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暗梁和暗柱的叠合管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59936发布日期:2020-06-02 20:37阅读:751来源:国知局
设置暗梁和暗柱的叠合管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装配式地下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设置暗梁和暗柱的叠合管廊。



背景技术: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采用明挖现浇法施工,基坑开挖后进行基坑支护,然后再进行现浇法管廊施工。该工法具有施工速度慢,基坑支护时间长,工程造价高等不足。另外,整体预制管廊存在构件体积大,单个管廊构件比较重,具有对运输车辆及现场施工机械要求高的不足。现有的管廊节点处一般设置加腋处理,本实用新型采用设置暗梁和暗柱的节点加强措施,然后取消加腋,从构造方面加强处理,满足百年地下管廊的整体性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设置暗梁和暗柱的叠合管廊,旨在克服现有整体预制管廊及现浇加腋管廊的上述不足。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设置暗梁和暗柱的叠合管廊,其包括现浇的基础底板、预制的叠合墙和叠合板,所述叠合墙的两端具有环形出筋,叠合板的两端具有直线出筋。所述叠合墙下端的环形出筋伸入所述基础底板内并与所述基础底板内的底部纵向钢筋绑扎形成下暗梁,所述叠合墙上端的环形出筋与所述叠合板一端的直线出筋交错贴合且在墙顶处节点设置纵向钢筋和箍筋形成上暗梁,多面所述叠合墙在纵向上通过侧端面拼接形成管廊的一面外墙,相邻两面所述叠合墙的接缝处设有构成外墙暗柱的竖向钢筋笼及用于防止渗水的竖向型钢。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包括两面所述外墙及一面内墙,所述内墙也由多面所述叠合墙在纵向上通过侧端面拼接而成且在接缝处设有构成内墙暗柱的竖向钢筋笼。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内墙的相邻叠合墙接缝处也设置竖向钢筋笼形成内墙暗柱,其作用为增强内墙抵抗可能由叠合板传递的侧向力,保证内墙竖直。

进一步,所述外墙的下暗梁处设有l形附加钢筋,所述l形附加钢筋一端竖直向上伸入所述叠合墙的空腔中,另一端沿水平方向伸展且贴近所述基础底板的底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满足墙体底部弯矩较大的受力需求。

进一步,所述l形附加钢筋有多根且沿纵向方向均匀间隔设置。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保证墙与基础底板更稳固的连接。在墙体底部的位置弯矩较大,采用附加钢筋的配置方式有利于节约管廊钢筋的含量。

进一步,所述竖向型钢为工字钢或h型钢。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工字钢及焊接h型钢为常见的型钢,抵抗侧向力及防水效果好。

进一步,所述竖向型钢的腹板与纵向方向平行。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增强挡水效果。

进一步,所述竖向钢筋笼及竖向型钢均是一半在接缝处一侧的所述叠合墙的空腔中另一半在接缝处另一侧的所述叠合墙的空腔中。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竖向钢筋笼及竖向型钢被接缝平分,空腔内现浇混凝土后其除了具有抗侧压力及防渗水作用外,还具有很好的连结相邻两面叠合墙的作用。

进一步,所述竖向型钢位于所述竖向钢筋笼内。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增加型钢与混凝土的接触性能,型钢能够与混凝土更好的融为一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预制叠合墙的上下端设置环形钢筋出筋和预制叠合板的左右端设置直线出筋,叠合墙下端环形出筋锚入现浇基础底板并与底板中的纵筋绑扎形成下暗梁,叠合墙上端环形出筋与叠合板一端的直线出筋错位贴合,并在墙顶处设置纵筋和箍筋形成上暗梁,上下暗梁处连接牢靠,对比现浇结构可以减少加腋构造;构成外墙的彼此拼接的叠合墙在接缝处设置由钢筋笼形成的暗柱和起止水效果的竖向型钢,钢筋笼和竖向型钢的下端锚入基础底板内,使得外墙抵抗外侧土体压力及抗渗水能力均大大增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设置暗梁和暗柱的叠合管廊沿横向的剖面图;

图2为图1所示叠合管廊的俯视示意图(未显示叠合板);

图3为上下端均环形出筋的叠合墙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外墙暗柱放大后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基础底板;2、叠合墙;3、叠合板;4、下暗梁;5、上暗梁;6、外墙暗柱;7、内墙暗柱;8、竖向钢筋笼;9、竖向型钢;10、l形附加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用到“上”、“下”、“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方位的术语,其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设置暗梁和暗柱的叠合管廊,其包括现浇的基础底板1、预制的叠合墙2和叠合板3,所述叠合墙2的两端具有环形出筋和叠合板3的两端均具直线出筋,所述叠合墙2下端的环形出筋伸入所述基础底板1内并与所述基础底板1内的底部纵向钢筋绑扎形成下暗梁4,所述叠合墙2上端的环形出筋与所述叠合板3一端的直线出筋错位贴合且在墙顶处设置纵向钢筋和箍筋绑扎形成上暗梁5,多面所述叠合墙2在纵向上通过侧端面拼接形成管廊的一面外墙,相邻两面所述叠合墙2的接缝处设有构成外墙暗柱6的竖向钢筋笼8及用于防止渗水的竖向型钢9。

需要说明的是,竖向钢筋笼和竖向型钢的下端锚入基础底板内。

进一步,包括两面所述外墙及一面内墙,所述内墙也由多面所述叠合墙2在纵向上通过侧端面拼接而成且在接缝处设有构成内墙暗柱7的竖向钢筋笼8。

需要说明的是,构成内墙暗柱的竖向钢筋笼8的下端锚入基础底板,使内墙与基础底板连成一整体。

进一步,所述外墙的下暗梁4处设有l形附加钢筋10,所述l形附加钢筋10一端竖直向上伸入所述叠合墙2的空腔中,另一端沿水平方向伸展且贴近所述基础底板1的底部。

进一步,所述l形附加钢筋10有多根且沿纵向方向均匀间隔设置。

进一步,所述竖向型钢9为工字钢或h型钢。

进一步,所述竖向型钢9的腹板与纵向方向平行。

进一步,所述竖向钢筋笼8及竖向型钢9均是一半在接缝处一侧的所述叠合墙2的空腔中另一半在接缝处另一侧的所述叠合墙2的空腔中。

进一步,所述竖向型钢9位于所述竖向钢筋笼8内。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构成外墙的叠合墙空腔的下端区域设置有止水钢板,其位于基础底板的上方,增强施工缝处的防水能力;构成外墙的叠合墙上部设有折线状附加钢筋,折线状附加钢筋的一端位于叠合墙上端的空腔中,另一端伸入叠合板上部的现浇区域,折线状附加钢筋的中间段经过上暗梁,有利于增强叠合墙与叠合板连接节点的强度,整体性更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设置暗梁和暗柱的叠合管廊的施工过程简述如下:

1、基坑开挖到设计深度,基坑支护;

2、墙体接缝处在基础底板上设置竖向钢筋笼暗柱及止水竖向型钢;

3、绑扎基础底板钢筋,固定好l形附加钢筋,安装叠合墙,叠合墙下端环形出筋与基础底板内的纵向筋绑扎,形成下暗梁,浇筑基础底板;

4、安装叠合顶板,叠合墙上端环形出筋与叠合板一端直线出筋贴合并绑扎墙顶的纵向钢筋和箍筋形成上暗梁;

5、根据设计要求安放墙顶及板顶附加钢筋;

6、浇筑抗渗混凝土,完成叠合管廊施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