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梁伸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02122发布日期:2018-10-02 20:31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桥梁伸缩缝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桥梁伸缩装置。



背景技术:

为满足桥面变形的要求,通常在两梁端之间、梁端与梁体之间或桥梁的铰接位置上设置伸缩缝,如果没有伸缩缝的话梁体之间就会互相挤压,可能会导致破坏。另外若果没有伸缩缝的话,桥梁的实际样子就会和计算模型的受力方式有偏差。

目前,现有技术中申请公布号为cn106320169a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模数式伸缩装置,包括位于伸缩缝两侧的两个边梁,两个边梁相对设置,还包括依次设置于两个边梁之间且沿边梁同向设置的至少一个中梁以及横跨伸缩缝且位于中梁下方的托梁,各边梁以及各中梁均支撑安装于托梁上,托梁的两端分别采用固定钢球支座以及活动承压支座固定于伸缩缝的两侧,每一中梁与和其正对的边梁或者另一中梁之间均采用防水胶条连接。由于托梁一端由活动承压支座支撑,一端由固定钢球支座支撑,能够适应伸缩缝的伸缩变化以及汽车车轮行驶对伸缩装置产生的多向变位。

但在上述模数式伸缩装置安装时,任意两个相邻的中梁之间均会预留缝隙以配合梁体之间的相互挤压,而当梁体之间相互分离时,则会使各个中梁之间的缝隙增大,不仅容易进入异物,而且使中梁易出现晃动与损坏,缝隙过大还会使汽车经过时产生跳车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桥梁伸缩装置,设置有上下两组中梁,当上中梁之间的缝隙过大时,下中梁能够从缝隙中向上运动到与上中梁齐平的位置,减小各中梁之间的缝隙。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桥梁伸缩装置,包括分别设置于伸缩缝两侧的两个边梁、交错设置于两侧边梁之间的若干上中梁与下中梁、用于调节上中梁之间间距的上位移装置、用于调节下中梁之间间距的下位移装置;所述上中梁与边梁的上端面保持齐平,所述下中梁下方设置有能够根据伸缩缝宽度调节下中梁高度的升降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伸缩缝两侧的梁体之间相互分离时,伸缩缝的宽度增加,导致各个上中梁之间的间距变大;当上中梁之间的间距大到一定程度时,下中梁在升降装置的作用下向上运动到各个上中梁之间并与上中梁保持齐平,从而减小了上中梁之间产生的缝隙,使汽车能够平稳行驶。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位移装置包括分别固定于伸缩缝两侧的两个上边箱、两端分别滑设于两侧上边箱内的若干上横梁;所述上横梁与上中梁的数量相等,且沿垂直于上中梁方向并排设置;任意两根相邻的上横梁之间、最外侧的两根上横梁与对应一侧的上边箱之间均设置有弹簧;最外侧的两根上横梁分别与靠近边梁的两根上中梁固定连接,其他上横梁与上中梁沿排列方向依次固定连接;所述下位移装置与上位移装置结构相同,包括两个下边箱、滑设于两侧下边箱内的若干下横梁,下横梁与下中梁的数量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梁体之间相互分离或相互靠近时,两个上边箱随之运动,上横梁在两侧上边箱的带动下被朝两边拉扯或是朝中间挤压,而利用相互之间设置的弹簧使任意两根相邻的上横梁之间、上横梁与上边箱之间发生的相对位移均相同,从而使任意两根相邻的上中梁之间、上中梁与边梁之间的缝隙大小保持相同,防止部分缝隙较宽而导致汽车经过时出现跳车的现象。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中梁与下中梁沿自身长度方向的截面分别呈倒梯形与梯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倒梯形的上中梁与梯形的下中梁交错设置,使下中梁的两侧边能够与相邻两个上中梁的侧边贴合,当上中梁之间的缝隙大小随着伸缩缝的宽度变化时,下中梁在升降装置的作用下能够紧贴上中梁而上下移动,从而增强上中梁的结构稳定性,并防止异物进入到上中梁与下中梁之间的缝隙中,阻碍下中梁向上运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中梁的底部两侧与相邻的上中梁或边梁底部之间均连接防水胶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防水胶条对伸缩缝进行防水、隔尘、隔渣处理,延长伸缩装置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分别设置于伸缩缝两侧的两个升降座、两端分别设置于两侧升降座上的升降架;两个升降座的上端面处均朝伸缩缝方向设置有逐渐提升的斜坡,所述升降架的两端下端面处均设置有与斜坡贴合的斜块;两个下边箱沿升降架的长度方向滑设于升降架的上端面处,伸缩缝两侧设置有使下边箱只能够沿竖直方向运动的限位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伸缩缝两侧的梁体之间相互分离时,两个升降座朝两侧相互远离,使升降架两端底部的斜块沿着斜面朝伸缩缝方向运动,从而带动升降架沿着伸缩缝的中间面向上运动,而下边箱在限位机构与升降座的共同作用下只相对该侧梁体做竖直方向上的运动,防止下边箱朝伸缩缝方向运动而对下中梁的位置以及间距大小造成影响。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机构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于升降座上的t型滑槽,下边箱远离伸缩缝的一端设置有与t型滑槽配合的t型滑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t型滑槽与t型滑杆之间的配合滑移,使下边箱只能够沿t型滑槽做竖直方向上的运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斜坡顶端朝伸缩缝方向水平延伸形成延伸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升降架沿斜坡运动到延伸部时,下中梁与上中梁保持齐平,若此时两侧的梁体之间继续相互远离,则升降架两端的斜块能够贴着延伸部水平运动,使上中梁与下中梁之间产生缝隙,从而进一步增大伸缩装置的可承受间距。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升降架的两端与对应的升降座之间设置有拉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升降架在延伸部上水平运动时,利用两侧的拉簧使升降架保持位于伸缩缝的中间面位置,避免升降架朝一端偏移而导致上中梁与两侧下中梁之间的缝隙大小不相同。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升降座上沿斜坡与延伸部设置有与斜块配合的滑移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滑移槽限制升降架的位移方向,防止升降架朝两侧发生偏移。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上中梁与下中梁上下且交错设置,当伸缩缝的宽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下中梁在升降装置的作用下向上运动到各个上中梁之间并与上中梁保持齐平,从而减小了缝隙,使汽车能够平稳行驶;

2、利用呈倒梯形的上中梁与呈梯形的下中梁交错设置,使下中梁的两侧边能够与相邻两个上中梁的侧边贴合,当上中梁之间的缝隙大小随着伸缩缝的宽度变化时,下中梁在升降装置的作用下能够紧贴上中梁而上下移动,从而增强上中梁的结构稳定性,并防止异物进入到上中梁与下中梁之间的缝隙中,阻碍下中梁向上运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上位移装置与边梁和上中梁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下位移装置、升降装置、下中梁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a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伸缩缝;2、安装槽;3、边梁;4、上中梁;5、下中梁;6、上位移装置;61、上边箱;62、上横梁;63、上弹簧;7、下位移装置;71、下边箱;711、凸条;712、t型滑杆;72、下横梁;73、下弹簧;8、升降装置;81、升降座;811、斜台;8111、滑移槽;812、限位件;8121、t型滑槽;82、升降架;821、斜块;822、轨道槽;83、拉簧;9、防水胶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桥梁伸缩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分别螺栓连接于伸缩缝1两侧安装槽2上方的两个边梁3、交错设置于两侧边梁3之间的两根上中梁4与三根下中梁5,其中边梁3和上中梁4的上端面与两侧梁体上端面保持齐平,而下中梁5的高度可调节。

如图2所示,上中梁4与下中梁5底部分别设置有上位移装置6与下位移装置7。上位移装置6共设有两组,分别设置于上中梁底4部靠近两端的位置;下位移装置7同样设有两组,分别设置于两组上位移装置6之间。

如图2、图3所示,上位移装置6包括通过钢筋分别固定于两侧安装槽2内的两个上边箱61、两端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侧上边箱61内的两根上横梁62。两根上横梁62沿垂直于上中梁4的方向并排设置且分别与靠近的上边箱61之间通过上弹簧63连接,且两根上横梁62之间固定有相同的上弹簧63,三个上弹簧63均朝上横梁62的长度方向设置。而两根上横梁62分别与靠近所连接上边箱61的上中梁4固定连接,当梁体之间相互分离或相互靠近时,两个上边箱61随之运动,两根上横梁62在两侧上弹簧63的带动下朝两边分离或是朝中间靠近,而利用相互之间设置的三个上弹簧63使两根上横梁62之间、上横梁62与对应的上边箱61之间发生的相对位移均相同,从而使两根上中梁4之间、上中梁4与相邻边梁3之间的缝隙大小保持相同,防止部分缝隙较宽而导致汽车经过时出现跳车的现象。

如图3、图4所示,下位移装置7与上位移装置6结构基本相同,包括两个下边箱71、两端分别滑设于两侧下边箱71内的三根下横梁72,最外侧的两根下横梁72与靠近的下边箱71之间、相邻的两根下横梁72之间同样连接有与上弹簧63相同的下弹簧73,且四个下弹簧73均朝下横梁72的长度方向设置。而三根下横梁72依次与三根下中梁5固定连接,当两侧梁体之间相互分离或相互靠近时,两根上中梁4与边梁3之间的间距发生改变,而三根下中梁5在下位移装置7的作用下能够始终保持与两根上中梁4以及两侧边梁3交错设置。

如图3、图4所示,上中梁4与下中梁5沿自身长度方向的截面分别呈倒梯形与梯形,而下位移装置7底部设置有能够根据伸缩缝1宽度调节下位移装置7高度的升降装置8。利用呈倒梯形的上中梁4与呈梯形的下中梁5交错设置,使下中梁5的两侧边能够与相邻两个上中梁4的侧面贴合,当上中梁4之间的缝隙大小随着伸缩缝1的宽度变化时,下中梁5在升降装置8的作用下能够紧贴上中梁4而上下移动,从而增强上中梁4的结构稳定性,并防止异物进入到上中梁4与下中梁5之间的缝隙中,阻碍下中梁5向上运动;而当伸缩缝1(见图1)的宽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下中梁5在升降装置8的作用下向上运动到各个上中梁4之间并与上中梁4保持齐平,从而减小了缝隙,使汽车能够平稳行驶。

如图3、图4所示,下中梁5的底部两侧与相邻的上中梁4或边梁3底部之间均连接防水胶条9,利用防水胶条9对伸缩缝1(见图1)进行防水、隔尘、隔渣处理,延长伸缩装置的使用寿命。

如图2、图4所示,升降装置8包括分别固定于两侧安装槽2内的两个升降座81、两端分别设置于两侧升降座81上的升降架82。两个升降座81靠近伸缩缝1的一端均向上一体成型有呈直角梯形的斜台811,且直角边朝向伸缩缝1方向;而升降架82的两端均向下一体成型有与斜台811的斜面贴合的斜块821,斜台811的斜面与上端面处开设有与斜块821配合的滑移槽8111。当伸缩缝1两侧的梁体之间相互分离时,两个升降座81朝两侧相互远离,使升降架82底部的两个斜块821沿着斜台811的斜面朝伸缩缝1方向运动,从而带动升降架82沿着伸缩缝1的中间面向上运动;并利用滑移槽8111限制升降架82的位移方向,防止升降架82朝两侧发生偏移。

如图2、图5所示,升降架82的上端面处沿自身长度方向开设有轨道槽822,下边箱71底部焊接有与轨道槽822配合的凸条711,下边箱71通过凸条711与轨道槽822滑动连接于升降架82的上端面处。两侧的升降座81上固定有限位件812,限位件812朝向下边箱71的一侧沿竖直方向开设有t型滑槽8121,而下边箱71朝向限位件812的一端设置有与t型滑槽8121配合的t型滑杆712。当升降架82沿着伸缩缝1的中间面向上运动时,下边箱71被向上顶起,且下边箱71在t型滑槽8121与t型滑杆712的相互配合下只相对该侧梁体做竖直方向上的位移,与升降架82之间发生水平方向的相对滑移;而当升降架82沿着伸缩缝1的中间面向下复原时,下边箱71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以及上方上中梁4的斜面对下中梁5的挤压作用下,相对该侧梁体竖直向下运动,防止下边箱71朝伸缩缝1方向运动而对下中梁5的位置以及间距大小造成影响。

如图2、图5所示,升降架82的两端与对应的升降座81之间均连接有拉簧83,当升降架82沿斜台811的斜面运动到上端面时,下中梁5与上中梁4保持齐平,若此时两侧的梁体之间继续相互远离,则升降架82两端的斜块821能够贴着斜台811的上端面水平运动,使上中梁4与下中梁5之间产生缝隙,从而进一步增大伸缩装置的可承受间距,而利用两侧的拉簧83能够使升降架82在水平运动时保持位于伸缩缝1的中间面位置,避免升降架82朝一端偏移而导致上中梁4与两侧下中梁5之间的缝隙大小不相同。

本实施例的工作状况如下:

两侧的安装槽2内均通过固定钢筋并浇筑弹性混凝土填实,其中上边箱61通过钢筋与弹性混凝土进行固定,而升降座81所在位置通过挡板隔开形成活动空腔。

在初始状态时,上中梁4之间预设有间隙,为两侧梁体提供挤压空间;下中梁5紧贴上中梁4但未与上中梁4齐平,而升降架82两端的斜块821抵在升降座81上的斜台811的斜面上并能够沿斜面上下滑移。

当两侧梁体相互靠近时,上中梁4与下中梁5分别在上位移装置6与下位移装置7的作用下相互收缩,减小相互之间的间隙,同时升降架82两端的斜块821沿斜台811的斜面向下运动,使下中梁5贴着上中梁4的侧斜面向下运动;当上中梁4之间相互抵接时,斜块821底面与升降座81抵接。

当两侧梁体相互远离时,上中梁4与下中梁5分别在上位移装置6与下位移装置7的作用下增大各自之间的间距,同时两个升降座81朝两侧相互远离,使升降架82底部的两个斜块821沿着斜台811的斜面朝伸缩缝1方向运动,从而带动升降架82沿着伸缩缝1的中间面向上运动,将下位移装置7与下中梁5向上顶起;当升降架82沿斜台811的斜面运动到上端面时,下中梁5与上中梁4保持齐平,若此时两侧的梁体之间继续相互远离,则升降架82两端的斜块821能够贴着斜台811的上端面水平运动,使上中梁4与下中梁5之间产生缝隙,从而进一步增大伸缩装置的可承受间距。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