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架人车分流技术解决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14276阅读:958来源:国知局
利用高架人车分流技术解决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城市交通规划建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高架人车分流技术解决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城市交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随着我国城市人口和私家车的激增,诱发了城市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但落后的城市交通系统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城市交通拥堵及其伴生的环境污染与安全等交通问题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随着道路交通量日益剧增,很多大中城市不仅出现了动态交通的严重阻塞,而且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占道停车、违法停车等静态交通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道路交通阻塞。

交通运输是主要的空气污染源。地球上有许多种空气污染源,他们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火山、花粉等),也有源于人类活动(农业、工业生产等),而汽车也是一个主要的污染源。在城市环境中,机动车排放的悬浮颗粒是造成空气污染、雾霾等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城市中心区,交通往往非常拥挤,城市留给骑车人、行人等使用的道路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这些人在路上经常处于危险境地。与此同时,许多机动车驾驶员缺乏对行人的尊重,这些都成为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的诱因。

根据欧洲推测,交通运输所消耗的能源正在不断增长,年增长率为4%,每20年增长2倍。西欧的总人口比美国多75%,而美国每年耗费的能量要高于西欧国家的总和,其罪魁祸首便是过量的汽车。在我国,交通运输消耗的能源占总能耗的20%,而其中有50%来自进口油。

在城市交通中,小汽车出行的成本对于驾驶员来说只是车辆折旧、燃油、税收、执照、养路等,但实际上,汽车的运行会污染环境,使得道路拥挤,降低其它运输工具的行驶速度,干扰和影响步行者的行为,从而使社会成本远远大于个体成本。

目前我国城市道路建设主要考虑机动车交通,而人行道以及自行车道的道路空间却日益下降。步行是城市居民主要的出行方式,但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行道被小汽车、摩托车或者自行车占用。在城市道路扩张中,扩张的一般仅限于机动车车道,而人行道以及自行车道往往成为收缩的对象。此外,因道路的改良,非机动车道被取消的现象也十分多见。

城市交通战略的缺失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交通拥堵主要是交通供应区不足与需求量过大的矛盾,我国城市道路面积占市域面积虽然偏低,但车均占路面积并不低,再加上近几年大城市雾霾现象的严重发生,这说明了我国城市交通的主要症结在于道路功能的战略规划不足。近年来,国内一些大城市架桥修路,积极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狠抓交通秩序建设,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说明交通拥堵必须通过城市发展战略的创新予以根本解决。

交通既服务于城市空间扩展,又引导城市空间扩展,通过城市总体规划,使土地使用密度与已有城市结构相匹配,调整区域划分和土地使用以便交通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和城市土地的发展。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开发合理化,可以减少交通需求,城市规划应保证各地区综合功能配套设施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减少居民出行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实现人车分流的利用高架人车分流技术解决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高架人车分流技术解决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的方法,其在原建筑物地面上通过设置人造高架抬高地面标高,所述人造高架包括高架路面和框架结构梁柱,所述高架路面采用装配式条块化施工,所述框架结构梁柱位于高架路面的下方,用以支撑高架路面,所述高架路面的顶棚建有综合管廊,所述综合管廊用以敷设管线,在所述高架路面以下设置行车通道,在所述高架路面以上设置建筑物和人员活动空间,所述人员活动空间采用海绵城市建设,所述海绵城市建设用以应对自然灾害,所述建筑物位于人员活动空间内,所述人员活动空间用以实现城市人群的活动,所述行车通道用以供公共交通、小型车和货车行驶,所述高架路面的顶棚布有孔道,所述建筑物的外墙面铺设竖直管道,该竖直管道与孔道连通,通过竖直管道和孔道可将行车通道内的汽车尾气排放到高空。

进一步地,所述高架路面上的孔道和建筑物外墙面的竖直管道构成尾气排放系统,汽车尾气在所述行车通道内向上流动并沿水平方向流动流入孔道,所述孔道内的汽车尾气和竖直管道顶部的气体产生温差,该温差形成驱动力,从而驱使汽车尾气向上流动流入所述竖直管道,汽车尾气沿着竖直管道流动直至排放到高空。

进一步地,所述行车通道与人员活动空间之间设置有扶梯、电梯和楼梯,行人可通过扶梯、电梯和楼梯在所述行车通道和人员活动空间之间进行往返活动,所述高架路面的顶棚还布有玻璃天窗,该玻璃天窗用以实现采光。

进一步地,所述行车通道包括汽车主干道、汽车次干道和停车场,所述汽车主干道和汽车次干道依次排列,所述停车场位于汽车主干道和汽车次干道之间,在所述汽车主干道的十字路口设置环形岛以实现汽车顺畅通过十字路口,从而实现行车通道的无红绿灯交通管制。

进一步地,所述行车通道内设有智能导停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显示行车通道内的道路拥堵状况和停车场内的停车位状态,从而实现引导驾车人员选择最佳行驶路线,并在停车场内准确获取最合理的停车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汽车主干道和汽车次干道上铺设有将所述行车通道内的雨水引入地下的雨水管道,在所述高架路面上设置雨水缓冲和疏导排放系统,用以实现海绵城市建设。

进一步地,所述高架路面和框架结构梁柱采用混凝土预制构件或钢结构预制构件进行构建,将混凝土预制构件或钢结构预制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送至施工现场进行拼装,同时采用新型预制连接技术,完成构件制作、运输安装、装配校正、连接定位等方面核心工艺。

进一步地,所述人员活动空间设置人行道、自行车道、绿化带、景观区域和健身区域,所述绿化带设置在建筑物之间,所述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设置在绿化带之间,所述健身区域位于人员活动空间的四周,所述健身区域包括健身广场和喷泉广场,所述健身广场的两侧设有长椅,方便人们休息,所述健身广场的中部设有健身活动设施,供人们锻炼身体使用,所述喷泉广场的四周设有绿色通道,所述景观区域位于人员活动空间的四周,所述景观区域包括池塘和四方亭,可为城市人群提供休闲场所。

进一步地,所述池塘围合成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城市农业公园区域,所述城市农业公园区域内设有城市废弃物处理区域,所述人员活动空间内铺设有将所述建筑物内的污水引入城市废弃物处理区域的污水管道。

进一步地,所述高架路面的顶棚采用吊顶式顶棚结构,将所述建筑物内的排水、给水、采暖、煤气配套工程管线和电力、电话、有线电视、智能外线设置悬挂在综合管廊内,用以推进城区的管廊工程建设。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建设人造高架,实现了行车通道和人员活动空间的彻底分流,大大提高了行人的安全,有效节约了地下空间建设资金,减少了汽车噪音和汽车尾气污染;

2.本发明通过在行车通道设置环形岛,极大地提升交通流量、流速,有效避免交通拥堵,提高了城市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

3.本发明通过高架路面布置的孔道和建筑物外墙面布置的竖直管道将行车通道内的汽车尾气和热量排放到高空,净化了人员活动空间的空气,进而能够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和降低雾霾;

4.本发明将行车通道设置在高架路面以下,有效避免交通工具遭受风、雪、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不仅降低了汽车空调的能源消耗,而且避免城市交通因天气变化受到影响;

5.本发明在高架路面以下仅设置行车通道,并在行车通道内设置智能导停系统,充分发挥了行车通道和停车场的效率,有效解决城市停车难的现状;

6.本发明将建筑物内的排水、给水、采暖、煤气配套工程管线和电力、电话、有线电视、智能外线设置悬挂在综合管廊内,方便、经济,在施工和维修时不用破坏城区的环境,并使城区内不必设各种检查井,从而大大提高了城区绿化的景观品质,有利于推进城区管廊工程建设;

7.本发明通过在高架路面设置雨水缓冲区、疏导排放系统,有效解决了城市路面积水难题,实现城市的海绵理念建设;

8.本发明对高架路面采用装配式条块化施工,有效降低了施工过程对环境、交通和人文的影响,大幅削减施工所需人力,有效减少施工风险源,提高高架路面安装速度,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施工影响市民出行的难题;

9.本发明的人造高架可以在原有城区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有效降低了城市规划建设的成本,实现了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利用高架人车分流技术解决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的行车通道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的人员活动空间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

请参考图1-图3,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利用高架人车分流技术解决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在原建筑物地面上建造人造高架1抬高地面标高,人造高架1包括高架路面11和框架结构梁柱12,框架结构梁柱12位于高架路面11的下方,用以支撑高架路面11,在高架路面11以下设置行车通道2,行车通道2用以供公共交通、小型车和货车行驶,在高架路面11以上设置建筑物3和人员活动空间4,建筑物3位于人员活动空间4内,人员活动空间4用以实现城市人群的日常活动,行车通道2和人员活动空间4之间设置有扶梯13、楼梯14和电梯15,行人可通过扶梯13、楼梯14、电梯15在行车通道2和人员活动空间4之间进行往返活动。

在高架路面11上设置雨水缓冲和疏导排放系统,用以实现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城市路面积水难题。

高架路面11采用装配式条块化施工,高架路面11和框架结构梁柱12采用混凝土预制构件或钢结构预制构件进行构建,将混凝土预制构件或钢结构预制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送至施工现场进行拼装,同时采用新型预制连接技术,完成构件制作、运输安装、装配校正、连接定位等方面核心工艺,实现装配式条块化施工,从而大大减少施工占地面积,并可减少工程量。

高架路面11的顶棚布有孔道16和玻璃天窗17,高架路面11的顶棚采用吊顶式顶棚结构,玻璃天窗17用以实现采光,建筑物3的外墙面铺设竖直管道31,该竖直管道31与孔道16连通,通过竖直管道31和孔道16可将行车通道2内的汽车尾气排放到高空,高架路面11上的孔道16和建筑物3外墙面的竖直管道31构成尾气排放系统。

高架路面11的顶棚还建有综合管廊18,综合管廊18用以敷设管线,将建筑物3内的排水、给水、采暖、煤气配套工程管线和电力、电话、有线电视、智能外线设置悬挂在综合管廊18内,用以推进城区的管廊工程建设,有效解决了地下管网铺设的难点,降低了铺设成本。

请参阅图1,161表示汽车尾气在行车通道2内的水平流向,311表示汽车尾气在竖直管道31内的垂直流向,汽车尾气的流动过程为:汽车尾气在行车通道2内向上流动并沿着水平方向流动流入孔道16,孔道16内的汽车尾气与竖直管道31顶部的气体产生温差,该温差形成驱动力,从而驱使汽车尾气向上流动流入竖直管道31,汽车尾气沿着竖直管道31流动直至排放到高空。

请参阅图2,行车通道2包括汽车主干道21、汽车次干道22和停车场23,汽车主干道21和汽车次干道22依次排列,停车场23位于汽车主干道21和汽车次干道22之间,汽车主干道21和汽车次干道22上铺设有将行车通道2内的雨水引入地下的雨水管道24,在汽车主干道21的十字路口设置环形岛25实现汽车顺畅通过十字路口,从而实现行车通道2的无红绿灯交通管制,有效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

行车通道2内设有智能导停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显示行车通道2内的道路拥堵状况和停车场23内的停车位状态,从而引导驾驶人员选择最佳行驶路线,并在停车场23内准确获取最合理的停车位置,有效解决城市停车难的现状。

请参阅图3,人员活动空间4采用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用以应对自然灾害,人员活动空间4设置人行道41、自行车道42、绿化带43、景观区域44和健身区域45,绿化带43设置在建筑物3之间,人行道41和自行车道42设置在绿化带43之间,健身区域45位于人员活动空间4的四周,健身区域45包括健身广场451和喷泉广场452,健身广场451的两侧设有长椅454,方便人们休息,健身广场451的中部设有健身活动设施455,供人们锻炼身体使用,喷泉广场452的四周设有绿色通道453;景观区域44位于人员活动空间4的四周,景观区域44包括池塘441和四方亭442,为城市人群提供休闲场所。

池塘441围合成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城市农业公园区域443,城市农业公园区域443内设有城市废弃物处理区域444,人员活动空间4内铺设有将建筑物3内的污水引入城市废弃物处理区域444的污水管道。

本发明通过建设人造高架1,实现了行车通道2和人员活动空间4的彻底分流,大大提高了行人的安全,有效节约了地下空间建设资金,减少了汽车噪音和汽车尾气污染;本发明通过在行车通道2设置环形岛25,极大地提升交通流量、流速,有效避免交通拥堵,提高了城市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本发明利用高架路面11布置的孔道16和建筑物3的外墙面布置的竖直管道31将行车通道2内的汽车尾气和热量排放到高空,净化了人员活动空间4的空气,进而能够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和降低雾霾;本发明将行车通道2设置在高架路面11以下,有效避免交通工具遭受风、雪、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不仅降低了汽车空调的能源消耗,而且避免城市交通因天气变化受到影响;本发明在高架路面11以下仅设置行车通道2,并在行车通道2内设置智能导停系统,充分发挥了行车通道2和停车场23的效率,有效解决城市停车难的现状;本发明将建筑物3内的排水、给水、采暖、煤气配套工程管线和电力、电话、有线电视、智能外线设置悬挂在综合管廊18内,方便、经济,在施工和维修时不用破坏城区的环境,并使城区内不必设各种检查井,从而大大提高了城区绿化的景观品质,有利于推进城区管廊工程建设;本发明通过在高架路面11设置雨水缓冲区、疏导排放系统,有效解决了城市路面积水难题,实现城市的海绵理念建设;本发明对高架路面11采用装配式条块化施工,有效降低了施工过程对环境、交通和人文的影响,大幅削减施工所需人力,有效减少施工风险源,提高高架路面11安装速度,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施工影响市民出行的难题;本发明的人造高架1可以在原有城区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有效降低了城市规划建设的成本,实现了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零部件位于图中以及零部件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文中上述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