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护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48840阅读:5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护栏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交通防护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护栏。



背景技术:

据统计,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我国的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死亡总数占世界交通事故死亡总数的20%,这与我国落后的公路防护装置不无关系。

目前,道路混凝土护栏路段存在的问题:新泽西型护栏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在一定碰撞条件下,失控车辆会爬上护栏,越过或外倾翻过护栏,二是当车速较高,车体重心较低时,失控车辆会在护栏内侧翻车。组合式混凝土护栏底座的坡面形式和新泽西型护栏相同,不同的是在护栏顶部加上了钢管横梁,而钢管横梁容易遭受损坏,不能满足防护要求,且养护费用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护栏,该护栏通过其结构设计,当车辆和护栏发生碰撞时,能够有效降低车辆的重心高度。

一种护栏,包括至少1个基座和与所述基座连接的立柱,还包括至少2个挡坎,所述挡坎凸出设置在所述立柱的迎撞面上,各个所述挡坎之间有间隙,所述挡坎用于在车辆与迎撞面接触时,对车辆施加向下的阻力,降低车身爬升高度,所述基座的迎撞面凸出设置有坡坎,所述坡坎用于在车辆与迎撞面接触时,将车辆导向至与所述挡坎接触。

优选地,所述基座、所述立柱和所述挡坎为一体成型的混凝土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立柱顶部的迎撞面凸出设置有至少1个加强挡坎,所述加强挡坎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挡坎的横截面面积,所述加强挡坎与所述基座底部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挡坎与所述基座底部之间的垂直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立柱设置有至少一个立柱凹槽,对应数量的所述挡坎通过凹槽与所述立柱可拆卸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立柱的顶部设置有至少1个加强挡坎凹槽,所述加强挡坎通过所述加强挡坎凹槽与所述立柱可拆卸的连接。

优选地,至少2个所述基座和至少2个所述立柱组成护栏柱,各个所述护栏柱之间设置有间距,且各个所述护栏柱之间可拆卸的连接有迎撞板,各个所述挡坎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且分别同时与所述护栏柱连接。

进一步地,各个所述护栏柱分别设置有相同数量的至少一个的护栏柱凹槽,对应数量的所述挡坎通过所述护栏柱凹槽与各个所述护栏柱可拆卸的连接。

优选地,所述护栏柱顶部的迎撞面凸出设置有至少1个加强挡坎,所述加强挡坎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挡坎的横截面面积,所述加强挡坎与所述基座底部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挡坎与所述基座底部之间的垂直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护栏柱的顶部设置有至少1个加强挡坎凹槽,所述加强挡坎通过所述加强挡坎凹槽与所述护栏柱可拆卸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挡坎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为锐角。

本发明提供的护栏,通过其结构设计,当车辆和护栏发生碰撞时,能够有效降低车辆的重心高度,防止失控车辆爬上护栏,越过或外倾翻过护栏,或当车速较高,车体重心较低时,失控车辆在护栏内侧翻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护栏的侧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体成型的混凝土护栏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带有加强挡坎和加强挡坎凹槽的护栏的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带有立柱凹槽的护栏的侧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由多个护栏柱组成的护栏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带有护栏柱凹槽的护栏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座1、立柱2、挡坎3、加强挡坎5为一体成型的护栏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座1、立柱2、挡坎3、加强挡坎5为一体成型的护栏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护栏,包括至少1个基座1和与基座1连接的立柱2,还包括至少2个挡坎3,挡坎3凸出设置在立柱2的迎撞面上,各个挡坎3之间有间隙,挡坎3用于在车辆与迎撞面接触时,对车辆施加向下的阻力,降低车身爬升高度,基座1的迎撞面凸出设置有坡坎11,坡坎11用于在车辆与迎撞面接触时,将车辆导向至与挡坎3接触。

在实际使用中,护栏高度和标准F型护栏的高度相同,为1m高,在标准F型护栏的基础上,在其迎撞截面设置了至少2个阻爬挡坎,且2个挡坎相距一定高度,护栏通过这2个挡坎与车辆的相互挤压和滑动摩擦,对迎面相接触的车辆施加一个垂直向下的压力,能有效降低车身重心高度,同时在车辆与2个挡坎挤压变形过程中,使车辆通过滑动能有效沿着2个挡坎形成的“轨道”方向滑行过去,使得车辆能较好导向,同时车辆损伤较小。

如图2所示,优选地,基座1、立柱2和挡坎3为一体成型的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护栏通过浇灌的方式制作而成,整体浇灌的混凝土护栏能够提高护栏的强度。

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立柱2顶部的迎撞面凸出设置有至少1个加强挡坎5,加强挡坎5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挡坎3的横截面面积,加强挡坎5与基座1底部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挡坎3与基座1底部之间的垂直距离。

顶端增加了至少1个加强挡坎5,在护栏高度上有所提升,当车辆行驶速度过快,护栏上的挡坎3无法有效降低车辆重心高度时,就要通过加强挡坎5对车辆施加一个向下的阻力,从而降低车辆重心高度。同时针对大型客车和货车的碰撞状况中,由于加强挡坎5的高度位置较高,所以车辆与护栏的主要受力点高度也会提高,从而降低了车辆在驶出护栏甩尾时的车身扭转力矩,使得车辆平稳驶出护栏,提高车辆安全性。

如图7和图8所示,优选地,基座1、立柱2、挡坎3、加强挡坎5为一体成型的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护栏通过浇灌的方式制作而成,整体浇灌的混凝土护栏能够提高护栏的强度。

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立柱2的顶部设置有至少1个加强挡坎凹槽51,加强挡坎5通过加强挡坎凹槽51与立柱2可拆卸的连接。采用与加强挡坎5相匹配的加强挡坎凹槽51,使得加强挡坎5与立柱2可拆卸的连接,便于加强挡坎5的更换及维护。

是否设置加强挡坎凹槽51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在某些路况或状态下,基座1、立柱2、挡坎3、加强挡坎5为一体成型的混凝土结构时,额外在护栏上开设加强挡坎凹槽51会增加施工困难,而在其它较灵活的使用场景下,采用拼接结构的护栏时,设置加强挡坎凹槽51可以对加强挡坎5进行更换及维护,适应多种的施工需要。

如图4所示,优选地,立柱2设置有至少一个立柱凹槽21,对应数量的挡坎3通过凹槽21与立柱2可拆卸的连接。采用与挡坎3相匹配的立柱凹槽21,使得挡坎3与立柱2可拆卸的连接,便于挡坎3的更换及维护。

如图5所示,优选地,至少2个基座1和至少2个立柱2组成护栏柱4,各个护栏柱4之间设置有间距,且各个护栏柱4之间可拆卸的连接有迎撞板6,各个挡坎3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且分别同时与护栏柱4连接。

根据实际使用的不同状况,可以沿公路方向设置多个护栏柱4,而挡坎3同样可以根据公路长度等需求设置多个与护栏柱4连接,单个挡坎3采用混凝土一体成型结构,也可多个挡坎3采用混凝土一体成型结构,根据实际情况需求,挡坎3的材料也可以使用高强度的其它材料组成,便于适应不同的公路状况或公路长度。同时,在各个护栏柱4的间距之间铺一层高硬度材料的迎撞板6与护栏柱4可拆卸式连接,形成护栏中下段部分的迎撞面,可以加大碰撞面积,分散失控车辆与护栏碰撞时所产生的作用力。

其中,由于迎撞板6与护栏柱4可拆卸式连接,迎撞板6的数量可根据护栏柱4或者挡坎3的数量进行调整,同时也便于迎撞板6的更换和维护。例如,护栏柱4采用3个,为了填补护栏柱4与挡坎3之间的空隙,可以采用4个迎撞板6补足空隙部分,形成护栏中下段部分的迎撞面。

如图6所示,进一步地,各个护栏柱4分别设置有相同数量的至少一个的护栏柱凹槽41,对应数量的挡坎3通过护栏柱凹槽41与各个护栏柱4可拆卸的连接。采用与挡坎3相匹配的护栏柱凹槽41,使得挡坎3与护栏柱4可拆卸的连接,便于挡坎3的更换及维护。

优选地,护栏柱4顶部的迎撞面凸出设置有至少1个加强挡坎5,加强挡坎5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挡坎3的横截面面积,加强挡坎5与基座1底部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挡坎3与基座1底部之间的垂直距离。

顶端增加了至少1个加强挡坎5,在护栏高度上有所提升,当车辆行驶速度过快,护栏上的挡坎3无法有效降低车辆重心高度时,就要通过加强挡坎5对车辆施加一个向下的阻力,从而降低车辆重心高度。同时针对大型客车和货车的碰撞状况中,由于加强挡坎5的高度位置较高,所以车辆与护栏的主要受力点高度也会提高,从而降低了车辆在驶出护栏甩尾时的车身扭转力矩,使得车辆平稳驶出护栏,提高车辆安全性。

进一步地,护栏柱4的顶部设置有至少1个加强挡坎凹槽51,加强挡坎5通过加强挡坎凹槽51与护栏柱4可拆卸的连接。采用与加强挡坎5相匹配的加强挡坎凹槽51,使得加强挡坎5与护栏柱4可拆卸的连接,便于加强挡坎5的更换及维护。

优选的,加强挡坎5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为锐角。加强挡坎5的放置角度不与水平面平行,便于加强挡坎5更好的对失控车辆实施向下的压力,防止车辆翻越护栏。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护栏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