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1157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道路交通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许多大中城市,尤其是一些受地理障碍(如江河、山岭)分隔形成而“一市多中心”发展格局的城市,穿越江河、山岭的地下道路越来越多。

地下/水下立体交叉作为城市地下道路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具有不影响地面交通、节约地面土地资源、保护环境景观、实现地下道路之间各向交通流快速转换等优点,采用地下立体交叉方式的工程越来越多。同时,地下/水下立交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亟待解决,主要有:

(1)地下/水下立交大多位于城市核心区域,地表建筑物高度密集,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立交方案的选型、选址受限制大;

(2)建设的复杂程度与施工的风险较大,普遍成本较高;

(3)未来运营过程中防灾安全要求较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4)施工期间,对地面交通、局部节点的影响大,且影响周期长。

对于地下/水下立交的选型设计,应充分结合地下环境,一方面考虑设计施工方便、节约成本,另一方面能确保行车安全、通畅以及车流的连续性。一般来说,地下/水下立交选型上应尽量选择结构形式简单、分岔数量少、交叠层次少、视距良好的洞室组合。国内已运营或施工的地下/水下立交及选型主要有:厦门万石山地下立交为苜蓿叶变形、南京青奥轴线地下立交为半定向Y形、深圳东部过境高速公路连接线地下互通立交为T型、长沙湘江水下隧道立交为半互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至少可克服现有技术的部分缺陷。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第一种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包括:位于上下两层相交的第一路段和第二路段;所述第一路段位于下层,所述第二路段位于上层;

所述第一路段的两个路口的相对方向的四个车道分别与所述第二路段通过直连式右转匝道连通;

所述第二路段相对方向的车道相互分开,所述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还包括第一匝 道、第二匝道、第三匝道和第四匝道;

所述第一匝道和所述第二匝道分别以所述第二路段一端的第一进出口和另一端的第二进出口为起点,与其左侧的车道相邻设置,穿过所述第一路段后通过弧形匝道与所述第一路段连通;

所述第三匝道和所述第四匝道分别以所述第一路段一端的第三进出口和另一端的第四进出口为起点,与其右侧的车道相邻设置,穿过所述第二路段的一个方向的车道后通过弧形匝道与所述第二路段另一个方向的车道连通。

作为实施例一涉及的一种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所述第一路段为SN方向,所述第二路段为EW方向;

所述第一路段包括靠近W方向的第三车道和靠近E方向的第四车道,所述第三车道中车辆运行方向为由N方向至S方向,所述第四车道中车辆运行方向为由S方向至N方向;所述第三进出口为所述第一路段S方向端的进出口,所述第四进出口为所述第一路段N方向端的进出口;

所述第二路段包括靠近S方向的第一车道和靠近N方向的第二车道,所述第一车道的车辆运行方向为由W方向至E方向,所述第二车道的车辆运行方向为由E方向至W方向;所述第一进出口为所述第二路段E方向端的进出口,所述第二进出口为所述第二路段W方向端的进出口。

所述第一匝道的起点为所述第二路段的所述第一进出口,穿过所述第一路段后,通过弧形匝道与所述第一路段的所述第三进出口连通,车辆运行方向为所述第一进出口至所述第三进出口方向;

所述第二匝道的起点为所述第二路段的所述第二进出口,穿过所述第一路段后,通过弧形匝道与所述第一路段的所述第四进出口连通,车辆运行方向为所述第二进出口至所述第四进出口方向;

所述第三匝道的起点为所述第一路段的所述第三进出口,穿过所述第二路段的所述第一车道后,与所述第二车道连通,车辆运行方向为所述第三进出口至所述第二车道方向;

所述第四匝道的起点为所述第一路段的所述第四进出口,穿过所述第二路段的所述第二车道后,与所述第一车道连通,车辆运行方向为所述第三进出口至所述第一车道方向。

所述直连式右转匝道包括第一直连式右转匝道、第二直连式右转匝道、第三直连式右转匝道和第四直连式右转匝道;

所述第一直连式右转匝道连通所述第一车道和所述第四车道,车辆运行方向为第四车道至第一车道方向;

所述第二直连式右转匝道连通所述第二车道和所述第四车道,车辆运行方向为所述第二车道至所述第四车道方向;

所述第三直连式右转匝道连通所述第二车道和所述第三车道,车辆运行方向为所述第三车道至所述第二车道方向;

所述第四直连式右转匝道连通所述第一车道和所述第三车道,车辆运行方向为所述第一车道至所述第三车道方向。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第二种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位于上下两层相交的第一路段和第二路段;所述第一路段位于下层,所述第二路段位于上层;

所述第一路段的两个路口的相对方向的四个车道分别与所述第二路段通过直连式右转匝道连通;

所述第二路段相对方向的车道相互分开,所述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还包括第一匝道、第二匝道、第三匝道和第四匝道;

所述第一匝道和所述第二匝道分别以所述第一路段一端的第一进出口和另一端的第二进出口为起点,与其右侧的车道相邻设置,穿过所述第二路段的一条车道后通过弧形匝道与所述穿过的所述第二路段的一条车道连通;

所述第三匝道和所述第四匝道分别以所述第二路段一端的第三进出口和另一端的第四进出口为起点,与其右侧的车道相邻设置,穿过所述第一路段后与所述第一路段连通。

作为实施例二涉及的一种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所述第一路段为SN方向,第二路段为EW方向;

所述第一路段包括靠近W方向的第三车道和靠近E方向的第四车道,所述第三车道中车辆运行方向为由N方向至S方向,所述第四车道中车辆运行方向为由S方向至N方向;

所述第一进出口为所述第一路段S方向端的进出口,所述第二进出口为所述第一路段N方向端的进出口;

所述第二路段中靠近S方向的为第一车道,车辆运行方向为由W方向至E方向;靠近N方向的为第二车道,车辆运行方向为由E方向至W方向;

所述第三进出口为所述第二路段E方向端的进出口,所述第四进出口为所述第二路段W方向端的进出口。

所述第一匝道的起点为所述第一路段的所述第一进出口,穿过所述第二路段的所述第一车道后,通过弧形匝道与所述第二路段的所述第四进出口连通,车辆运行方向为所述第一进出口至所述第四进出口方向;

所述第二匝道的起点为第一路段的第二进出口,穿过所述第二路段的所述第二车道后, 通过弧形匝道与所述第二路段的所述第三进出口连通,车辆运行方向为所述第二进出口至所述第三进出口方向;

所述第三匝道的起点为所述第二路段的所述第三进出口,穿过所述第一路段后,与所述第一路段的所述第三车道连通,车辆运行方向为所述第三进出口至所述第三车道方向;

所述第四匝道的起点为所述第二路段的所述第四进出口,穿过所述第一路段后,与所述第一路段的所述第四车道连通,车辆运行方向为所述第四进出口至所述第四车道方向。

所述直连式右转匝道包括第一直连式右转匝道、第二直连式右转匝道、第三直连式右转匝道和第四直连式右转匝道;

所述第一直连式右转匝道连通所述第一车道和所述第四车道,车辆运行方向为所述第四车道至所述第一车道方向;

所述第二直连式右转匝道连通所述第二车道和所述第四车道,车辆运行方向为所述第二车道至所述第四车道方向;

所述第三直连式右转匝道连通所述第二车道和所述第三车道,车辆运行方向为所述第三车道至所述第二车道方向;

所述第四直连式右转匝道连通所述第一车道和所述第三车道,车辆运行方向为所述第一车道至所述第三车道方向。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的有益效果包括:

一、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城市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型式结构形式简单、分岔数量少(18次)、交叠层次少(两层),设计简单、施工开挖量小。

二、占地面积小,因此选址受地面建筑物的限制小,选址更为灵活,迁量小、施工简便。

三、工程规模可控,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的实施例二的交通路线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的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L1为第一路段,L2为第二路段,1为第一匝道,2为第二匝道,3为第三匝道,4为第四匝道,5为第一直连式右转匝道,6为第二直连式右转匝道,7为第三直连式右转匝道,8为第四直连式右转匝道,9为第一进出口,10为第二进出口,11为第三进出口,12为第四进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为了说明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的实施例一中,所述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包括:位于上下两层相交的第一路段和第二路段。第一路段位于下层,第二路段位于上层。

第一路段的两个路口的相对方向的四个车道分别与第二路段通过直连式右转匝道连通。

第二路段相对方向的车道相互分开,该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还包括第一匝道、第二匝道、第三匝道和第四匝道。

第一匝道和第二匝道分别以第二路段一端的第一进出口和另一端的第二进出口为起点,与其左侧的车道相邻设置,穿过第一路段后通过弧形匝道与第一路段连通。

第三匝道和第四匝道分别以第一路段一端的第三进出口和另一端的第四进出口为起点,与其右侧的车道相邻设置,穿过第二路段的一个方向的车道后通过弧形匝道与第二路段另一个方向的车道连通。

实施例二

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二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的实施例一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的实施例二的交通路线示意图,由图1和图2可知,本发明提供的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的实施例二中:

第一路段L1为SN方向,第二路段L2为EW方向。

第一路段L1包括靠近W方向的第三车道和靠近E方向的第四车道,第三车道中车辆运行方向为由N方向至S方向,第四车道中车辆运行方向为由S方向至N方向。第一路段S方向端的进出口为第三进出口11,N方向端的进出口为第四进出口12。

第二路段L2中S方向的为第一车道,车辆运行方向为由W方向至E方向;靠近N方向的为第二车道,车辆运行方向为由E方向至W方向。第二路段E方向端的进出口为第一进出口9,W方向端的进出口为第二进出口10。

第一匝道1的起点为第二路段L2的第一进出口9,穿过第一路段L1后,通过弧形匝道与第一路段L1的第三进出口11连通,车辆运行方向为第一进出口9至第三进出口11方向。

第二匝道2的起点为第二路段L2的第二进出口10,穿过第一路段L1后,通过弧形匝道与第一路段L1的第四进出口12连通,车辆运行方向为第二进出口10至第四进出口12方向。

第三匝道3的起点为第一路段L1的第三进出口11,穿过第二路段L2的第一车道后,与第二车道连通,车辆运行方向为第三进出口11至第二车道方向。

第四匝道4的起点为第一路段L1的第四进出口12,穿过第二路段L2的第二车道后,与该第一车道连通,车辆运行方向为第三进出口11至第一车道方向。

第一直连式右转匝道5连通第一车道和第四车道,车辆运行方向为第四车道至第一车道方向。

第二直连式右转匝道6连通第二车道和第四车道,车辆运行方向为第二车道至第四车道方向。

第三直连式右转匝道7连通第二车道和第三车道,车辆运行方向为第三车道至第二车道方向。

第四直连式右转匝道8连通第一车道和第三车道,车辆运行方向为第一车道至第三车道方向。

具体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的实施例二中,每个进出口至其他进出口的车辆运行路线为:

第一进出口9至第二进出口10:通过第二车道直行通过。

第一进出口9至第三进出口11:由第一匝道1通行。

第一进出口9至第四进出口12:由第二直连式右转匝道6通行。

第二进出口10至第一进出口9:通过第一车道直行通过。

第二进出口10至第三进出口11:由第四直连式右转匝道8通行。

第二进出口10至第四进出口12:由第二匝道2通行。

第三进出口11至第一进出口9:由第一直连式右转匝道5通行。

第三进出口11至第二进出口10:由第三匝道3进入,由第二车道驶出。

第三进出口11至第四进出口12:由第四车道直行通过。

第四进出口12至第一进出口9:由第四匝道4进入,由第一车道驶出。

第四进出口12至第二进出口10:由第二直连式右转匝道7通行。

第四进出口12至第三进出口11:由第三车道直行通过。

直行直接通行;右转通过直连式右转匝道直接通行;由第一路段L1左转到第二路段L2时,需要经过第三匝道3或者第四匝道4;由第二路段L2左转道第一路段L1时,需要经过第一匝道1或者第二匝道2。

第三匝道3和第四匝道4为半直连式左转匝道,第一匝道1和第二匝道2为左转环形匝道,第三匝道3和第四匝道4比第一匝道1和第二匝道2的路线更为顺直,因此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的实施例一适用于第一路段L1左转交通量大于第二路段L2的左转交通量的情况。

实施例三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的实施例三中,所述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包括:位于上下两层相交的第一路段和第二路段。第一路段位于下层,第二路段位于上层。

第一路段的两个路口的相对方向的四个车道分别与第二路段通过直连式右转匝道连通。

第二路段相对方向的车道相互分开,该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还包括第一匝道、第二匝道、第三匝道和第四匝道。

第一匝道和第二匝道分别以第一路段一端的第一进出口和另一端的第二进出口为起点,与其右侧的车道相邻设置,穿过第二路段的一条车道后通过弧形匝道与该穿过的第二路段的一条车道连通。

第三匝道和第四匝道分别以第二路段一端的第三进出口和另一端的第四进出口为起点,与其右侧的车道相邻设置,穿过第一路段后与第一路段连通。

实施例四

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四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的实施例三的具体实施例,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的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由图3可知,本发明提供的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的实施例四中:

第一路段L1为SN方向,第二路段L2为EW方向。

第一路段L1包括靠近W方向的第三车道和靠近E方向的第四车道,第三车道中车辆运 行方向为由N方向至S方向,第四车道中车辆运行方向为由S方向至N方向。第一路段S方向端的进出口为第一进出口9,N方向端的进出口为第二进出口10。

第二路段L2中S方向的为第一车道,车辆运行方向为由W方向至E方向;靠近N方向的为第二车道,车辆运行方向为由E方向至W方向。第二路段E方向端的进出口为第三进出口11,W方向端的进出口为第四进出口12。

第一匝道1的起点为第一路段L1的第一进出口9,穿过第二路段L2的第一车道后,通过弧形匝道与第四进出口12连通,车辆运行方向为第一进出口9至第四进出口12方向。

第二匝道2的起点为第一路段L1的第二进出口10,穿过第二路段L2的第二车道后,通过弧形匝道与第三进出口11连通,车辆运行方向为第二进出口10至第三进出口11方向。

第三匝道3的起点为第二路段L2的第三进出口11,穿过第一路段L1后,与第一路段L1的第三车道连通,车辆运行方向为第三进出口11至第三车道方向。

第四匝道4的起点为第二路段L2的第四进出口12,穿过第一路段L1后,与第一路段L1的第四车道连通,车辆运行方向为第四进出口12至第四车道方向。

第一直连式右转匝道5连通第一车道和第四车道,车辆运行方向为第四车道至第一车道方向。

第二直连式右转匝道6连通第二车道和第四车道,车辆运行方向为第二车道至第四车道方向。

第三直连式右转匝道7连通第二车道和第三车道,车辆运行方向为第三车道至第二车道方向。

第四直连式右转匝道8连通第一车道和第三车道,车辆运行方向为第一车道至第三车道方向。

具体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的实施例四中,每个进出口至其他进出口的车辆运行路线为:

第一进出口9至第二进出口10:通过第四车道直行通过。

第一进出口9至第三进出口11:由第一直连式右转匝道5通行。

第一进出口9至第四进出口12:由第一匝道1通行。

第二进出口10至第一进出口9:通过第三车道直行通过。

第二进出口10至第三进出口11:由第二匝道2通行。

第二进出口10至第四进出口12:由第二直连式右转匝道7通行。

第三进出口11至第一进出口9:由第三匝道3进入,由第三车道驶出。

第三进出口11至第二进出口10:由第二直连式右转匝道6通行。

第三进出口11至第四进出口12:由第一车道直行通过。

第四进出口12至第一进出口9:由第四直连式右转匝道8通行。

第四进出口12至第二进出口10:由第四匝道4进入,由第四车道驶出。

第四进出口12至第三进出口11:由第二车道直行通过。

直行和右转均直接通行;由第一路段L1左转到第二路段L2时,需要经过第一匝道1或者第二匝道;由第二路段L2左转道第一路段L1时,需要经过2第三匝道3或者第四匝道4。

第三匝道3和第四匝道4为半直连式左转匝道,第一匝道1和第二匝道2为左转环形匝道,第三匝道3和第四匝道4比第一匝道1和第二匝道2的路线更为顺直,因此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的实施例四适用于第二路段L2左转交通量大于第一路段L1的左转交通量的情况。

本专利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地下/水下立交选址受地面密集建筑限制较大、成本较高等问题,提供具一种城市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型式,包括隧道主线段、匝道连接段,能够实现两条城市地下/水下隧道各向交通流之间的快速转换,实现地下/水下隧道交叉节点的交通流快速转换与疏解,同时也适用于受景观制约的平交口改造地下互通立交,提高相应的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并且具有设计简单、施工开挖量小、选址灵活、对地面建筑拆迁量小、施工简便等特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