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注浆连续墙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077746发布日期:2019-11-08 21:49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地下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地下注浆连续墙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地下工程是指深入地面以下为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所建造的地下土木工程,它包括地下房屋和地下构筑物,地下铁道,公路隧道、水下隧道、地下共同沟和过街地下通道等,顾名思义,就是修筑在地下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如巷道、管道、隧道、油库及人防工程等等。地下建筑具有显著的不同于地上建筑的特征: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密闭性;具有良好的抗灾和防护性能;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地下工程施工困难,工期一般较长,一次性投资较高;使用时须充分考虑人的心理状况;对通风干燥要求较高。

地下工程也包括地下注浆连续墙的施工,目前在对地下连续将进行注浆时所使用的泥浆规格比较单一,并内有根据不同地形去配制泥浆,进而导致泥浆不与当地地形相适配出现过硬或者难以变硬的状态,影响其使用性能,并且大当灌浆时易出现渗漏现象,造成一定材料的浪费,且影响注浆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注浆连续墙施工方法,解决了目前在对地下连续将进行注浆时所使用的泥浆规格比较单一,并内有根据不同地形去配制泥浆,进而导致泥浆不与当地地形相适配出现过硬或者难以变硬的状态,影响其使用性能,并且大当灌浆时易出现渗漏现象,造成一定材料的浪费,且影响注浆的稳定性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地下注浆连续墙施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对当地的地形进行勘测,再将勘测的结果,导入计算机,计算出所需要泥浆的规格,及水与水泥的比重,选取带刻度的搅拌桶,需要规格的泥浆,将称量好的水和水泥倒入搅拌桶,并采用搅拌机搅拌至5-8分钟;

步骤二:对步骤一搅拌好的泥浆进行现场测试,保证送检合格后方能使用;

步骤三:采用导槽机进行开槽,再在开设的槽内安装上钢管,并在钢管的内表面安装注浆管,使注浆管高出钢管3-6cm,并在注浆管内注满清水,再用木塞堵住;

步骤四:在钢管的外壁安装有测压器,随时感受钢管内表面的压力值;

步骤五:采用注浆泵开始将配制好的泥浆进行灌浆,并随时观测测压器所显示的压力值,当压力值超过0.5时停止灌浆,并采用导浆杆对注浆管的内部进行疏通,使泥浆在注浆管的内壁分布均匀,便再次进行注浆;

步骤六:采用测漏器深入地下,检测是否出现泥浆渗漏现象,若出现渗漏现象,首先在回流管道内注入四分之三的浆液,并将回流管道的一端肚子啊渗漏处,将回流管道的另一端与注浆口连通,静止30-40分钟,便可取出回流管道。

优选的,所述水泥选用散装p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优选的,所述钢管采用的是硬质合金。

优选的,所述注浆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大注浆压力、控制浆量、控制交替频率,来控制注浆扩散半径达到浆液均匀分布的效果。

优选的,根据刻度的搅拌桶,实现分阶段的灌浆,每次灌浆的量为刻度的三分之一,确保均匀灌浆;

优选的,所述测试的方法为取样检测,取样的量为取样容器的三分之二。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注浆连续墙施工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地下注浆连续墙施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对当地的地形进行勘测,再将勘测的结果,导入计算机,计算出所需要泥浆的规格,及水与水泥的比重,选取带刻度的搅拌桶,需要规格的泥浆,将称量好的水和水泥倒入搅拌桶,并采用搅拌机搅拌至5-8分钟,步骤二:对步骤一搅拌好的泥浆进行现场测试,保证送检合格后方能使用,步骤三:采用导槽机进行开槽,再在开设的槽内安装上钢管,并在钢管的内表面安装注浆管,使注浆管高出钢管3-6cm,并在注浆管内注满清水,再用木塞堵住,步骤四:在钢管的外壁安装有测压器,随时感受钢管内表面的压力值,步骤五:采用注浆泵开始将配制好的泥浆进行灌浆,并随时观测测压器所显示的压力值,当压力值超过0.5时停止灌浆,并采用导浆杆对注浆管的内部进行疏通,使泥浆在注浆管的内壁分布均匀,便再次进行注浆,步骤六:采用测漏器深入地下,检测是否出现泥浆渗漏现象,若出现渗漏现象,首先在回流管道内注入四分之三的浆液,并将回流管道的一端肚子啊渗漏处,将回流管道的另一端与注浆口连通,静止30-40分钟,便可取出回流管道,该地下注浆连续墙施工方法,通过在,可根据勘测的地形来配置需要的泥浆,避免配制的泥浆与当地地质出现异差,而影响其使用效果,使泥浆的使用得当,并且利用回流管,可避免泥浆发生渗漏造成浪费的现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地下注浆连续墙施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步骤一:对当地的地形进行勘测,再将勘测的结果,导入计算机,计算出所需要泥浆的规格,及水与水泥的比重,选取带刻度的搅拌桶,需要规格的泥浆,将称量好的水和水泥倒入搅拌桶,并采用搅拌机搅拌至5分钟;

步骤二:对步骤一搅拌好的泥浆进行现场测试,保证送检合格后方能使用;

步骤三:采用导槽机进行开槽,再在开设的槽内安装上钢管,并在钢管的内表面安装注浆管,使注浆管高出钢管3cm,并在注浆管内注满清水,再用木塞堵住;

步骤四:在钢管的外壁安装有测压器,随时感受钢管内表面的压力值;

步骤五:采用注浆泵开始将配制好的泥浆进行灌浆,并随时观测测压器所显示的压力值,当压力值超过0.5时停止灌浆,并采用导浆杆对注浆管的内部进行疏通,使泥浆在注浆管的内壁分布均匀,便再次进行注浆;

步骤六:采用测漏器深入地下,检测是否出现泥浆渗漏现象,若出现渗漏现象,首先在回流管道内注入四分之三的浆液,并将回流管道的一端肚子啊渗漏处,将回流管道的另一端与注浆口连通,静止30分钟,便可取出回流管道。

实施例2

步骤一:对当地的地形进行勘测,再将勘测的结果,导入计算机,计算出所需要泥浆的规格,及水与水泥的比重,选取带刻度的搅拌桶,需要规格的泥浆,将称量好的水和水泥倒入搅拌桶,并采用搅拌机搅拌至6分钟;

步骤二:对步骤一搅拌好的泥浆进行现场测试,保证送检合格后方能使用;

步骤三:采用导槽机进行开槽,再在开设的槽内安装上钢管,并在钢管的内表面安装注浆管,使注浆管高出钢管4cm,并在注浆管内注满清水,再用木塞堵住;

步骤四:在钢管的外壁安装有测压器,随时感受钢管内表面的压力值;

步骤五:采用注浆泵开始将配制好的泥浆进行灌浆,并随时观测测压器所显示的压力值,当压力值超过0.5时停止灌浆,并采用导浆杆对注浆管的内部进行疏通,使泥浆在注浆管的内壁分布均匀,便再次进行注浆;

步骤六:采用测漏器深入地下,检测是否出现泥浆渗漏现象,若出现渗漏现象,首先在回流管道内注入四分之三的浆液,并将回流管道的一端肚子啊渗漏处,将回流管道的另一端与注浆口连通,静止34分钟,便可取出回流管道。

实施例3

步骤一:对当地的地形进行勘测,再将勘测的结果,导入计算机,计算出所需要泥浆的规格,及水与水泥的比重,选取带刻度的搅拌桶,需要规格的泥浆,将称量好的水和水泥倒入搅拌桶,并采用搅拌机搅拌至7分钟;

步骤二:对步骤一搅拌好的泥浆进行现场测试,保证送检合格后方能使用;

步骤三:采用导槽机进行开槽,再在开设的槽内安装上钢管,并在钢管的内表面安装注浆管,使注浆管高出钢管5cm,并在注浆管内注满清水,再用木塞堵住;

步骤四:在钢管的外壁安装有测压器,随时感受钢管内表面的压力值;

步骤五:采用注浆泵开始将配制好的泥浆进行灌浆,并随时观测测压器所显示的压力值,当压力值超过0.5时停止灌浆,并采用导浆杆对注浆管的内部进行疏通,使泥浆在注浆管的内壁分布均匀,便再次进行注浆;

步骤六:采用测漏器深入地下,检测是否出现泥浆渗漏现象,若出现渗漏现象,首先在回流管道内注入四分之三的浆液,并将回流管道的一端肚子啊渗漏处,将回流管道的另一端与注浆口连通,静止37分钟,便可取出回流管道。

实施例4

步骤一:对当地的地形进行勘测,再将勘测的结果,导入计算机,计算出所需要泥浆的规格,及水与水泥的比重,选取带刻度的搅拌桶,需要规格的泥浆,将称量好的水和水泥倒入搅拌桶,并采用搅拌机搅拌至7分钟;

步骤二:对步骤一搅拌好的泥浆进行现场测试,保证送检合格后方能使用;

步骤三:采用导槽机进行开槽,再在开设的槽内安装上钢管,并在钢管的内表面安装注浆管,使注浆管高出钢管5cm,并在注浆管内注满清水,再用木塞堵住;

步骤四:在钢管的外壁安装有测压器,随时感受钢管内表面的压力值;

步骤五:采用注浆泵开始将配制好的泥浆进行灌浆,并随时观测测压器所显示的压力值,当压力值超过0.5时停止灌浆,并采用导浆杆对注浆管的内部进行疏通,使泥浆在注浆管的内壁分布均匀,便再次进行注浆;

步骤六:采用测漏器深入地下,检测是否出现泥浆渗漏现象,若出现渗漏现象,首先在回流管道内注入四分之三的浆液,并将回流管道的一端肚子啊渗漏处,将回流管道的另一端与注浆口连通,静止40分钟,便可取出回流管道。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