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清洗厨余垃圾处理器腔体的多接口管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69294发布日期:2021-04-30 09:39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清洗厨余垃圾处理器腔体的多接口管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五金配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清洗厨余垃圾处理器腔体的多接口管组件。



背景技术:

在厨房小家电领域,厨余垃圾处理器通常被安装在厨房的水槽下方,厨余垃圾通过水槽被放入厨余垃圾处理器的进料口,厨余垃圾在处理器的腔体内边粉碎边通过水流带入排料口进而排入下水管道。长期使用后,垃圾圾处理器的腔体内往往残留大量的残渣颗粒,这些残留物日积月累附着在腔体内的各个角落,由于现有的厨余垃圾处理器尚不具备腔体内部清洗的功能,因此,残留于腔体内的残渣发酵后产生异味的同时还造成厨余垃圾处理器粉碎效率下降。特别是因人员出差造成厨余垃圾处理器被闲置一段时间不用,再次使用时,从腔体内散发出的异味更明显。通常维修师傅是将整台厨余垃圾处理器拆卸后再对其腔体内部进行清洗,往往这时一股异味从处理机的腔体内散发出来,原因是垃圾处理机长期使用造成粉碎后的食物残渣颗粒附着在腔体内部,经过长期堆积发酵后散发出异味。即便每次使用完厨余垃圾处理器后对其进行长时间的常流水模式清洗,仍然会有一股异味从处理器的进料口散发出来,这股异味并非全部来自于下水管道的异味。由于垃圾处理器的排料口与下水管道之间通过u型结构将下水道内的异味隔离,而在u型结构与垃圾处理器的排料口之间的这段管道内的长期堆积的食物残渣颗粒发酵后散发出的异味直接通过垃圾处理器的排料口进入垃圾处理器的腔体内,再经过垃圾处理器的进料口散发出来。由于现有的厨余垃圾处理器采用常流水的模式粉碎物料,因此,有些垃圾未被粉碎成细颗粒就被水流带入排料口进而排入下水管道,日积月累后,难免造成下水管道堵塞。为了使粉碎后的颗粒更小更细以避免排放后堵塞管道,部分厂家通过增加粉碎刀片的数量来提高粉碎效果,然而这样的设计方案使得垃圾处理器的体积增大,或者在保持体积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腔体内用于容纳物料的空间,同时还会使腔体内可附着物料颗粒的角落增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清洗厨余垃圾处理器腔体的多接口管组件,不用拆卸厨余垃圾处理器的腔体即可方便清洗腔体进而避免垃圾颗粒长期残留在腔体内部造成异味散发。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清洗厨余垃圾处理器腔体的多接口管组件,包括联接于厨余垃圾处理器排料口的本体、促使本体关闭的控制组件以及联接本体和控制组件的联接组件,所述本体包括沿厨余垃圾处理器排料口的排料方向设置的第一管件、设置于第一管件远离排料口端的用于阻止排料的可反重力方向翻转的第一挡板、设置于第一管件与第一挡板之间的第一密封圈以及受控于控制组件用于阻止第一挡板翻转的可伸缩的限位块,第一管件具有设置在其中的通道,通道将排料口与下水管道联通。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厨余垃圾处理方法,用于将厨余垃圾粉碎成浆状后排入下水管道,以避免下水管道因垃圾颗粒较粗较大造成堵塞。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厨余垃圾处理方法,其包括在厨余垃圾处理器的排料口处设置本体以实现排料口的关闭功能,将物料送入垃圾处理器的进料口,在本体关闭的状态下将物料粉碎,在物料粉碎后本体的第一挡板沿排料方向的反重力方向翻转将粉碎后的物料排入下水管道。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厨余垃圾处理器的清洗方法,用于清洗厨余垃圾处理器的腔体,以避免垃圾颗粒长期残留在腔体内部造成异味散发。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清洗厨余垃圾处理器腔体的多接口管组件的清洗方法,其包括在厨余垃圾处理器的排料口处设置本体以实现排料口的关闭功能,将水流送入厨余垃圾处理器的进料口,在本体关闭的状态下使水充满厨余垃圾处理器的腔体,腔体内的水在粉碎组件运转的带动下冲刷腔体。

有益效果

1.本体处于关闭状态下,使得水可以充满腔体,通过粉碎组件的运转带动腔体内的水流冲刷腔体及其腔体内的组件以及腔体内的各个角落,实现腔体的洁净清洗,避免异味的产生。

2.腔体冲刷完毕后,操作控制组件的活动端以解除限位块对第一挡板的限位作用,在限位块解除的瞬间,水借助腔体内水的压力瞬间冲开第一挡板进入下水管道,这股有压力的水流可将管道冲刷干净,避免管道堵塞。

3.由于第一挡板与排料口具有一段距离,即第一管件的长度,因此,在水充满腔体的状态下开启第一挡板,第一管件内的水先排出,腔体内的水进入第一管件后在第一管件的引流作用下即可产生旋窝,旋窝使得腔体内的水在不用粉碎组件的带动即可流动,进而将腔体内各个角落冲刷下来的食物颗粒顺势带出腔体排入下水管道,同时旋窝也加速腔体内的水排入下水道。

4.本体处于关闭状态下,使物料持续在腔体内被粉碎,持续的粉碎使得颗粒更细更小,物料可以被粉碎成浆状,排放后不容易堵塞下水管道。

5.本体处于关闭状态下,使得水被保留在腔体内,再对物料进行粉碎,提高了水的利用率,避免了常流水状态下边粉碎物料边排水的工作方式对水资源的浪费。

6.本体的第一挡板的开启方向是沿着排料方向的反重力方向翻转,这样的开启方向对排料无遮挡无阻碍,解决了因部分高纤维类残留物挂在第一挡板上造成第一挡板关闭不可靠的问题。

7.由于限位块与第一挡板是间歇式接触,并非持续性联接一体,因此,在限位块远离第一挡板后,第一挡板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紧贴斜面,无需人为按压控制组件即可实现排料口的自动关闭,在第一密封圈的作用下保持排料口的密闭状态,避免了下水管道中的异味反窜,或者污水返流,或者虫子的侵入。

8.由于第一管件远离排料口端采用斜面设计,使得第一挡板在重力作用下能够紧贴斜面上的第一密封圈,从而保持排料口的密闭状态,避免了下水管道中的异味反窜,或者污水返流,或者虫子的侵入。

9.第二管件设置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可疏通因第三密封圈的密闭性降低而渗入端盖中的污水,避免端盖内的污水进入橱柜。

10.由于设置了第二挡板,使得与第三管件联接的其它设备与下水管道自动隔离,进而避免了下水管道内的异味反窜或者虫子侵入或者污水返流。

11.由于设置了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以及端盖,彻底杜绝了下水管道内的异味反窜、污水返流以及虫子侵入到厨房的隐患。

12.本体设置的关闭功能使得厨余垃圾处理器的腔体可方便清洗,排料口的开启方向使得厨余垃圾处理器在排料时物料不易挂接在挡板上进而避免排料口关闭不牢靠的问题以保持排料口关闭功能的正常使用,斜面的设置使得厨余垃圾处理器在不排料时挡板自动关闭以隔绝下水管道。

附图说明

在下面参照附图对作为非限制性实施例给出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本实用新型及其优越性将得到更好的理解,附图如下: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多接口管组件运用于厨余垃圾处理器排料口处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垃圾处理器沿腔体的轴线和排料口的轴线所在的平面剖切的剖视图,其中限位块远离第一挡板;

图3是图1中的垃圾处理器沿腔体的轴线和排料口的轴线所在的平面剖切的剖视图,其中限位块抵接第一挡板;

图4是图1中的垃圾处理器沿腔体的轴线和排料口的轴线所在的平面剖切的剖视图,其中第一挡板部分开启;

图5是图1中的垃圾处理器沿腔体的轴线和排料口的轴线所在的平面剖切的剖视图,其中第一挡板开启;

图6是本体的立体图;

图7是控制组件沿平行于第一滑道的中央面剖切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控制组件的局剖切立体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控制组件的局剖切立体图;

图10是图6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联接组件与控制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根据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活动端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根据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控制组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14是根据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控制组件的局部立体图,其中第五凸耳位于第一滑道内;

图15是根据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控制组件的局部立体图,其中第五凸耳位于第一滑道与第二滑道的交界处;

图16是根据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控制组件的局部立体图,其中第五凸耳位于第二滑道内;

图17是根据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第一固定座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图根据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限位块的立体图;

图20是第三管件的立体剖视图;

图21是根据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用于清洗厨余垃圾处理器腔体的多接口管组件的立体图;

图22是图21中的垃圾处理器沿腔体的轴线和排料口的轴线所在的平面剖切的剖视图,其中限位块抵接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

图23是图21中的垃圾处理器沿腔体的轴线和排料口的轴线所在的平面剖切的剖视图,其中第一挡板开启,第二挡板关闭;

图24是图21中的垃圾处理器沿腔体的轴线和排料口的轴线所在的平面剖切的剖视图,其中第一挡板关闭,第二挡板开启;

图25是第三管件的立体图;

图26是第一管件的立体图;

图27是挡板的立体图;

图28是图21中的联接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9是本发明申请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控制组件的立体图,其中活动端位于第一位置;

图30是图29中的控制组件的立体图,其中活动端位于第二位置;

图31是图29中的控制组件的剖视图;

图32是第二固定座的立体图;

图33是图31中b出的局部放大图;

图34是图31的控制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进料口;2.排料口;3.开闭组件;

4.联接组件;5.控制组件;6.腔体;

7.第三管件;31.第一管件;32.第二管件;

33.第一密封圈;34.第一挡板;35.第一销;

36.限位块;37.第四密封圈;38.第一管螺母;

39.第三密封圈;30.第六密封圈;310.第二管螺母;

311.第一凸耳;312.第一凹槽;313.第一盲孔;

314.第一通孔;315.第一立筋;321.第一接口;

322.第二接口;323.第三接口;324.第四接口;

325.第五接口;326.第六接口;327.第三通孔;

328.第四通孔;329.第四凹槽;331.立柱;

341.第二凸耳;342.第六凹槽;343.第三盲孔;

361.立板;362.凸台;41.芯部;

42.固定套;43.端盖;44.第一紧固套;

45.第二紧固套;46.套环;47.第五密封圈;

51.第一固定座;52.活动端;53.拉杆;

54.第二固定座;55.紧固螺母;56.第三紧固套;

57.垫片58.响应单元;59.第九密封圈;

512.第三磁铁;513.第一滑道;514.第二滑道;

515.第七凸耳;521.第二磁铁;522.第四磁铁;

523.第五凸耳;524.第一槽;525.第二槽;

526.第三槽;527.柄部;528.轴部;

571.第四凸耳;581.弹性元件;582.顶杆;

583.第三固定座;584.立壁;585.第五通孔;

586.第六凸耳;587.第四盲孔;588.第六通孔;

511.第一磁铁;71.第三管螺母;72.第七密封圈;

73.第八密封圈;74.第二立筋;75.第二挡板;

76.第二密封圈;77.第二凹槽;78.第二盲孔;

79.第三凸耳;710.第二通孔;711.凸缘。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

参照图1展示了一种多接口管组件运用于厨余垃圾处理器排料口处,所述厨余垃圾处理器包括进料口1、排料口2、设置于进料口1和排料口2之间的腔体6、设置于腔体6内用于粉碎物料的粉碎组件、设置于腔体6外用于驱动粉碎组件运动的驱动组件以及提供驱动组件工作的电源输入端。所述多接口管组件以可拆卸的螺纹联接方式设置于所述厨余垃圾处理器的排料口2处,所述多接口管组件包括以螺纹联接的方式可拆卸地联接于排料口2的本体3、促使本体3关闭的控制组件5以及联接本体3和控制组件5的联接组件4,联接组件4为柔性元件以允许控制组件5灵活安装在水槽的台面上从而方便使用者操作。本体3还设置多个接口以允许厨房内的其它设备的管道联接以及与下水管道的联接。

通过排料口2设置本体3并通过控制组件5使本体3关闭排料口2,将水流送入厨余垃圾处理器的进料口1使水充满厨余垃圾处理器的腔体6,本体3关闭的状态下腔体6内的水在粉碎组件运转的带动下冲刷腔体6及其腔体6内的组件以及腔体6内的各个角落,实现腔体6的洁净清洗,避免异味的产生。因此,本实施例公开的多接口管组件运用于厨余垃圾处理器上可以使操作者在不拆卸厨余垃圾处理器腔体的情况下将腔体清洗干净。

参照图2,本体3包括沿排料口2的排料方向设置的第一管件31、设置于第一管件31远离排料口2端的用于阻止排料的可反重力方向翻转的第一挡板34、设置于第一管件31与第一挡板34之间的第一密封圈33以及受控于控制组件5用于阻止第一挡板34翻转的可伸缩的限位块36,第一管件31具有设置在其中的通道,通道将厨余垃圾处理器的排料口2与下水管道联通。第一管件31与厨余垃圾处理器的排料口2通过第六密封圈30密闭并通过第一管螺母38实现第一管件31与排料口2的紧固联接。

参照图10,本体3的第一管件31远离排料口2端设置向排料口倾斜的斜面,垂直于斜面设置用于部分接纳第一密封圈33的第一凹槽312,垂直于第一凹槽312设置与第一密封圈33过盈配合的第一盲孔313,垂直于斜面沿远离排料口2方向设置一对第一凸耳311,第一凸耳311设置用于与第一销35间隙配的第一通孔314以允许第一销35相对于第一通孔314转动。由于第一管件31远离排料口2端采用斜面设计,使得第一挡板34在重力作用下能够自动紧贴斜面上的第一密封圈33,从而自动保持排料口2的密闭状态,避免了下水管道中的异味反窜到厨余垃圾处理器内,或者避免下水管道的u型结构与排料口2之间的管道内长期堆积的食物残渣颗粒发酵后散发出的异味反窜到厨余垃圾处理器内,或者避免管道内的污水返流到垃圾处理器内,或者下水管道内的虫子爬入垃圾处理器内。有益地,由于第一挡板34与排料口具有一段距离,即第一管件31的长度,因此,在水充满腔体的状态下开启第一挡板34,第一管件31内的水先排出,腔体6内的水进入第一管件31后在第一管件31的引流作用下即可产生旋窝,旋窝使得腔体6内的水在不用粉碎组件的带动即可流动,进而将腔体6内各个角落冲刷下来的食物颗粒顺势带出腔体6排入下水管道,同时旋窝也加速腔体6内的水排入下水道。

参照图10,第一密封圈33具有与设置于第一管件31的斜面上的第一凹槽312相对应的外形以及与第一盲孔313过盈配合的立柱331,第一密封圈33设置于第一管件31的斜面与第一挡板34之间且部分凸出斜面(如图18所示),第一密封圈33凸出斜面设置可以提高本体3的使用寿命,凸出部分可以用于抵消第一挡板34经常性开闭造成的磨损。第一挡板34具有与第一管件31的斜面相对应的外形以及通过第一销35与设置于斜面的第一凸耳311转动联接的第二凸耳341,第一凸耳311和第二凸耳341通过第一销35的转动联接以实现第一挡板34绕着第一销35翻转,因此,第一挡板34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紧贴第一密封圈33,排料时由于物料的冲力使第一挡板34沿重力相反方向绕着第一销35翻转,这样的开启方向对排料无遮挡无阻碍,解决了因部分高纤维类残留物挂接在第一挡板34上造成第一挡板34关闭不可靠的问题。限位块36联接于联接组件4后在控制组件5的控制下可沿第一管件31的轴向滑动,限位块36靠近排料口2的端部用于限制第一挡板34的翻转使第一挡板34紧贴第一密封圈33以使物料被关闭在厨余垃圾处理器的腔体6内部。

参照图3和图11,联接组件4包括固定套42、容纳于固定套42内部相对于固定套42滑动的芯部41、与第二管件32螺纹联接的端盖43、同轴贯穿端盖43用于紧固固定套42的第一紧固套44和第二紧固套45、螺纹联接于第二紧固套45靠近排料口2端的用于密封的套环46。端盖43通过螺纹联接的方式紧固于第二管件32,并通过第五密封圈47实现端盖43与第二管件32的密闭。联接组件4的芯部41靠近排料口2的端部贯穿第二管件32并通过螺纹联接方式与本体3的限位块36紧固联接,芯部41可相对于第二管件32滑动,套环46通过第三密封圈39与本体3的第二管件32密闭联接。

为了使芯部41靠近排料口2的端部相对于第二管件32滑动,第二管件32沿芯部41的端部同轴设置中心孔,同轴于中心孔向外延伸凸缘以形成用于接纳套环46的凹坑,凹坑内同轴于中心孔设置用于部分接纳第三密封圈39的第三凹槽。通过第一紧固套44和第二紧固套45的螺纹联接使第二紧固套45被紧固于端盖43,通过螺纹联接调节套环46位于第二紧固套45上的位置进而实现套环46挤压第三密封圈39,从而实现第二管件32的内部与端盖43内部的密封隔离,进而避免第二管件32内的污水通过中心孔与芯部41的间隙进入端盖43内腔。

参照图5,为了避免因第三密封圈39的密闭性降低导致第二管件32内的污水渗入端盖43内的问题,第二管件32设置第三通孔327和第四通孔328,第三通孔327和第四通孔328对称分布于中心孔的上下两侧(当垃圾处理器直立时),第三通孔327位于中心孔的上侧,第四通孔328位于中心孔的下侧,第四通孔328用于疏通因第三密封圈39的密闭性降低而渗入端盖43内腔的污水,避免端盖43内的污水进入橱柜。第三通孔327用于保持端盖43内的气压与第二管件32内的气压一致,以便于渗入端盖43内的污水在重力的作用下顺利留出端盖43。参照图5,为了避免排料时物料通过第三通孔327或者第四通孔328进入端盖43,限位块36远离排料口2的端部沿径向向外对称设置立板361,第二管件32在靠近立板361处设置第三通孔327和第四通孔328,立板361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三通孔327和第四通孔328之间的距离。

为了使第三通孔327或者第四通孔328与立板361保持一定距离以维持端盖43内的气压与第二管件32内的气压一致,在限位块36的立板361对称设置2个垂直凸出立板361的凸台362,如图19所示,凸台362与第三通孔327或者第四通孔328错开位置设置,凸台362抵接第二管件的内壁可限制控制组件5的活动端52伸出第一固定座51的长度。

参照图10,第二管件32设置多个接口以允许厨房内的设备的管道联接以及与下水管道的联接,第二管件32设置用于套接第一管件31斜面端的第一接口321,第一接口321的外周面设置螺纹并通过第二管螺母310与第一管件31实现可拆卸联接,如图6所示。通过第四密封圈37实现第一管件31与第二管件32的第一接口321的密闭联接。第二管件32沿排料口2方向同轴设置第二接口322并以螺纹联接方式与联接组件4联接,第二管件32垂直于排料口2方向设置第三接口323并以螺纹联接方式与其它设备的下水口联接,第二管件32同轴于第三接口323沿重力方向设置第四接口324并以螺纹联接方式与下水管道联接,第二管件32于第二接口322侧倾斜向上(当垃圾处理器直立时)设置第五接口325,第五接口325位于第二接口322与第三接口323之间,第二管件32于第二接口322侧倾斜向上(当垃圾处理器直立时)设置第六接口326,第六接口326位于第二接口322与第四接口324之间,第五接口325或者第六接口326可用于但不限于联接水槽的溢水管。

参照图7和图11,控制组件5包括第一固定座51、同轴插接于第一固定座51的活动端52、同轴紧固联接于活动端52且朝远离活动端52方向延伸的连杆53、以螺纹联接方式可拆卸地同轴紧固于第一固定座51远离活动端52的第二固定座54、以螺纹联接方式同轴设置于第二固定座54用于将控制组件5安装在适当位置的紧固螺母55以及以螺纹联接方式同轴设置于第二固定座54远离活动端52的且用于将联接组件4的固定套42紧固于控制组件5的第三紧固套56。连杆53具有与芯部41的末端钩部相接合的凹部以实现活动端52对第一挡板34的位置控制。

参照图17,第一固定座51的柱面沿轴向设置第一滑道513,第一滑道513远离活动端52沿柱面设置第二滑道514,第二滑道514垂直第一滑道513,第一滑道513和第二滑道514联通。

参照图14和图15,活动端52具有与第一固定座51滑动配合的轴部,轴部径向向外延伸第五凸耳523,第五凸耳523可在第一滑道513或者第二滑道514内滑动,活动端52通过第五凸耳523与第一滑道513的滑动联接使活动端52沿第一固定座51的轴向移动。

参照图16,当第五凸耳523滑入第二滑道514,活动端52通过第五凸耳523与第二滑道514的滑动联接使活动端52可着第一固定座51的轴线转动,第二滑道514限制活动端52轴向运动。

参照图8和图13所示,第一固定座51的柱面靠近第二滑道514处镶嵌第一磁铁511,活动端52的第五凸耳523镶嵌第二磁铁521,第一磁铁511和第二磁铁521磁极相反设置,如图9所示的磁极配置方式,使得第五凸耳523位于第一滑道513和第二滑道514交界处时,由于磁力的作用使第五凸耳523自动进入第二滑道514进而使活动端52转动。

参照图17,第一滑道513和第二滑道514构成l型滑道,第一固定座51设置2个l型滑道,2个l型滑道以第一固定座51的轴线为中心轴间隔180度环形阵列分布于第一固定座51的柱面上。第一固定座51的双l型旋转保持结构使活动端52始终被保持在压下状态进而使得本体3的第一挡板可以始终被保持在紧闭位置,最终使得厨余垃圾处理器的出口始终保持紧闭状态。

参照图8,第一固定座51设置第三磁铁512,第一磁铁511和第三磁铁512以第一固定座51的轴线为中心轴间隔180度环形阵列的方式镶嵌于第一固定座51。活动端52设置2个第五凸耳523,2个第五凸耳523以活动端52的轴线为中心轴间隔180度环形阵列分布,如图12所示。第五凸耳523设置第四磁铁522,第二磁铁521和第四磁铁522以活动端52的轴线为中心轴间隔180度环形阵列的方式镶嵌于第五凸耳523;第三磁铁512和第四磁铁522磁极相反设置,如图9所示的磁极配置方式。由于磁极相反设置使得活动端52被下压到一定深度后即可在磁力的作用下自动旋转使活动端52自行保持在下压状态,省去了人为转动活动端52的动作。

当需要解除限位块36对第一挡板34的限制作用时,转动活动端52,使活动端52的第五凸耳523从第二滑道514进入第一滑道513,借助弹簧(未视出)的弹力作用使活动端52朝远离第二滑道514的方向滑动,进而带动连杆53移动,使联接组件4的芯部41的端部带动限位块36远离本体3的第一挡板34,以解除限位块36对第一挡板34翻转的限制作用。因此,限位块36与第一挡板34采用的是间歇式接触,并非持续性联接一体。在限位块36远离第一挡板34后,第一挡板34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紧贴斜面,无需人为按压控制组件5即可实现排料口2的自动关闭,在第一密封圈33的作用下保持排料口2的密闭状态,避免了下水管道中的异味反窜,或者污水返流,或者虫子的侵入。

本实施例公开的多接口管组件运用于厨余垃圾处理上可以使得厨余垃圾处理器在不增加粉碎刀片数量的前提下将物料粉碎成浆状。具体地,通过排料口2设置本体3并通过控制组件5使本体3的限位块36抵接第一挡板34从而使第一挡板34处于关闭锁定状态,将物料送入厨余垃圾处理器的进料口1,物料包含水,物料在本体3关闭的状态下被粉碎,即厨余垃圾处理器腔体6内的物料持续被粉碎组件粉碎,持续性粉碎可获得更细更小的物料颗粒,因此,物料在水的混合下可以被粉碎成浆状,在物料被粉碎成浆状后解除限位块36对本体3的第一挡板34的限制作用,本体3的第一挡板34在物料的冲力作用下沿排料方向的反重力方向翻转将浆状物料排入下水管道。本实施例公开的多接口管组件安装于厨余垃圾处理器的排料口可以使水被保留在腔体6内,再对物料进行粉碎,提高了水的利用率,避免了常流水状态下边粉碎物料边排水的工作方式对水资源的浪费。

本体3的关闭功能通过控制组件5实现,具体地,按压控制组件5的活动端52,通过联接组件4使限位块36抵接第一挡板34,再转动控制组件5的活动端52使活动端52被限制在当前位置,进而使得限位块36被保持在当前抵接第一挡板34的状态从而使排料口2处于关闭锁定状态。

本体3的开启功能是在限位块36撤去后自动实现的,方法如下,转动控制组件5的活动端52以解除活动端52的轴向限制,再提拉控制组件5的活动端52,通过联接组件4使限位块36远离第一挡板34,进而解除限位块36对第一挡板34的限制作用,第一挡板34在重力的作用下保持排料口2的闭合状态,物料的冲力使第一挡板34沿排料方向的反重力方向翻转,如图4和图5所示,物料进而排入下水管道。

本实施例公开的多接口管组件运用于厨余垃圾处理器上可以使操作者在不拆卸厨余垃圾处理器腔体的情况下将腔体清洗干净。具体地,通过排料口2设置本体3并通过控制组件5使本体3的限位块36抵接第一挡板34从而使第一挡板34处于关闭锁定状态,将水流送入厨余垃圾处理器的进料口1使水充满厨余垃圾处理器的腔体6,本体3关闭的状态下腔体6内的水在粉碎组件运转的带动下冲刷腔体6及其腔体6内的组件以及腔体6内的各个角落,实现腔体6的洁净清洗,避免异味的产生。为了提高清洗效率,可在水流中添加清洗剂。在腔体6冲刷完毕后,操作控制组件5的活动端52以解除限位块36对第一挡板34的限位作用,在限位块36解除的瞬间,水借助腔体6内水的压力瞬间冲开第一挡板34进入下水管道,这股有压力的水流可将管道冲刷干净,避免管道堵塞,干净的管道内壁不易产生异味。由于第一挡板34与排料口具有一段距离,即第一管件31的长度,因此,在水充满腔体的状态下开启第一挡板34,第一管件31内的水先排出,腔体6内的水进入第一管件31后在第一管件31的引流作用下即可产生旋窝,旋窝使得腔体6内的水在不用粉碎组件的带动即可流动,进而将腔体6内各个角落冲刷下来的食物颗粒顺势带出腔体6排入下水管道,同时旋窝也加速腔体6内的水排入下水道。

实施方式二

本实施例二是在实施例一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化改进,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挡板用于隔离下水管道,以彻底杜绝下水管道内的异味或者污水或者虫子通过其它接口进入厨房。

参照图21展示了一种多接口管组件运用于厨余垃圾处理器排料口处,所述厨余垃圾处理器包括进料口1、排料口2、设置于进料口1和排料口2之间的腔体6、设置于腔体6内用于粉碎物料的粉碎组件、设置于腔体6外用于驱动粉碎组件运动的驱动组件以及提供驱动组件工作的电源输入端,

所述多接口管组件以可拆卸的螺纹联接方式设置于所述厨余垃圾处理器的排料口2处,所述多接口管组件包括以螺纹联接的方式可拆卸地联接于排料口2的本体3、促使本体3关闭的控制组件5以及联接本体3和控制组件5的联接组件4,联接组件4为柔性元件以允许控制组件5灵活安装在水槽的台面上从而方便使用者操作。本体3还设置多个接口以允许厨房内的其它设备的管道联接以及与下水管道的联接。

通过排料口2设置本体3并通过控制组件5使本体3关闭排料口2,将水流送入厨余垃圾处理器的进料口1使水充满厨余垃圾处理器的腔体6,本体3关闭的状态下腔体6内的水在粉碎组件运转的带动下冲刷腔体6及其腔体6内的组件以及腔体6内的各个角落,实现腔体6的洁净清洗,避免异味的产生。因此,本实施例公开的厨余垃圾处理器可以在不拆卸腔体的情况下将腔体清洗干净。

参照图22,本体3包括第一管件31、第一挡板34、第一密封圈33、第二管件32、第三管件7、第二挡板75、第二密封圈76以及受控于控制组件5用于阻止第一挡板34或者第二挡板75翻转的可伸缩的限位块36。其中,第一管件31沿排料口2的排料方向设置,第一挡板34设置于第一管件31远离排料口2端用于阻止排料并且第一挡板34可反重力方向翻转,第一密封圈33设置于第一管件31与第一挡板34之间,第二管件32部分套接第一管件31远离排料口端,第三管件7与一管件31同轴设置,第二挡板75设置于第三管件7靠近排料口2端用于阻止排料并且第二挡板75可反重力方向翻转,第二密封圈76设置于第三管件7与第二挡板75之间。第三管件7与第一管件31关于第二管件32的垂直于排料方向的中央面对称设置,第二管件32部分套接第三管件7靠近排料口端,限位块36靠近排料口2的端部用于限制第一挡板34的翻转使第一挡板34紧贴第一密封圈33以防止物料排出,限位块36远离排料口2的端部用于限制第二挡板75的翻转使第二挡板75紧贴第二密封圈76以防止物料排出。第一管件31、第二管件32以及第三管件7均具有设置在其中的通道,通道将厨余垃圾处理器的排料口2与下水管道联通。第一管件31与厨余垃圾处理器的排料口2通过第六密封圈30密闭并通过第一管螺母38实现第一管件31与排料口2的紧固联接,第二管件32与第一管件31通过第四密封圈37密闭并通过第二管螺母310实现第二管件32与第一管件31的紧固联接,第二管件32与第三管件7通过第七密封圈72密闭并通过第三管螺母71实现第二管件32与第三管件7的紧固联接。

本体3的第一管件31远离排料口2端设置向排料口倾斜的斜面,垂直于斜面设置用于部分接纳第一密封圈33的第一凹槽312,垂直于第一凹槽312设置与第一密封圈33过盈配合的第一盲孔313,垂直于斜面沿远离排料口2方向设置一对第一凸耳311,第一凸耳311设置用于与第一销35间隙配的第一通孔314以允许第一销35相对于第一通孔314转动。

参照图25,本体3的第三管件7靠近排料口2端设置向远离排料口方向倾斜的斜面,垂直于斜面设置用于部分接纳第二密封圈76的第二凹槽77,垂直于第二凹槽77设置与第二密封圈76过盈配合的第二盲孔78,垂直于斜面沿靠近排料口2方向设置一对第三凸耳79,第三凸耳79设置用于与第二销间隙配的第二通孔710以允许第二销相对于第二通孔710转动。

由于第一管件31和第三管件7均采用斜面设计,使得第一挡板34和第二挡板75在重力作用下能够分别自动紧贴斜面上的第一密封圈33和第二密封圈76,从而自动保持排料口2的密闭状态,避免了下水管道中的异味反窜到厨余垃圾处理器内,或者避免下水管道的u型结构与排料口2之间的管道内长期堆积的食物残渣颗粒发酵后散发出的异味反窜到厨余垃圾处理器内,或者避免管道内的污水返流到垃圾处理器内,或者下水管道内的虫子爬入垃圾处理器内。

参照图23和图27,联接组件4包括固定套42、容纳于固定套42内部相对于固定套42滑动的芯部41、与第二管件32螺纹联接的端盖43、同轴贯穿端盖43用于紧固固定套42的第一紧固套44和第二紧固套45、螺纹联接于第二紧固套45靠近排料口2端的用于密封的套环46。端盖43通过螺纹联接的方式紧固于第二管件32,并通过第五密封圈47实现端盖43与第二管件32的密闭。联接组件4的芯部41靠近排料口2的端部贯穿第二管件32并通过螺纹联接方式与本体3的限位块36紧固联接,芯部41可相对于第二管件32的轴向滑动,套环46通过第三密封圈39与本体3的第二管件32密闭联接。

为了使芯部41靠近排料口2的端部相对于第二管件32的轴向滑动,第二管件32沿芯部41的端部同轴设置中心孔,同轴于中心孔径向向内延伸以形成用于接纳套环46的凸缘711,如图20所示。通过第一紧固套44和第二紧固套45的螺纹联接使第二紧固套45被紧固于端盖43,套环的周面沿径向向内设置用于部分接纳第三密封圈39的第三凹槽,通过第三密封圈39与第二管件32的内壁的密闭配合实现第二管件32的内部与端盖43内部的密封隔离,进而避免第二管件32内的污水通过中心孔进入端盖43内腔。

参照图20,第二管件32设置多个接口以允许厨房内的设备的管道联接以及与下水管道的联接,第二管件32设置用于套接第一管件31斜面端的第一接口321,第一接口321的外周面设置螺纹并通过第二管螺母310与第一管件31实现可拆卸联接,通过第四密封圈37实现第一管件31与第二管件32的第一接口321的密闭联接。第二管件32沿反重力方向同轴设置第二接口322并以螺纹联接方式与联接组件4联接,第二管件32设置用于套接第三管件7斜面端的第三接口323,第三接口323的外周面设置螺纹并通过第三管螺母71与第三管件7实现可拆卸联接,通过第七密封圈72实现第三管件7与第二管件32的第三接口323的密闭联接。第二管件32同轴于第二接口322沿重力方向设置第四接口324并以螺纹联接方式与下水管道联接。第一接口321和第三接口323在各自周面上沿其轴向延伸第四凹槽329,第四凹槽329用于与第一管件31和第三管件7的立筋配合以限制第一管件31和第三管件7的转动,并作为安装第一管件31和第三管件7时的定位使用。

参照图25,第三管件7远离斜面端同轴设置用于联接厨房其它设备的接口以及垂直于轴向设置用于联接水槽溢水管的快插接口。当所述的两个接口不启用时,通过第二挡板75的自动闭合功能即可在不安装闷盖的情况下防止下水管道的异味、污水以及虫子的侵入。所述的两饿接口联接有其它设备的出水管时,在水流冲力作用下,第二挡板75沿反重力方向翻转进而将水排入下水管道,如图24所示,水流排干后,第二挡板75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关闭。第三管件7斜面端还设置沿轴向延伸的第二立筋74,第二立筋74用于与第二管件32的第四凹槽配合以限制第三管件7的转动,并作为安装第三管件7时定位使用。

参照图26,第一管件31斜面端设置沿轴向延伸的第一立筋315,第一立筋315用于与第二管件32的第四凹槽配合以限制第一管件31的转动,并作为安装第一管件31时定位使用。

参照图22,第一挡板34和第二挡板75对称设置于限位块36的两侧,限位块36可沿着对称轴往复滑动,当限位块36抵接第一挡板34或者第二挡板75时,第一挡板34和第二挡板75的关闭状态被锁定。当限位块36远离第一挡板34或者第二挡板75时,限位块36解除对二者的锁定状态,如图23和图24所示。为了提高限位快36对挡板的锁定可靠度,在限位块36的周面设置径向向内延伸的第五凹槽,第五凹槽部分接纳第八密封圈73,第八密封圈73凸出限位块36的周面以使第一挡板34和第二挡板75与第八密封圈73挤压接触,在第八密封圈73弹力的作用下确保限位块36对第一挡板34或者第二挡板75始终有作用力,进而使第一挡板34或者第二挡板75始终紧压对应的密封圈以确保关闭状态可靠。通过限位块36套接第八密封圈73可改善控制组件的活动端按压操作的手感,使得按压过程具有一定的缓冲手感。为了获得第一挡板34更大的开启状态,在第一挡板34靠近第一销35设置向第一销35倾斜的斜面,通过斜面与限位块36抵接进而使第一挡板34获得更大的开启状态。如图23所示,其中虚线表示第一挡板34在无斜面设置的情况下的最大开启状态。同理可使第二挡板75获得更大的开启状态。

实施方式三

图29是本发申请公开的控制组件5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控制组件5包括第一固定座51、活动端52、响应单元58、紧固螺母55、垫片57、第二固定座54以及第三固定套56,活动端52插接于第一固定座51且可相对第一固定座51轴向滑动,响应单元58通过卡扣同轴紧固于第一固定座51,响应单元58用于响应活动端52相对于第一固定座51的移动位置,活动端52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通过按压活动端52可使活动端52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如图30所示位置,通过提拉活动端52可是活动端52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如图29所示。紧固螺母55以螺纹联接方式同轴设置于第一固定座51靠近活动端52侧,通过紧固螺母55将控制组件5安装在适当位置,为了提高紧固效果,在第一固定座51和紧固螺母55之间设置垫片57,垫片57的材质优选橡胶,第二固定座以螺纹联接方式可拆卸地同轴紧固于第一固定座51远离活动端52侧,第三紧固套56以螺纹联接方式同轴设置于第二固定座54远离活动端52侧,第三紧固套56用于将联接组件4的固定套42紧固于控制组件5。

参照图31,控制组件5还具有连杆53以及第九密封圈59,连杆53以螺纹联接的方式同轴紧固于活动端52且朝远离活动端52方向延伸与联接组件4的芯部41挂接,联接组件4的固定套42通过第三紧固套56紧固于控制组件。因此通过按压或者提拉活动端52,可使活动端52带动联接组件的芯部41相对于固定套42移动进而使开闭组件3内的限位块36移动,当活动端52位于第一位置时,限位块36远离第一挡板34或者第二挡板75;当活动端52位于第二位置时,限位块36抵接第一挡板34或者第二挡板75。为了避免活动端52相对于第一固定座51轴向滑动的过程中外界的水进入控制组件5内部,活动端52与第一固定座51之间设置第九密封圈59,第九密封圈59部分嵌入活动端52,第九密封圈59与第一固定座51的内壁紧密贴合。

参照图34,活动端52包括轴部528和柄部527,轴部528与第一固定座51间隙配合从而实现轴部528相对于第一固定座51轴向滑动和绕自身轴线转动,柄部527同轴设置于轴部528远离第一固定座的端部以供操作者持握。轴部528轴向依次设置相隔一定距离的第三槽526、第一槽524以及第二槽525,第二槽525靠近柄部527,第三槽526远离柄部527。第一槽524、第二槽525以及第三槽526径向向内延伸,第九密封圈59套接于第三槽526。

响应单元58包括第三固定座583、顶杆582以及弹簧581,第三固定座583套接于第一固定51座靠近活动端52,弹簧581使顶杆582相对于第三固定座583移动进而间断性卡入活动端52的第一槽524或第二槽525。

参照图32,第三固定座583具体圆盘结构,圆盘与第一固定座51配合侧轴向延伸两个对称设置的立壁584,立壁584沿圆盘的径向设置贯穿立壁584的第五通孔585,圆盘靠近柄部527侧设置凸出圆盘的第六凸耳586,第六凸耳586设置第四盲孔587,第四盲孔587沿圆盘的径向向外延伸,圆盘同轴设置贯穿圆盘的第六通孔588,第六通孔588的孔径略大于活动端52轴部528的直径从而使活动端52可相对第三固定转移动和转动。立壁584的第五通孔585用于接纳第一固定座51的第七凸耳515,从而使第三固定座583通过第五通孔585与第七凸耳515的配合实现与第一固定座的紧固联接。第七凸耳515沿第一固定座51的周面径向向外凸出,第七凸耳515靠近活动端52侧设置斜面以使第三固定座583的立壁584抵接第七凸耳515时径向胀大以方便立壁584的第五通孔585套入第七凸耳515。

参照图33,弹簧581容纳于第三固定座583的第四盲孔587内,顶杆582部分容纳于第四盲孔587,顶杆582可相对于第四盲孔587轴向移动,顶杆582部分凸出第四盲孔,在弹簧581弹力的作用下顶杆582卡入活动端52的轴部528的第一槽524或者第二槽525,为了使顶杆582的端部顺利卡入第一槽524或者第二槽525,顶杆582的端部设置为球面状,第一槽524或者第二槽525与轴部的连接处通过圆弧面过渡,因此,在活动端52被按压或者被提拉时,顶杆582能顺利进出第一槽524或者第二槽525。在顶杆582的端部从轴部滑入第一槽524的瞬间,顶杆582在弹力的作用下撞击第一槽524或者第二槽525从而发出声音,进而提示操作者当前活动端处于第一位置或者第二位置。顶杆582卡入第一槽524后可将活动端52保持在当前位置,进而使开闭组件3内的限位块36保持在远离第一挡板34或者第二挡板75的位置,进而避免因限位块由于重力的作用下移造成限位块在非工作需要时抵接第一挡板34或者第二挡板75。顶杆582卡入第二槽525后可将活动端52保持在当前位置,进而使开闭组件3内的限位块36保持在抵接第一挡板34或者第二挡板75的位置,进而避免因管道内水的压力推开第一挡板34或者第二挡板75造成限位块36移位,限位块36丧失限位功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