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防沉降路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78337发布日期:2020-04-21 18:40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水防沉降路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路基设施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水防沉降路基。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业也随之迅猛发展,随着普通公路与高速公路的建设,里程数的不断增加,公路沉降问题是道路交通一直存在的严重的问题。路基的不均匀沉降,甚至塌陷,严重影响着行车安全,尤其是里程长的路段局部发生沉降,将严重影响着行车安全和一系列的交通运输问题,影响着人身安全。

传统的公路路基防沉降措施结构简单,即便结构稳定,但是经过长时间的雨水冲刷浸泡,路基的稳定性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沉降量也将成为一个不可控制的因素。传统公路路基破坏后修复,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路基的沉降和破坏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从沉降和雨水浸泡路基等问题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施工,实用方便而且灵活的公路路基防水防沉降的设施,旨在解决普通路基所存在的不均匀沉降、路面不平稳、公路使用年限不长等所出现的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便于后期维护和修理,且结构稳定,防水效果显著,路基的实用年限得到了明显的延长。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水防沉降路基,该路基从上到下包括依次连接的路面层、沙粒处理层、上部混凝土层、填土层、防沉降层、下部混凝土层、强夯层,

所述上部混凝土层为向上突起的弧形结构,所述上部混凝土层两侧设有排水设施;

所述填土层中部横向设有土工栅格;

所述防沉降层包括防沉降板、置于所述防沉降板下端的承重柱、连接所述防沉降板与所述承重柱的承重钢板,所述承重钢板与所述承重柱上端套接,所述防沉降板上端与所述填土层连接,所述承重柱下端与所述下部混凝土层连接。承重钢板与承重柱之间套接紧密,不留有缝隙。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承重柱下端通过圆台状混凝土与所述下部混凝土层连接,所述圆台状混凝土直径小的一端与所述承重柱连接,所述圆台状混凝土直径小的一端的直径与所述承重柱截面直径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强夯层上端设有向内延伸的倒棱锥混凝土块。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倒棱锥混凝土块等间距排列在所述强夯层上且与所述承重柱的中心位置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上部混凝土层两侧的混凝土厚度大于所述上部混凝土层上的其他位置的厚度。以承受更大的力。同时更利于排水设施的施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承重钢板的面积小于所述防沉降板的面积且大于所述承重柱的截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承重柱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所述承重柱等距离排布。提高柱子的强度和耐久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整个路基的上部和下部都有一层混凝土层,保证了上部路面渗入的雨水和地下水不能进入路基,上部和下部的混凝土层,不仅提高了整体结构的强度和整体性,同时也承担了防水的功效,且用材普遍。同时在上部混凝土两侧有排水装置,保证了路基内部的稳定。防沉降板与承重柱之间套接以及下部倒棱柱型混凝土,最大程度上减小了路基的沉降,同时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紧密,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稳定。填土层中部的一层人工格栅,增强了土体的抗剪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路面层、2.沙粒处理层、3.上部混凝土层、4.排水装置、5.土工栅格、6.填土层、7.防沉降板、8.承重柱、9.下部混凝土层、10.强夯层、11.倒棱锥混凝土块、12.防沉降层、13.承重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实施例一:

图1示出了一种防水防沉降路基,该路基从上到下包括依次连接的路面层1、沙粒处理层2、上部混凝土层3、填土层6、防沉降层12、下部混凝土层9、强夯层10,

所述上部混凝土层3为向上突起的弧形结构,所述上部混凝土层3两侧设有排水设施4;

所述填土层6中部横向设有土工栅格5;

所述防沉降层12包括防沉降板7、置于所述防沉降板7下端的承重柱8、连接所述防沉降板7与所述承重柱8的承重钢板13,所述承重钢板13与所述承重柱8上端套接,所述防沉降板7上端与所述填土层6连接,所述承重柱8下端与所述下部混凝土层9连接。

所述承重柱8下端通过圆台状混凝土与所述下部混凝土层9连接,所述圆台状混凝土直径小的一端与所述承重柱8连接,所述圆台状混凝土直径小的一端的直径与所述承重柱8截面直径相等。

所述强夯层10上端设有向内延伸的倒棱锥混凝土块11。

所述倒棱锥混凝土块11等间距排列在所述强夯层1上且与所述承重柱8的中心位置对应。

所述上部混凝土层3两侧的混凝土厚度大于所述上部混凝土层3上的其他位置的厚度。

所述承重钢板13的面积小于所述防沉降板7的面积且大于所述承重柱8的截面积。

所述承重柱8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所述承重柱8等距离排布。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原理为:在使用本路基防水防沉降的路基设施时,首先对本实用新型的图纸进行初步的、简单的了解。首先在最底层进行强夯,稳住底部路基,将倒棱锥混凝土块11等间距安插进强夯层10中,与承重柱8中心对应。之后进行下部混凝土层9的铺设,下部混凝土层9的铺设也同时完成了和底部倒棱锥混凝土块11的粘接,此部分整体性强且一旦发生部分沉降,倒棱锥状混凝土块11的沉降也会非常小。待下部混凝土层9凝固后,可有效地防止地下水进入路基层,从而破坏路基层,随后安置承重柱8并覆盖一定厚度的填土,将承重钢板13套入承重柱8并填平,填平后放置沉降板7,此结构不仅加强了整体的稳定性,当路基内部发生部分沉降时,能有效地控制整体的沉降量。沉降板7上部为填土层6,填土层6内部有一层人工格栅5,此设施能加强土体的抗剪能力。填土层6上部分为弧形上部混凝土层3,弧形上部混凝土层3两边为排水装置4。此设施能充当隔水层的设施同时也能充当排水装置。上部混凝土层3上方为沙粒处理层2,沙粒处理层2上部分为路面层1。整体结构稳定,有效减少了路面雨水和地下水进入路基,同时整体性好,防沉降措施完备。能整体提高路基的使用寿命,这就是本公路路基防水防沉降的工作原理。

对本实用新型的施工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其目的在于让施工技术人员能够清晰的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和实施方式,并不能因此限制了本防水防沉降路基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型进行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