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砌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29573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砌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砌块。



背景技术:

目前,在城市化建设中,传统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由于透水性能弱,在降雨时雨水下渗难,会造成路面积水,同时集中流入排水管道的雨水也会给城市的排水系统造成较大的负担,同时也影响地下水的补给。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发明人发明了一种透水路面,包括铺设于路面上的透水表层,以及设于透水表层下方的支撑结构,其中透水表层采用沙漠中的硅砂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加工而成,支撑结构为非透水混凝土制成的方形砖体铺设形成,方形砖体上开设有若干排贯穿砖体设置的水流孔道,透水表层将积水渗入下方,经水流孔道渗入土壤或者排水系统。该透水路面虽然解决了路面排水难、易积水的问题,成本低廉,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作为支撑结构的方形砖体,相邻两块砖体之间仅通过一个接触面拼接,在逐排码放时,由于每块方形砖体至多只有两个侧面能够受到来自相邻设置的两个方形砖体的约束,砖体码放的整齐度很容易受施工人员码放时的误差影响,加之路面铺设本身精度要求就低,施工迅速,导致方形砖体的铺装平整度较差;并且受码放误差影响,铺装好后每个方形砖体受到来自四个侧面并不均等的挤压力,在长期承压后非常容易出现翘边现象,更容易受地基不均匀沉降影响,局部塌陷或凸起,引起透水表层开裂,渗水功能下降,损坏路面。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透水路面支撑强度低、容易开裂损坏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支撑强度更高,更加持久耐用的装配式砌块。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装配式砌块,包括:透水表层;支撑层,设于所述透水表层的下方,所述支撑层为多棱柱体,其横截面的外轮廓与同圆心设置、且边长相等的六个正六边形沿圆周方向依次拼接所围成的外轮廓一致,所述支撑层还成型有贯穿其上下表面设置的若干第一导水孔。

若干所述第一导水孔以所述多棱柱体的轴线为中心周向均匀分布。

所述第一导水孔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或者三角形或者圆形。

所述支撑层还成型有贯穿其上下表面设置的若干第二导水孔,所述第二导水孔沿所述支撑层的边缘周向设置,或者所述第二导水孔沿所述支撑层上的每个正六边形区域的边缘周向设置。

所述第二导水孔的横截面为圆形或者三角形或者梯形或者弧形。

所述第一导水孔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所述第二导水孔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且所述等腰梯形的上底和腰的长度均与所述第一导水孔的边长一致,所述第二导水孔沿所述支撑层的边缘周向设置。

所述第一导水孔为圆形孔,设置为七个,其中一个以所述多棱柱体的轴线为中心设置,其余六个分别对应一个所述正六边形区域的中心设置。

若干所述第二导水孔分别围绕每个所述第一导水孔均匀分布,且所述第二导水孔的弧形朝向所述第一导水孔设置。

所述第一导水孔和/或第二导水孔沿所述支撑层的轴向设置。

所述第一导水孔和/或第二导水孔沿所述支撑层的轴向设置。

若干所述第一导水孔的横截面积与所述支撑层的横截面积的比值范围为1:2-1:50。

若干所述第一导水孔的横截面积与所述支撑层的横截面积的比值范围为1:3-1:20。

所述第一导水孔之间的孔间距范围为10-150mm,孔间距为相邻两个第一导水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边之间的垂直距离。

所述第一导水孔之间的孔间距范围为30-60mm。

所述第一导水孔的孔径范围为10-800mm。

所述第一导水孔的孔径范围为60-180mm。

所述支撑层支撑所述透水表层的支撑面上还成型有若干自上而下设置的蓄水孔。

所述支撑层一体成型。

所述透水表层为砂基透水材料制成。

所述支撑层为透水材料制成。

所述支撑层的至少一个轴向端面上设置有加强筋结构。

所述加强筋结构包括沿位于所述多棱柱体中心的正六边形的边缘周向设置的正六边形加强筋。

所述加强筋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从所述正六边形加强筋的顶点出发,延伸至所述多棱柱体的凹棱处的直线形加强筋。

相邻两个所述支撑层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保持相邻两个支撑层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撑层的侧壁上,且沿所述支撑层的轴向延伸的至少一个限位筋。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装配式砌块,包括透水表层以及设于透水表层下方的支撑层,支撑层呈多棱柱体,支撑层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与同圆心设置、且边长相等的六个正六边形沿圆周方向依次拼接所围成的外轮廓一致,呈梅花状,正六边形构成的梅花状稳定结构有利于增强砌块自身的结构强度,并且有利于加快装配速度,提高铺设效率;由于支撑层的外轮廓呈梅花状,在逐排码放进行路面铺设时,每个支撑层的三个侧面能够受到来自相邻设置的两个支撑层的约束,即使施工迅速,施工人员码放砌块时也能够以已铺设好的相邻的两个砌块的三个面为基准,保证砌块侧面之间的平齐,提高码放精度;码放误差降低,码放好的每个砌块的18个侧面均受到来自其周围6个砌块的均匀挤压作用,相互之间形成咬合角,砌块之间密合度高,不易发生轴向滑动,不易翘边,能够更好地应对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同时有效防止由于支撑层翘边引起透水表层开裂,路面毁坏的情况,更有利于保持路面的结构稳定性;并且,支撑层上还成型有若干第一导水孔,除了能够节省支撑层材料、降低搬运强度外,由透水表层下渗的水到达支撑层后,经由导水孔配合其它连通导水孔的排水结构起疏导作用,引导积水排出,增强路面的防积水能力,缓解城市内涝。

2.本发明提供的装配式砌块,若干第一导水孔以多棱柱体的轴线为中心周向均匀分布,有利于增强结构的均匀性,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3.本发明提供的装配式砌块,第一导水孔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使支撑层形成蜂巢状超稳定结构,利用蜂巢状结构的超稳定性能,提高支撑层的结构强度,增强路面的支撑强度,延长路面的有效使用寿命。

4.本发明提供的装配式砌块,支撑层还成型有若干第二导水孔,第二导水孔沿支撑层的边缘周向设置,或者沿支撑层上每个正六边形区域的边缘周向设置,由于第一导水孔的设置密度、孔径大小的不同,支撑层或者支撑层上每个正六边形区域的边缘处所剩余的尺寸大小不一,可以根据剩余尺寸选择采用其它形状的第二导水孔设置于该边缘处。

5.本发明提供的装配式砌块,第一导水孔和/或第二导水孔沿支撑层的轴向设置,不影响支撑层的承压强度,有利于快速导水。

6.本发明提供的装配式砌块,支撑层支撑透水表层的支撑面上还成型有若干自上而下设置的蓄水孔,当雨量较少时,支撑层的蓄水孔内能够蓄存一定量积水,在雨后的炎热天气里,能够通过自然蒸发,经过透水表层升腾至路面,起到湿润路面、减少扬尘的作用,同时,具有一定蓄水量的支撑层,增大了道路的比热容,降低了城市地表温度,缓解了热岛效应,尤其适用于北方;当雨量过大,雨水能够通过砌块迅速渗透至周围的同类结构中,直至渗透至设置于道路边缘的排水结构,将积水导入蓄水结构内。

7.本发明提供的装配式砌块,第一导水孔之间的孔间距范围为20-60mm,导水孔数量越多,支撑层的导水效率越高,但结构强度也会相应降低,20-60mm这一范围内的孔间距能够较好地平衡支撑层的导水性能与结构强度,

8.本发明提供的装配式砌块,第一导水孔的孔径范围为60-180mm,既能够保证雨水的顺畅流通,又能够保证结构强度。

9.本发明提供的装配式砌块,支撑层一体成型,无需组装,便于加工、搬运及装配,结构强度更高。

10.本发明提供的装配式砌块,支撑层为透水材料制成,进一步提高路面的渗水能力,减少路面积水。

11.本发明提供的装配式砌块,支撑层的至少一个轴向端面上设置有加强筋结构,有利于增加支撑层的自身结构强度,提高承压能力,增强路面耐用程度。

12.本发明提供的装配式砌块,相邻两个支撑层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在对砌块进行码放装配时,限位结构能够保证相邻两个支撑层之间保留一定间隙,便于填充粘接或者加固物料,无需人工码放时依靠目测或经验预留缝隙,提高码放的整齐性,增加砌块铺设后的路面强度,方便实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提供的装配式砌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支撑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支撑层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支撑层的俯视图;

图5为图4所示的支撑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支撑层的俯视图;

图7为图6所示的支撑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支撑层的俯视图;

图9为图8所示的支撑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支撑层的俯视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支撑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支撑层的俯视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支撑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支撑层的俯视图;

图15为图14所示的支撑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支撑层的俯视图;

图17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支撑层的立体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透水表层;2-支撑层;3-第一导水孔;4-第二导水孔;5-加强筋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提供的装配式砌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支撑层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支撑层2的俯视图。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砌块,包括透水表层1以及设于透水表层1下方的支撑层2,支撑层2呈多棱柱体,支撑层2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与同圆心设置、且边长相等的六个正六边形沿圆周方向依次拼接所围成的外轮廓一致,呈梅花状,正六边形构成的梅花状稳定结构有利于增强砌块自身的结构强度,并且有利于加快装配速度,提高铺设效率;由于支撑层2的外轮廓呈梅花状,在逐排码放进行路面铺设时,每个支撑层2的三个侧面能够受到来自相邻设置的两个支撑层2的约束,即使施工迅速,施工人员码放砌块时也能够以已铺设好的相邻的两个砌块的三个面为基准,保证砌块侧面之间的平齐,提高码放精度;码放误差降低,码放好的每个砌块的18个侧面均受到来自其周围6个砌块的均匀挤压作用,相互之间形成咬合角,砌块之间密合度高,不易发生轴向滑动,不易翘边,能够更好地应对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同时有效防止由于支撑层2翘边引起透水表层1开裂,路面毁坏的情况,更有利于保持路面的结构稳定性;并且,支撑层2上还成型有若干第一导水孔3,除了能够节省支撑层2材料、降低搬运强度外,由透水表层1下渗的水到达支撑层2后,经由导水孔配合其它连通导水孔的排水结构起疏导作用,引导积水排出,增强路面的防积水能力,缓解城市内涝。

透水表层1铺设于支撑层2上方,支撑层2上沿其轴向成型有贯穿支撑层2设置的若干第一导水孔3,若干第一导水孔3以支撑层2的轴线为中心周向均匀分布,第一导水孔3为正六边形孔。

支撑层2为一体成型。

相邻两个第一导水孔3之间的孔间距为30mm,正六边形孔的两个相对设置的孔内壁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10mm;若干第一导水孔3的横截面积与支撑层2的横截面积的比值为1:3。

透水表层1为砂基透水材料制成。

支撑层2为透水混凝土材料制成。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支撑层支撑所述透水表层的支撑面上还成型有若干自上而下设置的蓄水孔,当雨量较少时,支撑层的导水孔内能够蓄存一定量积水,在大雨过后的炎热天气里,能够通过自然蒸发,经过透水表层升腾至路面,起到湿润路面、减少扬尘的作用,同时,具有一定蓄水量的支撑层2和透水表层1,增大了道路的比热容,降低了城市地表温度,缓解了热岛效应,尤其适用于北方;当雨量过大,雨水能够通过砌块迅速渗透至周围的同类结构中,直至渗透至设置于道路边缘的排水结构,将积水导入蓄水结构内。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支撑层为非透水材料或者斥水材料制成。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透水表层为透水沥青制成。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若干第一导水孔的横截面积与支撑层的横截面积的比值为1:2。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若干第一导水孔的横截面积与支撑层的横截面积的比值为1:5。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若干第一导水孔的横截面积与支撑层的横截面积的比值为1:10。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若干第一导水孔的横截面积与支撑层的横截面积的比值为1:50。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第一导水孔之间的孔间距为10mm。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第一导水孔之间的孔间距为37mm。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第一导水孔之间的孔间距为40mm。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第一导水孔之间的孔间距为60mm。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第一导水孔之间的孔间距为80mm。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第一导水孔之间的孔间距为100mm。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第一导水孔之间的孔间距为120mm。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第一导水孔之间的孔间距为150mm。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第一导水孔的孔径为10mm。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第一导水孔的孔径为45mm。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第一导水孔的孔径为60mm。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第一导水孔的孔径为85mm。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第一导水孔的孔径为140mm。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第一导水孔的孔径为180mm。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第一导水孔的孔径为260mm。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第一导水孔的孔径为340mm。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第一导水孔的孔径为450mm。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第一导水孔的孔径为800mm。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若干第二导水孔沿支撑层上的每个正六边形区域的边缘周向设置。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如图4-5所示,支撑层还成型有若干第二导水孔4,第二导水孔4为沿支撑层的边缘设置的梯形孔,梯形孔为等腰梯形孔,梯形孔的上底和腰的长度均与第一导水孔3的正六边形孔的边长一致,并且,梯形孔与正六边形孔间隔设置。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如图6-7所示,支撑层还成型有若干第二导水孔,第二导水孔为沿支撑层的边缘设置的梯形孔,多个梯形孔连续设置。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如图8-9所示,支撑层还成型有若干第二导水孔4,第二导水孔4为沿支撑层的边缘设置的梯形孔,每个梯形孔分别设置于梅花状支撑层凸出设置的边的中心位置处。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如图10-11所示,支撑层还成型有若干第二导水孔4,第二导水孔4为沿支撑层的边缘设置的圆形孔。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如图12-13所示,第一导水孔3为等边三角形孔,支撑层上的每个正六边形区域内对应成型有六个等边三角形孔,六个等边三角形孔以所在正六边形区域的中心为中心,周向均匀分布。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如图14-15所示,第一导水孔3为圆形孔,以多棱柱体的轴线为中心周向均匀分布。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如图16所示,第一导水孔3为圆形孔,设置为七个,其中一个以多棱柱体的轴线为中心设置,其余六个分别对应一个正六边形区域的中心设置,第二导水孔4的横截面为弧形,若干第二导水孔4分别围绕每个第一导水孔3均匀分布,且第二导水孔4的弧形朝向第一导水孔3设置。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如图17所示,支撑层的轴向两端面上均设置有加强筋结构5,加强筋结构5包括沿位于多棱柱体中心的正六边形的边缘周向设置的正六边形加强筋,以及六个分别从正六边形加强筋的顶点出发,延伸至所述多棱柱体的凹棱处的直线形加强筋。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支撑层的轴向上端面上设置有加强筋结构,加强筋结构包括沿位于多棱柱体中心的正六边形的边缘周向设置的正六边形加强筋,以及六个分别从正六边形加强筋的顶点出发,延伸至所述多棱柱体的凹棱处的直线形加强筋。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支撑层的轴向两端面上设置有加强筋结构,加强筋结构包括沿位于多棱柱体中心的正六边形的边缘周向设置的正六边形加强筋,以及多个分别从正六边形加强筋的顶点出发,延伸至所述多棱柱体的棱的直线形加强筋。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支撑层的轴向两端面上设置有加强筋结构,加强筋结构包括沿位于多棱柱体中心的正六边形的边缘周向设置的正六边形加强筋,以及多个分别从正六边形加强筋的顶点出发,延伸至所述多棱柱体的边缘处的直线形加强筋。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支撑层的轴向两端面上设置有加强筋结构,加强筋结构包括若干从所述多棱柱体的中心出发,延伸至所述多棱柱体的边缘处的直线形加强筋。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相邻两个支撑层的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用于保持相邻两个支撑层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限位结构为设置于支撑层的侧壁上,且沿支撑层的轴向延伸的若干个限位筋。

作为实施例一的可替换实施方式,相邻两个支撑层的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用于保持相邻两个支撑层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限位结构为设置于支撑层的侧壁上凹陷部,凹陷部沿支撑层的轴向延伸。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