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公交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1251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快速公交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公共交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速公交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车辆的增加,道路资源越来越趋于紧张,城市居民出行的高峰期间经常会遇到交通堵塞,给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

为了方便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一些城市引入快速公交来缓解出行难的问题,快速公交简称brt,是一种介于快速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新型公共客运系统,是一种大运量交通方式,通常也被人们称作“地面上的地铁”。其利用现代化技术配合智能交通和运营管理,开辟公交专用道路和建造新式公交车站,实现轨道交通模式的运营服务,达到轻轨服务水准的一种独特的城市客运系统,为缓解城市居民出行难的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快速公交在给城市居民带来方便的公共交通的同时,也暴露了其自身存在的缺陷:快速公交专用车道在客观上占用大量的公共交通资源,给普通车辆的道路使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某城市快速公交专用车道占用三个车道中的一个,在高峰时期,两个普通车道非常拥挤,而专用车道在所述快速公交经过后几乎完全闲置,一定程度的浪费了交通资源,进一步的,快速公交的新式公交车站体积比普通公交车站的体积更庞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占用了原本就非常短缺的公共交通资源。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快速公交系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充分利用公共交通资源且方便乘客乘坐的快速公交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快速公交系统,所述快速公交系统包括人行道;车辆,包括普通车辆及快速公交;具有若干个站点的车道,所述车辆行驶于所述车道,所述站点为所述快速公交的停靠位置;候车平台,所述候车平台包括车行平台、人行平台及乘客通道,所述车行平台设于所述站点且架设于所述人行平台的上方,其两端与所述车道连通,所述人行平台与所述车道隔离,所述乘车通道连通所述人行平台与所述车行平台,且仅供乘客通过;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连通所述人行道与所述人行平台,且仅供乘客通过;分流车道,所述分流车道设于所述站点的下方,且可连通位于所述站点的两端的所述车道,且仅供所述普通车辆通过;感应门,所述感应门可探测所述车辆的行驶情况并根据探测情况敞开或封闭所述分流车道;其中所述车道、所述车行平台及所述分流车道的行车方向均相同。

优选的,所述连接通道为地下通道或天桥。

优选的,所述乘车通道为电梯。

优选的,所述感应门与所述车行平台的两端相邻设置。

优选的,所述感应门包括用于探测所述车辆行驶情况的第一探测器、敞开或封闭所述分流车道的门体及根据所述第一探测器探测结果控制所述门体的第一控制器。

优选的,所述车道还包括用于所述普通车辆行驶的普通车道及用于所述快速公交与所述普通车辆共同行驶的公用车道,所述普通车道与所述公用车道相邻设置,所述站点设于所述公用车道。

优选的,所述公用车道的数量不大于所述普通车道的数量。

优选的,所述候车平台的数量不大于所述站点的数量。

优选的,所述快速公交道路系统还包括移动装置及用于调控所述移动装置的调控装置,所述移动装置可以驱动所述候车平台沿所述车道的行车方向或行车反方向移动,所述调控装置包括用于探测所述车辆行驶情况的第二探测器及接收所述第二探测器的探测结果并控制所述移动装置移动的第二控制器。

优选的,所述移动装置与所述调控装置均设于所述候车平台。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供的快速公交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所述快速公交系统包括人行道、车辆、具有若干个站点的车道、候车平台、连接通道、分流车道及感应门,所述车辆包括普通车辆及快速公交,所述候车平台包括车行平台、人行平台及乘客通道,所述车行平台的两端与所述车道连通,所述乘车通道连通所述人行平台与所述车行平台,所述连接通道连通所述人行道与所述人行平台,所述分流车道可连通位于所述站点的两端的所述车道,且仅供所述普通车辆通过,所述感应门可探测所述车辆的行驶情况并根据探测情况敞开或封闭所述分流车道,所述车行平台可以提供普通车辆与快速公交共同行驶的车道,所述分流车道能够分担行驶于所述车道中所述普通车辆的车流,所述分流车道、所述感应门及所述候车平台的组合设置实现所述快速公交系统能够同时行驶普通车辆与快速公交,从而充分利用有限的公共交通资源,进一步的,所述候车平台可以发挥公交车站的作用,从而实现所述候车平台既能作为公交车站又不挤占公共道路交通资源,以最大程度的利用公共交通资源。

二、所述快速公交道路系统还包括移动装置及调控装置,所述移动装置可以驱动所述候车平台沿所述车道的行车方向或行车反方向移动,所述调控装置包括用于探测所述车辆行驶情况的第二探测器及接收所述第二探测器的探测结果并控制所述移动装置移动的第二控制器,所述移动装置与所述调控装置的组配设置实现乘客能够将候车平台将一个站点运动至另一个站点,从而实现在所述候车平台不多于所述站点的数量的情况,乘客能够顺利乘车,进一步,在两个不同所述站点较近的情况下,直接通过所述候车平台到达目的地,最大程度的发挥了所述快速公交系统的作用,较好的节约公共交通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快速公交系统的设计原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候车平台的设计原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感应门的设计原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移动装置及调控装置的设计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及图4,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快速公交系统的设计原理图,图2为图1所示的候车平台的设计原理图,图3为图1所示的感应门的设计原理图,图4为图1所示的移动装置及调控装置的设计原理图。所述快速公交系统100包括车辆1、车道2、人行道3、候车平台4、连接通道5、分流车道6、感应门7、移动装置8及调控装置9,所述候车平台4设于所述车道2,所述人行道3与所述候车平台4通过所述连接通道5连通。

所述车辆1包括普通车辆11及快速公交13。

所述车道2包括站点21、普通车道23及公共车道25,所述普通车道23用于所述普通车辆11行驶,所述公共车道25用于所述普通车辆11与所述快速公交13共同行驶,所述普通车道23与所述公共车道25相邻设置,所述站点21设于所述公共车道25,所述站点21为所述快速公交13的停靠位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普通车道23与所述公共车道25的数量相等,且均为两个,两个所述公共车道25相邻设置,且夹设于两个所述普通车道23之间,所述站点21的数量为6个,每个所述公用车道25依次间隔设置有3个站点21。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普通车道23的数量可以多于与所述公共车道25的数量。

所述人行道3设于所述车道2的两侧,本实施例中,所述人行道3的数量为两个,且均与所述普通车道23相邻设置。

所述候车平台4的数量为包括车行平台41、人行平台43及乘车通道45,所述车行平台41设于所述站点21,且架设于所述人行平台43的上方,所述车行平台41的两端均与所述公共车道25连通,且二者行车方向相同,所述车行平台41用于行驶所述普通车辆11及所述快速公交13,所述人行平台43设于所述站点21的下方,且与所述公共车道25隔离,所述人行平台43用于乘客的活动,所述乘车通道45连通所述人行平台43与所述车行平台41,且仅供乘客通过,所述乘车通道45用于方便乘客从所述人行平台43前往所述车行平台41乘车。

本实施例中,所述候车平台4的数量为4个,每个所述公共车道25设有2个所述候车平台4,其中,2个所述候车平台4设于所述公共车道25的3个所述站点21中的任意2个,所述乘车通道45为电梯。所述候车平台4可以发挥公交车站的作用,从而实现所述候车平台4既能作为公交车站又不挤占公共道路交通资源,以最大程度的利用公共交通资源。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候车平台4的数量与所述站点21的数量可以相等,且二者一一对应设置。

具体的,所述车行平台41包括沿行车方向依次连接的入车区、停车区、候车区及出车区,所述入车区与所述车道2连通,可用于所述快速公交13进入所述车行平台41,所述停车区可用于所述快速公交13的停靠,所述候车区与所述乘车通道45连通,用于乘客候车,所述出车区也与所述车道2连通,用于已搭乘好位于所述候车区的乘客的所述快速公交13驶入所述公共车道25。

所述连接通道5用于连通所述人行道3与所述人行平台43,以方便乘客从人行道3进入所述人行平台43。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通道5为地下通道。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通道5可以为天桥。

所述分流车道6设于所述站点21的下方,且位于所述公共车道25的地下,所述分流车道6的两端连通所述公共车道25,其行车方向与所述公共车道25的行车方向相同,所述感应门7可探测所述车辆1的行驶情况并根据探测情况敞开或封闭所述分流车道6,所述分流车道6用于所述普通车道23的车流通过,以分解所述公共车道25的交通流,所述分流车道6、所述感应门7及所述候车平台4的组合设置实现所述快速公交系统100能够同时行驶普通车辆11与快速公交13,从而充分利用有限的公共交通资源。

所述感应门7包括第一探测器73、门体71及第一控制器75,所述门体71设于所述分流车道6的出入口,且与所述车行平台41的两端相邻设置,所述第一探测器73设于所述门体71,用于探测所述公共车道25的所述车辆1的行驶情况,所述第一控制器75根据所述第一探测器73的探测结果控制所述门体71的封闭或敞开,所述第一控制器75根据初始设置内部的定时器,每隔500毫秒产生依次定时信号,定时信号产生后,第一控制器75启动第一探测器73,所述第一探测器73对所述车辆1行驶情况进行探测。

具体的,当所述第一探测器73探测到仅有所述快速公交13或快速公交13靠近所述门体71时,发送探测结果至所述第一控制器75,所述第一控制器75控制所述门体71封闭。

当所述第一探测器73探测到所述普通车辆11与所述快速公交13均靠近所述门体71时,发送探测结果至所述第一控制器75;

所述普通车辆11靠近所述门体71时,所述第一控制器75控制所述门体71敞开,使所述普通车辆11进入所述分流车道6;

所述第一控制器75控制所述门体71关闭;

快速公交13到来时,所述第一控制器75控制所述门体71封闭,使所述快速公交13进入车行平台41;

待所述快速公交13远离所述门体71时,所述第一控制器75控制所述门体71敞开,使所述普通车辆11驶出所述分流车道6并进入所述公共车道25。

所述移动装置8设于所述人行平台43的下方,所述调控装置9设于所述人行平台43,所述调控装置9包括通信装置91、第二探测器93、第二控制器95及报站装置97,所述通信装置91用于设于不同候车平台4的通信装置91之间的联系,所述第二探测器93用于探测所述公共车道25的所述车辆1的行驶情况,所述报站装置97显示并通告所述第二探测器93与所述通信装置91的结果,所述第二控制器95根据初始设置内部的定时器,每隔500毫秒产生依次定时信号,定时信号产生后,第二控制器95启动第二探测器93及通信装置91,所述第二控制器95也能够即时启动所述通信装置91,所述第二控制器95根据所述第二探测器93的探测结果及所述通信装置91的联系结果控制所述移动装置8的运动与所述报站装置97工作。

当所述通信装置91反馈相邻的所述站点21上未设有所述候车平台4时,所述第二控制器95控制所述移动装置8驱动所述候车平台4沿所述公用车道25的行车方向或行车反方向移动至未设有所述候车平台4的站点21;

当所述通信装置91反馈所述站点21上设有所述候车平台4时,所述第二控制启动所述第二探测器93,所述第二探测器93探测所述公共车道25的所述车辆1的行驶情况;

所述报站装置97显示并通告所述第二探测器93的探测结果。

所述移动装置8与所述调控装置9的组配设置实现乘客能够将候车平台4将一个站点21运动至另一个站点21,从而实现在所述候车平台4的数量不多于所述站点21的数量的情况,乘客能够顺利乘车,进一步,在两个不同所述站点21较近的情况下,直接通过所述候车平台4到达目的地,最大程度的发挥了所述快速公交系统100的作用,较好的节约公共交通资源。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供的快速公交系统100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所述快速公交系统100包括人行道3、车辆1、具有若干个站点21的车道2、候车平台4、连接通道5、分流车道6及感应门7,所述车辆1包括普通车辆11及快速公交13,所述候车平台4包括车行平台41、人行平台43及乘客通道,所述车行平台41的两端与所述车道2连通,所述乘车通道45连通所述人行平台43与所述车行平台41,所述连接通道5连通所述人行道3与所述人行平台43,所述分流车道6可连通位于所述站点21的两端的所述车道2,且仅供所述普通车辆11通过,所述感应门7可探测所述车辆1的行驶情况并根据探测情况敞开或封闭所述分流车道6,所述车行平台41可以提供普通车辆11与快速公交13共同行驶的车道2,所述分流车道6能够分担行驶于所述车道2中所述普通车辆11的车流,所述分流车道6、所述感应门7及所述候车平台4的组合设置实现所述快速公交系统100能够同时行驶普通车辆11与快速公交13,从而充分利用有限的公共交通资源,进一步的,所述候车平台4可以发挥公交车站的作用,从而实现所述候车平台4既能作为公交车站又不挤占公共道路交通资源,以最大程度的利用公共交通资源。

二、所述快速公交13道路系统还包括移动装置8及调控装置9,所述移动装置8可以驱动所述候车平台4沿所述车道2的行车方向或行车反方向移动,所述调控装置9包括用于探测所述车辆1行驶情况的第二探测器93及接收所述第二探测器93的探测结果并控制所述移动装置8移动的第二控制器95,所述移动装置8与所述调控装置9的组配设置实现乘客能够将候车平台4将一个站点21运动至另一个站点21,从而实现在所述候车平台4不多于所述站点21的数量的情况,乘客能够顺利乘车,进一步,在两个不同所述站点21较近的情况下,直接通过所述候车平台4到达目的地,最大程度的发挥了所述快速公交系统100的作用,较好的节约公共交通资源。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