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阻快速车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9008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交通运输车道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阻快速车道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拥有量已是全球第一,但随之而来的是大多数城市的交通状况越来越拥堵,对时间和能源造成极大的损失,由此产生的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而且,目前的大多数城市由于长期的城市建设,已经开始无路可修,同时,仅靠修路或建立交桥来解决交通拥堵的状况,不仅成本巨大,耗时更多,且效果并不明显,据统计,中国每年的拥堵成本已占gdp总量的2%,已达到了一万亿人民币之巨。针对上述情况,经发明人长时间的研究发现,造成拥堵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之一是现有的城市主干道上的交通管制太多,凡有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上均设有红绿灯装置,而且,红绿灯的设置经常是过于密集,导致车辆真正在道路上的通行时间十分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城市中车辆的正常行驶,这就是造成城市拥堵的主要原因,而发明人发现,如果城市内的交通像高速公路一样不受红绿灯管制,那么整个城市内的交通状况就能变得畅通无阻,无需忍受拥堵的恶果。

为此,本发明的设计者有鉴于上述缺陷,通过潜心研究和设计,综合长期多年从事相关产业的经验和成果,研究设计出一种无阻快速车道结构,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阻快速车道结构,其结构简单,改造方便,适用广泛,能无需各交通路口的红绿灯,达到车辆无阻碍快速通行从而有效解决城市道路的拥堵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阻快速车道结构,包括主干道和次干道,所述主干道为上下方向的至少双向六车道设置的车道,所述次干道为左右方向的汇通至所述主干道的至少双向两车道设置的车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干道在所述次干道汇通的位置中间设有隔离装置,在所述主干道的隔离装置之间设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中间隔离带,从而通过隔离装置和中间隔离带将左右车道进行隔离;

所述主干道的内侧设有至少一个掉头无阻车道,外侧设有至少一个直行右转无阻车道,在所述掉头无阻车道和直行右转无阻车道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直行快速无阻车道,且位于两隔离装置的至少两个中间隔离带之间设有两结构相同但背向设置的掉头装置,各所述掉头装置包含入口栏杆、出口栏杆以及中间连接的弧形栏杆,所述入口栏杆设置于所述主干道一侧的所述至少一个掉头无阻车道和直行快速无阻车道之间,所述出口栏杆位于所述主干道另一侧的所述至少一个掉头无阻车道和直行快速无阻车道之间,从而在主干道的掉头无阻车道上通过两背向设置的掉头装置将左右的掉头无阻车道进行隔离,车辆行驶中通过掉头装置实现车辆在主干道上的掉头;

所述次干道不设直行车道和左转车道,其两侧分别设有连接至所述主干道直行右转无阻车道的驶出车道和右转无阻车道,由此,主干道上需要驶入次干道的车辆可直接从直行右转无阻车道直接从驶出车道进入次干道,而次干道的车辆可直接从右转无阻车道7进入主干道,如需要进入另一方向的次干道,则车辆可从进入主干道后并线进入内侧的至少一掉头无阻车道,再从掉头无阻车道掉头后通过另一方向的直行右转无阻车道进入另一方向的驶出车道。

其中:所述隔离装置为伸缩拉闸式隔离装置或者移动式隔离栏杆,所述伸缩拉闸式隔离装置可快速伸缩后收起或挪开,所述移动式隔离栏杆的底端可设有移动轮,同样进行移动,从而将所述主干道的中间打开,以在需要时将次干道的车辆进行快速疏通。

其中:所述中间隔离带的中部设有至少一个掉头提醒标志,所述至少一个掉头提醒标志包含与掉头装置6距离100米的100米掉头警示标志、距离200米的200米掉头警示标志和距离300米的300米掉头警示标志。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掉头无阻车道包含位于内侧的第一掉头无阻车道和位于外侧的第二掉头无阻车道,所述掉头装置的入口栏杆位于所述第二掉头无阻车道外侧,其长度为50-80米,出口栏杆位于另一侧的第二掉头无阻车道外侧,其长度为20米。

其中:所述次干道连接至主干道的位置设有警示装置,所述警示装置为提醒前方有车辆汇入的警示牌。

其中:所述警示装置还包含观察凸镜,以便于驾驶员对主干道和次干道的车辆进行观察,保证安全性能。

通过上述结构可知,本发明的无阻快速车道结构具有如下效果:

1、改造简单,施工方便快捷,无需进行拆迁、开挖,投资成本低,适用于大部分城市交通道路。

2、无需红绿灯设置,行驶过程中不需要等红灯的时间,机动车行驶畅通无阻,不仅节约了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而且提高时间效率,达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

本发明的详细内容可通过后述的说明及所附图而得到。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本发明的无阻快速车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掉头无阻车道;2、第二掉头无阻车道;3、直行快速无阻车道;4、直行右转无阻车道;5、隔离装置;6、掉头装置;7、右转无阻车道;8、中间隔离带;9、警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显示了本发明的无阻快速车道结构。

所述无阻快速车道结构包括主干道和次干道,从图1可以看出,所述主干道为上下方向的至少双向六车道设置的车道,所述次干道为左右方向的汇通至所述主干道的至少双向两车道设置的车道。

其中,所述主干道在所述次干道汇通的位置中间设有隔离装置5,在所述主干道的隔离装置5之间设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中间隔离带8,从而通过隔离装置5和中间隔离带8将左右车道进行隔离,可选的是,所述隔离装置5可为伸缩拉闸式隔离装置或者移动式隔离栏杆,所述伸缩拉闸式隔离装置可快速伸缩后收起或挪开,所述移动式隔离栏杆的底端可设有移动轮,同样进行移动,从而将所述主干道的中间打开,以在需要时将次干道的车辆进行快速疏通。

其中,所述主干道的内侧(即靠近中间隔离带8的位置)设有至少一个掉头无阻车道,外侧设有至少一个直行右转无阻车道4,在所述掉头无阻车道和直行右转无阻车道4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直行快速无阻车道3,且位于两隔离装置5的至少两个中间隔离带8之间设有两结构相同但背向设置的掉头装置6,各所述掉头装置6包含入口栏杆、出口栏杆以及中间连接的弧形栏杆,所述入口栏杆设置于所述主干道一侧的所述至少一个掉头无阻车道和直行快速无阻车道3之间,所述出口栏杆位于所述主干道另一侧的所述至少一个掉头无阻车道和直行快速无阻车道3之间,从而在主干道的掉头无阻车道上通过两背向设置的掉头装置6将左右的掉头无阻车道进行隔离,车辆行驶中可通过掉头装置实现车辆在主干道上的掉头。

其中,所述次干道不设直行车道和左转车道,其两侧分别设有连接至所述主干道直行右转无阻车道4的驶出车道和右转无阻车道7,由此,主干道上需要驶入次干道的车辆可直接从直行右转无阻车道4直接从驶出车道进入次干道,而次干道的车辆可直接从右转无阻车道7进入主干道,如需要进入另一方向的次干道,则车辆可从进入主干道后并线进入内侧的至少一掉头无阻车道,再从掉头无阻车道掉头后通过另一方向的直行右转无阻车道4进入另一方向的驶出车道。

通过上述内容可知,本申请可无需红绿灯装置,实现主干道和次干道之间的快速进入和驶出,而在主干道上保留了直行的快速车道,行驶车辆可无需等待而根据道路知识标志进行快速行驶。

所述中间隔离带8的中部可设有至少一个掉头提醒标志,所述至少一个掉头提醒标志可包含与掉头装置6距离100米的100米掉头警示标志、距离200米的200米掉头警示标志和距离300米的300米掉头警示标志。

其中,所述主干道可为双向八车道,所述至少一个掉头无阻车道包含位于内侧的第一掉头无阻车道1和位于外侧的第二掉头无阻车道2,所述掉头装置6的入口栏杆位于所述第二掉头无阻车道2外侧,其长度优选为50-80米,出口栏杆位于另一侧的第二掉头无阻车道2外侧,其长度优选为20米。

其中,所述次干道连接至主干道的位置设有警示装置9,所述警示装置9可为提醒前方有车辆汇入的警示牌,还可包含观察凸镜,以便于驾驶员对主干道和次干道的车辆进行观察,保证安全性能。

其中,为便于行人的安全通过,可在主干道和次干道的合适位置设置天桥或者地下通道,以使行人及自行车通过的方式采取天桥或地下通道的方式解决,这种方式在大部分城市主干道均具有现成天桥及地下通道可利用,如无可增设,至于摩托车、电动车及非机动车可采取限行方式解决(大部分城市主干道已限行)。

其中,为提供大型公交车的运行,可采取适当调整线路来避免掉头的方式解决。

由此可见,这是一种在原有的城市主管道上进行改造,时间短,投资少,方便快捷,灵活有效的行车方式,其具体行车方式如下所述:

1、可进行新建或者将原有的十字路口、丁字路口沿主干道方向,采用本申请的隔离装置5和中间隔离带8进行封闭(可采用类似高速路上所用的,其目的是特殊紧急情况时可随时解除封闭),这样就可以取消原有的红绿灯装置,为实现快速无阻车道提供保障。

2、次干道直行或左转弯的车辆,全部改为右转进入主干道,通过第一次变道进入中间的车道(100m距离完全满足变道所需),再由中间通过二次变道进入掉头的车道,然后通过掉头车道完成进入对面车道的全过程,再用类似方法完成直行或右转达到原红绿灯所起到的作用。整个过程中间不需要任何交通信号指挥,同样能够完成原红绿灯装置所起到的作用。

3、通过这种设计,在改造后可以将原主干道上绝大部分的红绿灯装置取消,只保留原有同是主干道(东西南北大交汇路口)的红绿灯装置,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城市主干道上行车速度,次干道也因此不再出现拥堵的现象,从而使城市内的整体交通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此种设计更符合智慧城市的理念。

4、这种设计更可适用于新兴城市,环保和快速通行更加安全快速。

显而易见的是,以上的描述和记载仅仅是举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公开内容、应用或使用。虽然已经在实施例中描述过并且在附图中描述了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制由附图示例和在实施例中描述的作为目前认为的最佳模式以实施本发明的教导的特定例子,本发明的范围将包括落入前面的说明书和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任何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