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咬合式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89390发布日期:2022-05-11 13:37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预应力咬合式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排桩基坑支护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预应力咬合式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2.基坑是在建筑业中,在基础设计位置按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土坑,一般会在基坑中安装一定的支挡结构来保护基坑,其中双排桩应用广泛,双排桩包括前后两组支护桩由梁连接而成,起到支撑作用。
3.在实际的作业中,对双排桩进行支护时,需要对每一排的桩体的每一个面进行支撑,由于不同场所中所使用桩体的尺寸不同,在地下、矿洞等高度限定的场所,支护结构的高度要与桩体的高度保持一致,在支护结构对桩体进行支撑时,覆盖桩体每个支撑面的宽度越大越好,因此支护结构的支撑面的宽度尽可能与桩体的宽度保持一致。
4.而传统的支护结构一般在不能调整高度的前提下,只能对桩体的一个面进行支撑,并且支撑面的宽度不能根据桩体的变化而变化,造成难以重复利用的问题,存在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传统的双排桩支护设备难以对不同宽度和高度的桩体进行支撑,适应性差,难以重复利用而存在浪费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预应力咬合式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
6.本实用新型提供预应力咬合式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预应力咬合式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地基、第一排桩和第二排桩,所述地基的顶部设置有支护基座,且支护基座位于第一排桩与第二排桩之间,所述支护基座的顶部中间设置有底柱,所述底柱的内腔底部设置有第一液压升降柱,所述第一液压升降柱的顶部设置有伸出底柱顶部的调节柱,所述调节柱的顶部设置有顶板,所述支护基座与顶板之间活动设置有移动杆组,所述移动杆组与底柱相背的一面分别设置有上下两组连接块,上方所述连接块与移动杆组相背的一面设置有上咬合基座,下方所述连接块与移动杆组相背的一面设置有下咬合基座,所述上咬合基座设置有一组支护组件,且下咬合基座设置有多组支护组件,所述下咬合基座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液压升降柱。
8.优选的,所述移动杆组包括移动底杆和移动上杆,所述移动底杆滑动设置在支护基座的顶部,所述移动上杆滑动设置在顶板的底部。
9.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在调节柱在底柱中进行上下移动时,移动杆组可以随着移动上杆在移动底杆中进行上下移动而适应,并且移动底杆和移动上杆在非上下方向上还有轮廓限制的作用。
10.优选的,所述支护组件包括支护卡座、金属压板和螺钉,所述支护卡座设置在上咬合基座和下咬合基座的内腔,所述金属压板通过螺钉固定在支护卡座的侧壁。
11.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金属压板通过螺钉固定在支护卡座的侧壁,通过金属压板对第一排桩和第二排桩进行支撑。
12.优选的,所述金属压板的侧壁开设有凹槽,且凹槽的深度大于螺钉的拧头厚度。
13.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在螺钉螺接金属压板时,使螺钉的拧头伸入金属压板的凹槽中,从而不影响金属压板与第一排桩和第二排桩的接触。
14.优选的,所述第二液压升降柱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二液压升降柱电性连接的碰撞感应开关。
15.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通过碰撞感应开关方便第二液压升降柱上升与上咬合基座接触时能够及时控制第二液压升降柱停止上升,保证第二液压升降柱不会对上咬合基座施加向上的压力。
16.优选的,所述移动底杆的侧壁与连接块的顶部、下咬合基座的侧壁与连接块的顶部以及移动底杆与下咬合基座侧壁之间连接有用于支撑的受力杆。
17.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通过在移动底杆、连接块和下咬合基座之间合适的位置设置受力杆,可以增加支撑效果,从而保护下咬合基座。
18.优选的,所述支护基座的顶部开设有下槽,所述顶板开设有上槽,所述移动底杆与下槽滑动卡接,所述移动上杆与上槽滑动卡接。
19.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可以保证移动底杆和移动上杆只进行平移,从而调整支护的距离,提高适用范围。
20.优选的,所述支护基座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移动底杆通过螺栓伸入螺纹孔与支护基座固接。
21.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通过移动底杆与螺纹孔对齐,然后使用螺栓连接后对移动底杆进行定位,防止移动底杆发生平移。
2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23.1.本实用新型通过可调的高度和可调的支撑宽度,可以在调节的范围内,对不同高度和宽度的双排桩进行支护作业,增加了可使用的范围,能够得到重复利用,而大大减少了支护结构的浪费,而又由于支护结构一般为钢结构,因而在节能减排和降低成本上也有不错的效果;
24.2.本实用新型各部分的零件都是安装成一个整体结构,在工地上进行拆装时,降低丢失零件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a-a处剖视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b-b处剖视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的c处局部放大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支护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本实用新型对第一排桩和第二排桩进行支护作业俯视图。
32.附图标记说明:
33.1-地基;2-第一排桩;3-第二排桩;4-支护基座;401-下槽;402-螺纹孔;5-底柱;6-第一液压升降柱;7-调节柱;8-顶板;801-上槽;9-移动杆组;901-移动底杆;902-移动上杆;
10-连接块;11-上咬合基座;12-下咬合基座;13-支护组件;1301-支护卡座;1302-金属压板;1303-螺钉;14-第二液压升降柱;15-受力杆。
具体实施方式
34.本技术公开了预应力咬合式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参考说明书附图图1-3,一种预应力咬合式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地基1、第一排桩2和第二排桩3,在地基1的顶部固定放置支护基座4,支护基座4的顶部中间固定有底柱5,底柱5呈内部开设有孔的中空状,底柱5的内腔底部安装有第一液压升降柱6,第一液压升降柱6的顶部安装有伸出底柱5顶部的调节柱7,调节柱7通过第一液压升降柱6实现高度的调节,调节柱7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顶板8,支护基座4与顶板8之间活动连接有移动杆组9,移动杆组9与底柱5相背的一面分别安装有上下两组连接块10,上方连接块10与移动杆组9相背的一面设置有上咬合基座11,下方连接块10与移动杆组9相背的一面设置有下咬合基座12,上咬合基座11设置有一组支护组件13,且下咬合基座12设置有多组支护组件13,下咬合基座11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液压升降柱14,通过移动杆组9的移动,调整支护组件13的位置,从而适应宽度不同的桩体。
36.其中,移动底杆901的侧壁与连接块10的顶部、下咬合基座12的侧壁与连接块10的顶部以及移动底杆901与下咬合基座12侧壁之间连接有用于支撑的受力杆15,通过在移动底杆901、连接块10和下咬合基座12之间合适设置的受力杆15,可以增加支撑效果,从而保护下咬合基座12。
37.参考说明书附图图3,其中移动杆组9包括移动底杆901和移动上杆902,移动底杆901滑动设置在支护基座4的顶部,移动上杆902滑动设置在顶板8的底部,从而在第一液压升降柱6进行升降,带动顶板8进行升降时,移动杆组9可以进行相应的高度变化。
38.参考说明书附图图4-5,支护组件13包括支护卡座1301、金属压板1302和螺钉1303,支护卡座1301设置在上咬合基座11和下咬合基座12的内腔,金属压板1302通过螺钉1303固定在支护卡座1301的侧壁,金属压板1302通过螺钉1303固定在支护卡座1301的侧壁,通过金属压板1302对桩体的侧面进行支撑。
39.参考说明书附图图5,金属压板1302的侧壁开设有凹槽,且凹槽的深度大于螺钉1303的拧头厚度,在螺钉1303螺接金属压板1302时,使螺钉1303的拧头伸入金属压板1303的凹槽中,从而不影响金属压板1302与桩体的侧面的接触。
40.参考说明书附图图1和6,支护基座4的顶部开设有下槽401,顶板8开设有上槽801,移动底杆901与下槽401滑动卡接,移动上杆902与上槽801滑动卡接,结合图中的槽体结构,可以使移动底杆901和移动上杆902只进行平移,从而调整支护的距离,提高适用范围,同时支护基座4开设有螺纹孔402,移动底杆901通过螺栓伸入螺纹孔402与支护基座4固接,方便使用螺栓对移动底杆901进行定位。
41.参考说明书附图图7,预应力咬合式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用于支护的双排桩包括第一排桩2和第二排桩3,支护基座4位于第一排桩2与第二排桩3之间,从而对第一排桩2和第二排桩3的各个面进行支撑。
42.工作原理:
43.在对双排桩进行支护作业时,首先参考说明书附图图7,双排桩会以阵列的形式由第一排桩2和第二排桩3固定在地基1上,把本技术方案中的设备放置在相邻两个桩相贴近的一面中间,位于桩外侧的一面也放置一组,充分对第一排桩2和第二排桩3的每个面进行支撑保护。
44.在把支护基座4放在两个桩面之间后,首先调整第一液压升降柱6,通过调节柱7带动顶板8进行升降,以适配第一排桩2和第二排桩3的高度,其中在调整完高度后,向上伸长第二液压升降柱14,使第二液压升降柱14与上咬合基座11的底面接触而对上咬合基座11起到支撑作用,以达到对不同高度的双排桩进行支撑,其中第二液压升降柱14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二液压升降柱14电性连接的碰撞感应开关,通过碰撞感应开关方便第二液压升降柱14在上升过程中,与上咬合基座11接触时能够及时提醒控制第二液压升降柱14停止上升,保证第二液压升降柱14不会对上咬合基座11施加向上的压力。
45.然后推动移动底杆901在支护基座4的下槽401中移动,使支护组件13移动到合适距离的位置,直到金属压板1302紧贴第一排桩2或第二排桩3的侧壁,然后使用螺栓,配合螺母把移动底杆901固定在支护基座4的顶部,从而可以对不同宽度双排桩的侧壁进行支撑,并且支撑的位置可以尽可能调整到桩体侧面的两侧,以达到较好的支护效果。
46.其中金属压板1302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可以适量增加若干组组合使用,并且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下咬合基座12中合适位置的支护卡座1301安装金属压板1302。其中上咬合基座11只有一组支护组件13,数量明显小于下咬合基座12可以安装的支护组件13,是因为上咬合基座11在保证可以对第一排桩2或第二排桩3侧壁顶部进行支撑的同时,由于位置处于高处,不适合重量过大,因此把主要的受力点安排在下咬合基座12处。而支护卡座1301与上咬合基座11或下咬合基座12的咬合卡接可以有效的对第一排桩2或第二排桩3实施支护作业。
47.以上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