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型空心方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11824发布日期:2020-01-17 18:51阅读:530来源:国知局
增强型空心方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桩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增强型空心方桩。



背景技术:

预制桩在高层建筑的桩基础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获得较高的桩身强度,高层建筑的预制桩通常采用离心法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公告号为cn20166088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包括多条独立的主钢筋,在主钢筋两端上分别固定连接有方形端板,在主钢筋外套设有钢筋笼架,钢筋笼架包括螺旋钢筋,在螺旋钢筋上焊接有多根辅助钢筋,在主钢筋和钢筋笼架外浇注有混凝土,混凝土与主钢筋和钢筋笼架结合成一体的方形桩,在方形桩中心设有一贯穿整个方桩体的中心圆孔。该空心方桩提供一种成型质量好、单桩承载力高、钢筋骨架在使用前不受损伤、生产方便、堆放方便、吊桩、运输、转运时不易磕损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

上述空心方桩在使用时,空心方桩的表面较为光滑,空心方桩与土层之间的摩擦力较小,空心方桩的承载力较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增强型空心方桩,具有承载力较强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增强型空心方桩,包括方形的桩体,桩体中心开设有圆柱形的通孔,所述桩体的外壁上固定有至少一道竖直设置的纵肋和若干水平均匀设置的横肋,所述桩体的四个角处设有向外凸起的转角边,所述转角边的外壁与纵肋的外壁平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消耗相同材料的情况下,通过设置纵肋和横肋的制作方式,提高了空心方桩的截面力学特性,增强抗弯刚度,加大抗压承载能力;另外,由于桩身表面纵肋和横肋的存在,也提高了桩体与土壤之间的摩擦系数,进一步增强了桩体的承载力。

进一步的,所述纵肋和横肋的的截面设为梯形,所述纵肋和横肋的两侧倾斜设置,所述纵肋和横肋与桩体相贴的一面的宽度大于另一面的宽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桩体的外表面的纵肋和转角边之间会形成内凹的凹槽。桩体是采用离心法工艺制作,桩体在制作时会将模具放置于桩体表面以形成凹槽和纵肋,纵肋和横肋的两侧倾斜设置,即模具的两侧也倾斜设置为梯形,操作人员在拆除模具时,可将模具从凹槽内直接拔出,拆模较为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转角边包括相互垂直的两条侧边,两条侧边与桩体之间通过倾斜的连边相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角边的两侧也通过倾斜的连边与桩体相连,模具拆卸更加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纵肋的高度和横肋的高度相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纵肋和横肋的高度相等,桩体的外表面较为平整,运输过程中,纵肋和横肋相平共同受力,应力较为均匀,桩体不易损坏。

进一步的,所述桩体的两端固定有方形的加强端,所述加强端的高度与纵肋的高度相同,所述纵肋和横肋设于两加强端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桩体的上下两端通过加强端进行加强,桩体和桩体进行连接时,桩体和桩体的接触面积较大,连接较为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桩体的下端向下突出形成插接端,所述插接端的尺寸小于加强端的尺寸,所述桩体的上端面开设有内凹的与插接端相配合的插接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桩体和桩体相连时,上方桩体下端的插接端插入下方桩体上端的插接槽内。插接端和插接槽的接触面积较大,桩体和桩体连接的稳定性较强。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的上端固定有伸出通孔的插接管,所述插接管的长度不大于插接槽的深度,所述通孔的下端开设有与插接管相配合的插接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桩体和桩体相连时,插接端插入插接槽内,插接管插入插接口内,进一步增大桩体与桩体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桩体与桩体连接的稳固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纵肋和横肋的设置,提高了桩体与土壤之间的摩擦系数,增强了桩体的承载力;

2.通过加强端的设置,增加壁厚,方便接桩和送桩也提高了桩体的结构强度和承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中桩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桩体;11、通孔;12、加强端;13、插接端;14、插接槽;15、插接管;16、插接口;17、凹槽;2、纵肋;3、横肋;4、转角边;41、侧边;42、连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增强型空心方桩,如图1,包括方形的桩体1,桩体1中心开设有圆柱形的通孔11。

如图1,桩体1的两端浇筑有加强端12,加强端12增加了桩体1的壁厚,提高了桩体1的结构强度和承载力,便于接桩和送桩。

如图1,两个加强端12之间固定有若干水平设置的横肋3和竖直设置的纵肋2,纵肋2和横肋3相互交错。增强桩体1的截面力学特性,增强抗弯刚度,加大抗压承载能力。

如图1,桩体1的每个表面设有一道向外拱起的纵肋2,纵肋2的肋高30~50mm,肋宽80~100mm。纵肋2的外壁与加强端12的外壁齐平。桩体1沿长方向每800~1000mm设置横肋3,横肋3的肋高30~50mm,肋宽80~100mm,横肋3和纵肋2的外壁齐平。横肋3把纵肋2连接形成整体结构,提高桩身强度。

如图1和图2,桩体1的四个转角部分固定有向外延伸的转角边4,转角边4的外壁与纵肋2的外壁齐平。纵肋2、横肋3和转角边4之间形成内凹的凹槽17。凹槽17使得桩体1的表面凹凸不平,从而增大桩体1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提高桩体1与土壤的摩擦系数,增强桩体1的承载力。

如图2,凹槽17的四个侧边41呈倾斜设置,凹槽17底部的面积小于凹槽17开口的面积,凹槽17呈向外张开的梯形。桩体1制作时,需要通过模具形成凹槽17,模具和凹槽17的四条边都倾斜设置,桩体1制作完成后,操作人员将模具从凹槽17内取出时较为方便,脱模较为容易。

如图1和图2,纵肋2和横肋3的的截面设为梯形,纵肋2和横肋3的两侧倾斜设置,纵肋2和横肋3与桩体1相贴的一面的宽度大于另一面的宽度。转角边4包括相互垂直的两条侧边41,两条侧边41与桩体1之间通过倾斜的连边42相连。转角边4的两条侧边41相互垂直保证桩体1本身的结构强度。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桩体1上下两端的结构不同:如图3,桩体1的下端向下突出形成插接端13,插接端13的尺寸小于加强端12的尺寸,桩体1的上端面开设有内凹的与插接端13相配合的插接槽14。通孔11的下端开设有内凹的插接口16,插接口16的直径大于通孔11的直径。通孔11的上端固定有伸出通孔11的插接管15,插接管15的长度小于插接槽14的深度。桩体1与桩体1相连时,上方桩体1下端的插接端13插入下方桩体1上端的插接槽14内,插接管15插入插接口16内。桩体1与桩体1的接触面积较大,连接较为稳定。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