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走距离速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04551发布日期:2020-01-15 00:40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行走距离速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廊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行走距离速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管廊施工过程中,是先将管廊底板利用底板模经混凝土浇筑而成,再通过内模在管廊底板的左右两侧实现左右两管廊侧壁的混凝土浇筑,最后在管廊侧壁的顶部架设顶板模并实现混凝土浇筑成型管廊顶板,在施工过程中,内模和顶板模均需要架设或拆卸。其中,在脱模过程中,由于顶板模和内模均为钢结构模架,拆卸箱型内模时必须借助工具将卸下的模架移开,因此则利用管廊施工移动平台对各箱型内模进行拆卸和搬运模架,但是管廊施工移动平台在进入需要拆模的墙体内,若行驶速度过快,则会造成管廊施工移动平台对管廊墙体或是模架造成碰撞,或是在行走过程中未达到指定位置,则需多次调整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的位置,因此在脱模时非常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行走距离速度调节装置,用以减少管廊施工移动平台进入脱模区易对模架或墙体造成冲撞,或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未到达指定位置,需要多次对管廊施工移动平台进行移动,对脱模工作造成延迟的情况。

一种行走距离速度调节装置,包括调节杆、磁铁和感应板,所述磁铁对称设在所述调节杆的上方左右两侧,所述感应板设为多个,且可拆卸的设在所述调节杆上,所述调节杆通过所述磁铁吸附在用于管廊施工的箱型内模上。

为便于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能够顺利进入脱模区,并准确进入指定位置,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上设有用于感应所述感应板的探头,所述探头设在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的上表面,且靠近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的车头和车尾设置。

为便于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能够顺利进入脱模区,并准确进入指定位置,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探头上设有应答器,所述感应板设为rfid标签。

为减少所述调节杆在使用过程中从箱型内模上掉落下来,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调节杆上方的左右两侧设有卡扣,所述卡扣用于卡设在所述箱型内模的下方。

为保证所述调节杆能够更加牢固的固定在所述箱型内模上,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调节杆的下方设有槽口,所述槽口内设有可拆卸的电池,所述磁铁的上方设有电磁铁,所述电磁铁和所述电池电性连接。

为便于所述调节杆在脱模结束后,能够从所述箱型内模上取下,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电磁铁的外表面设有一层保护套,所述保护套设为u型结构,且所述u型结构的开口朝下设置,所述磁铁设在所述u型结构内,所述磁铁和所述u型结构的下凹部之间设有弹簧。

为便于所述调节杆在脱模结束后,能够从所述箱型内模上取下,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保护套的u型结构两端均一一设有第一金属接触点,所述调节杆的上方间隔设有多组第二金属接触点,且所述第二金属接触点位于所述磁铁的左右两侧,并和所述第一金属接触点一一对应设置;所述保护套内嵌设有导线,所述导线将所述保护套上的两个所述第一金属接触点电性连接设置,任一组所述第二金属接触点均一一和所述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金属接触点和所述第二金属接触点均通过金属接触点实现电性导通,所述电磁铁的两端利用导线和所述保护套两端的所述第一金属接触点一一串联设置。

为保证所述电磁铁在工作时不易断电,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金属接触点上设有插针,所述第二金属接触点上设有插孔,所述插针供所述插孔相互配合并插入,所述插针和插孔均设为金属结构,所述电池和各组所述电磁铁之间设有电源开关。

工作原理:

当管廊墙体及顶板混凝土浇筑完毕,达到可以拆模的时间时,应利用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行走至需要拆除的箱型内模的正下方,然后利用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完成拆模及输送的全部过程。所述行走距离速度调节装置通过设置在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车头和车尾的探头对安装在所述箱型内模下方的所述调节杆进行识别,由于所述调节杆上设有感应板,当所述探头识别到所述感应板时,所述探头即将信号传输给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的处理器,其处理器即将行驶速度进行降速操作,从而实现对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的速度调节的目的。所述调节杆利用所述磁铁吸附并固定在所述箱型内模的下方,且所述调节杆可根据所述箱型内模的大小设为多个。当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由右向左行走至箱型内模下方时,所述探头探测到右侧的第一个感应板时,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的行驶速度开始减速,当到达第二个感应板时,再次减速;如此每遇到一个感应板则减速一次,直到探测到最后一个感应板时自动停止,此时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正好位于箱型内模的正下方,本装置的功能完成,开始下一拆模工作;通过所述行走距离速度调节装置,可防止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在行走过程中出现走过头或者未走到指定位置等现象,有效提高了管廊施工过程中的拆模工作效率,同时减少拆模过程中,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因速度过快造成冲撞箱型内模或管廊内壁的情况,即提高了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和所述箱型内模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行走距离速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行走距离速度调节装置的施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行走距离速度调节装置的卡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行走距离速度调节装置的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行走距离速度调节装置的电池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行走距离速度调节装置的保护套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行走距离速度调节装置的插针和插孔结构示意图;

其中,1-调节杆,2-磁铁,3-感应板,4-箱型内模,5-管廊施工移动平台,6-探头,7-卡扣,8-槽口,9-电池,10-电磁铁,11-保护套,12-弹簧,13-第一金属接触点,14-第二金属接触点,15-插针,16-插孔,17-第一卡块,18-第二卡块,19-固定座,20-调节杆,21-调节把手,22-调节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根据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行走距离速度调节装置,包括调节杆1、磁铁2和感应板3,所述磁铁2对称设在所述调节杆1的上方左右两侧,所述感应板3设为多个,且可拆卸的设在所述调节杆1上,所述调节杆1通过所述磁铁2吸附在用于管廊施工的箱型内模4上,所述感应板3用于和用于拆卸或安装箱型内模4的管廊施工移动平台5相互电性感应并实现通信的目的。为便于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能够顺利进入脱模区,并准确进入指定位置,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5上设有用于感应所述感应板3的探头6,所述探头6设在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5的上表面,且靠近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5的车头和车尾的设置,所述探头可设为多个。为便于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能够顺利进入脱模区,并准确进入指定位置,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探头6上设有应答器,所述感应板3设为rfid标签。所述探头上的应答器可通过对所述rfid标签进行识别,当所述探头上的应答器识别到rfid标签后,则将信号发送给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5的处理器,其处理器即可根据所述应答器的信息对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5的行驶速度做调整。

工作原理:

当管廊墙体及顶板混凝土浇筑完毕,达到可以拆模的时间时,应利用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5行走至需要拆除的箱型内模的正下方,然后利用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5完成拆模及输送的全部过程。所述行走距离速度调节装置通过设置在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5车头和车尾的探头对安装在所述箱型内模下方的所述调节杆进行识别,由于所述调节杆上设有感应板,当所述探头识别到所述感应板时,所述探头即将信号传输给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5的处理器,其处理器即将行驶速度进行降速操作,从而实现对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5的速度调节的目的。所述调节杆利用所述磁铁吸附并固定在所述箱型内模的下方,且所述调节杆可根据所述箱型内模的大小设为多个。当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5由右向左行走至箱型内模下方时,所述探头6探测到右侧的第一个感应板时,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5的行驶速度开始减速,当到达第二个感应板时,再次减速;如此每遇到一个感应板则减速一次,直到探测到最后一个感应板时自动停止,此时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5正好位于箱型内模的正下方,本装置的功能完成,开始下一拆模工作;通过所述行走距离速度调节装置,可防止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5在行走过程中出现走过头或者未走到指定位置等现象,有效提高了管廊施工过程中的拆模工作效率,同时减少拆模过程中,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因速度过快造成冲撞箱型内模或管廊内壁的情况,即提高了所述管廊施工移动平台和所述箱型内模的使用寿命。

根据图3和图4所示,为减少所述调节杆在使用过程中从箱型内模上掉落下来,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调节杆1上方的左右两侧设有卡扣7,所述卡扣7用于卡设在所述箱型内模4的下方。所述卡扣7包括第一卡块17、第二卡块18、固定座19和调节杆20;所述第一卡块17固定在所述调节杆1的上方一侧,所述固定座19设在所述调节杆1的上方另一侧,所述固定座19上设有调节孔22,所述调节孔22用于安装调节杆20,所述调节杆20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卡块18,另一端连接调节把手23。由于所述箱型内模是利用方钢进行焊接而成的模架,使用时,将所述箱型内模的底部其中一方钢利用所述第一卡块17和所述第二卡块18进行卡扣,即可实现所述调节杆的固定;固定时,利用所述调节把手23对所述调节杆20进行旋拧,所述调节杆20和所述调节孔22为螺纹连接,使所述调节杆20由右向左运动,即可使所述第二卡块18慢慢靠近所述第一卡块17,当所述第一卡块和所述第二卡块分别接触到需要卡箍的方钢的两侧表面时,即完成了所述调节杆的固定,从而保证所述调节杆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因为磁铁失效造成脱落的情况,从而提高了施工效率。

根据图5所示,为保证所述调节杆能够更加牢固的固定在所述箱型内模上,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调节杆1的下方设有槽口8,所述槽口8内设有可拆卸的电池9,所述磁铁2的上方设有电磁铁10,所述电磁铁10和所述电池9电性连接。使用时,先利用所述磁铁将所述调节杆固定在所述箱型内模的下方,在通过电池对所述电磁铁通电,使所述电磁铁能够更有力的吸附在所述箱型内模的下方,从而减少所述调节杆在工作时从所述箱型内模上掉落的情况。

根据图6所示,为便于所述调节杆在脱模结束后,能够从所述箱型内模上取下,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电磁铁10的外表面设有一层保护套11,所述保护套11设为u型结构,且所述u型结构的开口朝下设置,所述磁铁2设在所述u型结构内,所述磁铁2和所述u型结构的下凹部之间设有弹簧12,根据图6所示,为便于所述调节杆在脱模结束后,能够从所述箱型内模上取下,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保护套11的u型结构两端均一一设有第一金属接触点13,所述调节杆1的上方间隔设有多组第二金属接触点14,且所述第二金属接触点14位于所述磁铁2的左右两侧,并和所述第一金属接触点13一一对应设置;所述保护套11内嵌设有导线,所述导线将所述保护套11上的两个所述第一金属接触点13电性连接设置,任一组所述第二金属接触点14均一一和所述电池9的正极和负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金属接触点13和所述第二金属接触点14均通过金属接触点实现电性导通,所述电磁铁的两端利用导线和所述保护套两端的所述第一金属接触点一一串联设置。

使用时,先利用所述磁铁将所述调节杆吸附在所述箱型内模需要固定的位置,当所述磁铁将所述调节杆吸附在所述箱型内模下方时,所述保护套11则被所述磁铁的吸附力所挤压,所述弹簧压缩,所述弹簧压缩后,所述保护套则从上向下运动,所述保护套的u型端两端多设置的第一金属接触点即和所述调节杆上方所设置的第二金属接触点解除,此时所述第一金属接触点和所述第二金属接触点实现了电性导通的目的;由于所述保护套上的两个所述第一金属接触点为导通状态,所述第二金属接触点则分别一一连接所述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当所述第一金属接触点和所述第二金属接触点接触并导通后,即和所述电池形成一个通路,所述电磁铁即可通电,由此即可实现所述调节杆能够很好的吸附在所述箱型内模下方的目的。

根据图7所示,为保证所述电磁铁在工作时不易断电,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金属接触点13上设有插针15,所述第二金属接触点14上设有插孔16,所述插针15供所述插孔16相互配合并插入,所述插针15和插孔16均设为金属结构,所述电池和各组所述电磁铁之间设有电源开关。使用时,当所述第一金属接触点向所述第二金属接触点方向运动,同时所述第一金属接触点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金属接触点的上表面完全接触后,所述插针即插入所述插孔内,由此减少所述第一金属接触面和所述第二金属接触面出现移动而造成接触不良的情况。

当所述箱型内模拆卸后,为便于所述调节杆能够顺利从所述箱型内模下方拆卸,可将所述电池直接从槽口内拆除,即可实现对所述电磁铁的断电,从而可很方便的将所述调节杆移开所述箱型内模的下方;还可以利用所述电磁铁和所述电池之间的电源开关进行打开或关闭,从而实现所述电磁铁的吸附或移开的目的。所述电源开关设置在所述调节杆上,并靠近所述电池设置。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