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地下管线的保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83231发布日期:2021-04-13 22:27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用于地下管线的保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地下管线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用于地下管线的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2.在基坑围护施工过程中,如遇周边地下管线离基坑较近的情况时,为避免围护施工对地下管线造成破坏,都会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保护。
3.传统的地下管线保护措施是在地下管线与围护桩之间浇筑钢筋混凝土挡墙和施工钢板桩。而钢筋混凝土挡墙做法钢筋绑扎时间长,无下部拉锚和上部拉压措施,保护效果较差;钢板桩造价较高,无下部拉锚和上部拉压措施,保护效果不理想。
4.因此,希望提供一种用于地下管线的保护结构,其能够对地下管线提供可靠保护,保护效果好,施工简单方便快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地下管线的保护结构,其能够对地下管线提供可靠保护,保护效果好,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6.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地下管线的保护结构,其设计巧妙,结构简洁,施工简单方便快捷,效率高,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7.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地下管线的保护结构,包括土体、地下管线和围护桩,所述地下管线和所述围护桩左右间隔设置,所述围护桩嵌设在所述土体中,所述地下管线埋设在所述土体中,其特点是,所述用于地下管线的保护结构还包括排架、挡墙、上斜向杆件、下斜向杆件和竖向固定件,其中:
8.所述挡墙嵌设在所述土体中并位于所述地下管线和所述围护桩之间,所述挡墙的顶面裸露出所述土体的顶面;
9.所述排架包括竖向杆件和纵向杆件,所述竖向杆件的中部嵌设在所述挡墙中,所述竖向杆件的上部裸露在所述的挡墙的顶面上,所述竖向杆件的下部突出于所述挡墙的底面下并插设在所述土体的位于所述的挡墙的底面下的位置,所述纵向杆件沿前后方向设置并连接所述的竖向杆件的中部;
10.所述下斜向杆件的上端位于所述下斜向杆件的下端的右侧并连接所述的竖向杆件的中部,所述下斜向杆件的中部和所述的下斜向杆件的下端嵌设在所述土体的位于所述地下管线下的位置;
11.所述竖向固定件的下端插设在所述土体中并位于所述地下管线的左侧的上方,所述竖向固定件的上端裸露在所述土体上,所述上斜向杆件的上端位于所述上斜向杆件的下端的右侧并连接所述的竖向杆件的上部,所述上斜向杆件的下端连接所述的竖向固定件的上端。
12.较佳地,所述竖向杆件的数目为多根,多根所述竖向杆件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
置。
13.较佳地,所述纵向杆件的数目为多根,多根所述纵向杆件沿竖向间隔设置。
14.较佳地,2根所述纵向杆件的间距是500mm。
15.较佳地,所述竖向杆件是竖向钢管。
16.更佳地,所述的用于地下管线的保护结构还包括细石混凝土,所述细石混凝土填充在所述竖向钢管中。
17.较佳地,所述纵向杆件是纵向钢管,所述上斜向杆件是上斜向钢管,所述下斜向杆件是下斜向钢管,所述竖向固定件是竖向钢管。
18.较佳地,所述挡墙是混凝土挡墙。
19.较佳地,所述的竖向杆件的下部的长度是所述地下管线在所述土体中的埋设深度的1.5倍。
20.较佳地,所述的竖向杆件的上部的长度为0.2m~0.5m。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22.1、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地下管线的保护结构在地下管线和围护桩之间设置排架挡墙,排架的竖向杆件的中部嵌设在挡墙中,上部裸露在挡墙的顶面上,下部突出于挡墙的底面下并插设在土体的位于挡墙的底面下的位置,纵向杆件沿前后方向设置并连接竖向杆件的中部;下斜向杆件的上端位于下斜向杆件的下端的右侧并连接竖向杆件的中部,中部和下端嵌设在土体的位于地下管线下的位置;竖向固定件的下端插设在土体中并位于地下管线的左侧的上方,上端裸露在土体上,上斜向杆件的上端位于上斜向杆件的下端的右侧并连接竖向杆件的上部,下端连接竖向固定件的上端,因此,其能够对地下管线提供可靠保护,保护效果好,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23.2、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地下管线的保护结构在地下管线和围护桩之间设置排架挡墙,排架的竖向杆件的中部嵌设在挡墙中,上部裸露在挡墙的顶面上,下部突出于挡墙的底面下并插设在土体的位于挡墙的底面下的位置,纵向杆件沿前后方向设置并连接竖向杆件的中部;下斜向杆件的上端位于下斜向杆件的下端的右侧并连接竖向杆件的中部,中部和下端嵌设在土体的位于地下管线下的位置;竖向固定件的下端插设在土体中并位于地下管线的左侧的上方,上端裸露在土体上,上斜向杆件的上端位于上斜向杆件的下端的右侧并连接竖向杆件的上部,下端连接竖向固定件的上端,因此,其设计巧妙,结构简洁,施工简单方便快捷,效率高,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24.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并可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地指出的手段、装置和它们的组合得以实现。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地下管线的保护结构的一具体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
26.图2是图1中a

a位置的剖视示意图。
27.(符号说明)
28.1土体;2地下管线;3围护桩;4排架;5挡墙;6上斜向杆件;7下斜向杆件;8竖向固定件;9竖向杆件;10纵向杆件。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1.请参见图1~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地下管线的保护结构包括土体1、地下管线2、围护桩3、排架4、挡墙5、上斜向杆件6、下斜向杆件7和竖向固定件8,所述地下管线2和所述围护桩3左右间隔设置,所述围护桩3嵌设在所述土体1中,所述地下管线2埋设在所述土体1中;
32.所述挡墙5嵌设在所述土体1中并位于所述地下管线2和所述围护桩3之间,所述挡墙5的顶面裸露出所述土体1的顶面;
33.所述排架4包括竖向杆件9和纵向杆件10,所述竖向杆件9的中部嵌设在所述挡墙5中,所述竖向杆件9的上部裸露在所述的挡墙5的顶面上,所述竖向杆件9的下部突出于所述挡墙5的底面下并插设在所述土体1的位于所述的挡墙5的底面下的位置,所述纵向杆件10沿前后方向设置并连接所述的竖向杆件9的中部;
34.所述下斜向杆件7的上端位于所述下斜向杆件7的下端的右侧并连接所述的竖向杆件9的中部,所述下斜向杆件7的中部和所述的下斜向杆件7的下端嵌设在所述土体1的位于所述地下管线2下的位置;
35.所述竖向固定件8的下端插设在所述土体1中并位于所述地下管线2的左侧的上方,所述竖向固定件8的上端裸露在所述土体1上,所述上斜向杆件6的上端位于所述上斜向杆件6的下端的右侧并连接所述的竖向杆件9的上部,所述上斜向杆件6的下端连接所述的竖向固定件8的上端。
36.所述竖向杆件9的数目可以根据需要确定,较佳地,所述竖向杆件9的数目为多根,多根所述竖向杆件9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设置。请参见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竖向杆件9的数目为3根。
37.所述纵向杆件10的数目可以根据需要确定,较佳地,所述纵向杆件10的数目为多根,多根所述纵向杆件10沿竖向间隔设置。请参见图1~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纵向杆件10的数目为2根。
38.2根所述纵向杆件10的间距可以根据需要确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2根所述纵向杆件10的间距是500mm。
39.所述竖向杆件9可以是任何合适的杆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竖向杆件9是竖向钢管。
40.为了增强所述挡墙5的整体强度,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用于地下管线的保护结构还包括细石混凝土(图中未示出),所述细石混凝土填充在所述竖向钢管中。
41.所述纵向杆件10、所述上斜向杆件6、所述下斜向杆件7和所述竖向固定件8可以是任何合适的杆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纵向杆件10是纵向钢管,所述上斜向杆件6是上斜向钢管,所述下斜向杆件7是下斜向钢管,所述竖向固定件8是竖向钢管。
42.所述挡墙5可以是任何合适的挡墙,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挡墙5是混凝土挡墙。
43.所述竖向杆件9的下部插设在所述土体1的位于所述的挡墙5的底面下的位置中的深度可以根据需要确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竖向杆件9的下部的长度是所述地下管线2在所述土体1中的埋设深度的1.5倍。
44.所述的竖向杆件9的上部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确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竖向杆件9的上部的长度为0.2m~0.5m。
45.所述纵向杆件10连接所述的竖向杆件9的中部,所述下斜向杆件7的上端连接所述的竖向杆件9的中部,所述上斜向杆件6的上端连接所述的竖向杆件9的上部,所述上斜向杆件6的下端连接所述的竖向固定件8的上端,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结构,例如均可以通过扣件连接,取代传统的钢筋绑扎结构。
46.施工时,先将土体1的位于地下管线2与基坑的围护桩3之间的部位进行开挖,在开挖的坑内打入竖向杆件9,竖向杆件9的下部插入坑底的土体1中,然后在坑底斜向地下管线2的下方的土体1中打入下斜向杆件7的中部和下端,将下斜向杆件7的上端与竖向杆件9的中部固定;然后安装纵向杆件10,与竖向杆件9的中部固定;将上斜向杆件6的上端与竖向杆件9的上端进行连接,将竖向固定件8的下端打入地下管线2的左侧的上方的土体1中,将上斜向杆件6的下端与竖向固定件8的上端进行连接;然后建造挡墙5例如支模板浇筑混凝土挡墙5,使排架4与挡墙5形成稳定整体;最后进行土体1回填,围护桩3施工完成后将地面部分排架4切除。
47.本实用新型作用于围护桩与地下管线较近时,采用排架挡墙进行隔离,在排架挡墙完成后,围护桩施工的扰动不会对地下管线造成破坏,同时排架锚入土体中,该排架与土体形成很好连接,更好的抵抗围护桩施工时的扰动;排架上端通过上斜向杆件加固,使排架挡墙水平方向抵抗剪切破坏能力更强;排架下端通过下斜向杆件加固,使排架挡墙抵抗底部土体扰动能力更强。
48.在围护桩施工过程中,土体扰动会对挡墙造成挤压,如果不采用与土体锚固形式,挡墙会因土体扰动发生倾斜、移位。在本实施例中,排架锚入土体之后,使得挡墙与土体形成一个整体,不会因土体扰动对挡墙造成倾覆移位。
49.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排架浇筑于挡墙中,以排架代替传统钢筋笼,刚度大,施工速度快,并插设于土体中,且通过上斜向杆件和下斜向杆件与周边土体共同受力,对排架上下端进行锚固,进而在围护桩施工时对地下管线起到保护作用,也就是说,通过排架挡墙代替钢板桩,相比钢板桩增加了上斜向杆件和下斜向杆件,提高了对地下管线保护效果,解决了传统钢筋混凝土挡墙施工速度慢,钢筋混凝土挡墙、钢板桩面对复杂地质条件时地下管线保护效果较差的问题。
50.综上,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地下管线的保护结构能够对地下管线提供可靠保护,保护效果好,设计巧妙,结构简洁,施工简单方便快捷,效率高,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51.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的予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予以展示和说明,在不背离所述原理下,实施方式可作任意修改。所以,本实用新型包括了基于权利要求精神及权利要求范围的所有变形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