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小基坑偏压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10328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小基坑偏压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小深基坑偏压的结构,适用于地铁车站、地下结构工程及房屋建筑等存在偏压的深基坑。
【背景技术】
[0002]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及房屋建筑等深基坑施工现场由于受场地条件限制,深基坑一侧往往存在河流、湖泊及临空面等,在开挖过程,由于两侧土压不一致,会造成深基坑向靠近河流、湖泊及临空面的一侧整体倾斜,严重危及结构的安全和后期运营。目前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上的解决方案是:增大围护结构的深度和厚度,加大基坑支撑的密度。但是上述解决方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减小基坑偏压的结构,该结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基坑偏压的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减小基坑偏压的结构,包括在基坑土压较小一侧的围护结构之外的斜坡上自近至远设置的护坡结构和抗渗结构,所述护坡结构与所述围护结构连接,所述护坡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斜坡上的多根护坡粧,在所述护坡粧的顶部形成有挡土墙,在所述护坡粧靠近所述围护结构的一侧设有尚压旋喂'粧。
[0005]所述抗渗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斜坡上的上下两排钢板粧,上下两排所述钢板粧通过拉杆连接,在上下两排所述钢板粧之间回填有土体。
[0006]在所述护坡粧的顶部设有冠梁,在所述护坡粧的冠梁上设有挡土墙,在所述挡土墙的底部预留有泄水孔,在所述挡土墙上设有暗梁;所述围护结构设有冠梁,所述围护结构的冠梁与所述暗梁通过多根连系梁连接。
[0007]所述护坡粧与所述围护结构的间距为6?10m,相邻两根所述连系梁的水平间距为4?6m,所述高压旋喷粧的深度为6?12m。
[0008]上下两排所述钢板粧的间距为0.5?1.2m,上下两排所述钢板粧的中心线距离所述护坡粧的间距不小于1.2m。
[0009]所述护坡粧为钻孔灌注粧、地连墙或钢板粧中的任意一种。
[0010]所述抗渗结构采用土围堰结构或夹芯围堰结构。
[0011 ] 所述连系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者钢结构。
[0012]所述高压旋喷粧是单重管高压旋喷粧、双重管高压旋喷粧、三重管高压旋喷粧和双高压旋喷粧中的任意一种。
[0013]在上下两排所述钢板粧之间回填的土体是粘土或是水泥土或是石灰土。
[0014]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采用在基坑土压较小一侧的围护结构之外的斜坡上自近至远设置的护坡结构和抗渗结构,提高了基坑土压较小一侧的土的被动土压力和刚度,增大了基坑抵抗变形的能力。并且将护坡结构与围护结构连接在一起,能够整体提升基坑抵抗偏压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基坑偏压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围护结构;1_1、围护结构的冠梁;2、高压旋喷粧;3、护坡结构;3_1、护坡粧;3-2、护坡粧的冠梁;3-3、挡土墙;3-4、暗梁;4、斜坡;5、抗渗结构;5_1、钢板粧;5_2、土体;5-3、拉杆;6、连系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发明内容】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0018]请参阅图1,一种减小基坑偏压的结构,包括在基坑土压较小一侧的围护结构I之外的斜坡4上自近至远设置的护坡结构3和抗渗结构5,所述抗渗结构5较所述护坡结构3远离所述围护结构1,所述护坡结构3与所述围护结构I连接,所述护坡结构3包括设置在所述斜坡4上的多根护坡粧3-1,在所述护坡粧3-1的顶部形成有挡土墙3-3,在所述护坡粧3-1靠近所述围护结构I的一侧设有高压旋喷粧2。
[001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抗渗结构5包括设置在所述斜坡4上的上下两排钢板粧5-1,上下两排所述钢板粧5-1通过拉杆5-3连接,在上下两排所述钢板粧5-1之间回填有土体5_2。在上下两排所述钢板粧5_1之间回填的土体5_2可以是粘土或是水泥土或是石灰土。上下两排所述钢板粧5-1的间距为0.5?1.2m,上下两排所述钢板粧5_1的中心线距离所述护坡粧3-1的间距不小于1.2m。上述抗渗结构5还可以由土围堰结构或中间是粘土、夕卜侧是网喷混凝土的夹芯围堰结构代替。
[0020]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护坡粧3-1的顶部设有冠梁,在所述护坡粧的冠梁3-2上设有挡土墙3-3,在所述挡土墙3-3的底部预留有泄水孔,在所述挡土墙3-3上设有暗梁3-4 ;所述围护结构I设有冠梁,所述围护结构的冠梁1-1与所述暗梁3-4通过多根连系梁6连接。相邻两根所述连系梁6的水平间距为4?6m,所述护坡粧3-1与所述围护结构I的间距为6?10m,所述高压旋喷粧2的深度为6?12m。上述护坡粧上部的挡土墙3_3是单独设置的,但本实施例并不限制挡土墙3-3单独设置,挡土墙3-3也可以由护坡粧向上延伸直接形成。上述护坡粧3-1可以为钻孔灌注粧、地连墙或钢板粧中的任意一种。上述连系梁6可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者钢结构。上述高压旋喷粧2可以是单重管高压旋喷粧、双重管高压旋喷粧、三重管高压旋喷粧和双高压旋喷粧中的任意一种。
[002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0022]围护结构I的作用是阻挡基坑的挡土压力和挡水压力,围护结构的冠梁1-1与围护结构I通过钢筋(围护结构的主筋伸入围护结构的冠梁底部)和混凝土连接紧密,其作用一方面是增强围护结构的整体刚度,另一方面的作用是与连系梁6连接,使得护坡粧与围护结构形成一个整体。
[0023]护坡粧3-1锚固在基坑靠近河流、湖泊及临空面一侧的斜坡4上,其作用是增加基坑靠近河流、湖泊及临空面一侧土体的被动土压力和刚度,从而增大基坑抵抗变形的能力,减小车站的偏压。
[0024]护坡粧的冠梁3-2与护坡粧3-1通过钢筋(护坡粧3-1的主筋伸入护坡粧的冠梁底部)和混凝土连接紧密,其作用一方面是增强护坡粧3-1的整体刚度,另一方面的作用是连接护坡粧3-1和挡土墙3-3,将挡土墙3-3与护坡粧3-1形成整体。
[0025]挡土墙3-3下部通过护坡粧的冠梁3-2与护坡粧3_1连接成整体,上部通过暗梁3-4和连系梁6与围护结构I形成整体,其作用与护坡粧3-1 —样,即增加车站靠近河流、湖泊及临空面一侧土体的被动土压力和刚度,减小车站的偏压。
[0026]通过连系梁6将护坡结构与围护结构连接成一体,能够整体提升基坑抵抗偏压的能力。
[0027]高压旋喷粧2位于护坡粧3-1的内侧,其作用是加固土体,防止水体入渗基坑。
[0028]钢板粧5-1的作用是将水隔离在其外侧,为护坡粧3-1及挡土墙3-3的施工提供一个干燥的作业面。双层钢板粧5-1之间的土体的作用是:增加双层钢板粧5-1的抗渗能力,拉杆5-3的作用是连接双层钢板粧,使其形成一个整体。
[0029]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减小基坑偏压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基坑土压较小一侧的围护结构之外的斜坡上自近至远设置的护坡结构和抗渗结构,所述护坡结构与所述围护结构连接,所述护坡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斜坡上的多根护坡粧,在所述护坡粧的顶部形成有挡土墙,在所述护坡粧靠近所述围护结构的一侧设有高压旋喷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小基坑偏压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渗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斜坡上的上下两排钢板粧,上下两排所述钢板粧通过拉杆连接,在上下两排所述钢板粧之间回填有土体。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减小基坑偏压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护坡粧的顶部设有冠梁,在所述护坡粧的冠梁上设有挡土墙,在所述挡土墙的底部预留有泄水孔,所述挡土墙上设有暗梁;所述围护结构设有冠梁,所述围护结构的冠梁与所述暗梁通过多根连系梁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小基坑偏压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坡粧与所述围护结构的间距为6?10m,相邻两根所述连系梁的水平间距为4?6m,所述高压旋喷粧的深度为6?12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小基坑偏压的结构,其特征在于,上下两排所述钢板粧的间距为0.5?1.2m,上下两排所述钢板粧的中心线距离所述护坡粧的间距不小于1.2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小基坑偏压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坡粧为钻孔灌注粧、地连墙或钢板粧中的任意一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小基坑偏压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渗结构采用土围堰结构或夹芯围堰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3述的减小基坑偏压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系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者钢结构。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小基坑偏压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旋喷粧是单重管高压旋喷粧、双重管高压旋喷粧、三重管高压旋喷粧和双高压旋喷粧中的任意一种。10.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小基坑偏压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下两排所述钢板粧之间回填的土体是粘土或是水泥土或是石灰土。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小基坑偏压的结构,包括在基坑土压较小一侧的围护结构之外的斜坡上自近至远设置的护坡结构和抗渗结构,所述护坡结构与所述围护结构连接,所述护坡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斜坡上的多根护坡桩,在所述护坡桩的顶部形成有挡土墙,在所述护坡桩靠近所述围护结构的一侧设有高压旋喷桩。本实用新型提高了基坑土压较小一侧的土体的被动土压力和刚度,增大了基坑抵抗变形的能力。并且将护坡结构与围护结构连接在一起,能够整体提升基坑抵抗偏压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基坑偏压的问题。
【IPC分类】E02D17/04, E02D19/18, E02D17/20
【公开号】CN204662456
【申请号】CN201520203700
【发明人】柴艳飞, 任富芝, 徐利
【申请人】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4月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