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289499阅读:527来源:国知局
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包括行走架、滚轮、起重装置、平衡杠杆和千斤顶,行走架包括平衡架,平衡架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平衡架相对设置,两个平衡架的顶部之间通过横梁连接,平衡架底部安装有行走轮,滚轮设置在横梁上且能够沿横梁长度方向滚动,滚轮上套有能防止滚轮滚动至横梁外的限位套箍,起重装置安装在限位套箍下端,平衡杠杆顶部与起重装置下端连接,平衡杠杆的底部端头通过托盘与千斤顶连接且平衡杠杆在起重装置的拉力作用和千斤顶的自重作用下能够保持弯矩平衡,平衡杠杆与托盘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转场迅速,安全性高,工作效率高,钢绞线受力均匀且能满足设计要求。
【专利说明】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模架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预制T梁桥面系施工工序为架设预制T梁、墩顶连续段现浇、湿接缝施工、翼缘板下端负弯矩张拉、防撞护栏施工和桥面铺装施工,形成一个桥面整体。通常情况下,负弯矩张拉时需要在梁片湿接缝处搭设一个悬吊工作架,因负弯矩设置的张拉齿块空间受限,常采用小千斤顶实现对预制T梁上的多根钢绞线进行单根张拉,或者通过梁内预留孔洞在桥面吊装千斤顶实现对预制T梁上的多根钢绞线进行整体张拉。然而,采用小千斤顶单根张拉方式,钢绞线在管道内可能发生缠绕,无法保证钢绞线均匀受力,影响预应力束施工效果,无法满足设计要求;采用预留吊装孔整体张拉方式,虽然能保证预应力束的工作质量,但是预留孔洞定位精度直接影响张拉作业,同时要前后倒顶,转场时搬移千斤顶费时费力,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工作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方便、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决采用小千斤顶单根张拉方式钢绞线易在管道内发生缠绕、无法保证钢绞线均匀受力的问题,以及采用预留吊装孔整体张拉方式须需前后倒顶、转场时搬移千斤顶费时费力的问题,同时安全性能高,工作效率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架、滚轮、起重装置、平衡杠杆和千斤顶,所述行走架包括平衡架,所述平衡架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平衡架相对设置,两个平衡架的顶部之间通过横梁相连接,所述平衡架的底部安装有行走轮,所述滚轮设置在横梁上且能够沿横梁的长度方向滚动,所述滚轮上套有能够防止滚轮滚动至横梁外的限位套箍,所述起重装置安装在限位套箍的下端,所述平衡杠杆的顶部与起重装置的下端相连接,所述平衡杠杆的底部端头通过托盘与千斤顶相连接且平衡杠杆在起重装置的拉力作用和千斤顶的自重作用下能够保持弯矩平衡,所述平衡杠杆与托盘转动连接。
[0005]上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装置为倒链,所述倒链的链盘安装在限位套箍的下端,所述倒链的吊钩与平衡杠杆的顶部相连接。
[0006]上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杠杆由上水平杆、竖直杆和下水平杆组成,所述上水平杆和下水平杆相平行且均设置在竖直杆的一侧,所述竖直杆的上端与上水平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竖直杆的下端与下水平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上水平杆的中部与倒链的吊钩相连接,所述下水平杆的另一端端头连接有插板,所述下水平杆经穿过插板和托盘的销轴与托盘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托盘上开有多个连接孔,所述千斤顶经穿过连接孔的铁丝固定在托盘上。
[0007]上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的横截面形状为U字形。
[0008]上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平杆的长度为相邻两预制T梁梁肋净距的一半。
[0009]上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平杆、竖直杆和下水平杆均为钢筋,所述上水平杆、竖直杆和下水平杆一体成型。
[0010]上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架为三角形平衡架,所述行走轮的数量为四个,每个平衡架的底部均安装有两个行走轮。
[0011]上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套箍为长方形钢筋套箍。
[0012]上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的长度和相邻两预制T梁梁肋中心距离相等。
[0013]上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架为钢筋平衡架,所述横梁为槽钢。
[001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5]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效果好。
[0016]2、本实用新型应用杠 杆原理,并组合行走架的纵向行走结构、滚轮的横向行走结构及起重装置的升降作用为一体,不需要在预制T梁内预留吊装孔,不需要作业人员前后倒顶,实时机动滑移转场,使用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
[0017]3、本实用新型克服了采用小千斤顶单根张拉方式受力不均匀、影响质量及钢绞线易在管道内发生缠绕的缺陷,同时又解决了采用预留吊装孔整体张拉方式因梁内预留孔洞偏差而影响吊顶整体张拉的隐患及转场人工倒顶的安全隐患,减化了工序,转场方便。
[0018]4、本实用新型占用空间小,可利用施工现场既有的材料、机具组装成型后即可使用,不但保证了施工工序的安全质量,还加快了进度,同时节约了劳动力,增强了移动模架装置的实用性,省时省力高效,实用性强。
[0019]5、本实用新型可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情况下,对预制T梁上的多根钢绞线实施整体张拉,加快了进度,提高了转换功效;还可对预制T梁上的钢绞线实施单根张拉。
[0020]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00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平衡杠杆和插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0023]图3为本实用新型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实用新型限位套箍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I一平衡架;2—行走轮;3—横梁;
[0027]4一滚轮;5—限位套箍;6—起重装置;[0028]7—平衡杠杆;
[0029]7-3—下水平杆;
[0030]9-1 一连接孔;
7-1—上水平杆;
8—销轴;
10一千斤顶;
7-2—竖直杆;9—托盘;
11—插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行走架、滚轮4、起重装置6、平衡杠杆7和千斤顶10,所述行走架包括平衡架1,所述平衡架I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平衡架I相对设置,两个平衡架I的顶部之间通过横梁3相连接,所述平衡架I的底部安装有行走轮2,所述滚轮4设置在横梁3上且能够沿横梁3的长度方向滚动,所述滚轮4上套有能够防止滚轮4滚动至横梁3外的限位套箍5,所述起重装置6安装在限位套箍5的下端,所述平衡杠杆7的顶部与起重装置6的下端相连接,所述平衡杠杆7的底部端头通过托盘9与千斤顶10相连接且平衡杠杆7在起重装置6的拉力作用和千斤顶10的自重作用下能够保持弯矩平衡,所述平衡杠杆7与托盘9转动连接。
[0032]如图1所示,所述起重装置6为倒链,所述倒链的链盘安装在限位套箍5的下端,所述倒链的吊钩与平衡杠杆7的顶部相连接;起重装置6还可以为小型卷扬机或滑轮组合体。
[0033]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平衡杠杆7由上水平杆7-1、竖直杆7_2和下水平杆7_3组成,所述上水平杆7-1和下水平杆7-3相平行且均设置在竖直杆7-2的一侧,所述竖直杆7-2的上端与上水平杆7-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竖直杆7-2的下端与下水平杆7-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上水平杆7-1的中部与倒链的吊钩相连接,所述下水平杆7-3的另一端端头连接有插板11,所述下水平杆7-3经穿过插板11和托盘9的销轴8与托盘9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托盘9上开有多个连接孔9-1,所述千斤顶10经穿过连接孔9-1的铁丝固定在托盘9上。
[0034]如图3所示,所述托盘9的横截面形状为U字形,托盘9可以为槽钢,也可以利用现场既有的角钢或钢筋代替槽钢焊接而成,保证卡住千斤顶不滑移即可。
[0035]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水平杆7-3的长度为相邻两预制T梁梁肋净距的一半,如果短了的话,相邻预制T梁张拉要横向挪位;如果长了的话,空间受限,相邻预制T梁张拉时需要横向移动起重装置6重新定位。
[0036]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水平杆7-1、竖直杆7-2和下水平杆7-3均为钢筋,也可以利用现场既有的角钢、槽钢、工字钢或钢管扣件连接代替钢筋焊接而成,所述上水平杆7-1、竖直杆7-2和下水平杆7-3 —体成型。
[0037]如图1所示,所述平衡架I为三角形平衡架,所述行走轮2的数量为四个,每个平衡架I的底部均安装有两个行走轮2,以保证移动模架装置稳定行走。
[0038]如图4所示,所述限位套箍5为长方形钢筋套箍,主要是方便穿过滚轮4中间的孔眼。
[0039]本实施例中,所述横梁3的长度和相邻两预制T梁梁肋中心距离相等,这样操作人员转动平衡杠杆即可到达相邻两预制T梁的负弯矩位置。
[0040]本实施例中,所述平衡架I为钢筋平衡架,也可以利用现场既有的材料,采用角钢焊接成型或钢管扣件搭设而成;所述横梁3为槽钢,也可以采用工字钢或两根角钢对包成方形结构。
[004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将行走架的两个平衡架I分别放置在相邻两预制T梁上,操作人员推动行走架可以实现移动模架装置整体前进、后退定位,操作人员拉动限位套箍5实现千斤顶10横移定位,操作起重装置(倒链)6可实现千斤顶10的升降定位,操作人员转动平衡杠杆7即可到达相邻两预制T梁的负弯矩位置,推动托盘9控制其水平安装角度,将预制T梁上的钢绞线引入千斤顶10的孔内,推动平衡杠杆7、提升起重装置6完成千斤顶10的安装就位,安装工作锚具和夹片对钢绞线实施张拉,张拉完成后,退掉工作锚具和夹片,推动行走架后退、下降起重装置6完成退顶工作,然后横移滚轮4,摆正平衡杠杆7至湿接缝空间,提升起重装置6拉出千斤顶10,推移行走架转场,重复上述动作实施负弯矩预应力束张拉。
[004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换,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架、滚轮(4)、起重装置(6)、平衡杠杆(7)和千斤顶(10),所述行走架包括平衡架(1),所述平衡架(I)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平衡架(I)相对设置,两个平衡架(I)的顶部之间通过横梁(3 )相连接,所述平衡架(I)的底部安装有行走轮(2),所述滚轮(4)设置在横梁(3)上且能够沿横梁(3)的长度方向滚动,所述滚轮(4)上套有能够防止滚轮(4)滚动至横梁(3)外的限位套箍(5 ),所述起重装置(6 )安装在限位套箍(5 )的下端,所述平衡杠杆(7 )的顶部与起重装置(6)的下端相连接,所述平衡杠杆(7)的底部端头通过托盘(9)与千斤顶(10)相连接且平衡杠杆(7)在起重装置(6)的拉力作用和千斤顶(10)的自重作用下能够保持弯矩平衡,所述平衡杠杆(7 )与托盘(9 )转动连接。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装置(6)为倒链,所述倒链的链盘安装在限位套箍(5)的下端,所述倒链的吊钩与平衡杠杆(7)的顶部相连接。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杠杆(7)由上水平杆(7-1)、竖直杆(7-2)和下水平杆(7-3)组成,所述上水平杆(7-1)和下水平杆(7-3)相平行且均设置在竖直杆(7-2)的一侧,所述竖直杆(7-2)的上端与上水平杆(7-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竖直杆(7-2)的下端与下水平杆(7-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上水平杆(7-1)的中部与倒链的吊钩相连接,所述下水平杆(7-3)的另一端端头连接有插板(11),所述下水平杆(7-3)经穿过插板(11)和托盘(9)的销轴(8)与托盘(9)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托盘(9)上开有多个连接孔(9-1),所述千斤顶(10)经穿过连接孔(9-1)的铁丝固定在托盘(9)上。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9)的横截面形状为U字形。
5.按照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平杆(7-3)的长度为相邻两预制T梁梁肋净距的一半。
6.按照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平杆(7-1)、竖直杆(7-2)和下水平杆(7-3)均为钢筋,所述上水平杆(7-1)、竖直杆(7-2 )和下水平杆(7-3 ) 一体成型。
7.按照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架(I)为三角形平衡架,所述行走轮(2)的数量为四个,每个平衡架(I)的底部均安装有两个行走轮(2 )。
8.按照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套箍(5)为长方形钢筋套箍。
9.按照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3)的长度和相邻两预制T梁梁肋中心距离相等。
10.按照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预制T梁翼缘板下负弯矩张拉移动模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架(I)为钢筋平衡架,所述横梁(3)为槽钢。
【文档编号】E01D21/00GK203393632SQ201320452015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7日
【发明者】刘月明, 靳宏路, 程喜军 申请人:中铁七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