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面溢油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50353发布日期:2020-02-07 23:04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面溢油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溢油回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面溢油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海上石油贸易已成为必然趋势,带来的溢油事故也在不断增加,如美国墨西哥湾溢油事件,几乎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目前,市场上的溢油回收装置回收效率较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市场现有溢油回收装置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适应性强、回收效果好的水面溢油回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一种水面溢油回收装置,主要由箱体、挡板、传动装置、过滤装置、回收装置、动力装置组成。所述箱体前方下部设置水流入口,箱体内部安装挡板、传动装置、过滤装置及部分回收装置,箱体后部下方安装动力装置。所述挡板为由螺栓固定的直板,位于箱体内部前方偏上部位。所述传动装置由吸油毡、回收链、驱动装置、挤油齿轮、导油板组成,位于挡板后方;所述驱动装置由分叉连杆、长连杆、短连杆、滑片、齿轮滑轨、第一滑动齿轮、第二滑动齿轮、传动平台、传动齿轮、滚动齿轮、控制台、传动链组成,第一滑动齿轮、第二滑动齿轮分别安装在分叉连杆两端的滑轨上,长连杆一端安装在第一滑动齿轮上,另一端安装在传动齿轮上,短连杆一端安装于传动齿轮上,另一端安装在与长连杆不相连的第二滑动齿轮上,滑片一端安装在长连杆中部,另一端安装在与短连杆相连滑动齿轮上;所述传动平台位于分叉连杆后方,传动平台上设置锟滑轨,锟滑轨上放置滚动锟,滚动锟通过传动链与短连杆所在的第二滑动齿轮相连;所述滚动齿轮较第一滑动齿轮大,位于传动平台后方,与长连杆所连的第一滑动齿轮位于同一高度;所述回收链为塑胶传送带,回收链依次连接传动齿轮、长连杆所在的第一滑动齿轮、滚动齿轮、短连杆所在的第二滑动齿轮,传动齿轮、长杆所连的第一滑动齿轮、滚动齿轮位于回收链内部,短连杆所连的第二滑动齿轮位于回收链外部,回收链表面设置吸油毡;所述控制台上位于滚动齿轮后方,控制台上设置调向按钮、工作按钮和停止按钮;所述挤油齿轮位于滚动齿轮侧下方,较滚动齿轮靠前,挤油齿轮与滚动齿轮间夹着回收链,挤油齿轮下方设置倾斜的导油板。所述过滤装置位于导油板下方,过滤器内部设置过滤层,下方设置渐缩形出口,侧面设置垃圾回收箱。所述回收装置由堰板、引流板、回收区、泵组、输油装置组成,引流板为一固定的直板,上端紧贴于过滤装置出口前边缘,下端高于动力装置;所述堰板为一沿水流方向倾斜的直板,下端安装于箱体上;所述回收区位于过滤装置后方,回收区安装观察孔;所述泵组位于回收区上方,由真空泵接口、真空泵、输油泵接口、输油泵组成,在与真空泵等高的位置设置油位测量装置;所述输油装置由输油管道、集油囊组成,输油管道入口连接输油泵,出口连接集油囊。所述动力装置位于箱体后端下方,动力装置上方设置出水口。

优选地,所述短连杆与第二滑动齿轮相连的部位采用柔性材料制作。

优选地,所述吸油毡采用亲油疏水的聚丙烯材料制作。

优选地,所述垃圾回收箱入口下边缘比过滤层高。

优选地,所述真空泵接口位于输油泵接口下方。

动力装置产生向内运动的水流,水流从装置入口进入,堰板可防止水流对动力装置产生直接冲击作用,挡板先对水流中夹带的垃圾进行初次过滤,溢油从挡板下方进入。启动工作按钮,滚动齿轮开始旋转,带动回收链同时旋转,溢油紧贴于回收链表面的吸油毡。溢油随吸油毡运动至挤油齿轮所在位置,由于挤油齿轮的挤压作用,溢油离开吸油毡表面,并沿着导油板进入过滤装置内,经由过滤层过滤后从出口流出过滤装置。在引流板的作用下,溢油进入回收区,当观察孔处观察到油品时,开动真空泵,当油位测量装置检测到油品时,开动输油泵,将油品由输油管道输送至集油囊进行储存。在需要调节回收链的入水深度及角度时,开动调向按钮,滚动锟开始在锟滑轨上运动,传动链及短连杆上的第二滑动齿轮同时开始运动,带动滑片及短连杆、长连杆同时运动,即可调节回收链的入水深度及角度。

本实用新型一种水面溢油回收装置的优点:回收效果好、结构简单,能满足多种场合需要,适应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实用新型一种水面溢油回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体,2.挡板,3.传动装置,4.过滤装置,5.回收装置,6.动力装置,11.入口,12出水口,21.螺栓,22.直板,31.吸油毡,32.回收链,33.驱动装置,34.挤油齿轮,35.导油板,41.过滤层,42.渐缩形出口,43.垃圾回收箱,51.堰板,52.引流板,53.回收区,54.泵组,55.输油装置,331.分叉连杆,332.长连杆,333.短连杆,334.滑片,335.齿轮滑轨,336.第一滑动齿轮,337.第二滑动齿轮,338.控制台,339.传动平台,3310.传动齿轮,3311.滚动齿轮,3312.传动链,531.观察孔,532.油位测量装置,541.输油泵接口,542.输油泵,543.真空泵接口,544.真空泵,551.输油管道,552.集油囊,3381.调向按钮,3382.工作按钮,3384.停止按钮,3391.滚动锟,3392.锟滑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面溢油回收装置,主要由箱体1、挡板2、传动装置3、过滤装置4、回收装置5、动力装置6组成。所述箱体前方下部为水流入口11,箱体内部安装挡板2、传动装置3、过滤装置4及部分回收装置5,箱体后部安装动力装置6。所述挡板2为由螺栓21固定的直板22,位于箱体1内部前方偏上部位。所述传动装置3位于挡板2后方,由吸油毡31、回收链32、驱动装置33、挤油齿轮34、导油板35组成;所述驱动装置33由分叉连杆331、长连杆332、短连杆333、滑片334、齿轮滑轨335、第一滑动齿轮336、第二滑动齿轮337、控制台338、传动平台339、传动齿轮3310、滚动齿轮3311、传动链3312组成,第一滑动齿轮336、第二滑动齿轮337分别安装在分叉连杆331两端的齿轮滑轨335上,长连杆332一端安装在第一滑动齿轮336上,另一端安装在传动齿轮3310上,短连杆333一端安装于传动齿轮3310上,另一端安装在与长连杆332不相连的第二滑动齿轮337上,短连杆333与第二滑动齿轮337相连部位采用柔性材料,滑片334一端安装在长连杆332中部,另一端安装在与短连杆333相连的滑动齿轮337上;所述传动平台339位于分叉连杆331后方,传动平台339上设置锟滑轨3392,锟滑轨3392上放置滚动锟3391,滚动锟3392通过传动链3312与短连杆333所在的第二滑动齿轮337相连;所述滚动齿轮3311较第一滑动齿轮336大,位于传动平台339后方,与长连杆332所连的第一滑动齿轮336位于同一高度;所述回收链32为塑胶传送带,回收链32依次连接传动齿轮3310、长连杆332所在的第一滑动齿轮336、滚动齿轮3311、短连杆333所在的第二滑动齿轮337,传动齿轮3310、长连杆332所连的第一滑动齿轮336、滚动齿轮3311位于回收链32内部,短连杆333所连的第二滑动齿轮337位于回收链32外部,回收链32表面设置聚丙烯制成的吸油毡31;所述控制台338位于滚动齿轮3311后方,控制台338上设置调向按钮3381、工作按钮3382和停止按钮3383;所述挤油齿轮34位于滚动齿轮3311侧下方,较滚动齿轮3311靠前,挤油齿轮34与滚动齿轮3311间夹着回收链32,挤油齿轮34下方设置倾斜的导油板35。所述过滤装置4位于导油板35下方,过滤装置4内部设置过滤层41,下方设置渐缩形出口42,侧面设置垃圾回收箱43,垃圾回收箱43入口下边缘比过滤层41高。所述回收装置5由堰板51、引流板52、回收区53、泵组54、输油装置55组成,引流板52为一固定的直板,上端紧贴于过滤装置出口42前边缘,下端高于动力装置6;所述堰板51为一沿水流方向倾斜的直板,下端安装于箱体1底部;所述回收区53位于引流板52下端上方,回收区53箱体一侧设置观察孔531;所述泵组54位于回收区53上方,由输油泵接口541、输油泵542、真空泵接口543、真空泵544组成,与真空泵接口543等高的位置设置油位计量装置532;所述输油装置55由输油管道551、集油囊552组成,输油管道551入口连接输油泵544,出口连接集油囊552。所述动力装置6位于箱体1后端下方,动力装置上方安装出水口12。

工作时,动力装置6产生向内运动的水流,水流从装置入口11进入,堰板51可防止水流对动力装置6产生直接冲击作用,挡板2先对水流中夹带的垃圾进行初次过滤,溢油从挡板2下方进入。开动工作按钮3382,滚动齿轮3311开始旋转,带动回收链32同时旋转,溢油紧贴于回收链32表面的吸油毡31。溢油随吸油毡31运动至挤油齿轮34所在位置,由于挤油齿轮34的作用,溢油离开吸油毡31表面,并沿着导油板35进入过滤装置4内,经由过滤层41过滤后从出口42流出过滤装置。在引流板52的作用下,溢油进入回收区53,当位于观察孔531观察到油品时,开动真空泵544,当油位测量装置532检测到油品时,开动输油泵542,将油品由输油管道551输送至集油囊552进行储存。在需要调节回收链32的入水深度及角度时,开动调向按钮3381,滚动锟3391开始在锟滑轨3392上运动,传动链3312及短连杆333上的第二滑动齿轮337同时开始运动,带动滑片334及短连杆333、长连杆332同时运动,即可调节回收链32的入水深度及角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