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土壤清挖基坑的防护集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11022发布日期:2020-12-08 13:47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土壤清挖基坑的防护集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防护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土壤清挖基坑的防护集水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关于土壤环境管理的规定和法律相继出台,各地对城市建成区“退二进三”、农村环境治理以及村级工业园的改造也在不断的推进,因此由工业用地转变为其他用途的土地随之增多,针对污染场地的治理项目也越来越多,关于土壤环境治理方面在社会各界得到了很大的关注。目前,在污染土壤治理方面采用较多的方式是异位修复技术,异位修复过程需要针对污染土壤进行清挖,但现有情况是部分区域对场地修复时进行清挖形成的临时基坑不进行回填,而临时基坑在雨水或其他外力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出现垮塌,降低生产效率,甚至造成安全事故。目前针对基坑所进行的安全防护技术比较单一,主要是在基坑底部简单铺盖防水膜以隔离雨水,对基坑侧壁的安全防护则采用放坡开挖,其防护效果较差,未对基坑涌水进行收集处理,基坑周围的土壤长期浸泡变得松散,受到雨水的冲刷仍旧有垮塌的可能,并且基坑涌水与雨水混合后外排还会形成交叉污染。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土壤清挖基坑的防护集水结构,旨在解决现有的基坑防护技术防护效果较差,基坑容易出现垮塌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土壤清挖基坑的防护集水结构,包括基坑、防水膜和集水装置,所述防水膜铺设在所述基坑上,所述集水装置包括用于收集基坑涌水的第一集水装置和用于收集雨水的第二集水装置,所述第一集水装置包括集水槽、排水组件和第一泵体,所述集水槽位于所述基坑的底部,所述排水组件的进水口设置在所述集水槽内,所述第一泵体与所述排水组件连通,所述防水膜上开设有雨水收集孔,所述第二集水装置包括储水桶,所述储水桶设置在所述雨水收集孔的下方。优选地,所述排水组件包括t型集水管和第一排水管,所述t型集水管包括连通的水平段和竖直段,所述水平段设置在所述集水槽内,且所述水平段的两端分别开设有所述进水口,所述竖直段穿过所述防水膜并与所述第一排水管连通,所述第一排水管与所述第一泵体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二集水装置还包括第二排水管和第二泵体,所述第二排水管的一端穿过所述雨水收集孔与所述储水桶连通,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泵体连通,且所述第二排水管的直径小于所述雨水收集孔的直径。优选地,所述基坑的外围还设有用于进一步收集雨水的导流沟,所述导流沟与所述基坑侧壁的间距大于300mm。优选地,所述防水膜上还设有多个用于固定所述防水膜的压紧件,所述压紧件之间的间隔为20~40mm。优选地,所述防水膜设置有多组,各个防水膜的边缘通过搭接固定,搭接距离l为200~350mm。优选地,所述进水口及所述雨水收集孔均设有用于过滤杂质的滤网,所述滤网的孔径大小为3~8mm。优选地,所述防水膜为聚乙烯材质,且所述防水膜的厚度为0.06~0.1mm。本实用新型的土壤清挖基坑的防护集水结构,通过防水膜全面覆盖在基坑的上表面,防水的同时阻止了雨水冲刷造成垮塌,本方案还设有集水装置对基坑中的雨水和基坑涌水进行收集,基坑底部的基坑涌水配合第一泵体从第一集水装置的进水口处抽吸后收集,由于土质稳定的关键要素是保持土壤的紧致度和含水率,因此将基坑涌水抽排后基坑中的土壤含水率较低,土质更为稳定,避免出现基坑垮塌的现象,降落在基坑内部的雨水则通过雨水收集孔收集到第二集水装置内,收集后得到的雨水可以直接排出,而基坑涌水由于本身含有污染源收集后还需要进行后续处理才能排放,符合国家的污染排放处理方法,结构简单,成本较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土壤清挖基坑的防护集水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土壤清挖基坑的防护集水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土壤清挖基坑的防护集水结构的防水膜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基坑2防水膜21雨水收集孔22压紧件3集水装置31第一集水装置311集水槽312排水组件313进水口314t型集水管3141水平段3142竖直段315第一排水管32第二集水装置321储水桶322第二排水管33导流沟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土壤清挖基坑的防护集水结构。土壤清挖基坑的防护集水结构用于污染土壤异位修复时清挖后产生的基坑1进行防护,防水膜2覆盖在基坑1的上表面,防水的同时阻止了雨水冲刷造成垮塌,并且对基坑1内的积水分别进行收集,收集后得到的雨水可以直接排出,而基坑涌水由于本身含有污染源收集后还需要进行后续处理才能排放,符合国家的污染排放处理方法,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土壤清挖基坑的防护集水结构,包括基坑1、防水膜2和集水装置3,所述防水膜2铺设在所述基坑1上,所述集水装置3包括用于收集基坑涌水的第一集水装置31和用于收集雨水的第二集水装置32,所述第一集水装置31包括集水槽311、排水组件312和第一泵体,所述集水槽311位于所述基坑1的底部,所述排水组件312的进水口313设置在所述集水槽311内,所述第一泵体与所述排水组件312连通,所述防水膜2上开设有雨水收集孔21,所述第二集水装置32包括储水桶321,所述储水桶321设置在所述雨水收集孔21的下方。具体的,防水膜2全面覆盖住基坑1的底部、侧壁以及顶部,防水效果较好,防水膜2的上部还设有集水装置3,主要目的是对雨水和基坑涌水进行分别收集,由于基坑1直接暴露在外界中,降雨时雨水从基坑1的四周渗入至土壤深处,当土壤中的水分渗入量较多时会在基坑1的底部涌出产生基坑涌水,基坑1底部的基坑涌水流至集水槽311内储存,外部的第一泵体(图中未示出)通过排水组件312的进水口313处从集水槽311内进行抽吸将基坑涌水排出,集水槽311通常是在基坑1的底部直接挖掘或者对集水槽311进行硬化后再进行基坑涌水的收集,实际设置时集水槽311的规格可为300x1200x300mm,由于土质稳定的关键要素为保持土壤的紧致度和含水率,因此将基坑涌水抽除后基坑1中的土壤含水率较低,土质更为稳定,避免出现基坑1垮塌的现象。而降落在基坑1内部的雨水则通过雨水收集孔21收集到储水桶321中,不会长期堆积在防水膜2上部导致渗漏,储水桶321可采用为容量较大的塑料桶等,如100l,使用寿命较久,且对雨水进行抽排的间隔周期可相对延长。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组件312包括t型集水管314和第一排水管315,所述t型集水管314包括连通的水平段3141和竖直段3142,所述水平段3141设置在所述集水槽311内,且所述水平段3141的两端分别开设有所述进水口313,所述竖直段3142穿过所述防水膜2并与所述第一排水管315连通,所述第一排水管315与所述第一泵体连通。如此,基坑涌水通过设置在基坑1底部的进水口313配合第一泵体进行抽排,采用t型集水管314对基坑涌水的抽排效果更好,水平段3141的两端均为进水口313对集水槽311内的基坑涌水进行收集,除了该设置方法外,在水平段3141的外壁还可以开设更多的通孔用于辅助进水,而竖直段3142则穿过防水膜2设置并与第一排水管315连通,基坑涌水依次经过进水口313、水平段3141、竖直段3142和第一排水管315和泵体排出至外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集水装置32还包括第二排水管322和第二泵体,所述第二排水管322的一端穿过所述雨水收集孔21与所述储水桶321连通,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泵体连通,且所述第二排水管322的直径小于所述雨水收集孔21的直径。如此,降落在防水膜2上的雨水由于重力作用只能通过雨水收集孔21流至其下端的储水桶321内进行收集,对于储水桶内321内的雨水在一定周期后再通过第二排水管322配合外部的第二抽水泵(图中未示出)进行抽吸,将储水桶321内的雨水全部排出,第二排水管322的直径小于所述雨水收集孔21的直径,保证了第二排水管322在进行雨水抽排时雨水还可以通过雨水收集孔21掉落至储水桶321中。进一步地,所述基坑1的外围还设有用于进一步收集雨水的导流沟33,所述导流沟33与所述基坑1侧壁的间距大于300mm。即,本实施例中的导流沟33设置在基坑1的周围用于雨水的辅助收集,防止雨水渗入土壤内部的量过多降低土质的结构稳定性,由于导流沟33的设置需要进行挖掘,挖掘过程可能会造成土质松动,因此导流沟33与基坑1的间距>3m,防止基坑1发生崩塌,导流沟33在实际设置时的宽度为200~300mm,深度为100~300mm。针对同一场地可能有多个地方需要进行土壤清挖,因此对于清挖后的土壤基坑1设置多组土壤清挖基坑的防护集水结构进行防护,在集水的同时对基坑1进行防护,各个土壤清挖基坑的防护集水结构通过连接沟相连,具体是连接沟贯通导流沟33,通过多组导流沟33的相互连通最终将雨水汇集至污染场地低洼处的雨水排放口。进一步地,所述防水膜2上还设有多个用于固定所述防水膜2的压紧件22,所述压紧件22之间的间隔为20~40mm。如此,由于防水膜2在使用时直接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当有风或者其他外力存在时很容易直接将防水膜2掀翻,导致土壤清挖基坑的防护集水结构失效,因此在防水膜2上设置多个压紧件22用于辅助固定,压紧件22在实际使用时可为木桩或长度较大的圆帽钉,设置间隔在20~40mm间,固定方式更为稳固,防水膜2不易损坏。进一步地,所述防水膜2设置有多组,各个防水膜2的边缘通过搭接固定,搭接距离l为200~350mm。可以理解,由于基坑1通常面积较大且形状各异,通常没有形状一致的防水膜2直接与基坑1适配设置,本方案采用多张防水膜2在边缘处搭接,以完全覆盖住基坑1的上表面,搭接重叠的距离l为200~350mm,长度较大,不会发生雨水渗漏到防水膜2以下的情况。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口313及所述雨水收集孔21均设有用于过滤杂质的滤网,所述滤网的孔径大小为3~8mm。如此,由于进水口313和雨水收集孔21处分别进行基坑涌水和雨水的收集,而这两者都很有可能混杂有其他杂质,因此设置孔径大小为10~20mm的滤网对收集的水体进行过滤,防止后续使用抽水泵进行抽吸时出现堵塞的情况。进一步地,所述防水膜2为聚乙烯材质,且所述防水膜2的厚度为0.06~0.1mm。故,防水膜2采用公知的聚乙烯材质,对雨水具有良好的阻隔性,其柔软度和延展性也较好,在异型基坑1的表面铺设较为便利,并且聚乙烯材质的防水膜2还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耐腐蚀和耐老化性能,暴露在外界后能保证较久的使用寿命。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