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置道床及其顶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99854发布日期:2019-07-06 11:17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浮置道床及其顶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浮置道床及其顶升装置。



背景技术:

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下,人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节能减排、降声减噪己经成为各大城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不仅能有效改善城市的交通环境,而且还有助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但轨道交通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振动与噪声问题。

目前较好的解决方式是将轨道安设于浮置道床上,浮置道床通过隔振器支承在道床基础上,浮置道床可以提供足够的惯性质量来平衡车辆产生的动荷载,只有静荷载和少量的动荷载会通过隔振器传到道床基础上。隔振器的阻尼作用能够有效减小经由浮置板传播到道床基础的振动,从而降低了噪声。

浮置道床在安装或维护时,以及通过增减垫片的方式调节隔振器的初始弹性度时,通常采用顶升装置将其顶起一定的高度后作业。为实现这种顶升,现有的浮置道床会开设用于安装隔振器的安装孔位,并且在每一个隔振器安装孔位旁另外再开设用于顶升装置的安装孔位,即顶升装置和隔振器的作用方式相同,均为一端抵接道床基础,一端支撑浮置道床。双孔位的设计,会增加生产浮置道床时的工序,增加零部件,即增加制造成本,同时也会影响浮置道床的力学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浮置道床及其顶升装置,采用单孔位结构,保证安装、维修快捷的同时降低了浮置道床的制造成本。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浮置道床,包括浮置板、垫片和隔振器;

所述浮置板上开设用于顶升的安装通孔,所述安装通孔内布置有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

所述隔振器置于所述安装通孔内,其上端支撑所述浮置板,下端抵接道床基础;

所述垫片可通过所述上限位板,置于所述安装通孔内的所述下限位板与所述隔振器之间,并可与所述下限位板形成错位交叠,所述垫片的中部开设顶升通孔。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适于上述浮置道床的顶升装置,包括卡接件、顶升件及驱动件;所述卡接件用于支撑所述浮置板的上限位板;所述顶升件可穿过所述垫片的顶升通孔并与所述隔振器抵接;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顶升件与卡接件发生相对运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包括:浮置道床采用单孔位结构,简化了制造工艺;浮置道床在顶升的过程中,隔振器始终被顶升装置施力压缩,相对于双孔位结构(隔振器、顶升装置通过各自独立的安装孔安装)而言,不存在隔振器因逐渐失去浮置道床作用力而发生回弹的情况,即顶升装置的顶升行程得到大幅缩短;并且为了获得必须的顶升高度(浮置道床离开隔振器的距离),在隔振器被压缩的情况下,浮置道床相对于道床基础的顶升高度变得很小,因此浮置道床在顶升过程中的整体倾斜度变化很小,这样甚至可以实现单孔位独立作业,而无需考虑为平衡浮置道床的整体倾斜度而对其他孔位的适应性顶升,大大简化了顶升操作;另外,单孔位结构使得道床基础仅需针对该孔位设置一处支撑位(仅用于支撑隔振器即可),降低了道床基础的设计及施工要求,降低其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浮置道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垫片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图3是浮置道床与顶升装置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4是顶升装置的卡接件置入浮置道床的安装通孔内的状态示意图;

图5是顶升装置的卡接件与浮置道床的上限位板卡接的状态示意图;

图6是顶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浮置道床,包括浮置板110、垫片120和隔振器130。

所述浮置板110上开设用于顶升的安装通孔111,所述安装通孔111内布置有上限位板112和下限位板113。

所述隔振器130置于所述安装通孔111内,其上端支撑所述浮置板110,下端抵接道床基础。

所述垫片120可通过所述上限位板112,置于所述安装通孔111内的所述下限位板113与所述隔振器130之间,并可与所述下限位板113形成错位交叠,所述垫片120的中部开设顶升通孔121。

所述错位交叠,指的是一对形状相适应的公件与母件之间的配合,母件具有可使公件伸入或通过的孔(该孔可以是沉孔也可以是通孔),并且该孔内或孔的另一侧具有一定的空间以满足公件可旋转一定角度的需要。当公件经过母件上的孔到达所述空间内,并旋转一定角度后,可以与母件发生孔轴向上的抵接。具体的,所述母件上的孔可以是条形孔、三角孔、方孔、椭圆孔等,而公件可以是与母件相适应的条形、三角形、方形、椭圆形等。

制造本浮置道床时,对应每一处隔振器130的安装位,仅需开设一个安装通孔111即可(即前文所述“单孔位结构”),简化了制造工艺,该安装通孔111可以采用浇筑时预留,或浇筑后钻设,或者在浇筑浮置道床时配合隔振器130外套筒形成。上限位板112和下限位板113固定安设于所述安装通孔111内,其连接强度以分别能支撑浮置道床为准。

本浮置道床正常工作时,安设于安装通孔111内的下限位板113抵接在隔振器130上,或抵接在放置于隔振器130上的垫片120上,下限位板113便于隔振器130对浮置道床的支撑。

维护本浮置道床时,如图3所示,上限位板112用于顶升装置对浮置道床的支撑,即顶升装置实施顶升作用时,一个力作用在上限位板112的下表面,另一个力作用在隔振器130上,即可将本浮置道床顶升起一定空间,为工人维护创造空间。

调节隔振器的初始弹性度时,分别以增加垫片和减少垫片两种情况进行说明:请参照图2~图5,1)增加垫片时,先将垫片120放入安装通孔111,置于隔振器130上,然后再放入顶升装置;为配合垫片120的顺利放入,所述上限位板112和下限位板113的尺寸不得小于垫片120的尺寸;垫片120中部的顶升通孔121使顶升装置能顺利抵接隔振器130,顶升装置施加顶升力后,本浮置道床的重量逐渐作用到隔振器130上,隔振器130因此被压缩,增加的垫片120随隔振器130的压缩而下沉,直到低于下限位板113的下表面,由于垫片120与下限位板113可形成错位交叠,此时只需将垫片120旋转一定角度即可实现对下限位板113下表面的抵接,随着垫片的增加,隔振器130与下限位板113的距离增加了,即隔振器130的初始压缩量增加,其初始弹性度得到增加;2)减少垫片时,将顶升装置放入安装通孔111,并使其穿过垫片120中部的顶升通孔121与隔振器130抵接,施加顶升力使隔振器130压缩,垫片120受到的支撑力解除,旋转垫片120至解除错位交叠状态,释放顶升装置的顶升力,隔振器130回弹,使垫片120上升并通过所述下限位板113,隔振器130重新支撑起本浮置道床,此时取出顶升装置后,可以取出垫片120。

为实现以上垫片的旋转,请再次参阅图2,可以在垫片120上开设偏心孔122,通过人工手持长杆拨动偏心孔122来驱动垫片120发生一定角度的旋转,以达到垫片120与下限位板113的“错位交叠”或“可通过”这两位置状态之间的切换。无论哪种旋转,均发生在顶升装置抵接隔振器130的状态下,即垫片120的旋转中心被顶升装置约束,旋转过程对旋转力的方向精度要求很低,人工操作很容易。

由于本浮置道床采用单孔位结构,本浮置道床在顶升的过程中,隔振器130始终被顶升装置施力压缩,相对于双孔位结构(隔振器、顶升装置通过各自独立的安装孔安装)而言,不存在隔振器因逐渐失去浮置道床作用力而发生回弹的情况,即顶升装置的顶升行程得到大幅缩短,因此对顶升装置的强度要求得到降低,换言之,可减少顶升装置的成本。并且为了获得必须的顶升高度(浮置道床离开隔振器130的距离),在隔振器130被压缩的情况下,浮置道床相对于道床基础的顶升高度变得很小,因此浮置道床在顶升过程中的整体倾斜度变化很小,这样甚至可以实现单孔位独立作业,而无需考虑为平衡浮置道床的整体倾斜度而对其他孔位的适应性顶升,大大简化了顶升操作。另外,单孔位结构使得道床基础仅需针对该孔位设置一处支撑位(仅用于支撑隔振器即可),降低了道床基础的设计及施工要求,降低其成本。

为提高浮置道床的强度及降低制造难度,提出一种方案:所述上限位板112和/或下限位板113与所述浮置板110为一体成型。可以采用水泥浇筑,或金属浇铸等方式。

为了实现垫片能顺利通过上限位板,提出一种方案:所述垫片120也可与所述上限位板112形成错位交叠。即垫片120与上限位板112和下限位板113均可形成错位交叠,这样有利于规整安装通孔111的形状,更利于施工,而且无论是浮置道床还是安装通孔本身的力学结构也会更好。

为隔振器提出一种具体方案:请再次参阅图1,所述隔振器130包括底座131、弹性支撑件132和顶盖133;所述底座131用于抵接道床基础;所述弹性支撑件132一端抵接所述底座131,另一端抵接所述顶盖133;所述顶盖133用于抵接所述下限位板113或所述垫片120。其中,弹性支撑件132可以选用钢弹簧,其两端分别作用于底座131和顶盖133,为隔振器130提供弹性支撑力输出。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方案为:所述底座131为上部设有开口的柱状容器,其内注入阻尼液136;所述隔振器130还包括连接所述底座131和顶盖133的柔性密封连接件134,和与所述顶盖133连接并伸入所述底座131的阻尼盘135;所述柔性密封连接件134使所述底座131和顶盖133之间形成密封空间,所述弹性支撑件132置于该密封空间内。其中,柔性密封连接件134可以采用橡胶密封圈134a与喉箍的配合134b,即橡胶密封圈134a的两端通过两个喉箍134b分别密封连接底座131侧面和顶盖133侧面,以使底座131和顶盖133之间形成密封空间,可防止阻尼液136外溢;并且,柔性密封连接件134可为顶盖133的上下运动提供一定的行程空间。底座131内注入的阻尼液136可对弹性支撑件132提供阻尼作用,尤其是与阻尼盘135配合可以实现对顶盖133相对于底座131的上下运动提供阻尼作用。

如图6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适于前述浮置道床的顶升装置,包括卡接件210、顶升件220及驱动件230;所述卡接件210用于支撑所述浮置板110的上限位板112;所述顶升件220可穿过所述垫片120的顶升通孔121并与所述隔振器130抵接;所述驱动件230用于驱动所述顶升件220与卡接件210发生相对运动。

工作时,本顶升装置的卡接件210作用在上限位板112的下表面,顶升件220穿过垫片120的顶升通孔121作用在隔振器130上,驱动件230用于驱动顶升件220与卡接件210发生相对运动,从而实现对浮置道床的顶升。其中卡接件210可以采用与驱动件230铰接的卡爪,该卡爪可以紧贴驱动件230外壁,以穿过上限位板112,然后将卡爪绕铰接点旋转展开,并通过插接定位销的方式使卡爪保持展开状态,以满足顶升时对上限位板112的支撑需求。

卡接件210与驱动件230的连接通常以固定连接的方式强度为最佳,为配合前述浮置道床的安装通孔,并能顺利通过上限位板112,提出一种具体方案:所述卡接件210可与所述浮置板110的上限位板112形成错位交叠。向浮置道床放入本顶升装置时,将卡接件210对准上限位板112的中空处并送入,当卡接件210位于上限位板112的下方时,旋转卡接件210一定角度,即可使卡接件210对上限位板112的下表面形成抵接。这样,保证了卡接件210抵接强度的同时,简化了操作动作。

为驱动件提供一种具体方案:所述驱动件230为油缸,其包括缸体231和活塞杆232;所述活塞杆232的端部尺寸与所述垫片120的顶升通孔121相适应,形成所述顶升件220;所述卡接件210为设于所述缸体231上的卡爪。其中,驱动件230可选用单作用油缸,可以降低成本。另外,所述驱动件230的缸体231上可以设置一个手持杆233,以便于顶升装置的取放。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考虑到活塞杆为参与顶升的重要部件,其形成顶升件220的端部用于与隔振器130抵接,在顶升过程中会因角度的问题导致设计的面面接触变为线-面接触甚至点-面接触,因此活塞杆232形成顶升件220的端部易损。为克服此问题,提出一种具体方案:如图7所示,所述驱动件230的活塞杆232包括活塞杆本体232a和顶升件220;所述活塞杆本体232a的端部具有安装沉孔232a1;所述顶升件220包括顶升部220a和固定部220b,所述固定部220b伸入所述安装沉孔232a1内,且固定部220b的外径小于所述安装沉孔232a1的内径;所述固定部220b的径向设有用于卡接所述活塞杆本体232a的弹性卡销件221,所述安装沉孔232a1内设有与所述弹性卡销件221相配合的限位槽234。其中,弹性卡销件221可包括与所述限位槽234配合的卡接球221a(或卡接销),以及连接所述卡接球221a(或卡接销)与所述顶升件220固定部220b的卡接弹簧221b。这样,弹性卡销件221可与安装沉孔232a1内的限位槽234配合实现卡接,卡接力以足够能将顶升件220与活塞杆本体232a相连接为宜,并且当顶升件220受到拔出的外力作用时,弹性卡销件221通过其弹性变形退出限位槽234,即顶升件220失去卡接束缚,此时可以轻松对顶升件220进行更换或维护。顶升件220与活塞杆232采用例如前述可拆卸的分体式结构,针对易损部分可实现便捷更换或维护,延长了驱动件230主体的使用寿命。另外,顶升件220固定部220b的外径小于所述安装沉孔232a1的内径,即顶升件220在安装沉孔232a1内具有一定的角度自调节空间,并且弹性卡销件221的柔性卡接使顶升件220的自调节成为可能,这样,当顶升件220抵接隔振器130时可以自行调整角度,以更好的实现面面接触,降低顶升件220的损耗,延长使用寿命,节约成本。

卡爪作为顶升装置的另一施力部件,其本身也是易损件,为此也提出一种具体方案:所述卡爪与所述缸体231为可拆卸结构。具体的,所述卡爪可包括卡爪本体211和卡爪环212,所述卡爪本体211固连于所述卡爪环212上,卡爪环212与所述缸体231螺纹连接。这样,卡爪可以很方便地拆装或维护,同样延长了驱动件230主体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