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涵洞外沿沉降的路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41048发布日期:2020-05-06 23:48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抗涵洞外沿沉降的路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涵洞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抗涵洞外沿沉降的路基结构。



背景技术:

涵洞是指在公路建设中,为了使公路顺利通过水渠不妨碍交通,而设于路基以下的过水通道。用于跨越天然沟谷洼地排泄洪水,或横跨大小道路作为人、畜和车辆的立交通道,或农田灌溉作为水渠。

涵洞主要包括洞身,位于洞身上端面的公路以及位于洞身两侧的路基。随着建筑工艺的进步,目前涵洞的洞身通常会事先浇筑成型后再运送至现场进行安装,安装前,将涵洞附近的路基挖开,然后将洞身进行固定,最后在洞身的两侧重新铺上路基,最终使洞身的上端面形成一条公路。

专利公开号为cn202031040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高寒地区干硬性可装配式涵洞结构,包括构成涵洞两侧的侧挡墙以及与侧挡墙顶部配合连接的上盖板,在侧挡墙的底部外侧设有与该侧挡墙成l型的踵板,在侧挡墙的底部内侧设有与两侧的侧挡墙相互垂直设置的底撑梁。该实用新型的涵洞结构新颖,支口配合巧妙,可便捷地实现快速拼装;板块规格尺寸合理,便于现场预制和吊装、组合。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由于装配式的涵洞通常为混凝土,与周侧铺设的路基夯实度会不一,在公路长时间使用后,涵洞两侧的路基容易出现下沉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抗涵洞外沿沉降的路基结构,其优点是:通过涵洞本体两侧的钢筋架以及钢筋架支撑的横钢筋加强了路基层的结构强度,路基层铺设过程中,钢筋架嵌设在路基层中,路基层的硬实度更高,能有效对抗涵洞外沿的沉降。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抗涵洞外沿沉降的路基结构,包括涵洞本体、铺设在所述涵洞本体下端面的地下混凝土层以及铺设在所述涵洞本体周侧的路基层,所述路基层的上端面铺设有沥青层;

所述涵洞本体的上端面固定有多个横钢筋,所述涵洞本体的两侧分别固定有多个用于支撑对应横钢筋的钢筋架;

所述钢筋架包括多个垂直于所述横钢筋的竖钢筋和连接多个所述竖钢筋的水平钢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铺设地下混凝土层,然后将浇筑成型的涵洞本体固定在地下混凝土层的上端面,并在涵洞本体的周侧铺设路基层,最后铺设沥青层,完成涵洞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将竖钢筋与水平钢筋焊接固定在涵洞本体的两侧,然后架设横钢筋,使横钢筋和钢筋架包裹在涵洞本体的周侧,对路基层进行支撑,靠近涵洞本体的路基层以钢筋架和横钢筋为骨架,受力强度以及结构牢固度均更好,能有效缓解沥青层对路基层的压力,达到抗沉陷的效果。

进一步设置为:多个所述横钢筋沿所述涵洞本体的长度方向阵列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横钢筋固定后将涵洞本体上端面的路基层进行整体的支撑,且横钢筋分布均匀,路基层各处的结构强度、硬实度一致,不容易出现部分路基沉降的现象。

进一步设置为:多个所述水平钢筋沿所述竖钢筋的高度方向阵列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水平钢筋将多个竖钢筋进行固定,加强了竖钢筋的结构强度,在路基层压力较大时,钢筋架可持续对路基层进行加实支撑且不容易发生变形,能有效缓解路基层沉降。

进一步设置为:相邻两个所述水平钢筋之间固定有肋钢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肋钢筋使得钢筋架内的竖钢筋和水平钢筋之间形成有多个三角结构,钢筋架更加牢固,支撑强度更佳。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横钢筋的端部固定有第一斜钢筋,所述第一斜钢筋远离所述横钢筋的一端与所述钢筋架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斜钢筋、横钢筋与钢筋架之间形成三角结构,横钢筋的结构更加稳固,对涵洞本体上端面的路基层支撑效果更好,能有效缓解沉降。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钢筋架靠近所述地下混凝土层的一端还固定有第二斜钢筋,所述第二斜钢筋远离所述钢筋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地下混凝土层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斜钢筋、地下混凝土层以及钢筋架之间形成三角结构,使得钢筋架的固定更加稳固,不容易歪斜,竖钢筋能始终保持与地下混凝土层垂直,能更加有效地对抗路基沉降。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涵洞本体的两端均固定有呈夹角设置的两个护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护坡板分别将涵洞本体两侧的边坡进行拦截防护,能有效避免路基层沿涵洞本体的长度方向扩散导致滑坡沉降,加强了涵洞整体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路基层与所述沥青层之间还铺设有地上混凝土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上混凝土层使得路基层与沥青层之间更加紧密,保持使相邻两层的压实度过渡更加平缓,不容易出现较大差异,降低沉降发生的几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固定在涵洞本体两侧的钢筋架对横钢筋进行水平支撑,加强了路基层整体的结构强度与硬实度,路基层的受力强度增加,能有效缓解沉降;

2.肋钢筋、第一斜钢筋以及第二斜钢筋使得钢筋架、横钢筋和地下混凝土层之间形成有多个三角结构,钢筋架和横钢筋的结构更加稳固,在支撑过程中不容易出现歪斜、变形的情况,从而能有效地提高路基层的抗沉陷能力;

3.两个呈夹角设置的护坡板在涵洞本体的长度方向对路基层进行支撑,能有效避免滑坡、路基层的高度降低,从而提高涵洞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1、涵洞本体;2、地下混凝土层;3、路基层;4、沥青层;5、横钢筋;6、竖钢筋;7、水平钢筋;8、肋钢筋;9、第一斜钢筋;10、第二斜钢筋;11、护坡板;12、地上混凝土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施例公开的抗涵洞外沿沉降的路基结构,包括涵洞本体1、铺设在涵洞本体1下端面的地下混凝土层2以及铺设在涵洞本体1周侧的路基层3。涵洞本体1的截面呈拱形,地下混凝土层2的宽度大于涵洞本体1的宽度,路基层3的高度高于涵洞本体1的高度。路基层3的上端面铺设有地上混凝土层12,地上混凝土层12的上端面铺设有沥青层4。工人在涵洞建设处首先浇筑地下混凝土层2,然后将涵洞本体1装配固定在地下混凝土层2的上端面,随后在涵洞本体1的周侧铺上路基层3,最后铺上地上混凝土层12以及沥青层4,完成涵洞的建设。涵洞本体1的两端均固定有两个混凝土浇筑成型的护坡板11,两个护坡板11之间呈钝角设置,当沥青层4铺设完毕后,护坡板11能对涵洞本体1两侧的边坡进行有效的防护以避免滑坡沉降。

参照图2,涵洞本体1的上端面于路基层3内固定有多个横钢筋5,横钢筋5沿涵洞本体1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横钢筋5沿涵洞本体1的长度方向阵列设置,用于支撑路基层3并加强路基层3的结构强度。涵洞本体1的两侧于横钢筋5的下端面固定有钢筋架,两个钢筋架配合对横钢筋5进行支撑。钢筋架包括垂直于横钢筋5的三个竖钢筋6,三个竖钢筋6呈三角状排列,钢筋架内还包括用于连接三个竖钢筋6的多个水平钢筋7,每个水平钢筋7均呈三角状,三个竖钢筋6分别位于水平钢筋7的三个角。多个水平钢筋7沿竖钢筋6的高度方向阵列设置。

参照图2,相邻两个水平钢筋7之间还固定有肋钢筋8,肋钢筋8、水平钢筋7与竖钢筋6焊接组合后,整个钢筋架内形成有多个三角结构,使钢筋架的结构更加稳固,在涵洞上方的交通压力下,钢筋架也能有效地保持竖直状态,对横钢筋5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从而实现对抗路基沉降的功能。

参照图2,横钢筋5的两端还均固定有第一斜钢筋9,第一斜钢筋9远离横钢筋5的一端固定在钢筋架中距离涵洞本体1最远的一个竖钢筋6上,该竖钢筋6靠近地下混凝土层2的一端还固定有第二斜钢筋10,第二斜钢筋10远离该竖钢筋6的一端固定在地下混凝土的两端内。第一斜钢筋9、横钢筋5和竖钢筋6,以及第二斜钢筋10、地下混凝土层2和竖钢筋6之间形成有多个三角结构,增强了竖钢筋6对横钢筋5的支撑以及地下混凝土层2对竖钢筋6的支撑。钢筋架不容易沉降,对路基层3能进行较好的支撑,同时路基层3铺设在钢筋架内部,能有效加强涵洞本体1周侧的路基硬度,以达到对抗路基沉降的作用。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涵洞建设过程中,在涵洞本体1的两侧分别固定多个钢筋架,铺设路基时,靠近涵洞本体1的路基配合钢筋架进行铺设,更加硬实。而钢筋架内部的三角结构以及钢筋架与横钢筋5或地下混凝土层2之间的三角结构则增强了钢筋架的结构强度,且钢筋架对涵洞本体1上端面的横钢筋5进行支撑,提高涵洞本体1对路基层3的支撑牢固度,能有效缓解沥青层4对路基层3产生的压力造成的路基层3沉降。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