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梯架结构的复绿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009131发布日期:2019-10-30 00:07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梯架结构的复绿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土地复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光板”岩面的土地复垦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梯架结构的复绿方法。



背景技术:

露天矿山开采会形成一定高度的“光板”岩面,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既破坏了自然景观也带来水土大量流失的严重后果。这种“光板”岩面一般都会有一定的高度,边坡角度大于60度。一方面,这种高边坡角度的岩面容易受到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成为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和工程事故的多发地段;另一方面,由于此类“光板”岩面表面土壤较少、坡度较高,覆盖的土壤基质往往附着力很低,基质很容易脱落,再加上受到雨水冲刷等因素的影响覆土种植难度极大,严重影响原自然生态景观,是矿山修复的难点。

现有技术对于此种岩面一般采用在岩面上悬挂钢丝网喷播的方式进行此类“光板”岩面的复绿,具体方式为:在岩面上悬挂钢丝网,然后用锚杆固定,然后利用喷播机等设备将填充材喷射至坡面。此种方法主要是利用钢丝网的增加基材与坡面的摩擦力,将基材固定在坡面上,达到复绿效果。

但是此种方法存在明显的缺陷:

①稳定性低,雨水冲刷等容易垮塌。

②不适用于较陡边坡,较陡边坡使得钢丝网的摩擦作用降低,容易垮塌。

③复绿效果不佳,采用悬挂钢丝网喷播的方式喷播填充材较薄,一般为3-5cm,填充材达不到灌木生存的要求厚度,作物种类较为单薄,达不到预期复绿效果。

④危险性大,悬挂钢丝网喷播为一整体,发生垮塌往往大面积整体垮塌,具有较大危险性,而且垮塌后修复难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梯架结构的复绿方法,很好的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适用于一定高度、坡面角度大于60度的“光板”岩面;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生物多样性,实现了“光板”岩面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的问题,为解决“光板”岩面复绿难题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种梯架结构的复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基础面处理:坡面为“光板”岩面,如果坡面上存在零散石块,应当机械与人工配合,清理坡面松动石块,保证工作基础面的施工安全及效率;

(2)植入锚杆:依照坡面走向上下间隔200mm,左右间隔1000mm,平行打孔;在所述孔中植入直径为16mm的坡面锚杆,且所述坡面锚杆植入深度大于500mm、外露长度为300mm;且要保证所述坡面锚杆列与列、行与行之间平齐,进而保证钢丝绳紧固工序有效实施;

(3)灌浆紧固坡面锚杆:为保证所述坡面锚杆植入岩层后不发生转动、松动脱落现象,使用c20水泥浆灌入所述孔内,待所述c20水泥浆凝结,以达到灌浆紧固坡面锚杆的效果;

(4)铺设竹架板:在平行的坡面锚杆上铺设宽度为250mm、厚度50mm的竹架板,且铺设的所述竹架板侧边应当与所述岩面紧密贴合;

(5)竹架板固定:采用钢丝将所述竹架板固定在外露的坡面锚杆上,以防止竹架板滑动,确保竹架板的稳定性;

(6)填充材填入:将填充材放置,并固定在所述竹架板上;所述填充材是由种植熟土、有机肥料、保水剂、种子混合而成,且填充到条状网格编织袋而形成的袋体。

(7)钢丝绳固定:在坡顶垂直向下钉入加强锚杆,所述加强锚杆钉入深度应当大于3000mm,且所述加强锚杆钉入位置应当与坡面对应的坡面锚杆平行;在所述加强锚杆外露部位固定钢丝绳的一端,之后所述钢丝绳自然下放至坡脚,同时将坡面锚杆外露端部与所述钢丝绳连接,形成一个稳定结构;所述钢丝绳的长度根据施工坡面具体长度计算,钢丝绳的型号根据力学原理所得出的最大应力选取型号,垂直向下的锚杆根据力学原理所得出的最大应力选取型号;

(8)铺设无纺布:将无纺布覆盖在已经填充完毕的填充材上,然后利用竹筷插入基材中固定无纺布,用以保温保湿。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坡面锚杆、加强锚杆的材料选型需要根据所述竹架板、填充材的总重量决定。

更为优选的是,步骤(3)中所述水泥浆的标号等可以根据施工环境调整。

更为优选的是,步骤(4)中所述竹架板替换为木架板、pvc板或钢板。

更为优选的是,步骤(6)中所述填充到条状网格编织袋而形成的袋体可用塑料网格代替。

更为优选的是,步骤(5)中所述竹架板固定方式可以采用直接连接竹架板与坡面锚杆的方式。

更为优选的是,步骤(7)中所述坡面锚杆外露端部与所述钢丝绳连接的方式为“u”型卡紧固。

更为优选的是,步骤(5)中所述填充材还可以由土壤、肥料、种子、蓬松土壤材料、保水材料混合而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梯架结构的复绿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①本发明提供的复绿方法,很好的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适用于一定高度、坡面角度大于60度的较陡边坡的“光板”岩面;

②本发明提供的复绿方法具有很好的稳定性:采用锚杆支撑、竹架板配合、钢丝绳固定的架梯结构,可以有效抗拒雨水冲刷等自然灾害;

③本发明提供的复绿方法可以使得填充材的厚度达到20厘米以上,适合于多种草类及灌木类植物生长,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复绿效果好;

④本发明提供的复绿方法,采用单个梯架形成的整体结构,个体之间相互不影响,不会发生大面积垮塌,危险性小,容易修复;

⑤总体来说,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梯架结构的复绿方法,很好的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适用于一定高度、坡面角度大于60度的“光板”岩面;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生物多样性,实现了“光板”岩面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的问题,为解决“光板”岩面复绿难题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一种梯架结构的复绿方法修复后的“光板”岩面的正面示意图;

图2为使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一种梯架结构的复绿方法修复后的“光板”岩面的左视图;

图3为使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一种梯架结构的复绿方法修复后的“光板”岩面的俯视图;

图4为使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一种梯架结构的复绿方法中锚杆与钢丝绳紧固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为:1-加强锚杆,2-坡顶,3-钢丝绳,4-填充材,5-竹架板,6-“u”型卡,7-坡面,8-坡面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考附图1-4,一种梯架结构的复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基础面处理:坡面为“光板”岩面,如果坡面上存在零散石块,应当机械与人工配合,清理坡面松动石块,保证工作基础面的施工安全及效率;

(2)植入锚杆:依照坡面走向上下间隔200mm,左右间隔1000mm,平行打孔;在所述孔中植入直径为16mm的坡面锚杆,且所述坡面锚杆植入深度大于500mm、外露长度为300mm;且要保证所述坡面锚杆列与列、行与行之间平齐,进而保证钢丝绳紧固工序有效实施;

(3)灌浆紧固坡面锚杆:为保证所述坡面锚杆植入岩层后不发生转动、松动脱落现象,使用c20水泥浆灌入所述孔内,待所述c20水泥浆凝结,以达到灌浆紧固坡面锚杆的效果;

(4)铺设竹架板:在平行的坡面锚杆上铺设宽度为250mm、厚度50mm的竹架板,且铺设的所述竹架板侧边应当与所述岩面紧密贴合;

(5)竹架板固定:采用钢丝将所述竹架板固定在外露的坡面锚杆上,以防止竹架板滑动,确保竹架板的稳定性;

(6)填充材填入:将填充材放置,并固定在所述竹架板上;所述填充材是由种植熟土、有机肥料、保水剂、种子混合而成,且填充到条状网格编织袋而形成的袋体。

(7)钢丝绳固定:在坡顶垂直向下钉入加强锚杆,所述加强锚杆钉入深度应当大于3000mm,且所述加强锚杆钉入位置应当与坡面对应的坡面锚杆平行;在所述加强锚杆外露部位固定钢丝绳的一端,之后所述钢丝绳自然下放至坡脚,同时将坡面锚杆外露端部与所述钢丝绳连接,并采用“u”型卡紧固,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结构;所述钢丝绳的长度根据施工坡面具体长度计算,钢丝绳的型号根据力学原理所得出的最大应力选取型号,垂直向下的锚杆根据力学原理所得出的最大应力选取型号;

(8)铺设无纺布:将无纺布覆盖在已经填充完毕的填充材上,然后利用竹筷插入基材中固定无纺布,用以保温保湿。

应当理解,以上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由本发明的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