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护栏智能变位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30953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公路护栏智能变位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道路交通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改变公路隔离护栏位置的公路护栏智能变位车。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及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汽车拥有量在快速增加,同时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中心土地价值的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市区工作、市郊居住的生活模式。由此形成了上下班高峰时段进出市区的潮汐交通流;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功能区的细化,新功能区的增加,极大地改变了原有城市道路的交通流。特别是现有的连接新老城区的干道道路,也形成了早晚固定时段的潮汐车流。早晨上班高峰时,便出现了明显的早高峰大量机动车进城,通向市中心的道路拥堵不堪,而另一侧的道路则过于空闲;晚上下班高峰时,情况正好相反,晚高峰大量机动车出城的潮汐交通现象。城市路网规划难以承受这种爆发式的交通流,因此城市潮汐交通拥堵在各个城市接连上演。已往将隔离护栏安装于公路中央平分路面的固定车道方式,无法缓解单方向车辆拥堵的情况,往往造成隔离护栏两侧交通秩序截然相反的现象,已经影响到车辆通行,成为当前城市交通治理的当务之急。护栏变位车可以利用车辆对公路隔离护栏进行变位,使公路两侧的宽度根据早晚高峰的交通流量变化而改变,形成潮汐车道。现有的护栏变位车存在着变位工作效率低、移动不灵活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公路护栏智能变位车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移动护栏效率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公路护栏智能变位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公路护栏智能变位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安装于车体底部的s型轨道组件、安装于s型轨道组件中部的辅助动力组件、位于车体内部的液压电气控制箱,所述s型轨道组件固定于所述车体底部并自所述车辆前端外侧延伸至车辆后端外侧且两端位于车辆的不同侧,s型轨道组件包括轨道外罩、安装在轨道外罩内的变位轨道、安装在变位轨道上的若干相互连接的传送支架,所述传送支架包括一门字型挂钩支架、固定于所述门字型挂钩支架内侧的传动轮及导向轮;辅助动力组件包括对称安装于s型轨道组件中部两侧的液压驱动装置和辅助动力转速控制装置,所述液压驱动装置包括安装在车体底部的固定支架、安装在固定支架上的液压马达和驱动轮胎,液压马达通过管路与一液压油泵连接,所述驱动轮胎由液压马达的输出轴驱动,驱动轮胎与隔离护栏接触并辅助隔离护栏移动;辅助动力转速控制装置包括固定于液压马达输出轴端的编码器、与车体变速箱连接的车辆速度传感器、安装于液压电气控制箱内的可编程控制器,所述可编程控制器采取车辆速度传感器的脉冲信号并通过电磁阀控制液压油泵和液压马达进而控制驱动轮胎转速,实现驱动轮胎转速与车体速度相适应。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液压驱动装置的固定支架与车体底部采用销轴铰接连接,固定支架侧方设有支架摆动液压缸。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车体为双车头车体,车体前后两端均设有驾驶仓及驱动装置和转向装置,车体的前后车轮错位分布,即相对前端的安装有s型轨道组件的左侧车轮向内收缩,相对后端的安装有s型轨道组件的右侧车轮向内收缩,在车轮外侧预留出s型轨道组件安装空间,将s型轨道组件两端安装在车轮外侧的车体下方。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s型轨道组件由车体带动对隔离护栏进行支撑和推移动作,所述辅助动力组件利用自身液压马达带动驱动轮胎转动进而推动隔离护栏移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传动轮在门字型挂钩支架内竖直安装或倾斜安装,传动轮用于支撑隔离护栏,隔离护栏可以在传动轮上移动。

本发明公路护栏智能变位车,采用s型轨道组件托举推送和辅助动力组件推送双动力推送的方式带动隔离护栏移位,利用辅助动力转速控制装置控制辅助动力组件的驱动轮胎转速,使其转动速度略大于车辆行驶速度,为隔离护栏的移动提供可靠地辅助动力,使原来公路护栏智能变位车作业速度由原来的4km/h~5km/h增加到8km/h~10km/h,作业效率提高了1倍。车体采用双车头车体和前后轮错位安装的方式,使s型轨道组件两端安装在车轮外侧的车体下方,避免s型轨道组件探出车体,可有效降低公路护栏智能变位车的车身宽度,避免其过多占用道路影响交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公路护栏智能变位车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公路护栏智能变位车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s型轨道组件和辅助动力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传送支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隔离护栏移动轨迹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采用单车头、前后轮正对安装的正常车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的对应关系为:

1车体;2液压电气控制箱;3轨道外罩;4变位轨道;5门字型挂钩支架;6传动轮;7导向轮;8固定支架;9液压马达;10编码器;11驱动轮胎;12液压油泵;13车辆速度传感器;14可编程控制器;15支架摆动液压缸;16驾驶仓;17驱动装置;18车轮;100隔离护栏;101s型轨道组件;102辅助动力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公路护栏智能变位车,包括车体1、安装于车体底部的s型轨道组件101、安装于s型轨道组件中部的辅助动力组件102、位于车体内部的液压电气控制箱2,所述s型轨道组件固定于所述车体底部并自所述车辆前端外侧延伸至车辆后端外侧且两端位于车辆的不同侧,s型轨道组件包括轨道外罩3、安装在轨道外罩内的变位轨道4、安装在变位轨道上的若干相互连接的传送支架,所述传送支架包括一门字型挂钩支架5、固定于所述门字型挂钩支架内侧的传动轮6及导向轮7;辅助动力组件包括对称安装于s型轨道组件中部两侧的液压驱动装置和辅助动力转速控制装置,所述液压驱动装置包括安装在车体底部的固定支架8、安装在固定支架上的液压马达9和驱动轮胎11,液压马达9通过管路与一液压油泵12连接,所述驱动轮胎由液压马达的输出轴驱动,驱动轮胎与隔离护栏100接触并辅助隔离护栏移动;辅助动力转速控制装置包括固定于液压马达输出轴端的编码器10、与车体变速箱连接的车辆速度传感器13、安装于液压电气控制箱内的可编程控制器14,所述可编程控制器采取车辆速度传感器的脉冲信号并通过电磁阀控制液压油泵和液压马达进而控制驱动轮胎转速,实现驱动轮胎转速与车体速度相适应。所述液压驱动装置的固定支架8与车体底部采用销轴铰接连接,固定支架侧方设有支架摆动液压缸15。所述s型轨道组件由车体带动对隔离护栏进行支撑和推移动作,所述辅助动力组件利用自身液压马达带动驱动轮胎转动进而推动隔离护栏移动。所述传动轮在门字型挂钩支架内竖直安装或倾斜安装,传动轮用于支撑隔离护栏,隔离护栏可以在传动轮上移动。

在具体实施时,隔离护栏使用上部两侧设有凸出卡槽的工字形移动护栏,移动护栏一定要采用链接的连接方式。车体1开始启动行驶,当遇到隔离护栏100时,所述s型轨道组件101的前端对准隔离护栏,从而使隔离护栏上部能进入s型轨道组件的门字型挂钩支架5内,并沿着s型轨道组件从车体的左前侧移至车体的右后侧,隔离护栏的移动轨迹如图6所示,如此实现了改变隔离护栏位置的目的。在隔离护栏的移动过程中,隔离护栏与门字型挂钩支架5配合,并借助传动轮6及导向轮7的作用,同时辅助动力组件处于工作状态,所述可编程控制器14提取车辆速度传感器13的脉冲信号,通过程序控制编码器10,进而控制驱动轮胎11转速,实现驱动轮胎11的胎面移动速度高于车辆行驶速度15%,为隔离护栏的移动提供可靠地辅助动力,使得隔离护栏能顺畅地沿s型轨道组件移动。这种s型轨道组件托举推送和辅助动力组件推送双动力推送的方式带动隔离护栏移位,使原来公路护栏智能变位车作业速度由4km/h~5km/h增加到8km/h~10km/h,工作效率提高了1倍。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采用双车头车体和前后车轮18错位安装的方式,车体采用双车头车体,车体前后两端均设有驾驶仓16及驱动装置17和转向装置,车体的前后车轮错位分布,即相对的前端安装有s型轨道组件的左侧车轮向内收缩,相对的后端安装有s型轨道组件的右侧车轮向内收缩,在车轮外侧预留出s型轨道组件安装空间,将s型轨道组件两端安装在车轮外侧的车体下方。使s型轨道组件两端安装在车轮外侧的车体下方,避免s型轨道组件探出车体,可有效降低公路护栏智能变位车的车身宽度,避免其过多占用道路影响交通。运行过程无需掉头转弯即可实现换向行驶,便于在拥堵的城市路段使用。因为本发明为特种作业车辆,为低速行驶车辆,前后轮错位安装并不会影响车体的安全性能。在对本发明公路护栏智能变位车的车身宽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车体也可采用单车头、前后轮正对安装的正常车体,在车体底部的s型轨道组件两侧加装辅助动力组件即可(如图6所示)。当采用前后轮正对安装的正常车体时,s型轨道组件两端设置活动端,活动端与车体连接处利用悬挂组件安装,悬挂组件设置直线导轨、悬挂支架,和伸缩臂,活动端安装在悬挂支架上,利用伸缩臂可以控制活动端内外移动。

综上所述,本发明公路护栏智能变位车可大大提高隔离护栏的移动变位速度,使拥堵道路得以迅速疏导车辆,实现道路资源充分利用、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上述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