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字型全互通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3332阅读:4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中字型全互通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立交桥,特别是适合于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互通式 立交桥。
背景技术
为了解决城市道路上交叉路口的交通畅通,国内外采用了多种类型的 立交方案,但是要达到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分行,车辆各方向转移无冲突 和无干扰,就需要相应建造三层以上的立交桥道。这样立交桥过高的桥梁、 过长的坡道,给机动车行驶带来诸多不利,而且占地面积大,尤其是在城 区修建面临拆迁多,补偿经费高昂的困难,操作实施难度大。而采用架空 的转盘式立交桥,由于转弯车辆和环形车辆不断发生交织,车流量增多就 易造成交通"锁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但功能完善,尤其是结 构紧凑占地特别少,仅需要单层架空就能实现全互通的立交桥。
本发明的再项任务是作为进一步改进还可以局部调整左转弯匝道实现 无交织的半定向式全互通立交。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单层架空全互 通立交桥,包括主线道路和被交路,在主线道路上两端的水平高度上方分 别设置有U形环道,上述U形环道的出口段设置有内半环道和外半环道, 在上述内半环道和外半环道之间设置有共用匝道;共用匝道通过外半环道
与被交路的出口车道相连;被交路的进口车道通过内半环道与主线道路的 出口车道相连。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单层架空全互通立交桥在主线道路上设置有曲拱 分离桥;在曲拱分离桥两边的被交路上分别设置有半坡架空桥台,上述半 坡架空桥台通过连接平台与曲拱分离桥相连;在曲拱分离桥的两端坡道水 平高度的上方分别设置有U形环道,上述U形环道上连接外半环道和内半 环道的圆弧段在曲拱分离桥坡道的上方,上述U形环道的外半环道和内半 环道的另一端与连接平台相连;在主线道路上的曲拱分离桥进桥车道上设
置有支线共用匝道,上述共用匝道的另一端连接到连接平台上;在上方和 下方U形环道的进口段设置有右转匝道,上述右转匝道另一端与曲拱分离 桥的出口车道连接。
本发明的再一种技术方案中,单层架空全互通立交桥还可以是主线道
路为平面的车道,被交路为高架桥;所述的共同匝道穿过高架桥,单独顺 连架空的U形环道即独立的外半环道再与高架桥的被交路出口车道连接; 所述的左转弯支线从高架桥桥面右侧分支设置斜跨U形环道之后仅单独连 接内半环道,通过左转弯匝道下坡与主线道路的出口车道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一) 将传统的三层或四层立交桥,降为单层架空,巧妙实现各方向的车 辆转移,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离,无干扰、无冲突。以人为本,行人 无需下穿地道或上跨天桥,直接利用原有的路面就能四通八达。每减少一 层构造物,将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
(二) 整座立交桥坡道缓,对机动车长期节能、降噪和减少废气排量有明 显的改善。
(三) 尤其是对于城市交通,其结构紧凑,充分提高了各匝道的利用率, 占地特别少,构造物低,所以建造成本低,而且各匝道对称,曲线优美, 宏伟壮观。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平面及走向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示意图3是本发明的另 一种实施例的平面及走向不意图4是本发明的再 一种实施例的平面及走向示意图
图中编号l-主线道路、2-曲拱分离桥、3-被交路、4-内半环道、5-外
半环道、6-下穿隧道、7-共用匝道、8-半坡架空桥台、9-右转匝道、]l-双向 隔离带、12-非机动车道、13-辅道、14-左转弯匝道、17-汇流辅道、18-进口 段、19-通风天窗、23-连接平台、24-U形环道、25-圆弧段、26-调头隔离带、 27-直行过渡车道、28-调头车道、29-高架桥、30-左转弯支线、31-右转弯支 线、32-右转弯距道、33-外通道。
具体实施例方式
现有的转盘式立交桥,当车辆在立交桥上行驶时,如遇转弯下桥,就可能发生转弯车辆与桥上环行车辆发生交织和相互干扰,造成堵塞或交通 事故,降低立交桥的通行能力。为了解决立交桥上车辆之间的相互交织和
干扰的问题,本发明的立交桥设置在主线道路1上方的环状的U形环道24 的车道上增设了外半环道5和内半环道4,使转弯车辆与直行车辆分道行 驶,避免相互交织。同时设置在外半环道5和内半环道4之间的共用匝道 7使驶上立交桥的车辆与在U形环道24 h行驶的车辆也不会发生冲突、并 减少了交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在以下实施例中所述的左边和 右边,是以车辆的行驶方向为基准;所述的上方、下方、左方和右方是以 图中立交桥的布置方向为基准。进口车道和出口车道以立交桥中心为基准, 驶入立交桥的车道为进口车道,驶出立交桥的为出口车道。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立交桥设置在十字路口,十字路口分为上、下、左、右 的四个干线路口,其中上下方向为车流量大的主线道路1,左右方向为被 交路3,立交桥在四个路口与干线路面的水平高度一致并连接。立交桥直 行的主线道路1为曲拱分离桥2,上述曲拱分离桥2在主线道路1与被交 路3水平投影相交段的高度为最高,曲拱分离桥2从最高处向上、下两个 方向采用坡道逐渐下行,直至与主线道路1方向的干线路面连接。在曲拱 分离桥2两边左右方向的被交路3上分别有半坡架空桥台8,上述半坡架 空桥台8的一端与曲拱分离桥2水平等高连接并形成连接平台23,另一端 分别向左右两个方向采用坡度逐渐下行,直至与被交路3方向的干线路面 连接。上述曲拱分离桥、2和半坡架空桥台8采用具有进口车道和出口车 道的双向车道。
在曲拱分离桥2的上方和下方的两端坡道的水平高度的上方分别设置 有与连接平台23的水平高度相等的U形环道24。上述U形环道24包括 分别与左方连接平台23和右方连接平台23连接的进口段18和出口段,以 及连接进口段18和出口段的圆弧段25,其中出口端又包括靠近主线车道1 内部的内半环道4和位于主线车道1外侧的外半环道5。上述U形环道24 的圆弧段25在曲拱分离桥2坡道水平高度的上方,U形环道24的进口段 18和出口端的另一端分别与左右的半坡架空桥台8的连接平台23相连。 上、T两个U形环道24通过连接平台23连接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环道,形
状与体育跑道相似。在上述环道上采用逆时针的单向车道。
在上方和下方U形环道24的外半环道5的内侧即与曲拱分离桥2之间 分别设置有内半环道4,上述内半环道4的一端与U形的环道的圆弧段25 相连,另一端与曲拱分离桥2的连接平台23连接。
在主线道路1上的曲拱分离桥2进口车道上设置有支线共用匝道7,上 述共用匝道7从主线道路1的干线路面或曲拱分离桥2坡道起,从U形环 道24的圆弧段25的水平下方穿过后连接到连接平台23上,共用匝道7与 连接平台23的连接处位于内半环道4和外半环道5与连接平台23连接位 置的中间。共用距道7的设置有效的保证了车辆在连接平台23和U形环 道24上的行驶、左转弯车辆仅在次要车道上发生一次交织。
在上方和下方U形环道24的进口段18,即图1中上方U形环道24 的右边和下方U形环道24的左边设置有右转匝道9,右转匝道9另一端与 曲拱分离桥2的出口车道连接。
如图1所示,由于在立交桥的中^采用架空的曲拱分离桥2和半坡架 空桥台8,桥下设置有非机动车道12供自行车和人行使用通行,在没有机 动车干扰的情况下现行的十字路口宽阔的面积完全能满足行人与自行车混 行转移的宽松条件,四通八达,免除再建人行地道或天桥带来的不便。为 了增加立交桥下的光线和通风,在立交桥的连接平台23处设置有贯通桥面 的通风天窗19。
下面再结合图1中代表车辆行驶走向的箭头标识,介绍立交桥上车辆 的行驶走向。(l)从下方至上方的直行车辆通过沿下方主线道路1上设置 的双向行驶车道中的右边进口车道,通过曲拱分离桥2直行并从U型环道 24的圆弧段25的下面穿过到上方主线道路1的出口乍道跨越立交桥。② 从左方至右方的直行车辆通过左方被交路3设置的双向车道的进口车道 进入左方半坡架空桥台8后再驶入左方连接平台23,右转进入下方的U型 环道24的进口段18,再沿下方U型环道24的圆弧段25从下方U型环道 24的外半环道5进入右方的连接平台23,再右转弯从右方的半坡架空桥台 8进入被交路3的右边的出口车道跨越立交桥,以迂回代直行实现被交路3 的直行。(3)从下方主线道路1转入右方的被交路3:车辆通过沿下方主线 道路1上设置的双向行驶车道中的进口车道,进入右边的共用匝道7,从 共用匝道7驶入右方的连接平台23,再右转弯驶入右方的半坡架空桥台8
进入右方被交路3的出口车道跨越立交桥。(4)从下方主线道路1转入左方
的被交路3:车辆通过沿下方主线道路1上设置的双向行驶车道中的进口 车道,进入右边的共用匝道7,从共用匝道7驶入右方的连接平台23,直 行进入上方的U型环道24,沿上方的外半环道5绕行进入左方的连接平台 23,再右转从左方的半坡架空桥台8进入左方被交路3的出口车道跨越立 交桥。(5)从左方被交路3转入下方主线道路1:车辆通过左方被交路3设 置的双向车道的进口车道进入半坡架空桥台8后再驶入连接平台23,右转 弯进入下方的U型环道24,从下方的U型环道24连接的右转匝道9驶入 下方主线道路1的出口车道跨越立交桥。(6)从左方被交路3转入上方主线 道路1:车辆通过左方被交路3设置的双向车道的进口车道进入半坡架空 桥台8后驶入连接平台23,右转弯进入下方的U型环道24,再沿下方U 型环道24的圆弧段25从下方U型环道24的内半环道4驶入右方的连接 平台23,并在右方的连接平台23上靠左边行驶进入上方曲拱分离桥2的 出口车道,经汇流辅道17实现主车道无交织汇流从上方曲拱分离桥2的出 口车道跨越立交桥。(7)从下方主线道路1调头回到下方主线道路1:车辆 通过沿下方主线道路l上设置的双向行驶车道中的进口车道,进入右边的 共用匝道7,从共用匝道7驶入右方的连接平台23,直行进入上方的U型 环道24,沿上方U型环道24绕行进入上方U型环道24的内半环道4,再 驶入左方连接平台23,并在左方的连接平台23上靠左边行驶进入下方曲 拱分离桥2的出口车道,从下方曲拱;分离桥2的出口车道调头回到下方 主线道路l的出口车道。(8)从左方被交路3调头回到左方的被交路3:车 辆通过左方被交路3设置的双向车道的进口车道进入半坡架空桥台8后驶 入连接平台23,右转弯进入下方的U型环道24,沿下方U型环道24绕行 进入下方U型环道24的内半环道4,再驶入右方连接平台23,并在右方 的连接平台23上靠右边行驶进入上方的U型环道24,再沿上方U型环道 24的圆弧段25从上方U型环道24的外半环道5进入左方的连接平台23, 右转从左方的半坡架空桥台8进入左方被交路3的右边的出口车道实现调 头。
从上可知,本发明的立交桥上相对于一般的多层立交桥,'降低了立交 桥的高度、减缓了坡度和减少了立交桥的占地面积,而又相对于传统苜蓿 叶式立交桥,可扩大转弯半径,并实现主车道不发生交织,便于桥上车辆
安全、顺畅的左右方向转弯和调头。
由于本发明的立交桥不包括地面只有单层,所以距地面的高度只受u
型环道高度的限制, 一般只需要净空5米左右。
为了提高立交桥上行车的安全,在双向车道中间采用双实线或双向隔 离带11将两个方向的车道分离。在从内半环道4通过连接平台23驶入曲 拱分离桥2的出口车道时在曲拱分离桥2的出口车道右边设置一段汇流辅 道17,避免车辆驶入时过急造成交通事故。
在本实施例中,行车的方向为靠右行驶,如按照其国家和地区的交通 管理规定,行车的方向为靠左行驶,则可对立交桥的车道布置做出相应的 改变,但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2:
由于曲拱分离桥2的坡道长度应满足汽车道路关于坡度的规定,又要 保证U型环道24的圆弧段25与曲拱分离桥2之间的空间高度距离,因此 U型环道24的长度就需要比较长,为了縮短U型环道24的长度,在实施 例1的结构上进行局部修改,如图2所示,即将U型环道24的圆弧段25 修建的高度超过连接平台23的高度,使上下U型环道24组合后形成似骑 在主线道路1上的马鞍形状。为此在从连接平台23驶入U型环道24时为 上坡,从U型环道24驶入连接平台23为下坡,从而可以縮短U型环道 24的长度。同时由于车辆驶入U型环道24的进口段18后是上坡,可以使 车辆的速度降低,增加了车辆在圆弧段25转弯时的安全系数。
采用本实施例的立交桥,如不需要提供立交桥下非机动车和人行通道, 还可以将曲拱分离桥2设置为平面的车道,相应的将连接平台23也设置在 地面上,避免了车辆驶入连接平台23和曲拱分离桥2的坡度,只是将U 型环道24的圆弧段25升高到一定的高度,满足主线道路1车辆从下方穿 越U型环道24的圆弧段25即可。从而大幅度的降低了立交桥的整体高度。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结构基础上,为了减少被交路3 上车辆调头的路程,在左方和右方的连接平台23上分别设置有调头隔离带 26。上述调头隔离带26将连接平台23分隔为上方U型环道24与下方U
型环道24之间的直行过渡车道27和调头车道28,既满足上方U型环道 24与下方U型环道24之间的直行,又使被交路3上需要调头的车辆从进 口车道驶上连接平台23后,通过调头车道28调头驶入出口车道,减少了 在U型环道24上的绕行。
如果地形条件许可或交通发展的需要,还可以如图3所示,在左方和 右方的被交路3方向上增设下穿隧道6从人行路面下穿越主线道路1,使 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直行的车辆不再需要从连接平台23和U型环道24绕 行,可以更加快速和方便,满足更大的车流量。如不需要考虑桥下行人和 非机动车的通行,如高速路和郊县使用,将下穿隧道6设置为半下沉式下 穿隧道,穿越曲拱分离桥2,有利于降低施工成本和改善隧道的排水、通 风条件。当然,也可以在左方和右方的被交路3之间采用架空的高架桥29 从连接平台23和曲拱分离桥2上方跨越,满足被交路3上的车辆直行。这 样可分期建设立交桥,增加一层单跨桥,形成另一干线。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立交桥适合高速公路和快速通道使用。经局 部调整,便可建成无交织的半定向式立交。主线道路1的上方和下方之间 釆用平面的车道,同时在主线道路1的两侧设置有与主线道路1并行的辅 道13,主线道路1与辅道13之间采用外通道33连通。根据需要,也可以 免除设置辅道13,其方案的效果是相同的。左方和右方的被交路3之间采 用高架桥29跨越主线道路1。
在主线道路1的上方和下方的两端的水平高度的上方分别设置U形环 道24和分别设置独立架空的内半环道4。需要说明本实施例中的U形环道 24仅贯通架空的外半环道5。在主线道路1上所设置的左转弯半定向式匝 道包括辅道13上设置有支线共用匝道7从高架桥29下方穿过后上坡顺连 呈架空的U形环道24即贯通外半环道5,其间通过跨越主线车道的圆弧段 25 m越设置在另一端的共同匝道7之后与高架桥29的出口车道连接; 而被交路3上所设置的左转弯半定向式匝道包括高架桥29的进口车道设置 的左转弯支线30从高架桥29的桥面右侧斜跨U型环道24的进口起始段 之后与独立架空的内半环道4连接,其间内半环道4通过跨越主线车道的 圆弧段25经左转弯距道14下坡与辅道13连接,再通过外通道33汇入主 线车道l的出口车道连接。
在高架桥29与主线道路出口车道iSI的辅道13之间还设置有右转弯 支线31,右转弯支线31通过下坡道与辅道13连接。在与主线道路1出口 车道连通的辅道13上设置有右转弯匝道32,右转弯匝道32通过上坡与高
架桥29的出口车道连接。在辅道13外侧还设置有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12。 为了进一步縮短U形环道24的绕行距离,并提供行人过街通道,主线道 路1还可以如实施例2中所述,增设曲拱分离桥2,相应的也需将高架爭 29抬高一定的高度。
下面再结合图4中代表车辆形式走向的箭头标识,介绍立交桥上车辆 的行驶走向。(l)从下方至上方的直行车辆通过沿下方主线道路1进口车 道直行到上方的出口车道。(2)从左方至右方向的直行车辆从被交路3的 高架桥29的左方的进口车道直行到右方的出口车道。(3)从下方主线道路1 转入右方的被交路3:车辆从主线道路1的进口车道通过外通道33进入辅 道13,再从与辅道13连接的右转弯匝道32右转弯上坡驶入被交路3的高 架桥29的出口车道。(4)从下方主线道路1转入左方的被交路3:车辆从主 线道路1的进口车道通过外通道33进入辅道13,再从与辅道13连接的共 用匝道7下穿高架桥29后上坡驶入呈单独设置的U型环道24的进口车道, 通过圆弧段25驶入外半环道5后再驶入高架桥29的出口车道。(5)从左方 被交路3转入下方主线道路1:车辆从高架桥29的右转弯支线31通过下 坡驶入主线道路1的出口车道。(6)从左方被交路3转入上方主线道路1: 车辆从被交路3的高架桥29的进口车道通过左转弯支线30驶入独立的内 半环道4的进口车道,通过圆弧段25后下坡驶入左转弯匝道14后进入辅 道13,再通过外通道33进入主线车道1的出口车道。由于左转弯匝道14 是呈下坡状态,车辆经过该段能帮助加速,使其尽可能与主线车辆速度同 步,利于安全汇流、节能。
本实施例立交桥的高度为高架桥29和U型环道24的圆弧段25的高度, 所以也属于单层架空立交桥。并采用安全的右出右进方案。车辆在立交桥 上转移,将不发生交叉和交织。较传统的半定向式立交方案,有效地降低 了立交高度并节约了占地面积及绕行距离。鸟瞰、象中国的"中"字型图 案,宏伟壮观。
需要指出的是,上面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发明的一些原理,由于对 相同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很容易在此基础上进行若干修改和改 动的。因此,本说明书并非是要将本发明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 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发 明所申请的专利范围。
权利要求
1、中字型全互通立交桥,包括主线道路(1)和被交路(3),其特征在于在主线道路(1)上两端的水平高度上方分别设置有U形环道(24),上述U形环道(24)的出口段设置有内半环道(4)和外半环道(5),在上述内半环道(4)和外半环道(5)之间设置有共用匝道(7);共用匝道(7)通过外半环道(5)与被交路(3)的出口车道相连;被交路(3)的进口车道通过内半环道(4)与主线道路(1)的出口车道相连。
2、 中字型全互通立交桥,包括主线道路(1)和高架桥(29),其 特征在于设置的共用匝道(7)穿过高架桥(29)单独连接架空的U 形环道(24)再贯通外半环道(5)与被交路(3)出口车道连接;所述 被交路(3)的左转弯支线(30)从高架桥(29)右侧桥面分支设置, 跨越U形环道(24)的进口段之后,仅单独连接架空的内半环道(4) 通过左转弯匝道(14)与主线道路(1)的出口车道连接。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字型全互通立交桥,其特征在于在主 线道路(1)上设置有曲拱分离桥(2);在曲拱分离桥(2)两边的被交路(3)上 分别设置有半坡架空桥台(8),上述半坡架空桥台(8)通过连接平台(23) 与曲拱分离桥(2)相连;在曲拱分离桥(2)的两端坡道水平高度的上方分 别设置有U形环道(24),上述U形环道(24)上连接外半环道(5)和内半环 道(4)的圆弧段(25)在曲拱分离桥(2)坡道的上方,上述U形环道(24)的外 半环道(5)和内半环道(4)的另一端与连接平台(23)相连;在主线道路(l) 上的曲拱分离桥(2)进桥车道上设置有支线共用匝道(7),上述共用匝道(7) 的另一端连接到连接平台(23)上;在上方和下方U形环道(24)的进口段 (18)设置有右转匝道(9),上述右转匝道(9)另一端与曲拱分离桥(2)的出口 车道连接。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字型全互通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曲拱 分离桥(2)与半坡架空桥台(8)连接的连接平台(23)与U形环道(2"在同一水平高度。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字型全互通立交桥,其特征在于U形 环道(24)的圆弧段(25)的水平高度高于曲拱分离桥(2)与半坡架空桥台(8) 连接的连接平台(23)。
6、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字型全互通立交桥.其特征在f:在内半环道(4)与曲拱分离桥(2)车道相夂处设赏汇流辅衝17)。
7、 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屮字型全互通立义桥,其特征在于-: 被交路(3)的直行方向还可以增加设置为下穿隧道(6)或呈半下沉式隧道 或高度高于立交桥的直跨高架桥(29 L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字型全互通立交桥,特别适合于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使用。本发明所提供的立交桥具有结构紧凑占地少,能实现全互通。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单层架空全互通立交桥,包括主线道路和被交路,在主线道路上两端的水平高度上方分别设置有U形环道,上述U形环道的出口段设置有内半环道和外半环道,在上述内半环道和外半环道之间设置有共用匝道;共用匝道通过外半环道与被交路的出口车道相连;被交路的进口车道通过内半环道与主线道路的出口车道相连。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巧妙实现各方向的车辆转移,无干扰、无冲突。还对机动车降噪和减少废气排量有明显的改善,而且建造成本低,更适宜环保,而且美观。
文档编号E01C1/04GK101195984SQ20061002245
公开日2008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8日
发明者刘星良, 李军元 申请人:刘星良;李军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