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臭下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65009发布日期:2022-10-12 04:06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臭下水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下水器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防臭下水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厨房的水槽底部或者卫生间的面盆底部都会设置有排水口,排水口处会安装有下水器,下水器的出水口连接下水管,水槽或者面盆内的水可以通过下水器排放至下水道中。
3.如专利公告号cn20356964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下水器,其包括接头以及下水管,接头上设有陶瓷阀盖,陶瓷阀盖的覆盖范围能够覆盖到下水管进水口的边缘端用于实现封堵。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上述下水器采用的是直通式结构,排水过程通过打开阀盖将面盆或水槽内的积水直接通过下水管排出,但下水器将面盆或水槽中的水全部通过下水管排出后,下水道内的臭气会通过下水器返至面盆或者水槽中,整体防臭性能较差,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下水器的防臭性能,本技术提供一种防臭下水器。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臭下水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防臭下水器,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开设有储水腔,所述外壳体的上端开设有与储水腔连通的进水孔,所述储水腔内设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设有与进水孔以及储水腔连通的连通孔,所述连通孔用于供弹跳芯安装,所述外壳体的侧壁开设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沿竖直方向于进水孔与储水腔的腔底之间设置,所述出水孔用于连接下水管;
8.所述连接座的下端连接有分隔壳体,所述分隔壳体设有与连通孔以及储水腔连通的排水孔,所述排水孔的下端沿竖直方向于出水孔与储水腔的腔底之间设置。
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出水孔沿竖直方向于进水孔与储水腔的腔底之间设置,排水孔的下端沿竖直方向于出水孔与储水腔的腔底之间设置,实际使用过程中进水孔导入的水会先于储水腔内储存,达到出水孔的高度再通过出水孔排出,低于出水孔高度的水会于储水腔内进行储存,并储水腔内储存的水会于出水孔和排水孔之间形成水封堵区,形成水封堵区后可以对下水道内的排出的臭气进行封堵,减少臭气通过进水孔返臭至外壳体的外部,提高下水器整体的防臭性能。
10.可选的,所述连通孔的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内螺纹用于供带有外螺纹的弹跳芯螺纹连接。
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内螺纹,方便带有外螺纹的弹跳芯的安装与拆卸,便于拆卸弹跳芯对储水腔以及连接座进行清理。
12.可选的,所述连接座设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位于连接孔远离储水腔腔底的一端,所述溢流口与排水孔连通。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溢流口,实际使用过程中溢流口可以搭配水槽上的溢流孔或者面盆上的溢流孔使用,当弹跳芯阀盖盖合水槽或面盆的排水口时,面盆或水槽内的水可以通过面盆上的溢流孔或者水槽上的溢流孔流出并流向溢流孔,并通过溢流孔将水排至出水口,避免水溢出面盆或者水槽。
14.可选的,所述连接座开设有溢流通道,所述溢流通道位于连通孔的外圈,所述溢流通道沿竖直方向贯穿连接座并与排水孔以及溢流口连通,所述溢流口通过溢流通道与排水孔连通。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溢流通道,实现溢流口与排水孔的连通。
16.可选的,所述溢流口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溢流口绕连通孔的轴线呈周向均匀分布。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增加溢流口的数量,提高溢流效率。
18.可选的,所述排水孔的直径小于连通孔的直径。
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排水孔的直径小于连通孔的直径,减少连通孔与储水腔之间的流通面积,当储水腔内没有液体储存时,由于排水孔的孔径较小,可以减少下水道的抽气通过排水孔返臭至外壳体外部的可能性。
20.可选的,所述分隔壳体开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孔与排水孔同轴设置,且导向孔位于排水孔与连通孔之间,所述导向孔一端与溢流通道以及连通孔连通且另一端与排水孔连通,所述导向孔的直径由连通孔至排水孔方向逐渐减小。
2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导向孔,使得导向孔一端与溢流通道以及连通孔连通,导向孔的另一端与排水孔连通,实现将溢流通道以及连通孔排出的水汇集,并通过排水孔排出。
22.可选的,所述外壳体的上端设有密封橡胶圈,所述密封橡胶圈与进水孔同轴设置,且所述密封橡胶圈位于进水孔的外圈,所述密封橡胶圈用于抵接水槽上的排水口底部或面盆上的排水口底部。
2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橡胶密封圈,使得外壳体上端与水槽或者面盆上的排水口底部贴合,提高进水孔与水槽上的排水口或者面盆上的排水口连通时的密封性。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1)通过将出水孔沿竖直方向于进水孔与储水腔的腔底之间设置,以及将排水孔的下端沿竖直方向于出水孔与储水腔的腔底之间设置,储水腔内储存的水能够于出水孔和排水孔之间形成水封堵区,形成水封堵区后可以对下水道内的排出的臭气进行封堵,减少臭气通过进水孔返臭至外壳体的外部,提高下水器整体的防臭性能;
26.(2)通过设置溢流口,搭配水槽或者面盆上的溢流孔使用,当弹跳芯阀盖盖合水槽或面盆的排水口时,面盆或水槽内的水可以通过面盆上的溢流孔或者水槽上的溢流孔流出并流向溢流孔,并通过溢流孔将水排至出水口,避免水溢出面盆或者水槽;
27.(3)通过设置橡胶密封圈,使得外壳体上端与水槽或者面盆上的排水口底部贴合,提高进水孔与水槽上的排水口或者面盆上的排水口连通时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剖视示意图。
30.图3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剖视示意图,用于展示溢流通道的结构。
31.附图标记:1、外壳体;2、储水腔;3、进水孔;4、密封橡胶圈;5、出水孔;6、连接座;7、连通孔;8、内螺纹;9、溢流口;10、溢流通道;11、分隔壳体;12、导向孔;13、排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防臭下水器。
34.参照图1和图2,包括外壳体1,外壳体1内部开设有储水腔2,外壳体1的上端开设有与储水腔2连通的进水孔3,进水孔3的轴线沿竖直方向设置,进水孔3用于连通水槽的排水口或面盆的排水口。外壳体1的上端固定有密封橡胶圈4,密封橡胶圈4的轴线与进水孔3的轴线重合,且密封橡胶圈4位于进水孔3上端的外圈,密封橡胶圈4的上端用于与水槽的排水口底部或者面盆的排水口底部相抵。外壳体1的侧壁开设有出水孔5,出水孔5的轴线方向垂直于进水孔3的轴线方向,且出水孔5于竖直方向上的位置位于进水孔3和储水腔2的腔底之间。
35.参照图2和图3,储水腔2的内壁固定有连接座6,连接座6靠近进水孔3设置,连接座6的上端开设有连通孔7,连通孔7的轴线沿竖直方向设置,且连通孔7的上下两端完全贯穿连接座6,连通孔7的上端与进水孔3连通,连通孔7的下端与储水腔2连通。连通孔7的内壁同轴开设有内螺纹8,内螺纹8用于供带有外螺纹的弹跳芯连接。连接座6的上端还开设有多个溢流口9,多个溢流口9均位于连通孔7的上方且多个溢流口9绕连通孔7的轴线呈周向均匀分布,每个溢流口9均与进水孔3连通。连接座6还开设有溢流通道10,溢流通道10为环形通道,溢流通道10的轴线与连通孔7的轴线重合,溢流通道10位于连通孔7的外圈,且溢流通道10沿轴线方向完全贯穿连接座6的上下两端。溢流通道10的内环和外环之间固定连接有若干连接筋条,若干连接筋条关于溢流通道10的轴线呈周向均匀分布。溢流通道10上端与多个溢流口9连通,溢流通道10的下端与储水腔2连通。
36.参照图2和图3,储水腔2的内壁与连接座6的外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分隔壳体11,分隔壳体11开设有导向孔12以及排水孔13。导向孔12以及排水孔13均位于连通孔7的正下方,导向孔12的轴线以及排水孔13的轴线均与连通孔7的轴线重合。导向孔12的上端连接于连通孔7的下端,且导向孔12的上端还与溢流通道10的下端连通,导向孔12的下端与排水孔13的上端连接。排水孔13的下端与储水腔2连通,连通孔7、溢流通道10均通过导向孔12以及排水孔13与储水腔2连通。排水孔13的直径小于连通孔7的直径,导向孔12的直径由连通孔7至排水孔13方向逐渐变小。排水孔13下端于竖直方向上的位置位于储水腔2腔底与出水孔5之间。
37.参照图2和图3,实际使用过程中,外壳体1整体安装于面盆的排水口底部或水槽的排水口底部,使得进水孔3与面盆上的排水口底部或者水槽上的排水口底部连通用于供面盆的水或水槽的水流出,出水孔5用于连接下水管以将储水腔2内的水排出。连通孔7通过内螺纹8连接带有外螺纹的弹跳芯,弹跳芯的阀盖位于水槽的排水口上端或者面盆的排水口上端用于盖合水槽的排水口或者面盆的排水口。弹跳芯的阀盖未开合水槽的排水口或者面盆的排水口时,面盆内的水或水槽内的水通过弹跳芯的内部流道依次流入导向孔12以及排水孔13。排水孔13将水槽的水或面盆的水排至储水腔2进行储存,当储水腔2内的水位高度
大于出水孔5的高度时,储水腔2内的水会通过出水孔5排出至下水管,由于排水孔13的高度低于出水孔5的高度,因此储水腔2内的水会在出水孔5和排水孔13之间形成一层水封堵区,可以有效的减少下水管的臭气通过排水孔13、导向孔12、弹跳芯的内部流道以及进水孔3返臭至面盆或水槽,提高了整体的防臭性能。
38.参照图2和图3,实际使用过程中,溢流口9与面盆上的溢流孔或者水槽上的溢流孔连通,当弹跳芯的阀盖盖合水槽上的排水口或者面盆上的排水口时,面盆中的水位或者水槽中的水位达到溢流孔的高度时,会通过溢流孔溢出至溢流口9.并通过溢流通道10流向导向孔12以及排水孔13,并通过出水孔5排出,可以控制面盆的水位或者水槽的水位不高于溢流口的高度。
39.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设置分隔壳体11,将连通孔7与储水腔2分隔开,设置排水孔13的高度低于出水孔5的高度,使得储水腔2内的水能够在出水孔5和排水孔13之间聚集,形成水封堵区,对下水道内的臭气进行阻隔,减少下水道内的臭气溢出,提高整体的防臭性能。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