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铁路轨下垫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7730发布日期:2019-11-12 22:55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一种铁路轨下垫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铁路轨下垫板。



背景技术:

列车是人类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其高速度低事故率的特点也为广大乘客所青睐。铁轨是列车运行所必不可少的基础建设,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列车的速度和安全。为使列车在行驶过程中更加平稳,保证乘客在乘坐列车时的舒适感,一般在铁轨的下面会设置有轨下垫板来实现减震效果。

在轨下垫板的实际应用中,长期承载于列车动态的作用力,其弹性易衰减。而此时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即为更换轨下垫板。为了改善并长久有效地维持良好的减振效果,同时考虑轨道结构全寿命周期经济成本,针对降低轨下垫板刚度、提高轨下垫板弹性和使用寿命的研究大量可见。

采用经济有效的方法优化轨下垫板的几何特征,降低刚度提高回弹性能不仅有助于提高减振降噪效率,还可以延长轨下垫板的使用寿命,降低轨道系统全寿命期内局部大修次数,压缩维修成本,减少安全隐患,提高经济效益。故市场需要一种新颖且优良的轨下垫板设计,来提高轨下垫板的耐久性能和减振降噪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耐久性能和减振降噪性能良好的铁路轨下垫板。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铁路轨下垫板,包括呈长方形的板体,所述的板体底面的左右两边沿处均具有垂直于底面并呈凸起状的底边,所述的板体的顶面及底面均设有用于吸收振动能量的吸能主体,各所述的吸能主体均包括有若干方阵排列的主吸能凸起,相邻所述的主吸能凸起之间均设有吸能间隙且各吸能间隙形状相同;各所述的吸能主体从前至后划分成三个并列且面积相同的吸能区,分别为第一吸能区、第二吸能区和第三吸能区,所述的第二吸能区位于第一吸能区和第三吸能区之间;所述的第一吸能区和第三吸能区内的各吸能间隙均设有副吸能凸起,各所述的副吸能凸起的高度均低于各主吸能凸起。

进一步设置为:各所述的主吸能凸起的形状均呈棱台体结构,并具有一上底面、一下底面及四个侧面,各所述的主吸能凸起的下底面与板体表面相贴合,各所述的主吸能凸起的四个侧面分别与该主吸能凸起周围的四个吸能间隙一一相连。

进一步设置为:各所述的副吸能凸起的形状均呈棱台体结构,并具有一上底面、一下底面及四个侧面,各所述的副吸能凸起的下底面均位于对应的吸能间隙内,各所述的副吸能凸起的四个侧面分别与该副吸能凸起周围的四个主吸能凸起的侧面一一相连,且各所述的副吸能凸起的侧面与对应的主吸能凸起的侧面的连接处位于板体表面。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主吸能凸起和副吸能凸起的形状均呈方棱台结构。

进一步设置为:各所述的主吸能凸起的上底面与各主副吸能凸起的下底面的面积均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当列车经过轨下垫板上方时,列车运行产生的振动被吸能主体吸附,达到减振降噪的效果,降低了列车行驶产生的噪声,同时在减振的作用下,使列车运行较为稳定。

2、吸能主体包括有若干主吸能凸起及若干吸能间隙,使列车的压力能均匀分布在各个主吸能凸起上,避免吸能主体出现局部受力过大、易疲劳损坏的情况。同时,各个吸能间隙起到缓冲作用,来分担来自列车的压力。另外,通过各个吸能间隙使得各个吸能凸起依次连成一个整体,当收到列车的压力时,能达到整体受力的效果,使相邻的主吸能凸起不易疲劳,甚至断裂,进而让整个吸能主体具有较好的耐疲劳性能。

3、第一吸能区和第三吸能区内的各吸能间隙均设有副吸能凸起,各副吸能凸起的高度均低于各主吸能凸起。当列车经过时,产生的压力会最先与板体的主吸能凸起接触,此时产生第一静刚度。当列车的重量较重时,列车对主吸能凸起压缩。当压缩程度到达副吸能凸起高度时,板体产生第二静刚度。在板体从第一静刚度变成第二静刚度的过程中,主吸能柱凸起形变,对列车起到一个较好的缓冲效果。故本实用新型不仅具有良好的减振降噪性能,且能适用于不同重量的列车。

4、主吸能凸起和副吸能凸起的形状均呈方棱台体结构,主吸能凸起的上底面和副吸能凸起的上底面均为正方形,保证了在列车压力下的受力面积,避免主吸能凸起及副吸能凸起受力面积过小随时处于形变疲劳状态。同时,方棱台体结构的设置,使得主吸能凸起和副吸能凸起的上底面的面积均会小于下底面的面积,这就使得在列车的压力作用下,越向下压缩主吸能凸起和副吸能凸起需要的压力就越大,对行驶经过的列车起到一个较好的缓冲效果,保证了列车行驶的平稳性。

5、主吸能凸起的四个侧面与周围相对应的副吸能凸起的侧面一一相连,使得整个结构能彼此连接形成一个整体,提升了整体的耐疲劳性能,且结构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

图中:1、板体;2、底边;31、主吸能凸起;32、吸能间隙;33、副吸能凸起;41、第一吸能区;42、第二吸能区;43、第三吸能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铁路轨下垫板,包括呈长方形的板体1,板体1底面的左右两边沿处均具有垂直于底面并呈凸起状的底边2。

板体1的顶面及底面均设有用于吸收振动能量的吸能主体,通过顶面及底面构成两端吸能,减振降噪效果更好。各吸能主体均包括有若干方阵排列的主吸能凸起31,相邻主吸能凸起31之间均设有吸能间隙32且各吸能间隙32形状相同;各吸能主体从前至后划分成三个并列且面积相同的吸能区,分别为第一吸能区41、第二吸能区42和第三吸能区43,第二吸能区42位于第一吸能区41和第三吸能区43之间;

其中,第一吸能区41和第三吸能区43内的各吸能间隙32均设有副吸能凸起33,各副吸能凸起33的高度均低于各主吸能凸起31。

具体地,各主吸能凸起31的形状均呈方棱台体结构,并具有一上底面、一下底面及四个侧面,其上底面和下底面均为正方形,各主吸能凸起31的下底面与板体1表面相贴合,各主吸能凸起31的四个侧面分别与该主吸能凸起31周围的四个吸能间隙32一一相连。

各副吸能凸起33的形状均呈方棱台体结构,并具有一上底面、一下底面及四个侧面,其上底面和下底面均为正方形,各副吸能凸起33的下底面均位于对应的吸能间隙32内,各副吸能凸起33的四个侧面分别与该副吸能凸起33周围的四个主吸能凸起31的侧面一一相连,且各副吸能凸起33的侧面与对应的主吸能凸起31的侧面的连接处位于板体1表面。

进一步的,各主吸能凸起31的上底面与各主副吸能凸起33的下底面的面积均相同。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