柔结合,采用多个所述防水层与所述止水板3共同作用,在抗浮锚杆4根部设置三个防水层,首先采用上下凹槽灌注防水涂料保证防水涂料的饱满与密实、中间涂刷或铺设防水材料,这三个防水层作为本装置的第一道防水装置,其次在抗浮锚杆4上部设置所述止水板3后,水从缝隙沿着抗浮锚杆4渗透时碰见所述止水板3即无法再往里渗,所述止水板3起到了切断水渗透路径的作用,同时所述止水板3有一定宽度,也延长了水的渗透路径,同样可以起到防水作用。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垫层1设于地下土层中。这样可以将抗浮锚杆4更好地固设于地下土层内。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水涂料灌注涂刷后与地下土层齐平。这样方便所述中间防水层22的铺设。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抗浮锚杆4上包裹有自粘防水卷材5,所述自粘防水卷材5位于所述下凹槽防水层与所述止水板3之间。这样可以进一步防止渗透出来毛细水接触抗浮锚杆4。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中间防水层22包括多组自下而上交替设置的附加层(图未示)与涂料层(图未示)。一层所述附加层(图未示)与一层所述涂料层(图未示)为一组涂层,所述中间防水层22可以是一组涂层或者是多组涂层,所述中间防水层22使用交替设置涂料层与附加层不仅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也起到隔离与密封的作用。所述附加层(图未示)为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所述涂料层(图未示)为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与空气接触后长期不固化,始终保持黏稠胶质的特性,自愈能力强、碰触即粘、难以剥离,在零下20℃仍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解决了防水层的窜水难题,还解决了防水卷材和防水涂料复合使用时的相容性问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保证了其与其他有有机物的粘结,既有防水功能,又有密封功能。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下凹槽防水层21与所述中间防水层22之间涂刷有冷底子油。冷底子油能很快渗入基层孔隙中,待溶剂挥发后,便与所述下凹槽防水层21牢固结合,冷底子油可封闭所述下凹槽防水层21毛细孔隙,使所述下凹槽防水层21形成防水能力,以便所述中间防水层22的铺贴,使所述下凹槽防水层21表面变为憎水性,为粘结同类防水材料创造了有利条件。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上凹槽(图未示)由防水卷材以一定距离围绕抗浮锚杆4弯曲形成的圆管。取材方便且形成的所述上凹槽(图未示)具有很好的防水性,不会向所述上凹槽(图未示)四周渗水。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抗浮锚杆4的上端形成有弯折段41,所述止水板3水平位于所述弯折段41与所述上凹槽防水层23之间。这样可以能阻挡毛细水沿抗浮锚杆4上升造成渗水隐患,止水效果好,提高抗渗漏性。所述止水板3上开设有穿孔,所述抗浮锚杆4无缝焊接于所述穿孔中。通过所述止水板3与抗浮锚杆4的无缝焊接,彻底避免了毛细水沿抗浮锚杆4通过所述止水板3与抗浮锚杆4之间的间隙而发生渗透的现象。为了确保抗浮锚杆4底部防水的操作空间,所述止水板3与下层土体需要保证一定的高度距离。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锚杆防水装置的具体结构实施态样,以下请再配合参阅图1至图2所示,说明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安装、制造方法。

按照施工要求制作完成本实用新型锚杆防水装置。首先在抗浮锚杆4上焊接所述止水板3,确保焊接密实,所述止水板3离地下土层高度至少350mm。将抗浮锚杆4固定于所述混凝土垫层1中,在所述混凝土垫层1与下层土体之间预留出所述下凹槽,清理所述下凹槽(图未示),保证砼面平整干净、不起砂,然后在所述下凹槽(图未示)中灌注所述第一防水涂料,灌注后涂刷均匀,做到饱满无凸起,再用冷底子油对所述下凹槽防水层21进行涂刷,使用150mm宽的自粘卷材做卷筒包裹住抗浮锚杆4。在所述下凹槽防水层21上铺贴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做到平整无凸起。再涂刷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做到涂刷均匀饱满无缝隙,平均厚度2mm以上。采用防水卷材以一定距离围绕抗浮锚杆4弯曲形成圆管状作为所述上凹槽(图未示),在所述上凹槽(图未示)内灌注所述第二防水涂料,保证灌注饱满状态。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