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浅埋隧道进洞口段冒顶塌方处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4549468发布日期:2023-06-28 00:03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浅埋隧道进洞口段冒顶塌方处治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隧道浅埋开挖,尤其是涉及一种浅埋隧道进洞口段冒顶塌方处治方法。


背景技术:

1、目前大多数处理浅埋、偏压公路隧道冒顶的方法是:修整坍塌体并反压回填形成新掌子面,然后施作套拱设大管棚穿插注浆小导管逐榀支护的工艺(例如公告号为cn108678776a的专利);该方法施工难度较大,其中管棚施作困难,水泥浆渗透情况不明导致注浆固结无法预测效果,中台阶初支与上台阶初支连接处为初支的最薄弱点易引起变形,地形偏压始终存在,对塌方处理后隧道本身的支护结构产生不利因素。若采用明挖后原地回填施工工期较长,明挖部分边坡还需施作永久的边仰坡支护,还要采用强支护如框架梁,其造价较高。

2、造成隧道浅埋、偏压段冒顶的大多数原因是隧道所处地形偏压导致围岩受力不均,岩体结构中软弱结构面的存在为岩体失稳提供了物质基础,降雨通过弱化岩体强度影响破坏的发生掌子面土石分界明显,降水对隧道洞顶覆盖土层不间断渗透和浸泡,掌子面土体逐渐趋向饱和软化,自重增加,土体的摩擦力和粘聚力降低,产生塑性变形,开挖后其塑性区主要分布在深埋侧拱脚和浅埋侧拱肩,且浅埋侧拉伸屈服塑性区具有在拱肩与拱顶之间呈拱形分布的特点。

3、因此,亟需一种施工更加快速方便、安全可靠,加固效果显著的浅埋、偏压公路隧道冒顶处治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浅埋隧道进洞口段冒顶塌方处治方法,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处理方法不够方便快捷和安全可靠的问题。

2、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浅埋隧道进洞口段冒顶塌方处治方法,包括:

3、步骤一,开挖隧道洞顶塌方土体,挖至隧道原开挖轮廓线与岩石分界线相交处,做出明拱内模,沿隧道纵向施作第一段所述明拱,所述明拱与隧道初支的弧度一致,隧道偏压侧施作的明拱的端部a设置垂直于拱圈向外侧伸出拱趾b,所述拱趾b的拱架上预留与其垂直的导向管;

4、步骤二,拱架内外侧焊接钢筋网片,在所述明拱的端部c处沿其拱架切线方向向下打设锁脚锚管,并使所述锁脚锚管嵌入接触岩体中,所述锁脚锚管注浆饱满;

5、步骤三,通过所述导向管打设深度超过隧道仰拱初支的钢管柱,所述钢管柱内设钢筋笼,所述钢管柱管壁打孔,孔内注水泥浆;

6、步骤四,重复步骤一至三,连接于第一段所述明拱施作下一段明拱,直至完成冒顶塌方区域内明拱的施工;

7、步骤五,做完步骤四的明拱后采用机械开挖隧道,出渣后立即施作与明拱之间密贴的隧道初期支护,待所述明拱强度达到80%以上时,在明拱顶部回填土体,回填土体前,接长所述钢管柱至原地面,最后注浆加固。

8、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9、一方面,由于采用了施作明拱的方法处理冒顶塌方区域,施作明拱后不改变隧道原有的暗挖开挖方式,施作的明拱与原有的岩石结构面连接成一个整体,能够承载上方土体,保证了施工的安全性。另一方面,通过施作钢管柱,承担了部分偏压荷载,保护了隧道的支护结构;两方面协调作用有效的避免了塌方处理过程中二次塌方的风险,加大了对偏压侧的围岩加固措施,控制了暗挖后施作的初支变形,分担了偏压部分的支护受力,保护了整个隧道结构;整个施工工序简单明了,施工操作技能要求不高,较现有的冒顶塌方处理方法而言,更加方便快捷、安全可靠;且节省了施工时间和施工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浅埋隧道进洞口段冒顶塌方处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埋隧道进洞口段冒顶塌方处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用开挖后的土体作为所述明拱(1)的土模。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浅埋隧道进洞口段冒顶塌方处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明拱(1)的拱架采用i20b型钢,间距0.5m,所述明拱(1)厚30c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浅埋隧道进洞口段冒顶塌方处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四中,每段所述明拱(1)按3m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浅埋隧道进洞口段冒顶塌方处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拱趾(2)b厚1m。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浅埋隧道进洞口段冒顶塌方处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拱趾(2)b的拱架上预留a140的所述导向管,所述导向管与所述拱趾(2)b的拱架之间的纵向间距为0.5m。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浅埋隧道进洞口段冒顶塌方处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二中,所述钢管柱(4)为a108钢管柱(4)。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浅埋隧道进洞口段冒顶塌方处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二中,采用c22的所述钢筋网片,其网格间距为25*25cm。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浅埋隧道进洞口段冒顶塌方处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二中,所述锁脚锚管(3)为a42锁脚锚管(3),长4.5m。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浅埋隧道进洞口段冒顶塌方处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三中,所述钢管柱(4)打设深度超过隧道仰拱初支(5)2m。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浅埋隧道进洞口段冒顶塌方处治方法,涉及隧道浅埋开挖技术领域,包括:S1,开挖隧道洞顶塌方土体至隧道原开挖轮廓线与岩石分界线相交处,做明拱内模,明拱的端部A设置垂直于拱圈向外侧伸出拱趾B,拱趾B的拱架上预留导向管;S2,拱架内外侧焊接钢筋网片,在明拱的端部C处沿其拱架切线方向向下打设锁脚锚管,并注浆;S3,通过导向管打设深度超过隧道仰拱初支的钢管柱,钢管柱内设钢筋笼,管壁打孔且注浆;S4,重复步骤一至三,连接于第一段明拱施作下一段明拱,直至完成冒顶塌方区域内明拱的施工;S5,采用机械开挖隧道,出渣后施作隧道初期支护。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处理方法不够方便快捷和安全可靠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陈仕军,余崇军,林嵩,杨理,王金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