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浇筑路面的预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09166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用于浇筑路面的预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施工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浇筑路面的预设装置。



背景技术:

铺设混凝土路面是现代道路施工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在修筑混凝土路面时,需要在规定的路线两旁预先设置一个框架,并在该框架内浇筑混凝土,经过一系列的压平、震捣、养护、刻纹等后续工作,待混凝土凝固后即可完成对混凝土路面的浇筑,作为整个浇筑过程的第一步,预设框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传统的设置方法是,如图7所示,在预定路线的两旁分别设置一根根长条形的木条91,这样的铺设方式需要将一根根木条91首尾对准,并通过连接件92连接起来,安装方式过于繁琐且费时费力。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浇筑路面的预设装置,通过避免了对准和连接各个组件的步骤,达到简单且高效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用于浇筑路面的预设装置,包括位于一端的初始件、多个相互铰接的组件以及位于另一端的结束件,所述初始件与位于首端的组件转动连接,所述结束件与位于末端的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组件包括贴合于地面的底板以及设置于底板一侧的挡板,各个所述组件在未铺设时卷绕于结束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铺设预置框架时,在预定路线两侧分别展开一组预设装置,即可对需要浇筑混凝土的路面铺设框架;展开预设装置时,将初始件固定于预定路线起始端,将各个相互铰接的组件从结束件上一次卷绕下来,并将各个组件的底板固定于地面上,从而由两个预设装置的各个挡板组成一个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框架;整个铺设过程完全不需要对准各个组件,且不用另设连接件,预设工作简单且高效。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初始件铰接于位于一端的组件上,其底部设置有用于抓紧地面的桩钉,所述桩钉下端设置有回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初始件底端设置桩钉,在铺设预设装置时,将桩钉插入到地面内,将初始件固定于地面上,防止在展开各个组件时,初始件发生非正常移动,导致无法沿预定路线铺设框架;设置回钩用于进一步加固初始件与地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底板下表面至少设置有两个紧固柱,所述紧固柱用于钉入地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铺设预设装置时,各个组件通过将紧固柱23插入到地面内固定;从而有效避免了在浇筑混凝土或者压平混凝土时,各个组件受到混凝土的挤压发生向两侧移动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板下表面位于挡板同侧处设置有防漏板,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组件上的防漏板错位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底板下表面设置防漏板,在固定各个组件后,各个防漏板插入到地面内,从而使得各个组件与地面缝隙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U形面,有效防止了混凝土从各个组件的底部溢出;位于相邻两个组件上的防漏板错位设置,从而避免各个组件受到防漏板的干涉,而无法卷绕于初始件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板朝向浇筑侧粘附有分离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分离膜是为了防止因混凝土粘住侧挡板,导致预设装置不易拆卸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板上表面设置有导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底板上表面设置导轨是为了方便振捣器、混凝土摊铺设备、洒水装置等设备的运行,避免后期再另外架设导轨,浪费筑路工人的工作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轨一端设置有插接部,另一端开设有与插接部配合的插接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插接部和插接孔,在各个组件铺设于地面上时,使得各个组件相互插接配合,从而增加了各个组件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结束件包括分别位于两端的支架以及转动连接于支架顶端的转动块,各个所述组件卷绕于转动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支架是为了在预设装置闲置时,可以通过支架防止于仓库内,避免各个组件直接放置于地面,而发生打乱的情况;各个组件卷绕在转动块上,转动块具有转动能力,从而在铺设时只需固定初始件,结束件沿着预定的路线行进,即可展开各个组件,使得铺设预设装置更加便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位于末端的所述组件设置有卡钩,所述转动块设置有与卡钩相配合的卡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卡钩和卡环是为了更加便捷的连接和分离结束件和位于末端的组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架底端设置有行走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行走轮是为了轻松的移动整个预设装置;不仅可以在铺设前,通过行走轮将预设装置移动到预定位置,还可以在铺设时,通过行走轮移动预设装置,便于展开各个组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通过各个组件相互铰接,并卷绕于结束件上,从而在铺设预设装置时,只需要将各个组件从结束件上卷绕下来,并固定于地面上即可,无需对准各个组件,且不用借助外部链接件,整个铺设过程简单且高效;

其二,通过设置桩钉避免在展开各个组件时,初始件发生偏移,导致预设装置偏移于预定轨道的情况发生;

其三,通过在底板下表面设置固定柱,加固各个组件与地面的连接强度,避免各个组件受到混凝土挤压发生滑移;

其四,设置防漏板避免混凝土从各组件底端溢出,且防漏板错位设置避免各个组件无法收卷于结束件上;设置分离膜,便于拆卸预设装置;

其五,设置插接孔和插接部,增加各个组件的连接强度;设置导轨便于后续其他设备的运行;

其六,设置支架便于存放预设装置,设置行走轮便于移动和铺设预设装置;

其七,设置转动块,转动块转动连接于支架上,且各个组件卷绕于转动块上,从而在铺设时只需使结束件沿预定轨迹移动即可铺设各个组件,使得铺设更加简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主要表示预设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2为本实施例初始件的结构示意图,主要表示初始件的整体结构;

图3为本实施例组件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主要表示组件在该角度的结构;

图4为本实施例组件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主要表示组件在该角度的结构;

图5为本实施例结束件的示意图,主要表示结束件的整体结构;

图6为图5的A部放大示意图,主要表示结束件与组件的连接方式

图7为现有技术示意图。

图中:1、初始件;11、桩钉;12、回钩;2、组件;21、底板;211、铰接销;212、铰接孔;22、挡板;23、紧固柱;24、防漏板;25、分离膜;26、导轨;27、插接部;28、插接孔;29、卡钩;3、结束件;31、支架;32、转动块;33、卡环;34、行走轮;91、木条;92、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用于浇筑路面的预设装置,如图1、图3所示,包括位于一端的初始件1、多个相互铰接的组件2以及位于另一端的结束件3,其中初始件1与位于首端的组件2铰接,组件2包括贴合于地面的底板21以及设置于底板21一侧的挡板22,各个组件2通过底板21两端相互首尾连接组成一个整体;各个组件2在未铺设于地面上时,卷绕于结束件3上且初始件1位于最外层;在需要对预定路线铺设框架时,由初始件1先固定于起始点,各个组件2依次有序展开,并固定于地面上,最后断开位于末端的组件2与结束件3的连接即可完成一侧的铺设,另一侧依照上述的方式铺设。

各个组件2的相互铰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如图2、图3所示,底板21一端设置有铰接销211,另一端设置有与铰接销211相配合的铰接孔212;从而通过后一个组件2的铰接销211插入到前一个组件2的铰接孔212内,以此连接各个组件2。

为避免在展开各个组件2时,由于初始件1的非正常滑动导致铺设的预设装置偏移预定轨迹,如图2所示,初始件1底端一体成型有用于抓紧地面的桩钉11,桩钉11可以为金属柱体,且其底端一体成型有回钩12,从而进一步加固了初始件1与地面的连接强度。

由于在浇筑混凝土路面时,需要对未凝固的混凝土进行压平作业,如图3所示,所以混凝土对于各个组件2会产生朝向两侧的挤压力,为避免各个组件2因该挤压力而发生侧移,底板21下表面一体成型有至少4个紧固柱23,紧固柱23为金属柱体,其通过插入到地面以加固各个组件2与地面的连接强度。

为避免混凝土或者用于辅助混凝土凝固的水分从各个组件2与地面的缝隙中溢出,如图3、图4所示,各个组件2的底板21下表面位于挡板22同侧设置有防漏板24,防漏板24在各个组件2安置于地面后,防漏板24插入到地面内,使得各个组件2与地面的缝隙呈一个U形平面,增大了水分或者混凝土溢出的难度,同时防漏板24还起到了防止各个组件2由于混凝土的挤压力向两侧偏移的作用;为避免由于防漏板24的干涉,导致各个组件2无法卷绕于结束件3上,位于相邻两个组件2上的防漏板24一左一右相互错开。

为避免挡板22在需要拆卸时,被混凝土黏住而无法正常拆卸,如图1、图3所示,挡板22朝向被浇筑侧粘附有分离膜25,分离膜25可以为一侧具有粘性层的长条形塑料薄膜,分离膜25通过粘性层粘附于挡板22上,在拆卸预设装置时,可以直接将分离膜25从挡板22上撕下;通过设置分离膜25不仅便于了拆卸预设装置,且通过防止混凝土转入到各个组件铰接点的缝隙中,而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同时还进一步的防止了混凝土或者水分的溢出。

由于现代混凝土路面浇筑作业中,需要运行振捣器、洒水养护设备、摊铺机等设备,为便于这些设备的运行,避免后期再加设导轨,如图3、图4所示,底板21上表面设置有导轨26,从而在完成铺设预设装置后,各个导轨26能够相互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导轨26,为整个后期作业,提供了有效的铺垫。

为增加各个组件2的连接强度,如图3、图4所示,每个导轨26一端设置有插接部27,另一端设置有与插接部27卡接配合的插接孔28,从而在预设装置完成铺设后,后一个组件2上的插接部27,插入到前一个组件的插接孔28内,以此增加各个组件2的连接强度。

如图5、图6所示,结束件3包括分别位于两端的支架31以及转动连接于支架31顶端的转动块32,其中支架31为三角形金属架,且转动块32转动连接于两个支架31之间,各个组件2卷绕于转动块32上;从而在展开各个组件2时只需要沿预定轨迹移动结束件3,即可由转动块32的转动,使各个组件2卷绕下来,方便了展开各个组件2;为便于连接位于末端的组件2与转动块32,该组件2设置有卡钩29,卡钩29由两个可以相互闭合组成一个完整圆环的金属半圆环组成,转动块32焊接固定有与卡钩29配合的卡环33,从而通过卡钩29钩住卡环33连接位于末端的组件2和转动块32,当需要拆分组件2和转动块32时,仅需分开两个金属半圆环即可;同时为便于移动预设装置,支架31底端设置有行走轮34。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