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悬臂梁式桥体接合处进行加固的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82310发布日期:2018-06-12 22:32阅读:7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对悬臂梁式桥体接合处进行加固的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悬臂梁桥体加固结构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对悬臂梁式桥体接合处进行加固的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悬臂梁结构在墩上只需设置一排支座,墩身或盖梁厚度可以大为减少,在改善桥下通视方面具有一定优越性,常被应用于城市立交桥。悬臂梁在分联处设有牛腿,牛腿是重要的传力构件,然而其结构截面尺寸存在较大的突变,结构受力复杂,特别是牛腿倒角处,弯、拉、剪、扭等多种受力形式并存,是上部结构中的薄弱环节,部分已建成的城市立交在牛腿倒角处存在较严重的斜向裂缝,严重影响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如何有效、经济的对该类结构进行加固改造是桥梁加固设计工作人员所面临的一个技术问题。

目前,针对悬臂梁牛腿结构的加固方法一般有三种,第一种为黏贴钢板或纤维布加固;第二种为张拉斜向或纵向预应力筋加固;第三种为在悬臂端再设置一个桥墩,改变结构受力加固。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均属于被动加固方法,实践证明此两种方法加固后,仍有裂缝发展的情况,未能从根源上解决该类结构受力问题。相对来说第三种是解决该类结构受力问题较为有效的办法,但由于受现场条件限制,增加桥墩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往往难以实施,且该方法增加成本较大,因此该方法适用性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悬臂梁式桥体接合处进行加固的支撑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悬臂梁桥的接合处的下牛腿的拐角处由于厚度变化大,容易产生应力集中,而使得其极易失效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对悬臂梁式桥体接合处进行加固的支撑结构,包括端部形成有下牛腿的第一桥体以及对应与所述第一桥体配合的第二桥体,所述第二桥体的与所述下牛腿配合处设置有上牛腿,所述上牛腿与所述下牛腿镶嵌配合,所述下牛腿下端设置有承载所述下牛腿的托梁结构,所述托梁结构由锚索结构进行拉伸支撑,所述锚索结构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托梁结构上,所述锚索结构的另一端朝上穿过所述第一桥体在所述第一桥体的上端进行连接;

所述托梁结构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桥体的宽度,包括外钢壳以及格构支撑结构,所述格构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桥体下方,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桥体,所述外钢壳内部具有封闭的容腔,所述容腔内填充满混凝土,所述外钢壳还具有上下贯通的索管结构,所述锚索结构由上至下穿过所述索管结构在所述外钢壳的下端进行支撑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格构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二桥体之间设置有支撑元件。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元件可调节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外钢壳包括上顶板,所述上顶板与所述第一桥体的下表面利用多个呈阵列式排布的螺栓进行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锚索结构包括两个锚索组,两个所述锚索组由下至上相向倾斜延伸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锚索结构的两个端部分别为可调节其拉伸力度和牵引长度的拉伸端和固定连接的固定端,所述固定端为与所述桥体连接的一端,所述拉伸端为与所述托梁结构连接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端施工时,所述第一桥体的上端面开挖有锚固槽,所述固定端设置在所述锚固槽内,施工完成后,所述锚固槽内填满有混凝土,使所述第一桥体上端面平整复原。

进一步的,所述拉伸端设置有可拆卸的保护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对悬臂梁式桥体接合处进行加固的支撑结构,结构构造简单,安全可靠,是解决悬臂梁桥下牛腿、上牛腿受力问题的有效办法。体量小,对桥梁净空侵占少,加固后不影响桥梁美观,不影响桥上和桥下通行。钢材料部分可在工厂加工完成后再运至现场安装,质量易得到保证,现场施工周期短,造价低,易于维护,后期管养方便。增加了托梁的结构利用托梁来给予第一桥体以及第二桥体朝上的支撑力,减轻了下牛腿的受力负担,提高了桥体整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悬臂梁式桥体接合处进行加固的支撑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托梁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桥体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参照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较佳实施例。

一种对悬臂梁式桥体接合处进行加固的支撑结构,其主要用于保护悬臂梁式的桥体的接合处,防止下牛腿处由于产生应力集中而出现失效的情形。其包括端部形成有下牛腿的第一桥体1以及对应与第一桥体1配合的第二桥体9,第二桥体9的与下牛腿配合处设置有上牛腿,上牛腿与下牛腿镶嵌配合,下牛腿下端设置有承载下牛腿的托梁2结构,托梁2结构由锚索结构4进行拉伸支撑,锚索结构4的一端连接在托梁2结构上,锚索结构4的另一端朝上穿过第一桥体1在第一桥体的上端进行连接,即托梁2结构由锚索结构4上受力,而使得托梁2结构起到了支撑第一桥体1和第二桥体9的作用。

具体的,托梁2结构的宽度等于第一桥体1的宽度,托梁2结构包括外钢壳以及格构支撑结构10,格构支撑结构10设置在第二桥体9下方,与外钢体为一个整体,用于支撑第二桥体9,外钢体支撑在下牛腿下方并延伸出下牛腿,使得外钢体可以从第一桥体1下端受力,外钢壳内部具有封闭的容腔,容腔内填充满混凝土,外钢壳还具有上下贯通的索管结构6,锚索结构4由上至下穿过索管结构6在外钢壳的下端进行支撑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悬臂梁式桥体接合处进行加固的支撑结构,结构构造简单,安全可靠,是解决悬臂梁桥下牛腿、上牛腿受力问题的有效办法。体量小,对桥梁净空侵占少,加固后不影响桥梁美观,不影响桥上和桥下通行。钢材料部分可在工厂加工完成后再运至现场安装,质量易得到保证,现场施工周期短,造价低,易于维护,后期管养方便。增加了托梁2的结构利用托梁2 来给予第一桥体1以及第二桥体9朝上的支撑力,减轻了下牛腿的受力负担,提高了桥体整体的使用寿命。

由于第一桥体1与第二桥体9的装配精度的不同和托梁2的制造精度的不同,当托梁2结构支撑在了下牛腿下方后,格构支撑结构10不一定能够正好对第二桥体9起到支撑作用,为了使得格构支撑结构10可以良好的给予第二桥体9朝上的适当的支撑力,在本实施例中,格构支撑结构10不直接与第二桥体9 接触,而是在格构支撑结构10与第二桥体9之间设置有支撑元件,利用支撑元件来支撑第二桥体9,并且具体的,可以设置为支撑元件是可以调节高度的元件,这样便能抵消装配误差和制造误差。

为了使得托梁2可以由良好的固定,在本实施例中,外钢壳包括上顶板,上顶板与第一桥体1的下表面利用多个呈阵列式排布的螺栓3进行固定连接。

为了使锚索结构4能够更加完好的进行受力,在本实施例中,锚索结构4 包括两个锚索组,两个锚索组由下至上相向倾斜延伸布置,即如图所述的有两排锚索组,两排锚索组均朝上朝内倾斜,两组锚索倾斜布置的方式使得下端托梁2结构的定位更加稳定,不会发生水平方向的偏移。

在实际情况中,当托梁2结构使用了一定年限后,锚索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拉长变形,这便使得托梁2结构的定位会变得不够稳定,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在本实施例中,锚索结构4的两个端部分别为可调节其拉伸力度和牵引长度的拉伸端8和固定连接的固定端5,固定端5为与桥体连接的一端,拉伸端8为与托梁2结构连接的一端,这样,当锚索结构4松动后,可以对拉伸端8进行调节,使锚索结构4继续保持原有的拉伸力。

为了方便对固定端5的加工,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端5施工时,桥体的上端面开挖有锚固槽,固定端5设置在锚固槽,施工完成后,锚固槽内填满有混凝土,使桥体上端面平整复原。

特别的,托梁2结构的长度大于牛腿的长度,使得托梁2结构的上承载面即承载牛腿,又与桥体的下端面抵接,这样托梁2结构能够更好的从桥体上获得平衡力。

为了便于后期检测及养护,拉伸端8设置有可拆卸的保护罩7,拆开保护罩7后,锚索可进行补张拉,便于调节结构受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