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防滑吸水地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29591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防滑吸水地砖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防滑吸水地砖。



背景技术:

地砖铺面是一种常规的铺面形式,在人行步道、盲道、健身步道中应用广泛,采用地砖铺路较混凝土或沥青等效果较好,雨水可由地砖表面渗入底部,铺设成本低,施工方便。

传统的地砖是将地砖铺设在地面基础之上,相邻地砖之间进行拼接,雨水通过两地砖之间的缝隙进入基础内部,然后流向地下水层输送出去,在持续雨水天气,容易在地砖缝隙之间聚集大量积水,因为无法保证雨水能实时通过地砖缝隙之间渗透到地下层,且本身地砖的渗水能力较差,该情况导致积水在地面蔓延,给行人、车辆均带来较大的不便,存在交通事故的隐患。

基于此,提供一种新型防滑吸水地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现有地砖渗水能力差,积水在地砖表面大量累积等技术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防滑吸水地砖,在地基上铺设鹅卵石,鹅卵石上铺设吸水材料层,并在吸水材料层上铺设地梁作为吸水空间,地梁上设置吸水地砖,雨水经吸水地砖表面渗入到地砖下层直至地下层。解决了现有地砖渗水能力差,积水聚集等技术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型防滑吸水地砖,包括吸水保水层、鹅卵石层,吸水保水层铺设在鹅卵石层上,吸水保水层包括吸水地砖层、地梁层、吸水材料层,鹅卵石层铺设在地基上,吸水材料层铺设在鹅卵石层上,地梁层浇注在吸水材料层上,地梁层由大于等于两根间隔为15—20cm的地梁组成,地梁层中的地梁呈平铺分布并形成吸水空间,吸水地砖层铺设在地梁层上。

所述吸水地砖层具有强吸水功能,吸水地砖的尺寸可为现有技术中常用尺寸。吸水地砖在雨水天气时能快速将雨水吸收,避免雨水长时间聚集在地表面;雨水经吸水地砖吸收后,如果超过吸水地砖的蓄水量,或者未超过蓄水量,在晴朗天气下,雨水经吸水地砖渗漏到由地梁组成的吸水空间内,设置多根地梁呈平铺分布状态,且地梁之间的间隔为15—20cm,则吸水地砖层与吸水材料层之间的间隔围合成吸水空间层,可对经吸水地砖渗透下来的水进行存储,即保水;当水量超过吸水空间的保水量时,雨水慢慢通过吸水材料层进行渗漏,渗透的水经过鹅卵石层渗入到地下层。在经过吸水材料层、鹅卵石层时会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具体净化形式为除去雨水中携带的杂质,让杂质滞留在吸水材料层、鹅卵石层,经鹅卵石层净化后的水进行地下层,可成为地下水,或进入到江河道中,供二次利用,或蒸发,再次以雨水的形式降落,然后经吸水地砖层吸水保水渗水再次进入地下。

故本技术方案中吸水保水层的吸水地砖层、地梁层、吸水材料层,以及鹅卵石层,形成吸水、蓄水、渗水、净水这样的一个海绵吸水净化形式。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协调给水、排水实现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利于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减少城市中水在地表面蔓延。

优选地,所述地梁的纵截面为长方形,地梁宽10—15cm、厚0.5—0.8cm。

这里对地梁的具体结构进行优选,该结构的地梁在浇注在吸水材料层上,每一个地梁均与铺设在吸水材料上,则吸水材料层上表面与地梁、吸水地砖层之间形成吸水保水空间,可吸收吸水地砖渗漏下来的水,并对水进行储存,超过储水量时,开始往下渗漏。

优选地,所述地梁层由多根地梁重叠形成5cm的渗水空间。该渗水空间主要利于对经吸水地砖层透过后的水进行蓄水,在超过蓄水量后,水自然通过吸水材料层向下渗透。

优选地,所述吸水地砖层中的吸水地砖由基层和面料组成,基层内采用钢骨架作为支撑,并填入基层骨料,面料为石英石或细沙颗粒,这里的基层骨料为石料或石头石材料。

优选地,所述鹅卵石层的厚度为20—30cm。鹅卵石层一般铺设在地基的最底层,鹅卵石层由众多鹅卵石相互堆叠而成,鹅卵石之间的缝隙利于将从吸水材料层渗漏下的水再次渗漏下去,流到地表下面。

优选地,所述吸水材料层由细砂组成。细砂的直径为0.1—0.25mm,细砂的吸水性能力强,细砂能将从吸水空间渗漏下的水渗透到鹅卵石层。

优选地,所述吸水地砖层中吸水地砖之间间隙的正向投影位于地梁层中地梁上。即相邻地砖的连接端正好设置在地梁层的地梁上。操作时,相邻地砖通过粘结剂连接,故地砖表面的水直接渗透到地梁之间或者地梁上,然后流到吸水材料层。

优选地,所述地梁的上表面中线区域设有与地梁长度方向平行的导流槽,导流槽的两端设有倾斜面结构。导流槽的横截面为四边形,其主要作用是对渗透到地梁上的积水进行导流,减少在地梁上的滞留,并且尽快进入地梁的吸水保水空间,而这里导流槽的设置,以及导流槽两端的倾斜面结构,水进入导流槽后,可通过导流槽两端的倾斜面结构流出,其中倾斜面结构与水平呈一定的倾斜角,可确保水顺利流出。

优选地,所述倾斜面结构与水平面的倾斜角为45—60°。为了更好的利于导流槽上积累的水快速流出,而设置倾斜面结构,而倾斜面结构与水平面的倾斜角设置45—60°,如果倾斜面结构与水平面的倾斜角的角度较小,比如小于45°,积水流出缓慢。

优选地,所述地梁上与倾斜面结构所在平面垂直的侧面上有通孔,通孔与导流槽连通。通孔的安装位置为:如地梁一和地梁二相邻,则通孔分别设置在地梁一和地梁二相邻的侧面上,并且设置的通孔与导流槽相同,在保证地梁对吸水地砖的支撑力的情况下,水流可通过通孔流出。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地砖中设置地梁,地梁上铺设有吸水地砖,地梁层中的地梁浇注在吸水材料层上面,地梁之间间距为20cm,且地梁宽10cm,厚为0.5cm,形成吸水空间,雨水通过吸水地砖进入到吸水空间然后渗入到地砖下层,达到渗水的目的,因此,雨水能够通过本技术方案中的地砖进行渗透,且渗水性能强。

(2)本技术方案中的吸水地砖采用新技术循环系统,吸水量大、透气性强,满足防滑标准,符合吸水要求,能达到地下水资源的储备功能。

(3)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吸水保水层、鹅卵石层,吸水保水层中的吸水地砖层吸水、地梁层蓄水、吸水材料层渗水、鹅卵石层净水,形成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水循环模式,需要是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净化后的水进行二次利用构成一个可再生循环利用净化系统。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剖面图;

图2为本发明中地梁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吸水地砖层,2—地梁层,3—吸水材料层,4—鹅卵石层、5—导流槽、6—通孔、7—倾斜面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新型防滑吸水地砖,包括吸水保水层、鹅卵石层4,吸水保水层铺设在鹅卵石层4上,吸水保水层包括吸水地砖层1、地梁层2、吸水材料层3,鹅卵石层4铺设在地基上,吸水材料层3铺设在鹅卵石层4上,地梁层2浇注在吸水材料层3上,地梁层2由大于等于两根间隔为15—20cm的地梁组成,地梁层2中的地梁呈平铺分布并形成吸水空间,吸水地砖层1铺设在地梁层2上。

所述地梁的纵截面为长方形,地梁宽10—15cm、厚0.5—0.8cm。

本实施例中地砖的铺设工艺流程为:在地基的最底层铺设厚度为20—30cm的鹅卵石,然后在鹅卵石的上面再铺设一层吸水材料层3,吸水材料铺好整平后,在上面浇注相隔15—20cm宽的地梁,地梁层2作为吸水空间,然后在地梁上铺粘吸水地砖。

本实施例中所述吸水地砖层1中的吸水地砖由基层和面料组成,基层内采用钢骨架作为支撑,并填入基层骨料,面料为石英石或细沙颗粒。其中,鹅卵石层1的厚度为20—30cm,所述吸水材料层3由细砂组成。鹅卵石层1中鹅卵石的设置利于将吸水地砖表面的积水排放到地砖下层,经鹅卵石缝隙,渗透到地下层达到透水的目的。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吸水地砖层1中吸水地砖之间间隙的正向投影位于地梁层2中地梁上,利于吸水地砖之间的缝隙间聚集的雨水直接渗透到地梁之间然后通过吸水材料层3、鹅卵石层4渗透到地下层,达到透水目的。雨水经过吸水地砖渗透后可对雨水中的杂质进行除杂处理,然后在地下储备,可实现二次利用,达到水资源循环的目的。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地梁的上表面中线区域与设有地梁长度方向平行的导流槽5,导流槽5的两端设有倾斜面结构7。其中,本实施例中地梁除了具备支撑吸水地砖的功能外,其上设置的导流槽5会对进过吸水地砖层的水进行导流,起到蓄水的作用,且同时具备导流的功能。

导流功能具体体现在:倾斜面结构7的设置,其与水平面的倾斜角为45—60°,则导流槽5上表面的水导流出去,快速流通到吸水层中。

且本实施例中在地梁上与倾斜面结构7所在平面垂直的侧面上有通孔6,通孔6与导流槽5连通。通孔6利于将导流槽5中的水流通过去。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