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抹缝行走装置及包含它的抹缝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14112发布日期:2020-10-17 00:43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抹缝行走装置及包含它的抹缝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抹缝行走装置及包含它的抹缝系统,属于道路抹缝领域。



背景技术:

在铺设道路时,在新道路两侧的新旧道路接缝处,常会出现纵、横接缝,为了保证新老结合部的密实度、粘结整体性,在道路的铺设过程中,每铺设一层新的路面都需要对新老结合部进行抹缝作业,直到新旧路面一样高。

现有技术中,抹缝工艺主要靠人力去实现,存在的弊端有:需要人工手持高温喷嘴杆,工作强度大,且长时间作业操作人员易疲劳;尤其在高温天气下作业时,易对工作面以外的路面造成污染;而且由于个人操作技术水平的差异,常存在涂抹不均匀的现象,致使部分槽壁(新老结合部的较高一侧的侧壁)需进行补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力、物力的损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抹缝行走装置及包含它的抹缝系统,能将劳动人员从高强度工作中解放出来,操作简单、轻便,且能够很好保护工作面干净整洁,槽壁涂抹很均匀,很好地保证施工质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抹缝行走装置,包括出油盒、连接杆和行走支架;行走支架包括第一侧腿和第二侧腿,第一侧腿和第二侧腿的底部均设有行走轮,第一侧腿的顶部和第二侧腿的顶部通过横杆连为一体,第一侧腿为长度可伸缩结构;出油盒为长方体结构,连接杆一端连接出油盒、另一端连接横杆,出油盒的底面水平设置,出油盒的侧壁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

使用时,将油罐(通过动力车承载)和出油盒的进油口通过出油管连通,出油管上设有控制阀,将出油盒设有出油口一侧的侧壁贴着槽壁,通过控制阀控制出油量,承载油罐的动力车在前面缓行,操作人员仅需推着行走装置使出油口贴着槽壁以与动力车同样的速度前行即可很好地进行槽壁抹缝作业,大大降低了作业强度,减少了作业成本,与槽壁贴合的出口能够有效保证涂抹的均匀性,达到施工技术规范要求。

在道路的铺设过程中,存在旧路面高、新路面低的特征,每铺设一层新的路面都需要对新老结合部进行抹缝作业,直到新旧路面一样高,也即抹缝时,存在旧路面高、新路面低的特征,可将第二侧腿置于新路面上,通过调整第一侧腿高度(长度)使第一侧腿置于旧路面上,出油盒贴着槽壁(新老结合部的旧路面的侧壁),进行抹缝作业。

一般用沥青(包括沥青和包含沥青的混合物)进行抹缝作业,也即油罐中一般装的是沥青。

为了保证行走的通畅性,出油盒的底面上设有向前方延伸、且向上呈弧面翘起的折边。这样当遇到小石子等时,会通过呈弧面翘起的折边顺利过去,而不会卡住或前倾,进而影响涂封。

向前方延伸,也即向行走装置的行走方向延伸。

本申请上下、左右、顶部、顶部等方位词,均指装置正常使用的相对位置。行走装置的前进方向也即从后到前的方向。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走装置的使用稳定性,第一侧腿有相对设置的两条,第二侧腿有相对设置的两条,两条第一侧腿的顶部通过第一横杆连为一体,两条第二侧腿的顶部通过第二横杆连为一体,相邻的第一侧腿的顶部和第二侧腿的顶部分别通过第三横杆和第四横杆连为一体,第一横杆、第二横杆、第三横杆和第四横杆顺次首位相接形成长方形结构。也即一共四条腿、四个行走轮,后边有一条第一侧腿和一条第二侧腿,前边有与后边相对的第一侧腿和第二侧腿,出油盒上设有出油口的侧面与行走装置从后边侧腿到前边侧腿的方向相互平行。顺次首位相接的第一横杆、第二横杆、第三横杆和第四横杆将四条侧腿的顶部连为了一体结构,提高了行走装置的使用稳定性。

为了方便出油盒高度的调整,上述行走装置还包括第一过渡杆和第二过渡杆,第一过渡杆一端连接在第三横杆或第四横杆上、另一端指向第四横杆或第三横杆;连接杆竖直设置,连接杆一端高度可调地连接在第一过渡杆上、另一端与第二过渡杆垂直连接,第二过渡杆的端部与出油盒的侧壁连接。这样通过调整连接杆在第一过渡杆上的连接高度,即可实现出油盒高度的调整。

为了简化结构,方便制备,作为连接杆高度可调的一种优选实现方式,连接杆沿高度方向设有两个以上的第一通孔,第一过渡杆上设有第二通孔,连接杆和第一过渡杆通过同时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螺栓螺母相对固定(螺栓同时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再通过螺母固定)。

为了实现出油盒横向位置的调整,连接杆的底部设有方形环,第二过渡杆穿过方形环并与出油盒的侧壁连接,穿过方形环侧壁的螺栓端部与第二过渡杆相抵、使得方形环和第二过渡杆相对固定。松掉螺栓即可调节方形环和第二过渡杆的相对位置,进而实现出油盒横向位置的调整。

为了方便使用,出油盒的进油口设在前侧壁或顶壁上,这样方便与油罐连接,出油盒的出油口设在出油盒与第一侧腿相对的侧壁上,使用时,第一侧腿位于较高的路面上,第二侧腿位于较低的路面上,出油盒设有出油口的一侧贴着槽壁,从而对槽壁底部的缝隙(高低路面交界处的缝隙)进行填充,进油口的高度不低于出油口的高度,出油口为长方形,出油口的长度方向与出油盒的高度方向垂直。

为了提高抹缝的均匀性,出油口有两道,出油口的宽度为5±1mm,相邻两道出油口的间距为1±0.2cm。一般最后一次抹缝时的槽壁高度在4cm左右,优选,第一道出油口(从下向上数的第一道出油口,也即位置较低的出油口)的高度为3±0.2cm。本申请出油口的高度指出油口中心的高度。

为了方便使用,上述行走装置还包括扶手,扶手为c字形结构,扶手的两端分别焊接在同一侧(也即后侧)的第一侧腿和第二侧腿上。

作为一种优选的、简单的第一侧腿的长度可伸缩方案,第一侧腿沿其高度方向包括上下相接的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上均沿高度方向设有两个以上的第三通孔,第二套管顶部套设在第一套管底部内侧,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通过同时穿过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上第三通孔的螺栓螺母固定(螺栓同时穿过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的第三通孔,再通过螺母固定),行走轮设在第二套管的底部。

包括上述抹缝行走装置的抹缝系统,还包括油罐和承载油罐的动力车,油罐和出油盒的进油口通过出油管连通,出油管上设有控制阀。

上述行走装置优选采用四轮行走原理,行走装置的出油盒与油罐相连,使用时,出油盒的出油口与槽壁处贴合,打开出油控制阀后,沥青就能通过出油管流到槽壁处,人工仅需进行行走装置的方向和速度的控制即可,仅需单人操作就能较好进行槽壁抹缝作业。本装置能够大大降低了作业强度,减少了作业成本,与槽壁贴合的出口能够有效保证涂抹的均匀性,达到施工技术规范要求。

当然可也根据实际情况,在行走装置上设置小型油罐,小型油罐和出油盒的进油口通过出油管连通,这样就无需动力车实时相随了,只要根据需要给小型油罐补料即可。

本实用新型未提及的技术均参照现有技术。

本实用新型抹缝行走装置,在正常施工时,通过调节控制阀来控制单位时间内出油量,操作人员仅需推动行走装置即可,车辆与操作人员相互配合,既能保证涂抹效率和均匀性,大大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又不会对工作面以外路面造成污染,很好地保证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抹缝行走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抹缝系统结构示意图(省去了动力车);

图中,1为出油盒,11为出油口,12为折边,13为出油盒的前侧壁,2为连接杆,21为方形环,3为行走支架,31为第一侧腿,311为第一套管,312为第二套管,32为第二侧腿,33为第三通孔,34为第一横杆,35为第二横杆,36为第三横杆,37为第四横杆,4为第一过渡杆,5为第二过渡杆,6为扶手,7为行走轮,8为油罐,9为出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抹缝行走装置,包括出油盒、连接杆和行走支架;行走支架包括第一侧腿和第二侧腿,第一侧腿和第二侧腿的底部均设有行走轮,第一侧腿的顶部和第二侧腿的顶部通过横杆连为一体,第一侧腿为长度可伸缩结构;出油盒为长方体结构,连接杆一端连接出油盒、另一端连接横杆,出油盒的底面水平设置,出油盒的侧壁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

使用时,将油罐(通过动力车承载)和出油盒的进油口通过出油管连通,出油管上设有控制阀,将出油盒设有出油口一侧的侧壁贴着槽壁,通过控制阀控制出油量,承载油罐的动力车在前面缓行,操作人员仅需推着行走装置使出油口贴着槽壁以与动力车同样的速度前行即可很好地进行槽壁抹缝作业,大大降低了作业强度,减少了作业成本,与槽壁贴合的出口能够有效保证涂抹的均匀性,达到施工技术规范要求。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如下改进:为了保证行走的通畅性,出油盒的底面上设有向前方延伸、且向上呈弧面翘起的折边。这样当遇到小石子等时,会通过呈弧面翘起的折边顺利过去,而不会卡住或前倾,进而影响涂封。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如下改进:为了进一步提高行走装置的使用稳定性,第一侧腿有相对设置的两条,第二侧腿有相对设置的两条,两条第一侧腿的顶部通过第一横杆连为一体,两条第二侧腿的顶部通过第二横杆连为一体,相邻的第一侧腿的顶部和第二侧腿的顶部分别通过第三横杆和第四横杆连为一体,第一横杆、第二横杆、第三横杆和第四横杆顺次首位相接形成长方形结构。也即一共四条腿、四个行走轮,后边有一条第一侧腿和第二侧腿,前边有与后边相对的第一侧腿和第二侧腿,出油盒上设有出油口的侧面与行走装置从后边侧腿到前边侧腿的方向相互平行。顺次首位相接的第一横杆、第二横杆、第三横杆和第四横杆将四条侧腿的顶部连为了一体结构,提高了行走装置的使用稳定性。

实施例4

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如下改进:为了方便出油盒高度的调整,上述行走装置还包括第一过渡杆和第二过渡杆,第一过渡杆一端连接在第三横杆上、另一端指向第四横杆;连接杆竖直设置,连接杆一端高度可调地连接在第一过渡杆上、另一端与第二过渡杆垂直连接,第二过渡杆的端部与出油盒的侧壁连接。这样通过调整连接杆在第一过渡杆上的连接高度,即可实现出油盒高度的调整。为了简化结构,方便制备,作为连接杆高度可调的一种优选实现方式,连接杆沿高度方向设有两个以上的第一通孔,第一过渡杆上设有第二通孔,连接杆和第一过渡杆通过同时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螺栓螺母相对固定。

实施例5

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如下改进:为了实现出油盒横向位置的调整,连接杆的底部设有方形环,第二过渡杆穿过方形环并与出油盒的侧壁连接,穿过方形环侧壁的螺栓端部与第二过渡杆相抵、使得方形环和第二过渡杆相对固定。松掉螺栓即可调节方形环和第二过渡杆的相对位置,进而实现出油盒横向位置的调整。使用时,首先是将出油盒的出油口与油管相连并保证连接处的密闭性,不得有油污滴落,其次根据施工现场环境调节第一侧腿的高度和出油盒的高度及横向位置,使得出油盒的出油面与槽壁贴合,随后将出油阀门打开。车辆和操作人员同步匀速向前进。上述装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避免了路面污染情况的发生,弥补了当前道路养护在工艺上的不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实施例6

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如下改进:为了方便使用,出油盒的进油口设在前侧壁上,这样方便与油罐连接,出油盒的出油口设在出油盒与第一侧腿相对的侧壁上,第一侧腿位于较高的路面上,第二侧腿位于较低的路面上,出油盒设有出油口的一侧贴着槽壁,从而对槽壁底部的缝隙(高低路面交界处的缝隙)进行填充,进油口的高度不低于出油口的高度,出油口为长方形,出油口的长度方向与出油盒的高度方向垂直。

实施例7

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如下改进:为了提高抹缝的均匀性,出油口有两道,出油口的宽度为5mm,相邻两道出油口的间距为1cm;第一道出油口的高度为3cm,第一道出油口的高度为4cm。

实施例8

在实施例7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如下改进:为了方便使用,上述行走装置还包括扶手,扶手为c字形结构,扶手的两端分别焊接在同一侧(也即后侧)的第一侧腿和第二侧腿上。作为一种优选的、简单的第一侧腿的长度可伸缩方案,第一侧腿沿其高度方向包括上下相接的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上均沿高度方向设有两个以上的第三通孔,第二套管顶部套设在第一套管底部内侧,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通过同时穿过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上第三通孔的螺栓螺母固定,行走轮设在第二套管的底部。

实施例9

如图2所示,包括上述各例中抹缝行走装置的抹缝系统,还包括油罐和承载油罐的动力车,油罐和出油盒的进油口通过出油管连通,出油管上设有控制阀,图2中省去了动力车。

上述行走装置优选采用四轮行走原理,行走装置的出油盒与油罐相连,使用时,出油盒的出油口与槽壁处贴合,打开出油控制阀后,沥青就能通过出油管流到槽壁处,人工仅需进行行走装置的方向和速度的控制即可,抹缝时,动力车缓缓前行,操作人员手扶行走装置以同样的速度前进即可,仅需单人操作就能较好进行槽壁抹缝作业。本装置能够大大降低了作业强度,减少了作业成本,与槽壁贴合的出口能够有效保证涂抹的均匀性,达到施工技术规范要求。

上述各例的抹缝行走装置,在正常施工时,通过调节控制阀来控制单位时间内出油量,操作人员仅需推动行走装置即可,动力车与操作人员相互配合,既能保证涂抹效率和均匀性,大大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又不会对工作面以外路面造成污染,很好地保证施工质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