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交通标志,具体涉及一种道路用夜间反光发光标志。
背景技术:
目前我们采用的道路反光措施,主要是反光膜或反光漆。这类材料或设施在线形较好路段,夜间车灯照明下,可能在很大范围观察到反光,形成夜间行车视线诱导和道路结构物轮廓显示。但是,这种设施具有2方面的缺点。
第一,需要有光源照射才能实现其功能。对交通参与者有一定选择。即只有使用带照明的交通工具如汽车、摩托车等机动车才能实现该功能。如果道路使用者是行人,或者是自行车乃至其他没有照明的设施,则很难给这些参与者提供良好的视线诱导。
第二,常规的反光类的设施或材料,即便是在有照明的机动车使用条件下,受夜间照明区域的限制,很难观察到照明范围以外的道路轮廓,即视线诱导范围受限。尤其是在急弯陡坡路段,线形指标较差。驾驶员夜间行驶,存在因视线范围限制而造成交通事故的安全隐患。
与之相比,如果能采用主动发光的视线诱导设施,则可以避免上述2种缺陷,不仅能给机动车驾驶员提供更为广阔的视线诱导,也能给无照明的道路参与者提供安全使用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具有夜间驾驶交通安全辅助功能的新型反光发光标志,该标志可以有效的对夜间驾驶员进行视线诱导。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手段:
一种道路用夜间反光发光标志,包括标志本体,所述的标志本体包括发光区和反光区,所述的发光区由透明材料制成,发光区内部设置有LED灯,所述的LED灯由太阳能蓄电系统供 电,LED灯与发光区构成夜间发光标志。
所述的太阳能蓄电系统包括太阳能电池板、控制器及蓄电池,太阳能电池板通过立柱固定在标志本体上,控制器及蓄电池固定在太阳能电池板背面,控制器及蓄电池与太阳能电池板、LED灯电连接。
所述的发光区与反光区上下设置或相间设置。
所述的反光区由道路用反光膜设置在标志本体上形成。
所述的标志本体采用透明亚克力板材制成。
所述的标志本体的断面形状为直线型、V型或圆弧型。
所述的标志本体与路侧护栏之间采用粘贴附着或卡箍的形式固定。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反光发光标志,安装在需要提供视线诱导的路段的路侧护栏上,发光区可在夜间自行发光,太阳能蓄电控制系统白天储存电能,夜间对LED灯供电,LED与透明材料响应,构成夜间发光标志。
进一步,反光区可以反射行驶车辆车前灯的灯光;由于发光区的存在,驾驶员可以在车前灯照射范围以外提前获得道路线型特征,从而有效提高夜间驾驶安全,有助于促使驾驶员员主动减速,谨慎驾驶,从而降低交通事故。相间设置也能达到以上效果。
进一步,同时新型标志采用透明材料,制作成本低,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反光发光标志的平板式示意图;
图1b为图1a的侧视图;
图2a为本实用反光发光标志的V型结构示意图;
图2b为图2a的侧视图;
图3a为本实用反光发光标志的圆弧结构示意图;
图3b为图3a的侧视图;
其中,1、发光区,2、反光区,3、LED灯,4、立柱,5、太阳能电池板,6、控制器及蓄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参考图1a至图3b,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道路用夜间反光发光标志,包括标志本体,所述的标志本体包括发光区1和反光区2,所述的发光区1由透明材料制成,发光区1内部设置有LED灯3,所述的LED灯3由太阳能蓄电系统供电,LED灯3与发光区1构成夜间发光标志。反光区2由道路用反光膜设置在标志本体上形成。标志本体采用透明亚克力板材制成。
太阳能蓄电系统包括太阳能电池板5、控制器及蓄电池6,太阳能电池板5通过立柱4固定在标志本体上,控制器及蓄电池6固定在太阳能电池板5背面,控制器及蓄电池6与太阳能电池板5、LED灯3电连接。
优选的,发光区1与反光区2上下设置或相间设置。标志本体的断面形状为直线型、V型或圆弧型。
本实用新型所述反光发光标志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平板(图1a、图1b)、V型(图2a、图2b)、圆弧型(图3a、图3b)。
实际使用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光区1,所用材料为透明材料制成,太阳能蓄电系统白天储存电能,夜间对LED灯供电,LED与透明材料响应,构成夜间发光标志。反光区2为道路用反光膜。很好的解决了由于山区电力输送困难的问题导致夜间道路交通故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反光发光标志,安装在护栏上,可采用两种形式:粘贴附着与卡箍固定。
实施案例:
本专利依托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科研项目“山区普通干线公路夜间行车安全提升技术研究”(项目编号:15-25K)开展相关技术及产品研究。项目依托“S225平利至镇坪二级公路改建工程”。项目位于陕西省安康市,起点位于平利县,终点至镇坪县,全长103.912公里。试验段实施范围为东沟垭服务区至曾家镇路段,桩号为K40+950-K52+750。
通过对该建项目的平曲线竖曲线等主要技术指标、地形地貌、日照条件等进行充分研究,对现场方案进行多次调整,本项目投入吊车2台、各类课题配套产品8000余套,试验段实施耗费3个月时间。本产品成功应用于该可以课题,经过试验段的应用效果跟踪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万余份。结果表明,98%的过往司机及95%的沿线居民对项目应用表示作用显著。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