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结构盲沟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8805发布日期:2019-11-12 23:04阅读:869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结构盲沟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路面排水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结构盲沟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向前推进,城市建筑密度越来越大,可用地面积越来越小,基于底面空间日益局促,很多城市迎来了地下空间的开发热潮,大规模的地下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下水环境,严重制约着建筑的横向发展。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地下室顶板简称种植花园导致裙房面积扩大,或为了商业需求,高层建筑底部往往设计成大裙房,裙房部分建成商业场所;在南方沿海地区年均降雨量较大,地下水位比较高而且地下水位高度变化幅度很大,地下水位的变化对结构产生很大的浮力。如果不解决抗浮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工程安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3.0.2条也明确规定“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尚应进行抗浮验算”。

由于地下水的作用导致建筑物自重轻的部分如裙房、地下室底板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结构上浮、开裂从而导致地下结构的破坏,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及耐久性。

为缓解这一矛盾,传统的施工方法一般是采用抗浮锚杆、抗拔桩、增加建筑物底板重量(或加大地下室底板结构配筋以达到底板抗裂的要求),此种方法被称之为一种基于“抗”的“被动抗浮措施”;由于目前在南方地区旋挖桩和冲孔灌注桩的使用越来越多,这类桩一般是以泥浆护臂,使桩身混凝土与周边土体产生“泥皮效应”,往往其抗拔力达不到设计要求,采用抗浮锚杆的施工方法,对地下室施工工期的影响又较大,且对地下室底板的外防水施工质量带来很大影响。很多的工程质量事故与地下水的作用有很大的关系,地下水浮力对工程的安全性不仅涉及到工程的建设期,更多的还应考虑工程的使用过程等全生命周期。

在土方工程中,地下排水盲沟是常用的施工与使用期间控制地下水位的工程措施。“盲沟”指的是在路基或地基内设置的充填碎、砾石等粗粒材料并铺以倒滤层(有的其中埋设透水管)的排水、截水暗沟。常规的地下排水盲沟一般采用块碎石或片石,在其上部及周边设置一定厚度的碎石反滤层,并常用无纺土工布包裹。现有的地下排水盲沟结构简单,有效排水面积比例较低,排水能力较弱,无法阻止地下水位的迅速上涨,会导致地下水倒灌,破坏建筑物的地下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地下结构盲沟排水系统,改变传统盲沟排水的“被动抗浮”,而是采用“主动抗浮”,在地下室底板下设置能够及时抽取地下水,主动控制水位变化的盲沟排水结构,使地下水位始终处于设计的抗浮水位控制标高以下,以满足结构抗浮稳定性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地下结构盲沟排水系统,包括在地下室底板下方设置的塑料盲沟管、与所述塑料盲沟管连通的设置在地下室外墙外侧的若干抗浮竖向渗井以及与所述抗浮竖向渗井连通的设置在地下室外墙内侧的若干集水池;所述塑料盲沟管周围设置有反滤层;所述集水池内设置有用于统一排放地下水的抽水泵。

其中,所述塑料盲沟管外圈包裹有土工布;所述土工布周边通过回填碎石且完全覆盖塑料盲沟管后形成所述反滤层:所述反滤层上方浇筑有混凝土垫层;所述反滤层与混凝土垫层之间铺设有土工布。

其中,在地下室外墙上预埋有镀锌钢管作为泄水管;所述泄水管的中心标高位于防水设计控制水位以下2~2.5m;所述泄水管下端与集水池内抽水泵连接,上端伸出地下室外墙外侧100~150mm;所述泄水管上端端口处连接有一用于增加排水效果的扩大头;所述扩大头外圈铺设有不锈钢过滤网。

其中,在所述泄水管向上1000~1500mm的地下室外墙上设置有一泄水保险孔。

其中,所述反滤层的回填高度为10~40mm。

其中,所述混凝土垫层强度等级为C15,厚度大于150mm。

其中,每个集水池内设置有一用一备两台所述抽水泵;所述抽水泵为液压自动感应抽水泵,抽水能力按1.5倍计算出水量配制。

其中,所述塑料盲沟管为由直径为2~3mm的改性塑料丝条相互拉点溶解呈成型的立体网状结构;所述塑料盲沟管外径为150~160mm,中空尺寸为 80~90mm,单位长度重量为2~3kg/m,孔隙率大于80%,压缩率为5%时抗压强度大于36KPa。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在地下室底板中设计了排水减压抗浮式的盲沟,排水减压抗浮是抗浮设计的另一条思路,即不硬“抗”,而是采用“放”的原理进行主动排水,在地下室底板下设置反滤层,在地下室结构周围设抗浮竖向渗井,抗浮竖向渗井和反滤层之间用塑料盲沟管连通,使得地下水能够从地下室底板下的塑料盲沟管汇集到抗浮竖向渗井内,再通过预埋的管道流进室内设置的集水池,然后由集水池内设置的自动液压感应抽水泵统一排出,从而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一定高度。为防止暴雨来临时地下水补给量突然增大,水位上升过快,还在地下室外墙上设置的泄水管上方再设置泄水保险孔,以加快地下水溢入室内的速度。通过盲沟排水系统实现排水减压来实现水压力的有效控制,达到保证结构抗浮的稳定性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平面布置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塑料盲沟管与反滤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抗浮竖向渗井平面布置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1、地下室底板;2、塑料盲沟管;3、地下室外墙;4、抗浮竖向渗井;5、集水池;6、反滤层;7、土工布;8、混凝土垫层;9、泄水管;10、扩大头; 11、泄水保险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3,一种地下结构盲沟排水系统,包括在地下室底板1下方设置的塑料盲沟管2、与所述塑料盲沟2管连通的设置在地下室外墙3外侧的若干抗浮竖向渗井4以及与所述抗浮竖向渗井4连通的设置在地下室外墙3内侧的若干集水池5;所述塑料盲沟管2周围设置有反滤层6,反滤层6和抗浮竖向渗井4之间通过塑料盲沟管2连通,通过反滤层6的地下水能够从塑料盲沟管2汇集到抗浮竖向渗井4中;所述集水池5内设置有用于统一排放地下水的抽水泵,抗浮竖向渗井4 内的地下水再通过预埋的管道流进集水池5内,然后由集水池5内设置的抽水泵统一排出,从而将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位控制在一定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塑料盲沟管2外圈包裹有土工布7;所述土工布7周边通过回填碎石且完全覆盖塑料盲沟管2后形成所述反滤层6;述反滤层6方浇筑有混凝土垫层8;所述反滤层6与混凝土垫层8之间铺设有土工布7;土工布规格与性能应符合《土工合成材料、长丝纺粘针刺非织造土工布》GB/T17639-2008的要求。

进一步的,在地下室外墙3上预埋有镀锌钢管作为泄水管9;所述泄水管9的中心标高位于防水设计控制水位以下2~2.5m;所述泄水管9下端与集水池5内抽水泵连接,上端伸出地下室外墙3外侧100~150mm;所述泄水管9上端端口处连接有一用于增加排水效果的扩大头10;所述扩大头10外圈铺设有不锈钢过滤网,过滤网与泄水管7之间采用不锈钢卡箍固定(图中未示出),泄水管7作为一种辅助装置用于排水减压抗浮。

进一步的,在所述泄水管9向上1000~1500mm的地下室外墙3上设置有一泄水保险孔11,泄水保险孔11的设置是为了防止暴雨来临,周围地下水的补给充分,室外地下水位急剧上升时,通过泄水保险孔11可使得地下水直接流入地下室外墙3内侧泄洪。

进一步的,所述反滤层6选用干净的10mm~40mm级配碎石,粒径小于5mm 的颗粒含量不超过5%,含泥量小于2%;所述反滤层6的回填高度为10~40mm。

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垫层8强度等级为C15,厚度大于150mm。

进一步的,每个集水池内设置有一用一备两台所述抽水泵;所述抽水泵为液压自动感应抽水泵,抽水能力按1.5倍计算出水量配制。液压自动感应抽水泵的额定功率为3KW,扬程为25m,其排水量为20m3/h,集水池5内的水抽至建筑物室外雨水收集池,处理成中水后再回收利用,用来绿化养护和冲洗地面等。

进一步的,所述塑料盲沟管2为由直径为2~3mm的改性塑料丝条相互拉点溶解呈成型的立体网状结构;所述塑料盲沟管2外径为150~160mm,中空尺寸为 80~90mm,单位长度重量为2~3kg/m,孔隙率大于80%,压缩率为5%时抗压强度大于36KPa。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