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浮桥连接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连接浮桥与浮式平台的跳板结构。
背景技术:
桥梁作为跨越沟壑的主要工具之一,有着悠久的建设历史,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生活中必要的载体工具。
目前,已有的桥梁包括钢筋混凝土桥梁和钢结构浮桥,钢筋混凝土桥梁坚固耐用,维护成本较低,一般固定建设在某一稳定的区域,不适合移动;而钢结构浮桥由于安装和拆卸方便,建设周期短,且能回收利用,适应性更强,一般布置于环境变化大,不稳定的地方,如海上。在风浪较大的海上,由于水深较深、距离较长,建立钢筋混凝土桥梁不仅成本高,还存在损坏的风险,而钢结构浮桥由于桥主体浮设于水中,不需过长的桥墩,且桥体可随水面的变化进行调整,更能适应海上环境的变化,因此钢结构浮桥能更好的解决浮式平台与岛礁间物资运输问题。
但由于浮式平台与浮桥之间的高度差及其随平台吃水而不断变化,海洋波浪环境条件下平台与浮桥之间相对运动以及其载荷等,都增加了浮桥与浮式平台之间连接难度,导致现有的浮桥的连接跳板结构不能适用吃水变化大、相对运动幅度大、海况恶劣的浮体之间的连接,给海上物资运输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并且没有安全限位的设置,在高度差过大时会损坏连接结构,以及导致浮式平台与浮桥之间的高度差过大而影响车辆通行的问题。
综上所述,现有的浮桥与浮式平台之间的连接结构存在适应性差,缺乏安全限位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连接浮桥与浮式平台的跳板结构,以在浮桥上设置浮桥踏板、在浮式平台上设置平台踏板,并在两者之间铰接桁架式跳板,实现浮桥与浮式平台的连接,提高适应性,还在浮式平台与浮桥之间且位于桁架式跳板底部铰接有双A字形桁架,并在浮式平台的上部和下部均设置支撑底座,配合双A字形桁架实现对高度差的限制,避免损坏连接结构,提高安全性。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连接浮桥与浮式平台的跳板结构,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浮桥、浮式平台、踏板、跳板以及支撑限位架,其中,
踏板包括平台踏板和浮桥踏板,且平台踏板铰接于浮式平台的上部,浮桥踏板固定于浮桥上,且浮桥踏板的板面与浮桥的桥面之间夹角为锐角;
跳板为桁架式跳板,且桁架式跳板的一端铰接于浮桥踏板远离浮桥的桥面的一端,且浮桥踏板与桁架式跳板的铰接处设置有若干定位套筒,桁架式跳板的另一端铰接于浮式平台的上部并与平台踏板背离浮式平台的一侧连接;
支撑限位架为双A字形桁架,且双A字形桁架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浮式平台和浮桥,且支撑限位架设置于桁架式跳板的底部。
上述的一种连接浮桥与浮式平台的跳板结构,其中,双A字形桁架包括三组主支撑,且每组主支撑包括三根支撑圆管,且三根支撑圆管组成的主支撑的侧面形状呈“个”字形设置,且三根支撑圆管的交点交接于浮桥上。
上述的一种连接浮桥与浮式平台的跳板结构,其中,三根支撑圆管分别为上侧支撑圆管、下侧支撑圆管以及中间支撑圆管,且沿远离桁架式跳板的方向依次为上侧支撑圆管、中间支撑圆管和下侧支撑圆管,且中间支撑圆管背离浮桥的一端与浮式平台铰接,上侧支撑圆管和下侧支撑圆管背离浮桥的一端上均设置有垂直主支撑的限位圆管。
上述的一种连接浮桥与浮式平台的跳板结构,其中,上侧支撑圆管与中间支撑圆管之间设置有垂直撑管;中间支撑圆管与下侧支撑圆管之间设置有垂直撑管。
上述的一种连接浮桥与浮式平台的跳板结构,其中,三组主支撑平行设置,且两相邻的主支撑之间均设置有水平撑管。
上述的一种连接浮桥与浮式平台的跳板结构,其中,浮式平台中部设置有三固定支撑底座,且每一固定支撑底座通过轴销与一组主支撑的中间支撑圆管铰接;浮式平台的上部和下部均设置有三活动支撑底座,且上部的一活动支撑底座与中部的一固定支撑底座之间的距离为每组主支撑的上侧支撑圆管与中间支撑圆管非连接端之间的距离,下部的一活动支撑底座与中部的一固定支撑底座之间的距离为每组主支撑的下侧支撑圆管与中间支撑圆管非连接端之间的距离。
上述的一种连接浮桥与浮式平台的跳板结构,其中,活动支撑底座的一端固定于浮式平台上,活动支撑底座的另一端上开设有J型槽,且J型槽与上侧支撑圆管以及下侧支撑圆管上的限位圆管配合。
上述的一种连接浮桥与浮式平台的跳板结构,其中,浮式平台上部还设置有若干跳板支撑平台,且跳板支撑平台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浮式平台,在跳板支撑平台的另一端开设有“U”字形开口,通过销轴与桁架式跳板铰接,且在两者的铰接处设置有限位挡板。
上述的一种连接浮桥与浮式平台的跳板结构,其中,浮式平台的上部还设置有平台踏板支撑底座,且平台踏板支撑底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浮式平台,在平台踏板支撑底座的另一端开设有“U”字形开口,且“U”字形开口远离浮式平台的一条边为斜边,且斜边的倾斜方向为远离浮式平台的方向,且通过轴销与平台踏板铰接。
上述的一种连接浮桥与浮式平台的跳板结构,其中,桁架式跳板包括骨架和跳板面板,骨架由若干平行设置的工字钢纵桁和若干平行设置的工字钢横梁组成,且若干工字钢纵桁均沿浮桥到浮式平台的方向设置,若干工字钢横梁焊接于两相邻的工字钢纵桁之间;或平台踏板包括若干平行设置的纵桁、若干平行设置的横梁以及踏板面板,每一纵桁的设置方向与工字钢纵桁的设置方向一致,且横梁均焊接于两相邻的纵桁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1、通过设置平台踏板,并且与带斜边“U”字形开口的平台踏板支撑底座铰接,使平台踏板在垂直状态上可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下移到开口底部,方便了安装过程;2、还设置浮桥踏板和桁架式跳板,并将桁架式跳板与平台踏板以及浮桥踏板铰接,使浮桥与浮式平台的连接更加合理,适应的吃水差更大,适应性更高;3、设置支撑限位架,保证了在浮桥与浮式平台的高度差过大时,限制浮桥与浮式平台的高度差继续扩大,限制了桁架式跳板与水平面的最大夹角,并在车辆爬坡能力范围内,确保车辆安全通行,且能防止浮桥与浮体平台相碰撞而损坏桥体;4、设置支撑限位架消减了由于浮桥、浮式平台运动产生的弯矩载荷,仅有由支撑限位架承载的纵向拉压载荷,减小了桁架式跳板的设计载荷,减轻结构重量,提高了安全性;5、活动支撑底座上开设有J型槽,保证主支撑上的上侧支撑圆管以及下侧支撑圆管上的限位圆管能自动滑入槽内,防止出现卡死的问题,提高了安全性;6、在跳板支撑平台上开设“U”字形开口与桁架式跳板铰接,并在铰接处设置限位挡板,实现自锁,保证了桁架式跳板与平台连接的强度,又方便安装、拆卸;7、在浮桥踏板与桁架式跳板的铰接处设置有若干定位套筒,保证了两者连接的快速性以及连接时相对位置的固定,连接更加稳定;8、桁架式跳板有纵横交错的工字钢焊接组成,平台踏板也由纵桁和横梁纵横交错焊接组成,保证了合作的控制装置的合理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连接浮桥与浮式平台的跳板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最小吃水状态时的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最大吃水状态时的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浮桥踏板与桁架式跳板的连接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支撑限位架的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平台踏板的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平台踏板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8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桁架式跳板的一视角的连接结构图;
图9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桁架式跳板的另一视角的连接结构图;
图10为图4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11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平台踏板的连接结构图。
附图中:1、浮桥;11、浮桥踏板;2、浮式平台;21、固定支撑底座;22、上活动支撑底座;23、下活动支撑底座;24、跳板支撑平台;25、平台踏板支撑底座;241、限位挡板;3、支撑限位架;31、上侧支撑圆管;32、中间支撑圆管;33、下侧支撑圆管;34、垂直撑管;35、水平撑管;36、限位圆管;4、桁架式跳板;41、工字钢纵桁;42、工字钢横梁;43、跳板面板;44、厚钢板;5、平台踏板;51、纵桁;52、横梁;53、踏板面板;6、定位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至附图11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作具体阐述,但以下内容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连接浮桥与浮式平台的跳板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最小吃水状态时的结构图;图3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最大吃水状态时的结构图。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浮桥与浮式平台的跳板结构包括:浮桥踏板11、固定支撑底座21、上活动支撑底座22、下活动支撑底座23、支撑限位架3、上侧支撑圆管31、中间支撑圆管32、下侧支撑圆管33、垂直撑管34、限位圆管36、桁架式跳板4以及平台踏板5。
图4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浮桥踏板与桁架式跳板的连接结构图;图5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支撑限位架的结构图;图10为图4中A部分的放大图。如图1、图4、图5以及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浮桥与浮式平台的跳板结构还包括:水平撑管35、工字钢纵桁41、工字钢横梁42、跳板面板43、厚钢板44、横梁52以及定位套筒6。
图6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平台踏板的一视角的结构图;图7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平台踏板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图8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桁架式跳板的一视角的连接结构图。如图1、图6、图7以及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浮桥与浮式平台的跳板结构还包括:平台踏板支撑底座25、跳板支撑平台24、限位挡板241、纵桁51以及踏板面板53。
具体的,浮桥1的面板上固定设置有浮桥踏板11,且浮桥踏板11的板面与浮桥1的桥面之间呈夹角设置,且所成夹角为锐角,并于浮桥踏板11远离浮桥1的桥面的一端上设置有若干铰孔(未标出)。
浮式平台2上设置有固定支撑底座21、活动支撑底座以及跳板支撑平台24,固定支撑底座21设置于浮式平台2的中部,活动支撑底座设置于浮式平台2的上部和下部,设置于浮式平台2上部的活动支撑底座为上活动支撑底座22,设置于浮式平台2下部的活动支撑底座为下活动支撑底座23。
跳板支撑平台24同样设置于浮式平台2的上部,跳板支撑平台24的一端固定于浮式平台2上,另一端上开设有“U”字形开口,且“U”字形开口通过销轴与桁架式跳板4铰接。
上活动支撑底座22的一端固定于浮式平台2的上部,另一端上开设有J型槽;下活动支撑底座23的一端固定于浮式平台2的下部,另一端上同样开设有J型槽。
具体的,在浮桥踏板11与浮式平台2之间铰接有桁架式跳板4,桁架式跳板4的一端与浮桥踏板11远离浮桥1的桥面的一端的若干铰孔(未标出)铰接,桁架式跳板4的另一端与跳板支撑平台24上的“U”字形开口通过轴销铰接。
具体的,在浮桥1与浮式平台2之间还铰接有支撑限位架3,且支撑限位架3设置于桁架式跳板4的底部,支撑限位架3包括三组平行设置的主支撑,且相邻的主支撑之间设置有若干水平撑管35,有效提高了支撑限位架3的支撑强度。
具体的,每组主支撑均包括三根支撑圆管,且三根支撑圆管组成的主支撑的侧面形状呈“个”字形设置,且三根支撑圆管的交点铰接于浮桥1上。三根支撑圆管沿远离桁架式跳板4的方向依次为上侧支撑圆管31、中间支撑圆管32和下侧支撑圆管33,且中间支撑圆管32背离浮桥1的一端与浮式平台2上的固定支撑底座21铰接,上侧支撑圆管31和下侧支撑圆管33背离浮桥1的一端上均设置有垂直主支撑的限位圆管36,且限位圆管36可与上活动支撑底座22或下活动支撑底座23上的J型槽配合。
上侧支撑圆管31与中间支撑圆管32之间设置有垂直撑管34;中间支撑圆管32与下侧支撑圆管33之间设置有垂直撑管34,保证了主支撑的支撑强度,更加牢固,安全性更高。
上侧支撑圆管31与中间支撑圆管32非连接端之间的距离与上活动支撑底座22与固定支撑底座21之间的距离相等;下侧支撑圆管33与中间支撑圆管32非连接端之间的距离与下活动支撑底座23与固定支撑底座21之间的距离相等,便于主支撑能更准确的与支撑座配合,防止因吃水高度出现过大的高度差而影响浮桥1与浮式平台2之间的连接。
具体的,浮式平台2的上部还固定设置有平台踏板支撑底座25,且平台踏板支撑底座25背离浮式平台2的一端上开设有“U”字形开口,且开口远离浮式平台2的一条边为斜边,且斜边的倾斜方向为远离浮式平台2的方向,且通过轴销与平台踏板5铰接,平台踏板5背离浮式平台2的一端与桁架式跳板4连接浮式平台2的一端连接,且平台踏板5的底面与桁架式跳板4的顶面贴合。
更加具体的,桁架式跳板4包括骨架和跳板面板43,骨架由若干平行设置的工字钢纵桁41和若干平行设置的工字钢横梁42组成,若干工字钢纵桁41均沿浮桥1到平台的方向设置,若干工字钢横梁42焊接于两相邻的工字钢纵桁41之间,跳板面板43铺设于工字钢纵桁41和工字钢横梁42焊接的焊接件背离支撑限位架3的一侧。
每一工字钢纵桁41均与一跳板支撑平台24对应,且一工字钢纵桁41与对应的一跳板支撑平台24铰接,如图9所示。
更加具体的,平台踏板5包括若干平行设置的纵桁51、若干平行设置的横梁52以及踏板面板53,每一纵桁51的设置方向与工字钢纵桁41的设置方向一致,且横梁52均焊接于两相邻的纵桁51之间,踏板面板53铺设于横梁52与纵桁51焊接的焊接件背离支撑限位架3的一侧。
每一纵桁51均与一平台踏板支撑底座25对应,且一纵桁51与对应的一平台踏板支撑底座25铰接,如图11所示。
当浮桥1与浮式平台2处于最小吃水状态时,支撑限位架3中的上侧支撑圆管31向远离浮式平台2的方向运动,下侧支撑圆管33上的限位圆管36与下活动支撑底座23配合,限制浮式平台2与浮桥1的高度差继续扩大;当浮桥1与浮式平台2处于最大吃水状态时,支撑限位架3中的下侧支撑圆管33向远离浮式平台2的方向运动,上侧支撑圆管31上的限位圆管36与上活动支撑底座22配合,限制浮式平台2与浮桥1的高度差继续扩大。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跳板支撑平台24与桁架式跳板4的铰接处设置有限位挡板241,可实现自锁,保证了桁架式跳板4与浮体平台2连接的强度,又更加方便安装和拆卸。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桁架式跳板4与跳板支撑平台24铰接的一端铺设有一厚钢板44,且厚钢板44的上表面呈斜面设置,且斜面的倾斜程度与桁架式跳板4离跳板支撑平台24的距离呈反比;且平台踏板5的底面同样呈斜面设置,且平台踏板5的斜面与厚钢板44呈斜面设置的上表面配合,保证了平台踏板5与桁架式跳板4能适用于不同高度差的情况。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桁架式跳板4的一端与浮桥踏板11远离浮桥1的桥面的一端的若干铰孔(未标出)通过轴销铰接的铰接处设置有若干定位套筒6,且定位套筒6套设于两者铰接的轴销上,保证了两者连接的快速性以及连接时相对位置的固定,连接更加稳定。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间支撑圆管32与上侧支撑圆管31以及下侧支撑圆管33之间的夹角相等,且夹角为45°,上侧支撑圆管31和下侧支撑圆管33长度一致且小于中间支撑圆管32的长度,保证了支撑受力的均匀性,延长使用时长,并且更加实用与平面形式的浮式平台2,准确度更高,支撑限位效果更好。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平台踏板5宽度与桁架式跳板4的工字钢纵桁41间距相同,保证了平台踏板5通过平台踏板支撑底座25与浮式平台2连接后,可绕销轴旋转并倒立与浮式平台2上,方便安装和使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浮桥与浮式平台的跳板结构,包括浮桥1、浮式平台2、设置于浮桥1和浮式平台2上的踏板、铰接于浮式平台2与浮桥1上的踏板之间的跳板以及铰接于浮桥1和浮式平台2上的支撑限位架3,结构设计简单,布局紧凑;在浮桥1平台上铰接有平台踏板5,且平台踏板5与桁架式跳板4配合,使适应的吃水差更大,适应性更高;通过设置的支撑限位架3,且主支撑为双A字形桁架设置,有效限制了在最大出水差和最小吃水差时浮式平台2与浮桥1之间的位置,确保车辆安全通行,且能防止浮桥1与浮式平台2相碰撞而损坏桥体,并且减小了桁架式跳板4的设计载荷,减轻结构重量,提高了安全性;还通过在平台踏板支撑底座25上开设有带斜边的“U”字形开口以及在活动支撑底座上开设J型槽,更加方便安装和拆卸。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