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穿隧道下地铁施工的交通疏解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776930发布日期:2019-05-28 20:20阅读:592来源:国知局
一种下穿隧道下地铁施工的交通疏解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地铁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穿隧道下地铁施工的交通疏解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推动城市的建设进入快速的发展阶段,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地铁的建设,为了保证地铁的施工安全,需要将施工场地进行隔离,而地铁的施工都是在城市道路通行的位置,在进行地铁施工的时候,必然会影响车辆以及人员交通的正常通行,为了减轻地铁施工对交通的影响,就需要对地铁施工地的交通情况进行疏解,特别是在面临下穿隧道的时候,如果没有合理的疏解,必然造成交通的堵塞,不利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通行,大大的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故此,需要设计一种可以高效解决地铁施工过程中的交通疏解方法,保证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通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下穿隧道下地铁施工的交通疏解方法,对地铁施工过程中的造成的交通堵塞问题进行疏解,减轻地铁施工对人们出行的影响,提高车辆的通行效率,保证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下穿隧道下地铁施工的交通疏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地铁施工第一阶段,在主路两侧人行通道的范围内架设围护栏,在围护栏内进行地铁施工中管线迁改和下穿隧道围护桩的施工,并在机动车道的两侧分别隔离一条临时人行通道,供人临时通行;此时,机动车辆沿着主路与下穿隧道进行通行;

s2:在地铁施工中管线迁改和下穿隧道维护桩施工完后,对原人行通道开挖的部分进行土方回填,并使回填的面与主路相平,作为地铁施工第二阶段的交通疏解通道;

s3:地铁施工第二阶段,在下穿隧道船槽的两侧设置维护栏,并将下穿隧道以及下穿隧道两侧的船槽进行土方填埋,填埋高度与下穿隧道上方横跨主路相平齐;此时,机动车辆沿着步骤s2中所回填的路面进行通行疏解;

s4:拆除下穿隧道两侧所设置的围护栏,使下穿隧道与原下穿隧道上方的横跨主路形成一个平面;被填平的下穿隧道和船槽作为地铁施工第三阶段的交通疏解通道;

s5:地铁施工第三阶段,封闭主路两侧的道路,设置围护栏,并在围护栏内的场地内进行地铁基坑开挖、地铁车站以及暗挖通道的施工,并在步骤s4中被填平的下穿隧道和船槽内的两侧分别隔离设置一条人行临时通道供人临时通行;并将两条临时人行通道之间的通行道路设为机动车辆通行道路;

s6:在进行完地铁的施工后,将步骤s5中施工的基坑进行土方回填,并平整地面,将其作为下穿隧道恢复时的交通疏解通道,保证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可在此地面上进行通行;

s7:封闭被填埋的下穿隧道和船槽部位,设置围护栏,并将原下穿隧道和船槽挖出,并进行修复,保证下穿隧道和船槽的通行功能;

s8:拆除步骤s7中的设置的围护栏,恢复下穿隧道的机动车通行和船槽的非机动车通行;

s9:恢复主路两侧的人行通道,从而恢复整个道路正常的交通通行。

进一步地,步骤s3中,进行下穿隧道填埋时,先在下穿隧道内修建一个承压框架,承压框架为一个中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再将承压框架进行填埋,承压框架的顶部设置可拆卸时盖板,在进行土方填埋时,可拆卸的盖板可以承受土方以及上方通行车辆的重量,保证车辆的正常通行。

进一步地,步骤s3或s4中,在被填埋土方的下穿隧道地面上架设临时人行天桥,避免人员横穿道路所带来的交通堵塞,提高机动车辆通行的效率。

进一步地,步骤s3中在对下穿隧道及其船槽进行填埋的时候,将主道中间设置的隔离带进行铲平,保持整个主路在同一平面上,以增加机动车辆通行的道路宽度。

进一步地,步骤s1~s7中所设置的围护栏高度大于2m,并用支撑杆进行支撑加固,且在围护栏上架设雾状喷水装置,减小施工扬尘的产生。

进一步地,在道路变更的入口处,设置交通疏解示意牌,指引车辆通行,提高车辆通行的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将地铁施工分别分成几个不同的施工阶段,每个阶段施工对交通道路进行不同的分流疏解,优化施工过程中的车流和人流的通道,保证了地铁施工过程中,城市道路交通的顺利正常通行,保证了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的通行,最大程度的减小了地铁施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本发明在进行下穿隧道填埋的时候,先修建了一个钢筋水泥的中空框架结构,在进行下穿隧道的填埋的时候,只需采用少量的土方将框架进行掩埋,就可以将下穿隧道进行填埋,在将下穿隧道进行挖出复原的时候,也仅需将覆盖在框架结构上的土方进行清理,就可快捷方便的恢复下穿隧道,大大的降低了下穿填埋和恢复的施工难度和施工时间,提高了施工的效率,同时钢筋混泥土的框架结构也能对下穿隧道的稳固起到进一步的加强作用,提高了施工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框图。

图2为地铁第一阶段管线迁改和下穿隧道围护桩的施工时的交通疏解示意图。

图3为地铁第二阶段下穿隧道填埋施工时的交通疏解示意图。

图4为地铁第三阶段地铁主体施工时的交通疏解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

1-下穿隧道,2-船槽,3-中间隔离带,4-施工区域,5-横跨主路,6-主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1~图4所示:一种下穿隧道下地铁施工的交通疏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地铁施工第一阶段,在主路两侧人行通道的范围内架设围护栏,在围护栏内进行管线迁改和下穿隧道围护桩的施工,并在机动车道的两侧分别隔离一条临时人行通道,供人临时通行;此时,机动车辆沿着主路与下穿隧道进行通行。

s2:在地铁施工中管线迁改和下穿隧道维护桩施工完后,对原人行通道开挖的部分进行土方回填,并使回填的面与主路相平,作为地铁施工第二阶段的交通疏解通道。

s3:地铁施工第二阶段,在下穿隧道船槽的两侧设置维护栏,并将下穿隧道以及下穿隧道两侧的船槽进行土方填埋,填埋高度与下穿隧道上方横跨主路相平齐;此时,机动车辆沿着步骤s2中所回填的路面进行通行疏解;进行下穿隧道填埋时,先在下穿隧道内修建一个承压框架,承压框架为一个中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再将承压框架进行填埋,承压框架的顶部设置可拆卸时盖板,在进行土方填埋时,可拆卸的盖板可以承受土方以及上方通行车辆的重量,保证车辆的正常通行,在对下穿隧道及其船槽进行填埋的时候,将主道中间设置的隔离带进行铲平,保持整个主路在同一平面上,以增加机动车辆通行的道路宽度。

s4:拆除下穿隧道两侧所设置的围护栏,使下穿隧道与原下穿隧道上方的横跨主路形成一个平面;被填平的下穿隧道和船槽作为地铁施工第三阶段的交通疏解通道;在被填埋土方的下穿隧道地面上架设临时人行天桥,避免人员横穿道路所带来的交通堵塞,提高机动车辆通行的效率。

s5:地铁施工第三阶段,封闭主路两侧的道路,设置围护栏,并在围护栏内的场地内进行地铁基坑开挖、地铁车站以及暗挖通道的施工,并在步骤s4中被填平的下穿隧道和船槽内的两侧分别隔离设置一条人行临时通道供人临时通行;并将两条临时人行通道之间的通行道路设为机动车辆通行道路。

s6:在进行完地铁的施工后,将步骤s5中施工的基坑进行土方回填,并平整地面,将其作为下穿隧道恢复时的交通疏解通道,保证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可在此地面上进行通行。

s7:封闭被填埋的下穿隧道和船槽部位,设置围护栏,并将原下穿隧道和船槽挖出,并进行修复,保证下穿隧道和船槽的通行功能。

为了有效的起到隔离和防护的作用,所设置的围护栏高度大于2m,并用支撑杆进行支撑加固,且在围护栏上架设雾状喷水装置,减小施工扬尘的产生。

s8:拆除步骤s7中的设置的围护栏,恢复下穿隧道的机动车通行和船槽的非机动车通行。

s9:恢复主路两侧的人行通道,从而恢复整个道路正常的交通通行。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为了提高车辆的通行效率,避免车辆驶入错误的通道,在道路变更的入口处,设置交通疏解示意牌,指引车辆通行,提高车辆通行的效率。

本发明通过在地铁施工的不同阶段,充分有效的利用有限的道路空间,对施工过程中的交通进行疏解,优化施工过程中的车流和人流的通道,保证了地铁施工过程中,城市道路交通的顺利正常通行,保证了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的通行,最大程度的减小了地铁施工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不应当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但凡在本发明的主体设计思想和精神上作出的毫无实质意义的改动或润色,其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仍然与本发明一致的,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