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回收型锚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38718发布日期:2020-11-25 14:48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回收型锚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锚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回收型锚杆。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建筑行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锚杆支护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城市基坑加固,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显著效益。然而锚杆的大量使用导致城市地下埋置的锚杆越来越多。当临时性支护功能失效后,这种传统的锚杆无法进行回收,与所建筑的构筑物一起埋藏于地下,占用了大量地下空间,形成地下垃圾,造成地下环境污染,并且留下的锚杆成为后续工程的地下障碍物,同时也因锚杆不能回收而造成钢材的浪费。另外随着人们对地下空间的产权意识日益增强,常规锚杆由于侵犯到邻近地下空间的产权,其应用范围将被逐步被限制。

可回收锚杆是锚杆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可以回收的锚杆技术,主要包括充气式回收技术、组合回收技术等等。但是充气式回收对材料性能要求较高,造成成本居高不下,而组合式回收技术实际施工使用过程较为繁琐,容易因操作不当造成回收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回收型锚杆,能够简便地对锚杆进行回收,降低对地下环境的污染,提高锚杆的应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回收型锚杆,包括:

一本体,呈圆柱体结构,本体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圆筒腔和第二圆筒腔,第一圆筒腔内充填有液压油,第一圆筒腔侧壁内沿圆周方向均匀设有多个滑动孔,滑动孔与第一圆筒腔相连通;

滑块,设置在所述滑动孔中,并可沿滑动孔水平滑动;

一杆体,所述杆体至少一部分插接于第一圆筒腔中,杆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沿第一圆筒腔上下运动以驱使液压油推动滑块沿滑动孔水平运动;

一活塞杆,活塞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活塞,第二活塞滑动设置在第二圆筒腔中,活塞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盘;

一筒体,安装在所述连接盘底部,筒体内部设置有控制第二活塞沿第二圆筒腔上下运动的液压动力系统,以及用于接受控制信号从而控制液压动力系统工作的无线收发模块;

锚固机构,设置在本体底端及连接盘之间,且沿同一圆周方向对称设置至少一对。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本体顶端固定设置有上端盖,上端盖的上表面中心轴线处设置有环形凸缘,所述环形凸缘的外周面设置有第一外螺纹,第一外螺纹上螺接有锁紧螺母,所述杆体的上端部穿过上端盖及环形凸缘并向上延伸,且所述杆体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锁紧螺母相连接的第二外螺纹。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滑块位于本体外壁的一端设有多个凸起。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滑块的顶面设置有限位部,所述滑动孔的顶面设置有限制所述限位部运动的限位槽。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二活塞的上端面设置有与第二圆筒腔相连通的上管路,第二活塞的下端面设置有与第二圆筒腔相连通的下管路,上管路和下管路分别穿过活塞杆的下端面并与所述液压动力系统相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液压动力系统包括油泵、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油箱及蓄电池,其中,所述蓄电池分别油泵及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供电,油泵一端连接油箱,另一端与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进油口连通,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回油口连接油箱,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两个工作口分别连接上管路和下管路,所述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与无线收发模块电连接。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锚固机构包括上连杆、下连杆、上铰接座及下铰接座,上铰接座与本体的下端面固定连接,下铰接座与连接盘的上端面固定连接,上连杆的下端部和下连杆的上端部铰连接,上连杆的上端与上铰接座铰连接,下连杆的下端部与下铰接座铰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上连杆的下端侧壁上设置有尖刺部。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筒体的底部设置有尖端。

本实用新型的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可回收型锚杆,在使用时,通过杆体推动第一活塞沿第一圆筒腔向下运动,通过液压油将推力传递给滑块,从而使滑块水平滑出本体,通过帕斯卡原理将推力放大,增大滑块向外的推力,从而对锚孔进行初步支护,并使得本体卡接在锚孔中。通过外界无线终端发送控制信号给筒体内的无线收发模块,无线收发模块控制液压动力系统工作,从而由液压动力系统控制第二活塞沿第二圆筒腔向上运动,第二活塞驱动活塞杆向上运动继而带动连接盘向上运动,由此使锚固机构向锚孔四周伸展,进行加强支护,增强锚杆锚固效果。需要收回时,通过拉动杆体带动第一活塞向上运动,使滑块向本体中心移动,从而使滑块脱离锚孔。紧接着,通过外界无线终端发送控制信号给筒体内的无线收发模块,无线收发模块控制液压动力系统工作,从而由液压动力系统控制第二活塞沿第二圆筒腔向下运动,第二活塞驱动活塞杆向下运动继而带动连接盘向下运动,由此使锚固机构沿本体轴线方向进行收拢,即可将锚杆进行回收。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锚孔进行二次锚固,从而提高了锚杆的锚固效果,同时通过液压动力系统,方便锚杆的回收,进行二次利用,节约成本,提高锚杆的利用率,降低对地下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可回收型锚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可回收型锚杆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可收回型锚杆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上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锚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结合图2、3、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回收型锚杆,包括:

一本体1,呈圆柱体结构,本体1材质为金属材质。本体1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圆筒腔11和第二圆筒腔12,第一圆筒腔11内充填有液压油111,第一圆筒腔11侧壁内沿圆周方向均匀设有多个滑动孔13,具体的,滑动孔13位于第一圆筒腔11底端所在的侧壁内,滑动孔13与第一圆筒腔11相连通,由此以来,方便液压油流入到滑动孔13中。

滑块2,设置在滑动孔13中,并可沿滑动孔13水平滑动。

一杆体3,杆体3至少一部分插接于第一圆筒腔11中,杆体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塞31,第一活塞31沿第一圆筒腔11上下运动以驱使液压油111推动滑块2沿滑动孔13水平运动,具体的,杆体3受外力向下推动,从而驱使第一活塞31沿第一圆筒腔11向下运动,第一活塞31压缩液压油111,液压油111向四周的滑动孔13流动,液压油111产生的推力推动滑块2沿滑动孔13向外移动,从而使滑块2的外端面与锚孔内壁相锚固,进而起到初步锚固作用。

一活塞杆4,活塞杆4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活塞41,第二活塞41滑动设置在第二圆筒腔12中,活塞杆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盘42,连接盘42的直径与本体1的直径相等。

一筒体5,安装在连接盘42底部,具体的,筒体5与连接盘42通过螺纹旋接的方式进行连接。筒体5内部设置有控制第二活塞41沿第二圆筒腔12上下运动的液压动力系统6,以及用于接受控制信号从而控制液压动力系统6工作的无线收发模块7。

锚固机构8,设置在本体1底端及连接盘42之间,且沿同一圆周方向对称设置至少一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下,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锚杆时,所钻的锚孔直径应比本体1的直径稍大,钻孔后进行清孔,清孔完毕后,将初始状态下收拢的锚杆插入到锚孔中,通过外力推动杆体3向下运动,从而驱使第一活塞31沿第一圆筒腔11向下运动,第一活塞31压缩液压油111,液压油111向四周的滑动孔13流动,液压油111产生的推力推动滑块2沿滑动孔13向外移动,通过帕斯卡原理将推力放大,增大滑块2向外的推力,从而使滑块2的外端面与锚孔内壁相锚固,进而起到初步锚固。紧接着,通过外界无线终端发送控制信号给筒体5内的无线收发模块7,无线收发模块7控制液压动力系统6工作,从而由液压动力系统6控制第二活塞41沿第二圆筒腔12向上运动,第二活塞41驱动活塞杆4向上运动继而带动连接盘42向上运动,由此使锚固机构8向锚孔四周伸展,进行加强支护,增强锚杆锚固效果。最后用外界连接件将杆体3锁定,并可以用适量混疑土将锚孔与本体1相锚固,此时整个锚杆处于展开状态,即可以产生支护作用。当需要回收时,先将锚孔与本体1管之间混疑土松开,然后通过拉动杆体3带动第一活塞31向上运动,使滑块2向本体1中心移动,从而使滑块2脱离锚孔内壁。紧接着,通过外界无线终端发送控制信号给筒体5内的无线收发模块7,无线收发模块7控制液压动力系统6工作,从而由液压动力系统6控制第二活塞41沿第二圆筒腔12向下运动,第二活塞41驱动活塞杆4向下运动继而带动连接盘42向下运动,由此使锚固机构8沿本体1轴线方向进行收拢,即可将锚杆进行回收。

参照附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体1顶端固定设置有上端盖9,上端盖9的上表面中心轴线处设置有环形凸缘91,环形凸缘91的外周面设置有第一外螺纹911,第一外螺纹911上螺接有锁紧螺母92,杆体3的上端部穿过上端盖9及环形凸缘91并向上延伸,且杆体3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锁紧螺母92相连接的第二外螺纹32。

在上述结构设置下,当杆体3向下运动,驱使第一活塞31向下运动,第一活塞31推动液压油驱使滑块2对锚孔内壁进行初步锚固后,旋转锁紧螺母92,使锁紧螺母92向下运动,通过杆体3上的第二外螺纹32和环形凸缘91上第一外螺纹911,使锁紧螺母92螺纹连接在杆体3和环形凸缘91上,进而使杆体3与本体1保持相对固定,避免了杆体3沿本体1向上运动,造成滑块2与锚孔内壁的摩擦力减小。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锁紧螺母92包括上小下大两个内螺纹孔,上方的内螺纹孔与杆体3的第二外螺纹32进行连接,下方的内螺纹孔与环形凸缘91的第一外螺纹911进行连接。

滑块2位于本体1外壁的一端设有多个凸起21。在压力作用下更好的嵌入锚孔内壁中,增加锚杆与锚孔内壁的摩擦力,增加锚杆抗拔强度。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凸起21可以使波浪形,也可以使点状。

滑块2的顶面设置有限位部22,滑动孔13的顶面设置有限制所述限位部22运动的限位槽131。通过限位部22和限位槽131的配合,可以限制滑块2的运动行程,避免滑块2从滑动孔13中脱出,同时也避免了滑块2缩回时,因无限位而造成滑块2滑动到第二圆筒腔12中。

为了便于安装第二活塞41,本体1的下端面设置有下端盖10,下端盖10与本体1下端面之间通过螺栓锁紧,同时,下端盖10用来封堵第二圆筒腔12的底部,液压动力系统6会通过活塞杆4及第二活塞41向第二圆筒腔12中注入液压油,因此由下端盖10来封堵第二圆筒腔12,使之成为封闭的腔室,从而使第二活塞41可以在第二圆筒腔12中运动。

活塞杆4的下端与连接盘42进行连接,具体而言,连接盘42下端面设置有环形台阶,环形台阶上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固定盘13,活塞杆4与固定盘13通过螺栓锁紧。由此以来,方便活塞杆4与连接盘42的安装拆卸。

第二活塞41的上端面设置有与第二圆筒腔12相连通的上管路411,第二活塞41的下端面设置有与第二圆筒腔12相连通的下管路412,上管路411和下管路412分别穿过活塞杆4的下端面并与液压动力系统6相连接。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液压动力系统6来控制液压油进出上管路411和下管路412,从而实现第二活塞41在第二圆筒腔12中的运动。

参照附图4所示,具体的,液压动力系统6包括油泵61、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62、油箱63及蓄电池64,其中,蓄电池64分别油泵61及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62供电,油泵61一端连接油箱63,另一端与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62的进油口(p)连通,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62的回油口(t)连接油箱63,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62的两个工作口分别连接上管路411和下管路412,其中,下管路412与工作口(a)连通,上管路411与工作口(b)连通,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62、油泵61均与无线收发模块7电连接。

在上述结构设置下,当使用该锚杆进行锚固作业时,无线收发模块7接收外界控制信号,并启动油泵61进行工作,油泵61从油箱63中泵油,液压油通过进油口(p)与工作口(a)连通,液压油通过下管路412进入到第二活塞41下端面的第二圆筒腔12中,液压油推动第二活塞41向上运动,从而驱动活塞杆4向上运动,继而带动连接盘42向上运动,从而使锚固机构8向外伸展对锚孔内壁进行锚固。

当需要收回锚杆时,无线收发模块7接收外界控制信号,并启动油泵61进行工作,油泵61从油箱63中泵油,液压油通过进油口(p)与工作口(b)连通,回油口(t)与工作口(a)连通,同时回油口(t)接回油箱63,液压油通过上管路411进入到第二活塞41上端面的第二圆筒腔12中,液压油推动第二活塞41向下运动,从而驱动活塞杆4向下运动,同时第二活塞41下端面的第二圆筒腔12中的液压油通过下管路412流回到油箱63中,第二活塞41向下运动带动连接盘42向下运动,从而使锚固机构8进行收拢。

需要说明的,无线收发模块7接收外界终端遥控信号,无线收发模块7发出电信号来控制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62中的电磁铁上电和断电,均采用现有技术进行实现。

参照附图6所示,锚固机构8包括上连杆81、下连杆82、上铰接座83及下铰接座84,上铰接座83与本体1的下端面固定连接,下铰接座84与连接盘42的上端面固定连接。上连杆81的下端部和下连杆82的上端部铰连接,上连杆81的上端与上铰接座83铰连接,下连杆82的下端部与下铰接座84铰连接。当连接盘42相对本体1向上运动时,下连杆82带动上连杆81向外展开,利用上连杆81及下连杆82的铰点实现对锚孔的锚杆。当连接盘42相对本体1向下运动时,下连杆82带动上连杆81收拢呈竖直状态,即可收回锚杆,进行二次使用。

上连杆81的下端侧壁上设置有尖刺部811,通过设置尖刺部811,可以刺入锚孔内壁,提高锚固机构8的锚固力,增大抗拉拔力。

筒体5底部设置有尖端51,方便插入到预先打好的锚孔内,起到导向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