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车分行十字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0727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人车分行十字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在平交路口分行过街的半地下人行 隧道和机动车十字立交桥的道路交通设施。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与扩大,人口与机动车日渐增多,人们的活动范围也随之不 断地增加和扩大,由此造成的交通拥堵已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交通拥堵带有一定 的普遍性,是世界上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曾经历或正面临的难题。例如北京市在1996 年,共发生交通拥挤堵塞16798起,市区严重拥堵的路口、路段已从1994年的36处,猛增到 99处;市区高峰期每小时机动车流量超过10000辆的路口已达27个;二、三环路断面双向 机动车流量每小时已超过11000辆,城区主要道路平均负荷度高达95%以上。由此造成市 区11条主要干道的车速降至每小时12公里,个别路段时速仅有7至8公里。交通高峰也 由1990年的4-5个小时,延长到1996年11个小时,如此严重的交通拥堵,在一定程度和范 围内影响了城市的正常运行经济发展。面对天天交通拥堵的困扰,成都市在2009年多次通 过成都商报向广大市民征求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建议和方案。人、车、路是构成城市交通的三大基本要素,但由于大城市人多地少、车多路少的 基本矛盾,造成了城市交通拥堵的严峻形势,影响了城市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给人民群 众的工作、生活、出行带来不便。在城区的交通运行中,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在平交路口 遵照红绿灯的指挥,依次等候通行,他们在等候的过程中(特别在上.下班交通高峰期),机 动车和行人在路口汇集成庞大的车流.人流,相互干扰、互相拥挤,甚至闯红灯通行,这些 都大大影响了人、车在路口及城区道路上的通行速度,使道路车载率下降,经常造成交通拥 堵和交通事故。为了方便行人、车辆通行,减少相互等候的时间,目前常采用人行天桥和机 动车立交桥的方式予以解决。但是,由于架空人行天桥高、梯步陡,上下不便,登高费力,致 使许多行人冒着危险在机动车车流中横穿道路过街;另外,非机动车也难以顺利登高和骑 行通过人行天桥。而修建机动车交叉立交桥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和空间,所以在城区楼房 林立的狭窄路口要拆房扩路修建机动车交叉立交桥非常困难,而在狭窄路口修建的单向机 动车立交桥,虽然解决了单向机动车通行顺畅的问题,但是立交桥下人、车交叉通行,依然 会造成交通拥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路面坡度小,占用空间和占地面积小,易 于在城区狭窄路口修建,造价成本低,有利于交通安全,缓堵畅行的人车分行十字立交桥。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在城区交通拥堵的平交路口修建人车分行十字立交桥,让路 ‘权’分属,行人与非机动车在桥下人行隧道内步行、骑行过街,机动车在十字立交桥上直行 或右行(次车道限直行)。这样人、车各行其道,随到随行,不用在路口等候绿灯通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人车分行十字立交桥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和占地面积小,坡 度小,易于在城区楼房林立的狭窄路口不用拆房扩路就能修建;在平交路口实现了人、车分 行,随到随行,有利于城市交通安全、缓堵畅行;减少了路口值勤交警和交通协管员,以及部分红绿灯交通管理设施,节约了交通管理费用;人、车分行,提高了机动车在路口的通行速 度,减少了机动车在路口等候时怠速尾气排放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和无功油耗;由于行人与 非机动车的斜坡道坡度小及梯步低,方便了自行车、电瓶车的骑行和行人步行;由于是半地 下人行隧道,有利于自然通风和采光;在机动车坡道引桥下和2. 5-3. 5米的半地下隧道空 间内,相宜修建部份小型商铺、公厕、非机动车停车场等公共设施,既方便了人民群众,又提 高城市土地、道路资源利用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在城区拥堵的平交路口,在现有的机动车道和行人 与非机动车道的路口路面分别上升和下沉1-2米,形成2. 5-3. 5米的半地下隧道空间。行人 与非机动车道呈《井字》形,并向上修建斜坡道至原路面,供行人与非机动车通行,行人与非 机动车斜坡道的坡度应< 12度,以方便行人步行与非机动车骑行;在路口人行道与半地下 隧道之间修建梯步,供行人上、下通行;机动车桥面的主、次车道呈《十字》型,从路口处向下 修建斜坡道至原路面,供机动车通行。机动车主车道可直行或右行,需要左转弯的机动车则 直行至前方允许车辆掉头处,掉头驶入左侧机动车道,回驶至路口右转;次车道只能右转弯 行驶,需要直行的机动车可右转弯行驶至前方允许车辆掉头处,掉头行驶至需直行路口处 右转;城市公交车可在智能交通灯的指挥下左转弯或直行。机动车坡道引桥下和2. 5-3. 5 米的半地下隧道空间内,相宜设计修建部份小型商铺.公厕.非机动车停车场等公共设施, 以利提高城市土地、道路资源利用率。每座人、车分行十字立交桥的设计与修建,对不同的平交路口须按照国家道桥、通 风、照明,给排水标准分别设计与修建。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人、车分行十字立交桥结构立体示意图;图2为人、车分行十字立交桥结构平面示意图;图3为人、车分行十字立交桥结构剖面示意图;图4为人、车分行十字立交桥半地下人行隧道结构平面示意图;图5为人、车分行十字立交桥桥下行人与非机动车通行平面示意图;图6为人、车分行十字立交桥桥面机动车通行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人车分行十字立交桥由机动车主车道(1), 机动车次车道(2),行人与非机动车斜坡道(3),桥柱(4),机动车坡道引桥下和半地下人行 隧道空间(6)构成;图2所示;机动车主车道(1),机动车次车道(2),行人与非机动车斜坡道(3),机 动车道护栏(7),人行梯步(8),人行道(9),机动车道路交通标识线(10),行人与非机动车 平道护栏(12);图3所示;行人与非机动车斜坡道(3),桥板横梁(5),机动车坡道引桥下和 2. 5-3. 5米的半地下隧道空间(6)(可修建商铺、公厕或非机动车停车场等公共设施),人行 梯步⑶;图4所示;机动车主车道(1),机动车次车道(2),行人与非机动车斜坡道(3),桥 柱(4),半地下人行隧道空间(6),机动车道护栏(7),人行梯步(8),人行道(9),行人与非机
4动车平道护栏(12),原路面(11);图5所示;行人与非机动车斜坡道(3),行人与非机动车通行标识图6所示;机动车主车道(1),机动车次车道(2),机动车道路交通标识线(10),机 动车掉头标识(15),机动车通行标识(16)。
权利要求一种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在平交路口分行过街的半地下人行隧道和机动车十字立交桥的道路交通设施——人车分行十字立交桥,其特征是机动车主、次车道呈十字型,行人与非机动车道呈井字型,为上、下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车分行十字立交桥,其特征是在现有的机动车道和行人 与非机动车道的路口路面分别上升和下沉1—2米,形成2. 5——3. 5米的半地下隧道空 间(6),行人、非机动车道(3)与机动车主、次车道(1)、(2)分别向上、向下修建斜坡道至原 路面,纵、横剖面呈纺锤型,行人与非机动车斜坡道的坡度应< 12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在平交路口分行过街的半地下人行隧道和机动车十字立交桥的道路交通设施。人、车分行十字立交桥由机动车主车道(1),机动车次车道(2),行人与非机动车下斜坡道(3),机动车上坡道引桥下和2.5-3.5米的半地下隧道空间(6),机动车道护栏(7),人行梯步(8),行人与非机动车道护栏(12)构成。机动车主、次车道呈《十字》型,行人与非机动车道呈《井字》型,上、下结构。其特征是在现有的机动车道和行人与非机动车道的路面分别上升和下沉1-2米,形成2.5-3.5米的半地下隧道空间(6),行人与非机动车道向上修建斜坡道(3)至原路面,供行人与非机动车通行,机动车主、次车道(1)、(2)从路口向下修建斜坡道至原路面,供机动车通行。机动车道桥面与行人、非机动车道之间由桥柱(4),桥板横梁(17)联接,中间形成机动车坡道引桥下和2.5-3.5米的半地下隧道空间,在这些空间内可相宜设计修建部份小型商铺、公厕、非机动车停车场等公共设施,有利于提高城市土地、道路资源利用率。有利于路‘权’分属,人、车各行其道,随到随行。有利于城市交通安全,缓堵畅行。
文档编号E01C1/04GK201695288SQ20102003764
公开日2011年1月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11日
发明者但传文, 蒋臣久, 陈克芳 申请人:陈克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