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合拱上立柱的斜拉扣挂施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9689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合拱上立柱的斜拉扣挂施工系统,该系统适用于跨度大、杆件重量大和地形条件复杂情况下的钢桁架拱桥施工。



背景技术:

桥梁工程中传统的施工方法可分为:支架法、转体法和扣挂法。在跨度大、地形条件复杂(如:跨越河流等)情况下,支架法不再适用。在桥梁整体重量较大、地形上不具备装备的条件下,转体法也很难实现。在杆件重量很大的情况下,若采用传统的扣挂法,将临时提升的交界桥墩作为扣塔,其受力相对集中,承载力很难满足工程需要;由于桥墩布置情况和地形限制,通常也很难实现拱脚处几节拱肋的斜拉扣挂;并且传统的斜拉扣挂法且需在交界桥墩完工后才可进行主拱圈的悬臂拼装,会影响施工工期。因此,现有的传统施工方法无法高效的满足跨度大、杆件重量大和地形条件复杂情况下钢桁架拱桥的施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合拱上立柱的斜拉扣挂施工系统,解决了在跨度大、杆件重量大和地形条件复杂情况下的钢桁架拱桥斜拉扣挂悬臂拼装和合拢问题,可以保证工程经济、高效、安全的施工,并且能较大程度地缩短工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结合拱上立柱的斜拉扣挂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拉扣挂系统包含扣索系统、扣塔系统和锚索系统,扣索系统和锚索系统均与扣塔系统连接。扣塔系统分为主扣塔系统和辅助扣塔系统。主扣塔为主扣塔系统的拉伸结构,辅助扣塔系统包括辅助扣塔和拱上立柱。

所述扣索系统将扣索通过扣点与吊装的构件连接。

所述锚索系统包括锚索、锚碇和拱座,用于平衡扣索的水平力。

所述主扣塔为安装在交界桥墩上的扣塔,承担该系统主要的竖向力。其中,交界桥墩为距主拱最近的桥墩。

所述辅助扣塔为安装在辅助桥墩上的扣塔,辅助桥墩为距交界桥墩较近的桥墩。

所述拱上立柱为拱肋上设置的临时立柱。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涉及的斜拉扣挂施工方法对扣塔系统做出了一定的改进,将其分为由主扣塔构成的主扣塔系统与由辅助扣塔和拱上立柱组成的辅助扣塔系统。主扣塔和辅助扣塔的结合,分摊了扣挂系统较大的竖向力,改善了扣塔和扣索的受力情况,减小了悬臂的主体拱肋产生的拱脚的压力和弯矩。拱上立柱的设置克服了桥墩布置情况和地形限制,实现了前几节拱肋的斜拉扣挂,很大程度的降低了悬臂钢拱桁架拱脚处的弯矩,保证了拱脚和整体桥梁施工过程中拱脚的安全。主扣塔的施工和拱肋的安装可同步进行,有效的缩短了工期。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实时调整各施工阶段的索力,高质量的控制了拱桥线性。

本发明通过将既有的桥墩和架设的拱上立柱形成的扣塔系统与扣索系统、锚索系统相结合,高效的解决了跨度大、杆件重量大和地形条件复杂情况下钢桁架拱桥的施工问题,显著节约了施工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在桥梁施工领域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扣索 2、锚索 3、锚碇 4、主扣塔 5、辅助扣塔6、拱上立柱 7、交界桥墩 8、辅助桥墩 9、拱座 10、拱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从附图1中可知,主扣塔4和辅助扣塔5分别通过扣索1、锚索2与拱肋10、锚碇3连接。主扣塔4和辅助扣塔5分别设在交界桥墩7和辅助桥墩8上。拱上立柱6则分别通过扣索1、锚索2与肋10、拱座9连接。

利用本发明实施桥梁拱肋的安装时,可将其分为拱脚处拱肋的安装和主体拱肋的安装。拱脚处拱肋施工和扣塔的施工可同时进行。

对于拱脚处拱肋的安装,首先利用缆索吊完前两节拱肋的悬臂拼装,然后架设拱上立柱6,之后将拱上立柱6作为临时扣塔,通过扣索1与拱肋10连接、锚索2与拱座9连接,索力张拉后即可将拱肋固定,完成前几节段拱肋的悬臂拼装。

在辅助桥墩8和交界桥墩7上分别完成辅助扣塔5和主扣塔4的施工后,可进行主体拱肋的安装。首先将锚碇3通过锚索2逐段连接至辅助扣塔5或主扣塔4,辅助扣塔5或主扣塔4通过扣索1与中间节段或跨中节段的拱肋连接,然后按照设计位置张拉和调整索力,完成该节段拱肋的安装,之后重复此步骤即可完成剩余部分主体拱肋的悬臂拼装。

整体拱圈合拢后,将扣索1、锚索2、主扣塔4、辅助扣塔5和拱上立柱6拆除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