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的风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43270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可穿戴的风机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机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可穿戴的风机系统。



背景技术:

吹风机是一种园林工具,用于庭院的清扫。

吹风机包括马达和风扇。马达驱动风扇转动从而产生气流以吹动落叶等。吹风机包括用户手持进行作业的手持式吹风机和用户穿戴进行作业的风机系统。用户穿戴进行作业的风机系统也可以称为可穿戴的风机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噪音小效率高的可穿戴的风机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可穿戴的风机系统,包括:可穿戴装备和风机装置;可穿戴装备供用户穿戴;风机装置,包括:马达、风扇和风道组件;风扇由马达驱动转动;风道组件形成有用于导向风扇所产生的气流的通道,通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风扇设置于通道内;风机装置连接至可穿戴装备,风机装置的重力传递至可穿戴装备;风道组件包括:可以弯曲的软管和由发泡材料制成的发泡管;发泡管设置于软管内随软管一起弯曲;软管的外壁形成多个环状凸起;软管的内壁形成有与环状凸起相对应的环状凹槽;发泡管的外壁形成有与至少一个环状凹槽相匹配的凸出部;凸出部设置于环状凹槽内;通道的通道壁至少部分由发泡管的内壁构成。

进一步地,发泡管可拆卸连接至软管。

进一步地,发泡管在软管内加工成型。

进一步地,发泡管的内壁的表面光滑。

进一步地,发泡管的内壁形成有多个小孔。

进一步地,发泡管形成有多个凸出部和连接多个凸出部的连接部。

进一步地,风道组件包括多个发泡管;软管定义有一中心线;软管沿中心线延伸;软管到中心线的最小距离小于等于发泡管到中心线的最小距离。

进一步地,风道组件还包括进风管和出风管;进风管形成进风口;出风管形成出风口;软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进风管和出风管。

进一步地,马达和风扇位于进风管内;风机装置还包括供用户操作的把手;把手连接至出风管。

进一步地,可穿戴的风机系统还包括:电池包,为马达供电;基座,设有与电池包配合的配合部;基座连接至可穿戴装备;电池包可拆卸连接至配合部。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可穿戴的风机系统,在软管内设置发泡管。发泡管的内壁导向气流,作为通道的通道壁的一部分。能够有效降低噪音,提高吹风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风机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风机系统的爆炸图;

图3是图1中风机系统的风机装置的爆炸图;

图4是图1中风机系统的风机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风机装置的软管弯曲后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风机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图6中风机装置的软管和发泡管的剖视图;

图8是图6中风机装置的软管和发泡管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软管和发泡管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软管和发泡管的安装后的示意图;

图11是再一种实施方式的软管和发泡管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软管和发泡管的安装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的介绍。

区别于用户手持作业的手持式吹风机,风机系统100是一种用户穿戴进行作业的吹风机。

如图1和图2所示,风机系统100包括可穿戴装备10、风机装置20和电池包30。

可穿戴装备10供用户穿戴。风机装置20连接至可穿戴装备10。风机装置20的重力传递至可穿戴装备10。可穿戴装备10穿戴于用户身体的一部分,从而由该部分承担风机装置20的重力。可穿戴装备10可以穿戴于用户的躯干,也可以穿戴于用户的四肢。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可穿戴装备10包括腰带11和肩带12。腰带11穿戴于用户的腰部,由腰部承担风机装置20的重力。肩带12经过用户的肩部,由肩部承担风机装置20的重力。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可穿戴装备包括腰带但不包括肩带。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可穿戴装备包括肩带不包括腰带。

风机装置20实现吹风功能。如图1和图2所示,风机系统100包括基座40。可穿戴装备10连接至基座40。风机装置20连接至基座40。基座40设有与电池包30配合的配合部41。电池包30可拆卸连接至配合部41。

风机系统100包括连接件50。连接件50连接基座40和风机装置20。连接件50使风机装置20能相对于基座40运动。具体而言,风机装置20能相对于基座40绕第一轴线102转动。进一步地,风机装置20能相对于基座40绕第二轴线103转动。第一轴线102垂直于第二轴线103。更具体地,风机装置20绕第二轴线103转动连接至连接件50。连接件50绕第一轴线102转动连接至基座40。

如图3至图6所示,风机装置20包括马达21、风扇22和风道组件23。

马达21为以电力为动力的电机。电池包30为马达21供电。作为其他实施方式,马达也可以是以燃料燃烧为动力的内燃机。即可以不设置电池包。

风扇22由马达21驱动转动。风道组件23形成有导向风扇22产生的气流的通道231。通道231设有进风口232和出风口233。风扇22设置在通道231内。

如图3至图6所示,风道组件23包括软管24、发泡管25和出风管26。

参考图4和图5,软管24可以弯曲。出风管26连接至软管24。

软管24的设置使得出风管26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活动,从而增加了吹风机的作业范围。

如图6和图7所示,软管24定义有中心线101。气流沿中心线101方向穿过软管24。软管24的外壁形成有多个环状凸起241。软管24的内壁形成有与环状凸起241相对应的环状凹槽242。具体而言。软管24的内壁的各个截面成圆形,圆心的连线构成软管24的中心线101。软管24沿中心线101延伸。多个环状凸起241沿中心线101方向依次排布。

发泡管25设置于软管24内。发泡管25降低工作时的噪音。具体而言,发泡管25由发泡材料制成。由于发泡管25内部很多微小的孔使得气流流经发泡管25时能够降低噪音。发泡管25内部多孔也使得发泡管25重量较轻,操作方便灵活。发泡管25的外壁形成有凸出部251。凸出部251能够与环状凹槽242相匹配,凸出部251设置于环状凹槽242内。发泡管25的内壁则构成了通道231的通道壁的一部分。或者说通道231的通道壁至少部分由发泡管25的内壁构成。气流流经发泡管25时与发泡管25的内壁接触。发泡管25的设置避免了气流接触软管24凹凸不平的内壁,降低了风阻,提高了吹风效率且气流直接接触发泡管25具有较优异的降噪效果。

如图4和图5所示,风机装置20还包括供用户操作的把手28。把手28连接至出风管26。把手28上设有用于控制马达21的控制扳机281。

如图3至图6所示,风道组件23还包括进风管27。马达21和风扇22设置于进风管27内。软管24的两端分别连接进风管27和出风管26。发泡管25设置于软管24内相比发泡管25设置于进风管27处更加靠近马达21和风扇22。即发泡管25靠近噪音源,具有更好的降噪效果。进风管27的内壁、发泡管25的内壁和出风管26的内壁构成通道231的通道壁。进风管27的一端设有过滤件29。过滤件29覆盖进风口232防止异物从进风口232进入通道231从而接触风扇22或马达21。

风机装置20还包括左壳体271和右壳体272。风机装置20还包括电路板273。电路板273与马达21实现电连接。

出风管26分为可拆卸的三段。具体而言,出风管26包括第一出风管261、第二出风管262和第三出风管263。

第二出风管262可拆卸连接至第一出风管261、第三出风管263可拆卸连接至第二出风管262。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出风管26也可以由独立的一段管构成。

发泡管25可拆卸连接至软管24。凸出部251与环状凹槽242的配合将发泡管25固定至软管24。发泡管25通过发泡成型后安装至软管24。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发泡管在软管内加工成型。软管作为发泡管发泡成型的模具。设置独立的内芯棒作为发泡管的内衬。在发泡成型完成后将内芯棒移除。发泡管与软管更加贴合,发泡管与软管固定更加可靠,有效避免了发泡管相对软管的移动。

发泡管25的内壁的表面光滑。有利于降低风阻。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发泡管的内壁形成有多个小孔。内壁形成的小孔与发泡管内部的小孔连通进一步降低噪音。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如图7和图8所示,发泡管25形成有多个凸出部251。发泡管25还形成有连接部252。连接部252连接多个凸出部251。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9和图10所示,风道组件包括多个发泡管25’。每个发泡管25’仅设置一个凸出部251’。软管24’到中心线101’的最小距离L1小于等于发泡管25’到中心线101’的最小距离L2。或者说,发泡管25’设置于软管24’的环状凹槽242’内。

发泡管25’的结构设置使得发泡管25’位于软管24’时,能够允许气流流过的截面面积增大。能够提高出风效率。图7和图8中的发泡管25和软管24与图9和图10中发泡管25’和软管24’相比,在允许气流流过的截面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图9和图10中发泡管25’和软管24’体积更小,节省材料成本低,结构更轻,便于操作。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1和图12所示,软管24”的内壁形成多个环状凹槽242”, 软管24”的外壁形成有多个环状凸起241”。 环状凹槽242”与环状凸起241”相对应。风道组件包括一个发泡管25”。发泡管25”包括凸出部251”和连接部252”。发泡管25”包括多个凸出部251”。凸出部251”能够与环状凹槽242”。但在发泡管25”设置于软管24”内时,并非所有的环状凹槽242”均设有凸出部251”。

风机装置也可以作为独立的吹风机,例如手持式吹风机。风机装置包括连接管。连接管包括外层和内层。软管作为外层,发泡管作为内层。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发泡管25”仅设有一个凸出部251”。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