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交通路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28687发布日期:2018-09-14 21:20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综合建筑领域,具体涉及综合解决堵车停车充电立体交通路桥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车辆的巨增,这加剧了现代交通特别是城市交通的堵塞情况。为了改善这些情况,道路一次又一次的被加宽,立交桥、高架桥也越来越多,但仍然没有解决这些交通问题。

虽然有人提出一种立体道路,用以改善交通拥堵的问题,如专利申请号为2010105343921的专利文献所公开的综合功能高效环保混钢结构立体道路,文中公开了通过在道路上层道路空间搭建立体道路,在结构体梁板上平面设轻/小型车道、电动车道等,在梁板下空间安装吊挂轨道行驶吊挂轨道车等,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交通压力,但与现有高架路桥对车辆进行分流时,仍然是采用匝道等传统方式进行并没有实质性区别,这占用了道路的面积,从而更容易造成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综合解决堵车、停车、充电的问题以及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分流问题的立体交通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立体交通路桥结构,包括至少两层交通道路,在所述交通道路之间设有多个电梯井状承重桥墩,所述电梯井状桥墩内部设有用以承载行人和/或车辆升降的智能电梯,所述桥墩与桥墩之间设有停车位、充电装置、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天桥之一或任意组合。

该立体交通路桥结构实现了按重/大型、轻/小型、公交轨道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行人的分类分流,通过在桥墩内设置智能电梯,使桥墩在承重的同时,还能实现对行人、车辆的上下升降运载,取代了传统方法中的高架路桥匝道上下分流通行方式,充分利用了现有道路路面的上层道路空间,相当于增加了现有道路数倍的面积,从而缓解了道路拥堵的问题,能有效减少交通事故,临时智能停车位、充电桩、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天桥的设置,解决了目前车位紧张,停车困难,充电难,行人专用道和过马路难等系列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智能电梯包括行人电梯、非机动车电梯、车辆电梯之一或任意组合。

进一步的,所述智能电梯包括红外开/关门单元,所述红外开/关门单元包括红外发送器、红外接收器和开/关门执行控制单元,所述红外发送器位于车辆上,所述红外接收器设置于所述智能电梯上,所述红外接收器与所述开/关门执行控制单元连接,由控制单元智能控制电梯门的开启、关闭及运行。这便于驾驶员在车内即可控制和/或指导电梯门的开启与关闭以及运行。

进一步的,所述智能电梯包括摄像头和控制单元,所述摄像头包括行人摄像头和车辆摄像头,所述行人摄像头安装于行人电梯的进出门处,采集行人生物特征信息图像,所述车辆摄像头安装于车辆电梯的进出门处,采集车辆图像,所述控制单元包括人体生物特征信息识别单元、车牌识别单元以及控制器,所述行人摄像头和车辆摄像头的输出端均连接至控制单元,分别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行人图像、车辆图像,所述控制单元中的人体生物特征信息识别单元识别行人图像中的行人的数量,所述车牌识别单元识别车辆图像中的车牌号码信息,当行人数量达到设定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行人电梯的进出门打开并运行,当行人数量小于设定值且所述车牌识别单元识别到车牌号码时,控制器控制车辆电梯的进出门打开并运行。这有效提高了车辆与行人使用智能电梯的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智能电梯出入口前后设有减速标示和/或减速带,还设有自动刷卡装置和/或收费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交通道路两侧的桥墩之间设有行人非机动车天桥和/或行人非机动车道路,为行人过马路以及等候公交、轨道车辆等提供方便。

进一步的,在所述交通道路路面和/或侧面铺设有光伏太阳能板、热能收集板、动能收集板、雨水收集器之一或任意组合,能将太阳能、动能等转化为电能进行存储利用,利用收集的雨水洗车、浇灌绿化植物。

进一步的,还包括在双向行驶道路中间设有用于支撑所述交通道路的承重支柱,保障安全性。

进一步的,所述车辆电梯内还设有智能洗车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人体生物特征信息识别单元包括人脸识别单元、指纹识别单元、瞳孔虹膜识别单元、人体动作姿态识别单元之一或任意组合。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主示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的综合解决堵车停车充电立体交通路桥结构,至少包括第一车道1、第二车道2、第三车道3三条立体交通道路,第二连道2主要包括悬挂式轨道和/或磁悬浮列车公交车道。所述第一车道1位于地面,主要用于行驶重/大型车辆,所述第二车道2设置于车道1上方,所述第三车道3设置于第二车道2上方,主要用于行驶轻/小型车辆,所述交通车道之间设有多个桥墩5,所述桥墩5内部设有用以承载行人和/或车辆的智能升降电梯6,所述桥墩5与桥墩5之间设有停车位4、充电装置、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天桥7之一或任意组合。

其中,第一车道1利用现有道路地面即可,第二车道2、第三车道3可优选用但不限于为轻质高强钢架结构。所述智能电梯6前后设有减速标示和/或减速带,所述智能电梯6包括行人电梯和/或车辆电梯。行人电梯出入口处设有等候平台,通常设于行人电梯外与第二车道2之间,便于乘客上下车和候车。道路两侧的桥墩之间设有天桥7。所述交通车道路面和/或两侧铺设有光伏太阳能板、光能收集板、动能收集板、雨水收集器之一或任意组合。

所述车辆电梯包括红外开/关门单元,所述红外开/关门单元包括红外发送器、红外接收器和开/关门执行控制单元,所述红外发送器位于车辆上,所述红外接收器设置于所述车辆电梯上,所述红外接收器与所述开/关门执行控制单元连接,以控制电梯门的开启、关闭以及电梯运行。红外发送器上设有开门按扭、关门按扭及报警按扭等,红外接收器对应接收红外发送器上开门按扭、关门按扭和报警按扭所发送的信息。红外发送器可通用于所有车辆电梯,但有距离要求限制。

所述车辆电梯内还设有智能洗车系统,为车辆提供洗车服务。

本实施方式中,该解决堵车停车充电立体交通路桥结构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交通道路中间的承重支柱8。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所述智能电梯包括摄像头和控制单元,所述摄像头包括行人摄像头和车辆摄像头,所述行人摄像头安装于行人电梯的进出门处,采集行人生物特征信息图像,所述车辆摄像头安装于车辆电梯的进出门处,采集车辆图像,所述控制单元包括人体生物特征信息识别单元、车牌识别单元以及控制器,所述行人摄像头和车辆摄像头的输出端均连接至控制单元,分别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行人图像、车辆图像,所述控制单元中的人体生物特征信息识别单元识别行人图像中的行人的数量,所述车牌识别单元识别车辆图像中的车牌号码信息,当行人数量达到设定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行人电梯的进出门打开并运行,当行人数量小于设定值且所述车牌识别单元识别到车牌号码时,控制器控制车辆电梯的进出门打开并运行。

其中,所述人体生物特征信息识别单元包括人脸识别单元、指纹识别单元、瞳孔虹膜识别单元、人体动作姿态识别单元之一或任意组合。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项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