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城市已通车道路湿软地基处理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34303发布日期:2020-04-24 21:59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用于城市已通车道路湿软地基处理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城市道路地基病害整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城市已通车道路湿软地基处理的结构。



背景技术:

城市道路由于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其在服役期内地基较易受水损害,中央分隔带绿化渗水、侧分带绿化渗水、大气降水和路面洒水等均可能成为城市道路地基受损水源,使其在水害作用下成为湿软地基。目前,城市已通车道路湿软地基存在承载力达不到相应标准、使用常规方法难以处理、内部含有大量水分的弊端。从城市道路湿软地基修复工况来讲,其难以满足大面积开挖、长时间占道、建筑垃圾就地处理、城市环保等条件,常规湿软地基处理方法如翻土晾晒、开挖换填等在城市道路湿软地基修复过程中难以被采纳应用。因此,亟待本工程技术领域人员研究新型高效的城市道路湿软地基修复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整体力学强度好的用于城市已通车道路湿软地基处理的结构;该道路湿软地基处理结构具备与湿软地基中水进行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的优势,能达到地基内部除水、阻隔外界水浸入且提高湿软地基承载能力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城市已通车道路湿软地基处理的结构,包括原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钻机引孔、消水加固结构、应力消散传力结构与消水隔水结构;原路面结构设有众多的将原路面结构贯通的钻机引孔,每个钻机引孔的正下方设有应力消散传力结构,应力消散传力结构的正下方设有消水加固结构,原路面结构下面沿道路左、右两侧设有消水隔水结构。

应力消散传力结构与消水加固结构为圆柱状;应力消散传力结构直径大于消水加固结构直径;消水加固结构高度为8~12倍应力消散传力结构高度。

钻机引孔直径大小为10cm~15cm;消水隔水结构为长方体,其长度与道路长度相同,宽度为30cm~50cm,高度高于消水加固结构高度。

消水加固结构采用水泥粉、粉煤灰等粉末与水的浆体混料,进行硬化反应制作。

应力消散传力结构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水泥浆体进行硬化反应制作。

消水隔水结构采用水泥粉、粉煤灰与水的浆体混料,进行硬化反应制作,或者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水泥浆体进行硬化反应制作。

本实用新型消水加固结构和应力传递消散结构共同组成湿软地基处理结构单体,其在病害区域呈正三角形布置使处理地基形成整体结构;消水隔水结构沿着病害水来源连续布置,可阻断路基外界水再次浸入道路地基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工期短,路面开钻面小,能有效解决城市已通车道路水损湿软地基承载力不足,沉降变形严重问题,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其与常规修复方法相比,改善了城市道路修复过程中对自然环境、交通环境的影响,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1、避免了城市已通车道路湿软地基处理过程中的大填大挖现状,施工简单、工期短,自然环境和交通环境影响小。

2、本实用新型用于道路湿软地基处理能够消除内部过多水分,应力消散传力结构与消水加固结构能够提高地基自身承载能力,消水隔水结构阻断外界水源再次浸入到地基内部,从根本上解决了水毁地基问题。

3、本实用新型改善了湿软地基整体力学性能,对湿软地基的沉降、变形具有很好的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城市道路湿软地基处理结构整体横断面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单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钻机引孔,2—消水加固结构,3—应力消散传力结构,4—消水隔水结构,5—原路面结构,6—道牙。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与图2所示:一种用于城市已通车道路湿软地基处理的结构,包括原路面结构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钻机引孔1、消水加固结构2、应力消散传力结构3与消水隔水结构4;原路面结构5设有众多的将原路面结构贯通的钻机引孔1,每个钻机引孔1的正下方设有应力消散传力结构3,应力消散传力结构3的正下方设有消水加固结构2,原路面结构5下面沿道路左、右两侧设有消水隔水结构4。

参见图2;消水加固结构2沿道路宽度方向成排设置,图2中示出为六排,相邻两排的消水加固结构2错位设置,呈正三角形布置使处理地基形成整体结构。

参见图3;应力消散传力结构3与消水加固结构2为圆柱状;应力消散传力结构直径大于消水加固结构直径;消水加固结构高度为8~12倍应力消散传力结构高度。

钻机引孔1直径大小为10cm~15cm;消水隔水结构4为长方体,其长度与病害水来源长度大致相同,宽度为30cm~50cm,高度高于消水加固结构高度。

消水加固结构2采用水泥粉、粉煤灰等粉末与水的浆体混料,进行硬化反应制作。

应力消散传力结构3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水泥浆体进行硬化反应制作。

消水隔水结构4采用水泥粉、粉煤灰与水的浆体混料,进行硬化反应制作,或者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水泥浆体进行硬化反应制作。

本实用新型施工时,先采用小钻头打通钻机引孔(1),在采用可变形旋转钻头穿过钻机引孔自下往上旋转扩孔,同时搅拌土体并高压喷粉形成消水加固结构,待消水加固结构到养生期后,通过钻机引孔浇筑形成应力消散传力结构,同步采用摆喷方式成型消水隔水结构,最后采用原路面结构的同种材料填充钻机引孔,将钻机引孔处复修。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城市已通车道路湿软地基处理的结构,包括原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钻机引孔(1)、消水加固结构(2)、应力消散传力结构(3)与消水隔水结构(4);原路面结构(5)设有众多的将原路面结构贯通的钻机引孔(1),每个钻机引孔(1)的正下方设有应力消散传力结构(3),应力消散传力结构(3)的正下方设有消水加固结构(2),原路面结构(5)下面沿道路左、右两侧设有消水隔水结构(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城市已通车道路湿软地基处理的结构,其特征在于:钻机引孔(1)填充原路面结构的同种材料;钻机引孔(1)直径为10cm~15c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城市已通车道路湿软地基处理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应力消散传力结构(3)与消水加固结构(2)为圆柱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城市已通车道路湿软地基处理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应力消散传力结构直径大于消水加固结构直径;消水加固结构高度为8~12倍应力消散传力结构高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城市已通车道路湿软地基处理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消水隔水结构(4)为长方体,其长度与病害水来源长度大致相同,宽度为30cm~50cm,高度高于消水加固结构高度。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城市已通车道路湿软地基处理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消水加固结构(2)采用水泥粉、粉煤灰与水的浆体混料,进行硬化反应制作。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城市已通车道路湿软地基处理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应力消散传力结构(3)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水泥浆体进行硬化反应制作。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城市已通车道路湿软地基处理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消水隔水结构(4)采用水泥粉、粉煤灰与水的浆体混料,进行硬化反应制作,或者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水泥浆体进行硬化反应制作。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城市道路地基病害整治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城市已通车道路湿软地基处理的结构,包括原路面结构;还包括钻机引孔、消水加固结构、应力消散传力结构与消水隔水结构;原路面结构设有众多的将原路面结构贯通的钻机引孔,每个钻机引孔的正下方设有应力消散传力结构,应力消散传力结构的正下方设有消水加固结构,原路面结构下面沿道路左、右两侧设有消水隔水结构。消水加固结构和应力传递消散结构共同组成湿软地基处理结构单体;消水隔水结构沿着病害水来源连续布置,可阻断路基外界水再次浸入道路地基范围内。它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工期短,路面开钻面小,能有效解决城市已通车道路水损湿软地基承载力不足,沉降变形严重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魏晋;田鹏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5.31
技术公布日:2020.04.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