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水地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05816发布日期:2018-09-21 23:08阅读:55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面结构,具体涉及一种透水地面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市场上广泛应用的园林室外整体铺装地面可以分为不透水地面和透水地面两种。不透水地面的承载力比较高,而透水地面相较于不透水地面,不仅具有很好的排水功能,过程中可以补充地下水,而且土壤层的暖空气上升能够促使积雪融化,渗入土壤层,防止路面结冰。

目前,在园林施工中,利用透水砖布满的透水洞或利用透水砖本身的吸水能力使地面积水能快速渗到地下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北方漫长冬季的低温气候条件下,透水性地砖的砖体易发生结冻而导致强度降低,使得透水地面相较于不透水地面其结构强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透水地面结构,其优点是使得可以提高透水地面结构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透水地面结构,包括透水层,透水层包括透水砖排列形成的透水区,透水层还包括不透水砖排列形成的不透水区,不透水区与透水区相邻间隔设置,不透水砖表面设有引流槽,引流槽另一端通过导流管与透水砖内的空腔连通,不透水砖的结构强度大于透水砖的结构强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因为不透水砖的结构强度大于透水砖的结构强度,透水区和不透水区的间隔排列既提高了透水层的结构强度,而且雨水也可以通过透水区下渗。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水层上方设有渗水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渗水层包括若干容纳腔和设于容纳腔内的立柱,立柱的外表面与容纳腔内壁相切,立柱中填充砂石,在立柱和容纳腔之间形成竖直设置的引流通道,引流通道与透水层连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砂石高度低于立柱高度,使得雨水可以落在立柱内,然后渗入砂石,同时对随雨水流动的大的物体进行过滤。水可以从引流通道流向下方的透水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容纳腔呈正六边形,容纳腔之间依次紧密排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容纳腔呈正六边形蜂窝状紧密排列,可以加强渗水层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水层下方设有碎石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碎石层可以对雨水进行进一步的过滤,同时对地面起到支撑的作用,提高的地面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碎石层下方为土壤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水区包括所述透水砖和围住透水砖的支撑框架,透水砖底面与支撑框架抵触,透水砖与支撑框架形成储水腔,导流管穿过支撑框架与储水腔连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雨水经过导流管之后,可以积在储水腔内,然后渗入透水砖。储水腔内可以积攒一定量的雨水,增大了透水砖与雨水的接触面积,加快了渗透速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因为不透水砖的结构强度大于透水砖的结构强度,透水区和不透水区的间隔排列既提高了透水层的结构强度,而且雨水也可以通过透水区下渗;

2、容纳腔呈正六边形蜂窝状紧密排列,可以加强渗水层的结构强度;

3、储水腔内可以积攒一定量的雨水,增大了透水砖与雨水的接触面积,加快了渗透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渗水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透水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中不透水砖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1中透水砖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1中透水砖与不透水砖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2中透水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2中透水砖与不透水砖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中,1、土壤层;2、碎石层;3、透水层;31、不透水区;311、不透水砖;312、引流槽;32、透水区;321、透水砖;322、支撑框架;323、空腔;324、储水腔;33、导流管;4、渗水层;41、容纳腔;42、立柱;43、引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透水地面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土壤层1、固定设于土壤层1上方的碎石层2、固定设于碎石层2上方的透水层3和固定设于透水层3上方的渗水层4。碎石层2由碎石铺设而成。

如图2所示,渗水层4包括固定设于透水层3上的若干容纳腔41和固定设于容纳腔41内的立柱42。容纳腔41呈正六边形且沿垂直于透水层3的方向设立,容纳腔41整体呈蜂窝状结构分布,可以提高渗水层4的强度。立柱42与容纳腔41一一对应,立柱42高度与渗水层4厚度相等,立柱42的外表面与正六边形容纳腔41内壁相切,立柱42中填充砂石(图中未画出)。砂石高度低于立柱42的高度,使得雨水可以落在立柱42内,然后渗入砂石。在立柱42和对应容纳腔41之间形成有六个呈竖直设置的引流通道43,使得水可以从引流通道43流向透水层3。也可以在引流通道43内种植一些小的植物,提高利用率。

如图3所示,透水层3包括若干不透水区31和透水区32,透水区32和不透水区31间隔紧密排列分布,流向透水层3的水一部分流向透水区32直接向下渗透,一部分流向不透水区31。不透水区31由若干不透水砖311紧密排列形成,不透水砖311的材质为瓷砖且瓷砖表面有一层防水材料,防止水透过其表面。瓷砖质地较硬,可以增强地面的结构强度。透水区32由若干透水砖321紧密排列形成,透水砖321由普通碎石的多孔混凝土材料压制成形,雨水可以通过孔渗入透水砖321。因为不透水砖311的结构强度大于透水砖321的结构强度,透水区31和不透水区31的间隔排列既提高了透水层3的结构强度,而且雨水也可以通过透水区32渗入碎石层2。

如图4所示,不透水砖311上设有引流槽312,引流槽312一端与渗水层4接触,远离渗水层4一端在不透水砖311内且靠近碎石层2。在引流槽312与透水区32之间设有一导流管33,结合图6,使用时,不透水区31的水流向引流槽312,进而通过导流管33流向透水区32的透水砖321,避免在不透水区31有积水排不出去的情况。进一步地,可以将导流管33设置有一定角度,使得导流管33靠近透水区32一端低于导流管33靠近引流槽312一端,使得引流槽312内的水更容易流向透水区32。

如图5所示,在透水砖321中心处设有圆形空腔323,空腔323靠近不透水砖311一端与导流管33连接,结合图6,使用时,不透水区31的雨水通过导流管33流向空腔323,然后渗入透水砖321,未渗入的雨水通过透水砖321流向碎石层2。

工作过程:降雨时,雨水流向渗水层4,一部分落在立柱43内,渗入砂石,一部分通过引流通道43流入透水层3,透水层3的水一部分流向不透水砖31的引流槽312,然后通过导流管33汇入透水区32的空腔323,然后渗入透水砖321,一部分直接渗入透水砖32。未渗入透水砖321的雨水流向碎石层2,然后流入土壤层1。通过多层结构的设置以及不透水区31的设置提高了透水地面的强度。

实施例2:一种透水地面结构,如图7和图8所示,其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透水区32包括透水支撑框架322和设在支撑框架322中的若干透水砖321。结合图8,支撑框架322与不透水砖311高度相同,且导流管33穿过支撑框架322靠近不透水砖311一端,使得不透水区31的雨水依次流过引流槽312、导流管33然后流向支撑框架322内。透水砖321的底面与支撑框架322抵触,透水砖321的其余的五个面与支撑框架322有一定的间隙,形成储水腔324,使得支撑框架322内的雨水可以积在储水腔324内,然后渗入透水砖322。相较与实施例1,储水腔324内可以积攒一定量的雨水,增大了透水砖321与雨水的接触面积,加快渗透速度。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