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85506发布日期:2021-12-15 05:45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雨水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雨水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雨水收集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城市对雨水的控制和处理、利用能力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种尝试,此外,针对城区积水问题,面对部分城市排水能力较差的局面,通过提升城市的功能弹性使内涝问题得到缓解,并提升了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态城市建设。对于在优化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时,应优先考虑将有限的雨水留下来,并加以利用,即下雨时进行吸水、储存工作,需要时再释放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对雨水进行有效收集并储存的雨水收集系统。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雨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水收集坑、雨水收集模块以及设置有净化单元的蓄水池,所述蓄水池的水泵井通过阀门井与市政补水管网连通,所述雨水收集坑分别与市政排水管网以及排水沟相连,所述市政排水管网与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管网相连,所述排水沟与多层透水人行道内敷设的排水管相连。
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雨水收集系统,其所述雨水收集坑设置有若干个,多个雨水收集坑之间通过上部设置的溢流管相互连通,在每个雨水收集坑底部设置有收集坑排水管,所述雨水收集坑内的雨水下渗并进入收集坑排水管内,每个雨水收集坑的收集坑排水管与雨水收集模块相连。
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雨水收集系统,其所述多层透水人行道由上至下依次为透水混凝土层、碎石层、砂石垫层以及碾压密实的土基层,在所述砂石垫层内敷设有带孔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沿人行道纵向布置并接入排水沟,在所述排水管外周包裹有透水土工布。
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雨水收集系统,其在所述排水管外周设置有至少一层刚性支撑滤架,所述刚性支撑滤架与排水管之间形成流动间隙,所述砂石垫层内粒径大于刚性支撑滤架滤孔的沙粒被阻止在刚性支撑滤架之外。
8.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雨水收集系统,其当所述刚性支撑滤架为多层时,相邻刚性支撑滤架之间形成间隙,所述相邻刚性支撑滤架的滤孔交错布置且相邻刚性支撑滤架的滤孔孔径由内至外逐渐增大。
9.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雨水收集系统,其在所述雨水收集模块内由水流方向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溢流板,所述多个溢流板将雨水收集模块内分隔为多个独立的储水腔室,沿水流方向当前面的储水腔室储满后,雨水经溢流板流入下一储水腔室内,所述雨水收集模块内的最后一个储水腔室通过管道与蓄水池内的净化单元相连。
10.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雨水收集系统,其在每个溢流板的底部设置有快排孔,所述快排孔将相邻储水腔室连通,所述快排孔为常闭状态。
1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雨水收集系统,其所述净化单元为多级净化结构,经净化单元净化后的雨水流入蓄水池内储存,所述蓄水池的出水口与水泵井相连。
12.本实用新型通过对雨水进行有效的收集,从而提升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缓解城市城区积水和排水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在完成对雨水吸收和存储工作后,在城市有需求时,可以对雨水加以利用,从而降低了城市管理的成本、相关能耗,间接实现了生态城市建设。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15.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多层透水人行道的结构示意图。
16.图中标记:1为雨水收集坑,2为雨水收集模块,3为净化单元,4为蓄水池,5为水泵井,6为阀门井,7为市政补水管网,8为市政排水管网,9为排水沟,10为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管网,11为多层透水人行道,12为排水管,13为溢流管,14为收集坑排水管,15为刚性支撑滤架,16为流动间隙,111为透水混凝土层,112为碎石层,113为砂石垫层,114为土基层。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18.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0.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中的附图用以对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3.如图1和2所示,一种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水收集坑1、雨水收集模块2以及设置有净化单元3的蓄水池4,所述蓄水池4的水泵井5通过阀门井6与市政补水管网7连通,所述雨水收集坑1分别与市政排水管网8以及排水沟9相连,所述市政排水管网8与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管网10相连,所述排水沟9与多层透水人行道11内敷设的排水管12相连,所述雨水收集坑1设置有若干个,多个雨水收集坑1之间通过上部设置的溢流管13相互连通,在每个雨水收集坑1底部设置有收集坑排水管14,所述雨水收集坑1内的雨水下渗并进入收集坑排水管14内,每个雨水收集坑1的收集坑排水管14与雨水收集模块2相连。
24.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多层透水人行道11由上至下依次为透水混凝土层111、碎石层112、砂石垫层113以及碾压密实的土基层114,在所述砂石垫层113内敷设有带孔的排水管12,所述排水管12沿人行道纵向布置并接入排水沟9,在所述排水管12外周包裹有透水土工布。
25.为了避免排水管受压变形以及保证排水管外周透水土工布的透水效果,在所述排水管12外周设置有至少一层刚性支撑滤架15,所述刚性支撑滤架15与排水管12之间形成流动间隙16,所述砂石垫层113内粒径大于刚性支撑滤架15滤孔的沙粒被阻止在刚性支撑滤架15之外。通过刚性支撑滤架的设置,能够有效避免大粒径砂石与排水管的直接接触,较小排水管的受力,并使刚性支撑滤架与排水管之间形成的间隙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保证透水土工布的透水效果,避免堵塞。
26.具体地,当所述刚性支撑滤架15为多层时,相邻刚性支撑滤架15之间形成间隙,为了提高过滤效果,所述相邻刚性支撑滤架15的滤孔交错布置且相邻刚性支撑滤架15的滤孔孔径由内至外逐渐增大。
27.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雨水收集模块2内由水流方向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溢流板,所述多个溢流板将雨水收集模块2内分隔为多个独立的储水腔室,沿水流方向当前面的储水腔室储满后,雨水经溢流板流入下一储水腔室内,所述雨水收集模块2内的最后一个储水腔室通过管道与蓄水池4内的净化单元3相连。通过溢流板的设置,能够在雨水收集模块内形成逐级沉淀过滤的效果,为后续净化处理减压。此外,为了满足雨水的利用效率,适应不同的雨水使用需求,在每个溢流板的底部设置有快排孔,所述快排孔将相邻储水腔室连通,所述快排孔为常闭状态,当需要尽快使用收集的雨水时,能够将快排孔打开,从而在第一时间对收集的雨水加以使用。
28.其中,所述净化单元3为多级净化结构,经净化单元3净化后的雨水流入蓄水池4内储存,所述蓄水池4的出水口与水泵井5相连,所述市政补水管网将蓄水池内经处理的雨水用于绿化浇灌、卫生清洁等,或者在较干旱时,使城区的湿度得到增加,或者在风沙、扬尘较大的时候吸附灰尘,改善市内环境。
2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