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沥青路面坑槽全深度修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5886发布日期:2019-10-15 17:55阅读:5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沥青路面坑槽全深度修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沥青路面坑槽全深度修补结构。



背景技术:

在沥青路面各类病害形式中,坑槽是最严重、最突出的沥青路面破损形式之一,在冬季、雨季,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及交通条件的影响,沥青路面在出现坑槽时,难以得到及时维修,即使得到维修也是临时性措施,其修补后耐久性差,往往在短期内需要二次修补。

国内外冷施工修补采用浅坑修补(修补厚度在10cm以下),对施工工艺以及粘结材料有很大要求,处理不当时,易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脱落从而造成二次破损,与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沥青路面坑槽全深度半柔混凝土修补技术相比,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粘结性能较差:施工深度小,填补料与旧路面接触面积小,粘结性能相对较差;(2)易在车辆荷载作用下产生共振而脱落:填补深度小,当车辆经过时,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填补料与旧路面易发生共振,使填补料被整个带出,产生较修补前更为严重的坑槽;(3)未考虑地基受坑槽影响:在坑槽形成后,基层势必会会由于坑槽的形成而产生结构的破坏,浅坑未能做到深度修补,从而导致修补后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沥青路面坑槽全深度修补结构,不仅结构合理,而且能够保证在坑槽修补后提高其使用寿命,克服现有浅坑修补技术易再次脱落的缺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沥青路面坑槽全深度修补结构,包括在路面坑槽处垂直开挖的基坑,所述基坑内设置有填补层。

进一步的,所述填补层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水泥乳化沥青材料层和第二水泥乳化沥青材料层,所述第一水泥乳化沥青材料层中添加有纤维加筋。

进一步的,所述基坑的深度为20-30cm。

进一步的,所述基坑呈矩形状,基坑的边缘与坑槽的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小于10cm。

进一步的,所述基坑的四周底面及四周侧壁均喷洒有阳离子型乳化沥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效果: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不仅修补材料不易脱落,而且稳定性高、耐磨性好,能够保证修复位置在长期使用后仍具有较好的路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

图中:

1-坑槽;2-第一水泥乳化沥青材料层;3-第二水泥乳化沥青材料层;4-沥青面层;5-基层;6-基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沥青路面坑槽全深度修补结构,包括在路面坑槽1处垂直开挖的深度为20-30cm的基坑6,所述基坑的外形大于坑槽,基坑6的深度从沥青面层4延伸至基层5,所述基坑6内设置有填补层,所述填补层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水泥乳化沥青材料层2和第二水泥乳化沥青材料层3,所述第一水泥乳化沥青材料层2中添加有纤维加筋,以提高耐磨性,便于直接承受车辆载荷作用,在填补层填满基坑后压实。该修补结构增加了填补深度,深度的增加使填补料不易脱落,并且所使用的纤维加筋水泥乳化沥青材料具有水稳定性高、耐磨性好,能够保证修复位置在长期使用后仍具有较好的路用性能。与现有的路面坑槽修补技术相比,该修补结构能够保证路面快速通车,极大延长了修补后路面的使用寿命,能够有效防止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引起旧路面与新填坑槽(基坑)内修补材料发生共振,导致修补材料在短期内即发生脱粘而被带出,产生二次路面破坏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坑6呈矩形状,实现圆坑方补、斜坑方补;基坑的边缘与坑槽的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小于10cm。

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坑6的四周底面及四周侧壁均喷洒有阳离子型乳化沥青,以增加基坑内填补材料与旧料粘结度,防止雨水渗入基坑。应说明的是,在喷洒乳化沥青时,不允许在基坑的底面和四周出现积油现象。

本实施例中,该修补结构的施工方式一:

(1)在施工现场制得水泥乳化沥青材料

取AC-10集料,在集料中加入先后加入阳离子乳化沥青、水泥、外加剂和水,每次加入都需搅拌60s,制得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再将所得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按实际用量分为两份,其中一份加入纤维,继续搅拌30-60s,即制得所需的两种水泥乳化沥青修补材料。水泥乳化沥青在常温即可制备,制得的水泥乳化沥青要求无结团成块或者严重的粗细集料分离现象;

(2)按照“圆坑方补、斜坑方补”的原则,进行施工,按照深度为25cm的规格,沿所划的轮廓线开凿至坑底,形成基坑,切割时的要求垂直为矩形长方体;施工时,需保证基坑的边界与实际破损面最小距离不小于10cm划出所需修补坑槽的轮廓线;

(3)将病害部分废料清出,重点在清除的过程中要从中间向四周开挖避免伤到基坑的四周,基坑的四周与底面垂直;

(4)为了增加新料与旧料粘结度,防止雨水渗入基坑,适度喷洒乳化沥青,但不许在基坑的四周与底面出现积油现象;

(5)将普通水泥乳化沥青修补材料作为下层填补,分3-4个小层,并且逐个小层压实,然后将纤维加筋水泥乳化沥青修补材料分3-4个小层填入,并逐层压实。下层深度为15cm,上层为10cm;

(6)填补好后,再用小型压实机机具夯实;新填补的部分应略高于原路面,等待其强度达到通车要求时通车。

本实施例中,该修补结构的施工方式二:

(1)取AC-10集料,在集料中加入先后加入阳离子乳化沥青、水泥、外加剂和水,每次加入都需搅拌60s,制得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再将所得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按实际用量分为两份,其中一份加入纤维,继续搅拌30-60s,即制得所需的两种水泥乳化沥青修补材料。水泥乳化沥青在常温即可制备,制得的水泥乳化沥青要求无结团成块或者严重的粗细集料分离现象;

(2)按照“圆坑方补、斜坑方补”的原则,进行施工,按照深度为30cm的规格,沿所划的轮廓线开凿至坑底,形成基坑,切割时的要求垂直为矩形长方体;施工时,需保证基坑边界与实际破损面最小距离不小于10cm划出所需修补坑槽的轮廓线;

(3)将病害部分废料清出,重点在清除的过程中要从中间向四周开挖避免伤到基坑的四周,基坑的四周与底面垂直;

(4)为了增加新料与旧料粘结度,防止雨水渗入基坑,适度喷洒乳化沥青,但不许在基坑的四周与地面出现积油现象;

(5)将普通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作为下层填补,分3-4个小层,并且逐个小层压实,然后将纤维加筋水泥乳化沥青混合料分3-4个小层填入,并逐层压实。下层深度为15cm,上层为15cm;

(6)填补好后,再用小型压实机机具夯实。新填补的部分应略高于原路面,等待其强度达到通车要求时通车。

我们在同一地区进行了试验,分别采用了传统浅坑填补法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沥青路面进行坑槽修复,并在一个雨季后进行对比,经过二组试验对比发现,传统浅坑填补后的坑槽中填补料几乎已经损坏,而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修补的坑槽路用性能良好,未发生填补料被带出现象,且采用施工方式二相对施工方式一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