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除尖轨不足位移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53380阅读:9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消除尖轨不足位移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消除尖轨不足位移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铁路道岔尖轨的最后一个牵引点(如图1中的转辙机连接点013和023)到固定端(如图1中的012和022)长度普遍设计得较长,与之配套的尖轨扳动设备通常采用分动装置,即在道岔转换过程中尖轨是分别动作的。这种道岔在扳动过程中,斥离尖轨(如图1中的第一尖轨01)向密贴位置运动一定距离后,密贴尖轨再开始向斥离位置运动。由于尖轨扳动过程需克服尖轨自身的刚度和与为其提供支撑的滑床板之间的摩擦力,导致尖轨扳动不到位而与设计位置有一定距离,该距离即为尖轨不足位移。尖轨不足位移一般成对出现,因两侧的基本轨上都有顶铁阻挡尖轨向基本轨运动,故不会出现位移过度的现象。尖轨位移不足使道岔平顺性差,严重时将影响乘车舒适性和行车安全。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正常状态下的道岔,图2为尖轨发生位移不足的道岔,具体体现为图2中的第一尖轨01和第二尖轨02成对出现朝向对侧尖轨的凸起。

在现有技术中,尖轨位移不足的解决措施主要是从减小尖轨扳动过程中的摩擦力的角度考虑。如中国发明专利201310090064.0中涉及一种用于道岔转辙器的滑动装置,包括:垫板底板,包括扣压基本轨的轨肢的弹条和扣压台板,以及导向孔;滑动机构,包括能够在导向孔内沿其长度方向滑动导向件,以及与导向件固定连接的滑动台。滑动台能够随导向件滑动,使得滑动台支撑的尖轨也会随其滑动而滑动。尖轨的滑动的方向就是其靠近或远离基本轨的方向。由于在导向件和滑动台与垫板的接触面之间设有第一和第二减摩片,从而减少运动的摩擦阻力,实现了尖轨靠近或远离基本轨时减少摩擦阻力和不足位移,保证了行车的安全和乘客的舒适性。

但该方法养护工作量大、实施效果不明显,且容易出现反弹。因此,本领域需要设计一种全新的方法或装置来解决尖轨位移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道岔尖轨位移不足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消除尖轨不足位移的方法。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既能消除尖轨不足位移,又能保证尖轨分动扳动顺利进行的方法。

一种消除尖轨不足位移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第一尖轨和第二尖轨之间设置一种消除尖轨不足位移的装置,所述装置长度方向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尖轨上,另一端连接在第二尖轨上;在尖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装置与第一尖轨连接的第一连接点位于最远离第一尖轨尖端的转辙机连接点A与第一尖轨固定端之间,所述装置与第二尖轨连接的第二连接点位于最远离第二尖轨尖端的转辙机连接点B与第二尖轨固定端之间;所述装置包括调节总成,所述调节总成包括在装置长度方向上首尾连接的螺纹组件和滑动组件、还包括螺纹滑动一体套筒;所述螺纹组件和套筒的螺纹端共同用于向所述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施加分别朝向第一基本轨和第二基本轨的力,所述滑动组件和套筒的滑动端共同用于所述装置适应两条尖轨的分动扳道调节过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尖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点位于转辙机连接点A与第一尖轨固定端间中心位置前后30厘米的范围内,所述第二连接点位于转辙机连接点B与第二尖轨固定端间中心位置前后30厘米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螺纹组件包括螺纹杆、两个防松螺母和止动垫片,所述套筒的一端内设螺纹且与所述螺纹杆配合,所述止动垫片设于与所述套筒的螺纹端邻近的防松螺母与所述套筒之间;旋松两个所述防松螺母,再旋转所述套筒,使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间的距离增大,从而消除尖轨不足位移,待两根尖轨上的不足位移均得以消除时,旋紧两个所述防松螺母,扳扣所述止动垫片使得所述装置用于稳定地防止尖轨位移不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滑动杆、台阶、滑动块和 端板,所述滑动块与套筒的滑动端内壁径向接触,且可以沿所述内壁滑动,所述套筒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端板,且所述端板上带有通孔,所述滑动杆贯穿所述通孔,所述滑动杆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块,另一端连接所述台阶;所述滑动块在套筒的滑动端内沿轴向滑动,使得所述滑动块轴向运动至一端时所述端板靠近所述滑动块,所述滑动块轴向运动至另一端时所述端板紧贴台阶;优选所述滑动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滑动块外圆面上的导气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滑动组件包括位于套筒的滑动端内部的圆台形的滑动杆,且所述套筒的滑动端内壁也呈圆台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使两根尖轨绝缘的绝缘结构,所述绝缘结构设置于调节总成与第一尖轨之间和/或所述绝缘结构设置于调节总成与第二尖轨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滑动杆的长度不小于5厘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与螺纹杆和滑动杆连接的关节轴承和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用装置调节一根尖轨上的位移不足:在一根尖轨与一根基本轨处于密贴状态,而另一根尖轨与另一根基本轨处于斥离状态时,调节所述装置中的螺纹组件使得密贴尖轨至远离它的基本轨之间的距离满足设计要求;

2)、分动扳道:使用转辙机实现分动扳道过程,使得原密贴的尖轨处于斥离状态,原斥离的尖轨处于密贴状态;所述装置中的滑动组件中的滑动杆的滑动以适应所述分动扳道过程;

3)、用装置调节另一根尖轨上的位移不足:如果此时处于密贴状态的另一根尖轨至远离它的基本轨之间的距离未达到设计要求,则调节所述装置中的螺纹组件使得此时的密贴尖轨至远离它的基本轨之间的距离满足设计要求。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所述步骤1)之前还包括安装装置的步骤:将所述装置安装在两尖轨间,且所述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位于所述尖轨的轨腰、轨底或岔枕上。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包括的装置中相应配套的扳道方法为分动转辙方式,因而,克服了联动扳道带来的扳动阻力较大的问题,也即本发明中的方法能保证 尖轨分动扳动顺利进行。

2、利用所述螺纹组件和所述滑动组件配合调节两尖轨的间距,可顺利消除尖轨的不足位移,使道岔线型满足行车要求。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发明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道岔的俯视图;

图2是尖轨位移不足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尖轨分动步骤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消除尖轨不足位移的方法包括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装置的主视图;

图6是螺纹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套筒的剖视图;

图8是滑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包括一种优选的绝缘结构的消除尖轨不足位移的方法中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的装置的主视图;

图11是包括优选的滑动杆的消除尖轨不足位移的方法中的装置的主视图;

图中:1、调节总成,11、螺纹组件,111、螺纹杆,112、防松螺母,113、止动垫片,12、滑动组件,121、滑动杆,122、台阶,123、滑动块,124、端板,125、导气槽,13、套筒,2、轴,3、关节轴承,4、缓冲垫,5、支座,6、绝缘结构,61、绝缘套管,62、绝缘槽板,63、绝缘垫,7、叉杆,8、绝缘板,91、第一连接点,92、第二连接点;

01、第一尖轨,011、第一尖轨尖端,012、第一尖轨固定端,013、转辙机 连接点A,02、第二尖轨,021、第二尖轨尖端,022、第二尖轨固定端,023、转辙机连接点B,03、第一基本轨,04、第二基本轨,05、转辙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消除尖轨不足位移的方法包括相应消除尖轨不足位移的装置,所述装置设置在第一尖轨01和第二尖轨02之间,所述装置长度方向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尖轨01上,另一端连接在第二尖轨02上,在尖轨长度方向上,所述装置与第一尖轨01连接的第一连接点91位于最远离第一尖轨尖端011的转辙机连接点A013与第一尖轨固定端012之间,所述装置与第二尖轨02连接的第二连接点92位于最远离第二尖轨尖端021的转辙机连接点B023与第二尖轨固定端022之间,所述装置包括调节总成1,所述调节总成1包括在装置长度方向上首尾连接的螺纹组件11和滑动组件12,还包括螺纹滑动一体套筒13,所述螺纹组件11和套筒13的螺纹端共同用于向所述第一连接点91和第二连接点92施加分别朝向第一基本轨03和第二基本轨04的力,所述滑动组件12和套筒13的滑动端共同用于所述装置适应两条尖轨的分动扳道调节过程。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优选地,在尖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点91位于转辙机连接点A013与第一尖轨固定端012间中心位置前后30厘米的范围内,所述第二连接点92位于转辙机连接点B023与第二尖轨固定端022间中心位置前后30厘米的范围内,以使尖轨不足位移更容易消除。

请参阅图4~图7,优选地,所述螺纹组件11包括螺纹杆111、两个防松螺母112和止动垫片113,所述套筒13的一端内设螺纹且与所述螺纹杆111配合,所述止动垫片113设于与所述套筒13的螺纹端邻近的防松螺母112与所述套筒13之间;旋松两个所述防松螺母112,再旋转所述套筒13,使第一连接点91和第二连接点92间的距离增大,从而消除尖轨不足位移,待两根尖轨上的不足位移均得以消除时,旋紧两个所述防松螺母112,扳扣所述止动垫片113使得所述装置用于稳定地防止尖轨位移不足。

请参阅图4、图5、图7和图8,优选地,所述滑动组件12包括滑动杆121、 台阶122、滑动块123和端板124,所述滑动块123与套筒13的滑动端内壁径向接触,且可以沿所述内壁滑动,所述套筒13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端板124,且所述端板124上带有通孔,所述滑动杆121贯穿所述通孔,所述滑动杆121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块123,另一端连接所述台阶122;所述滑动块123在套筒13的滑动端内沿轴向滑动,使得所述滑动块123轴向运动至一端时所述端板124靠近所述滑动块123,所述滑动块123轴向运动至另一端时所述端板124紧贴台阶122。

消除不足位移的详细过程如下: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中第一尖轨01为曲尖轨,第二尖轨02为直尖轨,第一基本轨03为直基本轨,第二基本轨04为曲基本轨。图1中即为两尖轨从靠近第二基本轨04至靠近第一基本轨03移动的初始状态。移动过程具体为第一尖轨01由斥离状态变为密贴状态,第二尖轨02由密贴状态变为斥离状态,整个过程中所述第一尖轨固定端012和所述第二尖轨固定端022固定不动。请继续参阅图3,该图中内容为尖轨分动的具体步骤。如图1和图2所示,三个并列的转辙机05同时牵引相应尖轨,此处以图1中最靠近尖轨尖端的一个转辙机05为例。尖轨开始分动前,所述第二尖轨02处于密贴状态,所述第一尖轨01处于斥离状态,如图3之(a)所示;在所述转辙机05的带动下,所述第一尖轨01开程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尖轨02仍然处于密贴状态,如图3之(b)所示;当所述第一尖轨01开程减小到一定程度时,所述第二尖轨02开始打开,如图3之(c)所示;两尖轨同时向第一基本轨03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第一尖轨01处于密贴状态,如图3之(d)所示;所述第二尖轨02继续打开,直至到达设计位置,如图3之(e)所示;此时停止运动,两尖轨的分动过程结束。需要再次扳动道岔时,首先扳动图3之(e)中已经处于斥离状态的所述第二尖轨02,重复以上过程,即可顺利实现扳道过程。

在以上分动过程之前,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尖轨02处于密贴状态,对其上的第二连接点92离第一基本轨03的距离进行检测,若跟设计距离不一致,即位移不足,即为图2中第二尖轨02的状态,则需要使用本发明所述装置调节该位移不足使得所述第二尖轨02恢复至如图1中所示的状态。因为图1和图2中的密贴尖轨为第二尖轨02,而密贴尖轨和远离其的基本轨是接下来有火车要通过的轨道,即图1和图2中的第二尖轨02和第一基本轨03,若不将第二尖轨02 上的凸起(位移不足)消除,则很可能会影响列车的通行,使列车通行的平顺性变差,甚至脱轨。此时使用撬棍轻轻撬动第二尖轨02使其与所述第二基本轨04上的顶铁密贴。若能撬动,则说明此凸起为弹性形变,可以调整,若无法撬动,则说明此凸起为塑性形变,不在本发明涉及的调节范围内。如背景技术中所述,因为所述第一尖轨01和所述第二尖轨02的凸起一般成对出现,此时处于两凸起间的消除尖轨不足位移的装置的所述台阶122和所述端板124处于紧贴状态,旋松所述防松螺母112,旋转所述套筒13的螺纹端,使两尖轨之间的距离增大,则所述第二尖轨02的凸起会随着所述套筒13的螺纹端的旋转慢慢消失,当凸起部位贴近所述第二基本轨04上的顶铁时,检测原凸起部位离所述第一基本轨03的距离,若达到要求,则扳动道岔至另一侧,若不满足检测要求,则继续调整,直至满足要求后,扳动道岔至另一侧;待所述第二尖轨02分动扳道后到达斥离位置时,这时候应该调整密贴尖轨即第一尖轨01上的位移不足。具体的,先检测所述第一连接点91与第二基本轨04之间的距离是否已经符合设计要求(因为在调节第二尖轨02上的位移不足时,第一尖轨01上的位移不足也会同时得到一定程度的消除);若不符合,则继续旋转所述套筒13的螺纹端,使两尖轨之间的距离增大,则所述第一尖轨01的凸起会随着所述套筒13的螺纹端的旋转慢慢消失,当凸起部位贴近所述第一基本轨03上的顶铁时,开始检测原凸起部位离所述第二基本轨04的距离,若达到要求,则拧紧所述防松螺母112及扳弯所述止动垫片113进行锁紧防转,若不满足检测要求,则继续调整,直至满足要求,此过程中所述第二尖轨02上的位移不足已经在前一个步骤中消除。本发明中,因为所述第一尖轨01与所述第一基本轨03之间有顶铁,且所述第二尖轨02与第二基本轨04之间有顶铁,故不会出现由位移不足反转为位移过度的情况。至此,即完成了两尖轨不足位移的消除,下次扳道时无需再调节所述套筒13的螺纹端,而所述滑动组件12在以后的轨道分动扳道过程中继续起到作用,如此即可使两尖轨之间的位置准确,均不影响列车通行。

安装本发明提供的消除尖轨不足位移的方法包括的相应消除尖轨不足位移的装置前,首先根据现场实测数据确定尖轨最大不足位移的位置,划线标记并在尖轨轨腰上钻孔,确保两侧尖轨所钻孔对齐。其次,调整两个所述防松螺母112和所述套筒13的螺纹端,使所述螺纹杆111完全旋进所述套筒13的螺纹端内,所述螺纹杆111的可调距离不小于最大不足位移。再次,待一侧尖轨处于斥离状 态时,先将绝缘结构与固定铁配合好,再安装防转螺栓并进行锁紧。按照上面的方法,安装另外一侧尖轨的固定座与绝缘结构。最后,利用撬棍拨动尖轨,暂时消除不足位移,通过旋转所述套筒13的螺纹端,调整其与所述滑动杆121的间距,使两者紧贴。为了防止所述套筒13的螺纹端松动,旋紧两所述防松螺母112,随后扳弯所述止动垫片113防转。

请参阅图5和图8,优选地,所述滑动组件12还包括设于所述滑动块123外圆面上的导气槽125,以平衡所述滑动块123左右气腔的气压,使所述滑动块123的滑动更加顺畅。

请参阅图10和图11,优选地,所述滑动组件12包括位于套筒13的滑动端内部的圆台形的滑动杆121,且所述套筒13的滑动端内壁也呈圆台形。

请参阅图9~图11,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使两根尖轨绝缘的绝缘结构6,所述绝缘结构6设置于调节总成1与第一尖轨01之间和/或所述绝缘结构6设置于调节总成(1)与第二尖轨02之间,使所述第一尖轨01与第二尖轨02良好地绝缘。

请参阅图5,优选地,所述绝缘结构6包括绝缘槽板62、绝缘套管61和绝缘垫63,所述装置还包括支座5,且支座5与尖轨以螺栓连接,所述绝缘槽板62设于所述支座5与尖轨的间隙,所述绝缘套管61套设于螺栓外,所述绝缘垫63设于固定所述支座5的螺母和所述支座5的间隙,使所述第一尖轨01与第二尖轨02良好地绝缘。

请参阅图5,优选地,所述滑动杆121的长度不小于5厘米,以确保所述滑动杆121良好地配合所述第一尖轨01和所述第二尖轨02的分动过程。

请参阅图4和图5,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与螺纹杆111和滑动杆121连接的关节轴承3和轴2,使所述装置具有在上下、左右一定范围内摆动的功能。因此,本发明所述装置能在尖轨抬高、角度变化等分动转换过程中实现上下、左右的摆动调节,防止装置发生卡阻。

本发明中,所述固定座可根据尖轨轨型更换,例如固定座为L型、Z型等结构,图10和图11中提供了两种不同形状结构的固定座。且图10和图11显示了本发明所述装置连接在尖轨的轨底或轨腰上皆可。

先利用撬棍拨动尖轨,消除不足位移,再通过旋转套筒,调整其与所述台阶123间的间距,使两者紧贴,使得装置的长度与消除不足位移后的两尖轨间距离 适应。也就是说,在本发明中,用撬棍拨动尖轨首先可以试验尖轨上产生的位移不足是属于弹性形变还是塑形形变,还可以先用撬棍暂时消除弹性形变的尖轨不足位移,再通过装置的伸缩固定来稳定地消除尖轨不足位移。

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每根尖轨上的不足位移例如为1~9mm,所述螺纹杆的长度不小于该值。另外,为了适应两尖轨的分动过程,所述滑动杆的可调节长度一般不小5cm,例如为10cm。

本技术方案中的三个所述转辙机仅为示意,具体扳道过程中转辙机的数量可多可少,因具体情况而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